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工业设施易受攻击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11事件以来,恐怖袭击的威胁引起各国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恐怖袭击的风险研究成为安全科学的新课题.工业设施,特别是化学物质和能量聚集的工业设施,由于潜在的失控后果的严重性,遭恐怖袭击的威胁更大.本文基于恐怖袭击目标选择与工业设施某些固有特征的相关性,从攻击者的角度分析工业设施固有特征中影响其目标效用的诸因素,建立工业设施易受攻击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博弈论的地铁车站恐怖袭击风险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发生的几起地铁重大恐怖袭击事件引起了各国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地铁车站恐怖袭击可以看作博弈双方即袭击者和防御者之间的零和博弈.本文以某地铁线路上的22个车站为例,应用目标损失概率模型定量分析了恐怖袭击风险,通过防御资源变化得到了不同的目标损失概率.研究结果可以为地铁车站防御资源优化配置、防恐反恐预案编制等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全球恐怖主义发展趋势,基于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GTD),分析近50年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次数和伤亡人数的时空变化特征;从恐怖袭击的发生地区、武器类型和袭击目标等方面分析全球恐怖袭击特征,提出一种恐怖袭击伤亡风险量化模型及4级风险划分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地域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风险最高;武器类型中,以交通工具作为袭击武器的伤亡风险最高;袭击目标中,以军事、普通民众和非政府武装部队等作为目标的伤亡风险最高。全球恐怖袭击演变特征仍然呈现出严峻态势,伤亡风险量化模型可杜绝经验评估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4.
民航安全风险定量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在对民航风险评价的现状和常用的定量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民航安全风险定量评价模型。在计算风险的可能性时,不仅考虑了风险的历史发生概率,而且利用风险发生概率影响因素所发生的变化对风险的历史发生概率进行修正,从而得出在当前情况下风险的发生概率,并且首次提出指数型权重的概念;在计算风险的后果时,考虑风险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并通过计算多种可能后果的期望的形式,综合考虑多种可能的后果情况;通过上述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从而达到对安全风险进行定量评价的目的。最后,给出了一个算例,其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工业设施受恐怖袭击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鉴于全球范围恐怖活动日益猖獗的形势,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角度,恐怖袭击都应作为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加以深入研究.恐怖袭击事故是由恐怖分子策划和实施的,其风险机理不同于系统失效或人为失误造成的事故机理.科学地分析、预测和预防恐怖袭击的风险成为当前安全科学领域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做了较详细的评述,提出了对重要工业设施和公共设施在加强传统安全管理的同时要加强脆弱性评价和保安管理体系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管道建设工程所面临的风险因素较多,在建设过程中重、特大事故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损失,有必要对管道工程风险进行系统研究。以某大型管道工程为对象,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从单一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2个方面分析被评估单元所面临的风险,进而得出被评估单元的综合风险状况,最终得出地质断裂带(地震)风险、雪崩风险、隧道施工风险、第三方责任风险和试车期高压天然气风险是对工程危害最大的风险因素。应重点关注可预测类风险,做好风险易发区段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针对关系模型在计算蒸气云爆炸影响范围时假定危害强度瞬间释放的问题,研究了危险品运输车辆危害影响范围。首先,在恐怖袭击条件下,分析了危险品运输车辆危害强度释放特性,提出了"基元风险损失值"概念,并构建了基元风险损失值模型;其次,在假定危害强度随距离和时间匀减速递减前提下,构建了危险品运输车辆危害影响范围模型;最后,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就不同袭击条件对车辆的危害影响范围特性进行了定量分析。仿真结果表明:①危害强度消失系数与危害影响范围呈同向变化关系;②危害强度随距离匀加速递减数值与危害影响范围呈逆向变化关系;③初始爆炸单位经济损失与危害影响范围呈逆向变化关系;④人口密度与危害影响范围呈同向变化关系,死亡半径内人口密度对危害影响范围大小起着决定性作用。上述结果为研究恐怖袭击对危险品运输车辆危害影响范围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淞 《安全》2016,37(8)
结合笔者日常工作实践,介绍采用定量风险评价法计算重大危险源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计算步骤。根据风险的实质为事故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性的乘积,对于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足的重大危险源企业,从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性两方面提出降低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恐怖袭击风险减缓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避免被安全机构监视和追踪 ,恐怖组织常常利用网络结构的优势 ,通过对被动支持者的渗透 ,以突然出现的聚集群方式发动恐怖袭击。军队、警察等传统的反恐工具在试图压制这种多源性恐怖活动时将面临更大挑战。以“东突”问题为例 ,应用物理学的渗透概念模拟特定区域恐怖袭击威胁的形成机理 ,从理论上分析了采取非破坏性手段减缓恐怖袭击风险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当前,生化及放射性恐怖袭击将成为世界恐怖主义发展的新趋势,我国也正面临日益严重的恐怖主义威胁,各大城市地铁面临的化学恐怖袭击的压力巨大。本文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就当前北京市关于地铁沙林化学恐怖袭击的防范现状,从法律法规层面、社会系统风险意识层面、地铁化学恐怖袭击的风险管理机制层面、风险防范和处置科技水平层面就实际呈现出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具有针对性地给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实践工作中得以借鉴运用。  相似文献   

11.
森林火灾地面扑救的最佳路线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向东  李松  林其钊 《火灾科学》2004,13(4):235-240
建立了森林火灾地面扑救方式(直接扑救、间接扑救和平行扑救)的最佳扑救路线的数学模型,设计了模型的计算机数值求解算法。给出了匀速扩张的椭圆形火场的一个算例,从其计算结果中导出的一些实用的结论与以往用解析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以此初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化学恐怖袭击事件的危害、征兆及紧急应对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介绍化学恐怖活动的特点、化学毒剂的种类和对人体的危害的基础上,从怎样察觉判断化学毒剂的存在、发生化学恐怖袭击事件后的紧急应对措施、在不同公共场合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后的自救逃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讨,提出利用化学恐怖袭击的征兆通过感官法、生物法与化学侦检法判断是否发生化学恐怖袭击,分析总结化学恐怖袭击发生时的紧急应对程序,以及遇袭人员出现染毒病症后的"一戴二隔三救出"及"六早"现场医学应急救援措施,并给出地铁、机场、学校、商场、高层建筑、体育馆、大型会展场馆等公共场所发生化学恐怖袭击事件时的自救逃生指引。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脏弹”恐怖袭击风险演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针对重点城区“脏弹”恐怖袭击的预防需求,建立包含恐怖组织、防御力量及承灾载体的多主体仿真模型,通过实例分析恐怖组织在不同情景下的袭击成功概率,研究巡逻盘查、便衣侦查、安检等预防手段的风险补偿能力。结果表明:以室外人群为袭击目标时,袭击成功概率与袭击者对人员伤亡的预期值高度相关;以建筑物内部人员为袭击目标时,袭击者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间距离是影响袭击成功概率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的城市空间规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该类型恐怖袭击的风险补偿。研究结果可为公安及城市应急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科学地认识地铁恐怖袭击事件下乘客疏散方式决策行为,基于随机抽样调查,采集乘客疏散交通方式选择意向数据,揭示不同地铁恐怖袭击场景下乘客心理特征及疏散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差异。结果表明:地铁恐怖袭击事件引发乘客恐慌,恐慌程度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是否接受恐袭安全教育和通勤距离6个因素显著相关;除常规的行程时间、出行费用等因素外,安全性是乘客进行疏散交通方式选择的首要因素;在恐怖袭击事件导致地铁网络重要站点关闭情况下,仍有部分乘客选择地铁作为疏散交通方式,且选择比例随出行距离增加而增加;恐怖袭击事件的攻击方式影响乘客疏散交通方式选择,爆炸恐怖袭击下地面公交客流分担率高于其他方式,而持刀伤人事件下地铁客流分担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The Hawthorne Studies on social influences in the workplace have weathered decades of scholarly attack. Hawthorne critics have generally misunderstood or misrepresented the modest ide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presumptions of this pioneering research, which was intended to generate, not verify, hypothes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ecades of controversy with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discipline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Original research records, and recent interviews with the actual study participants support the valid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original research reports.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城市消防规划系统救援能力的空间布局科学性,采用复杂网络理论构建某城市消防救援站现状与规划网络模型。首先从模型紧密度、性能效率、连通性等方面分析复杂网络基本网络特征;其次采用节点随机/蓄意攻击、边随机/蓄意攻击、混合随机/蓄意攻击研究网络结构的抗毁性;然后根据失效发生位置,探讨网络组织内部信息系统失活导致的合作中断的鲁棒性特征;最后针对不同的规划建设方案,讨论城市消防系统建设规划的中远期时序性。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消防网络的救援能力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拒绝服务攻击/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防范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常见的拒绝服务攻击和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方法,深入分析各种相关防护技术,提出了从设备自身加固入手,以分布式检查,管理和技术双管齐下的思路。给出了应对这种目前开放网络中的顽疾的综合解决方案。笔者提及的相关解决方案涉及到安全评估加固技术、攻击检测技术、流量清洗技术、安全管理技术;也给出了各种不同职责岗位的工作职责,提出了防止拒绝服务攻击必须从做好安全加固,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这种攻击的思路。笔者提出的观点可用于指导企业进行综合的拒绝服务攻击防御,也可以作为安全技术及理论的研究者的参考,提到的各种防范技术均经过了实践的验证。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Public transport vehicles (PTVs)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economy. However, the safety of PTVs is threatened by the man-released chemical or arson attack. It was found that indoor air safety can be greatly improved by employing air-rain ventilation instead of the common ventilation in a PTV.

Methods: 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s have been done to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ir-rain flow against chemical attack or arson in PTVs.

Result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during a chemical attack, an air-rain flow of 0.1 m/s can constrain the spread of a chemical agent in a very limited zone near its source, which is far away from the passengers’ breathing area in the PTV. During an arson attack, at an air-rain flow of 0.3 m/s, most of the area in the PTV maintains a low temperature for at least 60?s during a fire, which is long enough for passenger evacuation.

Conclusion: Compared to common ventilation, the key characteristic of air-rain ventilation is its resistance to the blending effect of the air. Because of this, the spread of chemical agents, hot gas/combustion products during a fire, and fuel aerosol is constrained to a limited area in a PTV. Passengers are then protected from chemical attack, explosion of fuel aerosols, and high temperatures and smoke. Thus, we can say that this new ventilation mode increases passenger safety in bu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