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西南生态脆弱区域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城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农村城镇化也存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通过分析云南昭通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生态增殖效应和胁迫效应,提出相应的生态调控对策,为生态脆弱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探寻更为切实的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2.
西南生态脆弱区域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城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农村城镇化也存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通过分析云南昭通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生态增殖效应和胁迫效应,提出相应的生态调控对策,为生态脆弱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探寻更为切实的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保护与管理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近十年生态系统结构、服务功能、生态胁迫等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并提出生态保护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2000年-2010年屏障区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其中城镇和湿地面积增加明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上升,其中屏障区北部区域改善明显;生态胁迫以人口、GDP、载畜量等人类胁迫为主,自然胁迫整体较低;未来应继续加强基本草原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不断提高屏障区的重要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4.
袁巍 《环境保护》2011,(18):27-29
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蜿蜒流长几千千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然而,现今的黄河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由于人类乱砍滥伐,导致黄河源头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黄河源头将被掩埋在风沙之中。生态补偿作为应对这一危机的措施之一,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黄河流域的生态补偿主要关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既涉及对黄河流域森林、草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云南青藏高原区域主要特征,分析了该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策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生态修复与治理;深化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创新机制体制。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保障能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费过度、生态关系模糊,对此,要以环境空间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以生态保护红线调控发展规模;以机制政策创新协调区域关系。明确环境功能区定位,建立以环境功能分区为引导的三省市空间用途管控;建立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构建以生态环境资源红线为约束的最严格保护制度;创新生态环境联动管理的体制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随着工业文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文明形态,工业文明带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与生态失衡等危机,其本质就是生态危机。工业文明制造的这种危机,已经越来越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因此亟需生态文明这种新的文明来引导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解决生态危机,消除环境污染,实现资源循环,  相似文献   

8.
正云南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同时,云南又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敏感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很重。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明确提出云南要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并谆谆告诫我们:"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一  相似文献   

9.
生态地租的理论发展及基本范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生态地租的涵义及其分配和归属等方面,探讨了生态地租理论的发展;并从生态资源的基本属性出发,结合地租理论的普遍原理,深入阐述了生态地租的形成、性质、计量和分配等基本理论范畴。生态地租本质上属于地租范畴的一部分,具有地租的普遍特性。但这一关于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新的经济范畴,关键在于更为明确和直观地探讨了生态危机的加剧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它把长期以来地租原理中所强调的"人与人的关系",提升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新高度,从而为理解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董文茂 《环境》2005,(7):46-47
6月10日,东江源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启动仪式在江西安远召开。据了解,《东江源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也将随之施行。根据《方案》内容,东江源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资金来源为中央、省,市、县级政府财政每年一定数额的生态环境补偿资金;另外,由国家协调建立一种流域上下游区际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这一机制提出.广东省每年从东深供水工程水费中安排1.5亿元资金,用于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由此,生态补偿话题再次成为社会谈论热点。专家指出,从法制社会的角度讲,生态补偿应该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制度,而从这一角度而言,目前我国尚无作为。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低生产力水平上的和谐及生产力极大发展状况下的冲突等阶段。在可持续发展下,人与自然可在新的高度下重新协调统一,但也存在许多矛盾,在一系列矛盾中,人类应选择整体性,协调渐进性,与经济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来调整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环境危机传播管理工作的意义,并论述了加强此项工作是控制和化解环境危机的最关健环节。提高公众的环境危机意识和树立政府的公信力,在当今社会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当前的生态危机主要是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可怕后果已经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对生态危机来源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反思人类在地球上的角色定位,以及应负的责任,重构人与自然关系。  相似文献   

14.
An overview of reclaimed water reuse in China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China is facing severe water problems including scarcity and pollution which are now becoming key factors restricting developments. Creating an alternative water resource and reducing effluent discharges, water reuse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n integral part of water and wastewater management scheme in China. The government has launched nationwide efforts to optimize the benefits of utilizing reclaimed water.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water reuse activities in China, including: (1) application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2) potentials of reclaimed water reuse; (3) laws,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governing reclaimed water reuse; (4) risks associated with reclaimed water reuse; (5) issues in reclaimed water reuse. Reclaimed water in Beijing and Tianjin were given as examples.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ies of reusing urban wastewater were advanced. Being the largest user of reclaimed wastewater in the world, China's experience can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use in other regions.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和高速发展的城市化使得人类与生态之间的矛盾愈加严重,环境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上升,如何应对危机成为当今社会公共管理的主要议题。本文从环境危机事件的内涵与制度学诱因出发,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对危机影响下环境政策变迁的过程、模式以及机制进行评述。研究表明,制度供求不匹配所带来的制度非均衡是导致环境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之一;环境危机事件有利于打破原有环境政策渐进性过程的路径依赖性,通过改变政府、公众、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体的机会格局与资源条件从而为主要政策变迁提供可能性。因此,危机事件影响下的环境政策变迁过程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政策途径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正处于“非稳定状态”的环境危机多发阶段,需要借鉴国外理论模型进行本土化研究。加强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有关理论的实际应用,为具有不同经济制度发展水平的地区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频发的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机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战,危机管理也就成为各国和各级政府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本文归纳了危机管理中应遵循的原则,运用的策略以及处理危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频发的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机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战,危机管理也就成为各国和各级政府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本文归纳了危机管理中应遵循的原则,运用的策略以及处理危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随着21世纪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扩大,然而我国一大批矿山却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危机,解决危机矿山的根本是加大矿山周边和矿山深部的找矿工作。同时,随着地学研究和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积累了海量的地学数据,矿产勘查己进入信息找矿的新时代。矿山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技术研究,是"数字矿山"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现代矿山信息化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从三维地质建模的概念出发,探讨了基于钻孔数据的矿山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的一般过程,包括地质数据库的建立,实体模型、品位块体模型的创建等,通过在沂南金矿成矿预测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探讨了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应用于危机矿山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及大比例尺成矿预测中的过程和方法,为矿区成矿规律的研究和危机矿山的成矿预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大大地提高矿产勘查的效率,促进了我国矿山信息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造成了严重影响。受金融危机影响,有色金属中6种基本金属的价格均大幅下挫,与之相关的废有色金属更是损失惨重,部分品种价格下跌甚至超过50%。2009年再生资源行业仍将面临金融危机和增值税政策调整的双重压力和挑战。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通过对近些年来有色金属价格走势的分析,预测:有色金属行业复苏仍需时日,有色金属价格已经接近底部,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很小;铜和镍从中长期来看仍有下探的空间;铅和锌价格已见底,未来不会再创新低。  相似文献   

20.
“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长江、黄河、澜沧江河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当地各民族生存与发展,而且还危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分析了三江源地区所处的生态环境地位,揭示了该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症结,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必须重视科学研究,制定高水平的科学规划;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安置核心区的移民;③建立科学研究基地,依靠科技创新和高新适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④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⑤加强鼠害治理,促进草场生态系统的恢复;⑥建立上、中、下游利益补偿机制,促进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