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人类经历了从等待自然的恩赐、适应大自然,到向自然索取(以至掠夺)的三个历史阶段。今天正在进入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新时期,也可以说人们正在迎接的是环境文明的新时代。世界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现在对环境的认识和采取的行动。本文分“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环境就是经济发展本身”“产业发展与环境”和“走向环境文明的新世纪”四部分阐述。分两期刊登。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本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  相似文献   

2.
<正>高中地理学科具备在教学中渗透科学环境观的优势,本文提出教师可通过善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问题研究”栏目,把握渗透环境观的三个良好教学时机。人类是自然进程演变造化的产物,自有人类以来,人与环境相互依存[1]。人类从自然环境中索取资源,用以生产和生活,并向自然排放废弃物。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索取与排放数量的增加、速度的加快,使得生态环境逐渐出现了许多区域性和全球性的问题。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个人或集体的行为应受到科学环境观的正向引导。  相似文献   

3.
自然生态平衡下的环境资源是只具有使用价值不具备价值的物质财富,因而在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物质交换中,环境资源不具有商品的属性,也就谈不上环境资源的价格和价值,其无偿占有自然环境资源也因此而变得“合理”。在这种不包含有价值量的物质交换过程中,拥有环境的人类不需要付出“社会机会成本”的代价,便可占有自然环境资源,从中获得“收益”。人类为了生存发展,总是要不断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并通过各种活动来满足无止境的需要,其结果只能是使大片的森林消失;土地沙化;许多矿产资源枯竭;地下水位下降;水体和大气遭…  相似文献   

4.
正回顾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不难发现这本书是一部科技进步史,也是一部环境"悲情"史的著作,人类向地球无节制地索取资源和财富时,也一次次遭受自然的惩罚。现在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决定社会发展走向的,除了政治制度、经济建设、军事力量、文化认同等要素外,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重要原因。生态环境的优劣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  相似文献   

5.
技术是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技术是人们用来向自然界索取的手段,在未破坏自然界本身的调节机制以前,即在大自然环境容量的允许范围以内时,大自然是显得很慷慨的,你索取的本领越大,大自然就给你越多。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先进技术,企图用最小的消耗获得各自最大的所需。但是,长期超负荷的索取,特别是许多竭泽而渔的现代技术,把人类置于一个矛盾的世界中,即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个威胁人类本身生存的恶劣环境。一、技术变异  相似文献   

6.
《环境教育》2009,(4):61-62
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也难以协调发展。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不断地在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环保,不应该是一种经济发展之后的补偿,而是一个企业建立之初就该具有的社会责任,企业所承担环保责任,同样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回报。以下是在我国各个行业里环保意识较领先和突出的几个企业,我们截取了几个并将其做了个汇总,以便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代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人类社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而酿成全球性生态危机并由此形成了对人类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如何解决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近年来所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环境与发展水平无论是单个企业、地区,或者是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紧密相关的。处于不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国家,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环境问题不同。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资金少,资源使  相似文献   

8.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环境教育既要遵循教育整体系统的发展规律,又因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事业的特殊性而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这包括环境教育的社会性、全球性、科学性、综合性、道德性、多样性、实践性。 环境教育的社会性   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人类长期向大自然掠夺索取造成的。人类在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中,逐渐认识到,在造成环境问题的诸多因素 (如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等 )中,总是以人类活动为开端,又以对人类的影响为结果的。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解决与人类自…  相似文献   

9.
王行坤 《绿叶》2011,(2):129-132
看到书名——《马克思的生态学》,我们不禁要问:马克思与生态学有什么关系?作为启蒙运动后裔的马克思,他所信仰的进步观和科学世界图景难道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吗?马克思的未来世界难道不是以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为基础的吗?用恩格斯的名言来说就是,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环保战线也不例外,要改革,要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对此,有的人提出:我国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甚至认为“先污染后治理”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等等。笔者在此提出一点不同观点,与同志们讨论。一、人们对污染与治理的认识过程。人类生存在自然界,自然界的万物影响着人类,为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从自然界索取资源,将这些资源加工处理后,把有用的部分留下来,无用的部分则被丢弃到环境中。被丢弃的物质中有些是有毒有害的,进入环境之后使某些环  相似文献   

11.
污染物在对流层中产生臭氧,但在平流层中却破坏臭氧。在上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讨论了光化学烟雾——一种对流层现象,在这篇文章中,讨论第二部分——有关大气臭氧的人为扰动问题:卤化污染物与臭氧的反应。当含有氟氢溴和碘的空气污染物不断增加时,这些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福利的影响的关心也在增长。在最近三年中,全世界关心卤化污染物可能使平流层的自然失去化学  相似文献   

12.
环境问题被作为当代人类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的提出,是人类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也是人类与宇宙中唯一已知可维持生命的星球——地球之间关系继续恶化的反映。环境的破坏有两种原因,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自然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台风等灾害造成环境的破坏称为原生或第一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发展工农业生产的  相似文献   

13.
<正>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第三世界的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同时,环境的恶化又导致这些国家更加贫困,如此恶性循环。目前全世界约十几亿人挣扎在贫困线上,贫困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和冲击十分巨大。贫穷造就愚昧和无知,导致人口急剧膨胀,迫使人们不择手段地向大自然索取。生态环境的恶化,最终使得人们更加贫困。据统计,现今世界已有3000多万环境难民,这些人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他们失去了土地和水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以来,日趋恶化的地球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日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因此,人类已将更多的注意力从依然存在的战争危险转向和平发展中的全球问题,其中包括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是没有国界的,因此真正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必须维护人类所居住的整个世界的完整性。所以70年代以来环境方面先后制定的国际公约、条约和议定书已达100多项,超过了以往所有国际环境立法总和。同时,为鼓励科学界对全球问题的研究,素有科学家最高荣誉之称的诺贝尔奖金从1992年开始增设一项地球奖,以表彰在核。人口、资源、环境以…  相似文献   

15.
今天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环境教育课,我知道了现在世界上大都面临着两个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张老师给我们出示了好多图片,这些图片震撼着我的心,也刺痛着我的心。因为环境污染:鸟类品种逐渐减少、逐渐灭绝,其中渡渡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森林被大量砍伐,动物失去聚居地;无家可归。冰  相似文献   

16.
环境问题,自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发表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以来,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今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的全球首脑“环境与发展大会”,就是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的体现。众所周知,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构成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是构成生产力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保护环境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战略方针,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探索并形成  相似文献   

17.
正策划人语:1972年6月5日,第一次国际环保大会——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40年来天道周星,世界格局被打碎、搅拌、重组,无时无刻不在生发难以预期的交互、碰撞、更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恶化,"地球维持我们进步的能力已发生深刻的和可能无法逆转的改变"。面对新一轮环境与发展、生态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失范、失衡、失重,如何发力?何以制动?这都是眼下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今年6月5日,由联合国倡导的“世界环境日”活动踏入了22个年头.它对于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增强人类环境意识,呼吁世界各国行动起来.保护人类生活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加速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南北差距扩大等全球性问题日趋突出并逐步加深,不仅严重地阻碍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  相似文献   

19.
李嘉  张永泽 《四川环境》1996,15(1):25-30
本文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全球性出发,阐述了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指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结合我国的环境现状,说明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和活动匠逐步扩大,环境保护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摆有人们面前,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对矛盾,是中国乃至全人类都必须正视的艰巨课题。  相似文献   

20.
环境资源立法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与特定时期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和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在世界背景下,深刻认识环境资源立法的发展历史,同时结合国情和文化传统,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环境资源立法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