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废润滑油絮凝脱色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废润滑油的回收再生利用不仅可以节约石油资源,而且是防治废润滑油污染、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针对有污染的传统酸-白土废润滑油再生工艺,提出了以絮凝为主的无污染再生新技术,重点考察了影响废润滑油脱色再生效率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在絮凝剂用量为1.2%(体积分数)、搅拌时间为5 min、反应温度为75℃、沉降温度为80℃、沉降时间为2.0 h的条件下,废润滑油絮凝脱色效果最佳.废润滑油经过絮凝脱色和白土精制后理化指标得到了较大改善,基本接近该级别新油SC40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用于废润滑油再生吸附的廉价高效吸附剂,用粉煤灰作为吸附剂对废油进行吸附处理。配制一定浓度的以水为吸附质的模拟废润滑油,考察模拟废油的优化均匀实验条件及吸附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反应55min时,吸附达到平衡,水的去除率达到91.15%,单位吸附量达到279.745μg·g-1,对废油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动力学数据拟合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速率方程;动边界模型分析得孔隙扩散和吸附反应为吸附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采用Dünwald-Wagner公式法,估算有效扩散系数(Dc)为7.271×10-7cm2·s-1。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炉钛渣作为吸附剂,以废润滑油中的酸性组分作为吸附质,利用液体石蜡和正辛酸配制模拟废润滑油,考察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搅拌转速和吸附质初始浓度等条件对吸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高炉钛渣吸附废润滑油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高炉钛渣吸附废润滑油的动力学过程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描述,吸附过程由液膜扩散和粒子内扩散共同控制;高炉钛渣吸附废润滑的过程更好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具有单层吸附的吸附特征;热力学参数表明,高炉钛渣吸附废润滑油的吸附过程为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吸附过程受范德华力、氢键力和偶极间作用力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生物过滤技术在恶臭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生物技术治理恶臭污染是一项有效经济的环境友好技术,生物技术目前正成为一种处理各种废气的有效的选择.研究了生物过滤技术在不同恶臭环境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介绍了生物过滤技术治理恶臭气体的原理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过滤设备在生活污水厂和垃圾压缩站具有理想的恶臭净化效果,但不能满足挥发性有机废气的净化需求,仍然需要工艺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原因和现有净化技术的比较分析 ,提出采用高效空气过滤技术和浸渍活性炭吸附技术相结合的空气净化方法 ,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预焙阳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沥青烟气严重污染环境并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沥青烟的治理方法主要有四种,即吸收法、燃烧法、静电捕集法及吸附法。前三种方法处理费用高、应用范围窄,并有二次污染等问题。吸附法工艺简单、净化效率高、无二次污染,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方法。在综合评述吸附法治理沥青烟研究及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吸附法治理沥青烟今后的研究工作重点:(1)易吸附/脱附沥青烟的高效滤料开发;(2)吸附及再生装置与工艺的开发改进。  相似文献   

7.
针对许多生产工艺过程的VOCs排放呈现出大风量、低浓度和间歇排放的特点,本研究以活性炭和异丙醇为例进行了一种针对低浓度气体的吸附加中温再生二次吸附净化工艺的研发。结果表明,在入口浓度约400 mg/m3时,活性炭在30℃和70℃的平衡温度之间存在约4%的吸附有效工作容量。对再生能耗对比发现,进口VOCs浓度越低,新工艺节能效果越明显。吸附穿透曲线表明,随着过滤风速的减小,穿透前能处理的风量随之增加。对于低浓度吸附净化过程,采用中温脱附可以有效浓缩有机气体,最大可达5.62倍。以上结果表明,对于低浓度吸附净化过程,采用中温脱附加二次吸附可起到经济有效地浓缩有机气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净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通过对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原因和现有净化技术的比较分析,提出采用高效空气过滤技术和浸渍活性炭吸附技术相结合的空气净化方法,一是项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海绵铁还原耦合活性炭吸附-微波再生技术降解甲基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海绵铁(s-Fe0)还原耦合活性炭(GAC)吸附-微波(MW)再生技术降解甲基橙(MO)溶液,重点考察了s-Fe0投加量、粒径、微波功率等因素对MO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s-Fe0投加剂量为15.0 g/L、粒径为3~5 mm、超声波功率为200 W,反应1 h,MO的去除率为94.2%。其次,采用GAC吸附-MW再生技术(800 W,照射1 min)循环处理上述脱色后的MO废水。结果表明,GAC吸附可有效降低废水的生物毒性及残留的染料、TOC和总铁离子浓度,且MW辐射可有效再生吸附饱和的GAC颗粒。因此,s-Fe0还原耦合GAC吸附-MW再生技术可以有效降解MO染料,具有处理效果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微波加热再生废弃的净化石油化工废水活性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石油化工废水净化处理后的废弃活性炭实现循环利用,提出了在无保护气体和活化气体条件下进行微波加热的方法。主要评估了再生温度和再生时间对再生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和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再生温度为600℃,再生时间为15 min时,活性炭的碘吸附能力达到最大值971 mg/g,得率为82.36%。再生活性炭比表面积高达1 028m2/g,总孔体积为1.23 m L/g,平均孔径为4.89 nm。通过废弃活性炭和再生活性炭进行了SEM对比分析,再生活性炭表面杂质减少,孔隙数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1.
焦化废水深度回用中粉末活性炭的超声波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焦化废水深度回用处理中,采用粉末活性炭和浸没式超滤配合工艺对生化出水进行预处理,降低废水中COD,减轻后续处理困难,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膜污染。由于活性炭成本较高,对活性炭进行再生处理。为达到再生过程简单易行、再生能耗低、且再生过程中不产生二次污染等目的,实验中采用超声波技术实现活性炭的重复使用。通过优化实验研究了超声波再生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焦化废水中吸附饱和的活性炭在超声频率33kHz、功率200W、炭/水质量比1/10~1/20等条件下,再生20min,可以达到50%以上的再生效果。实验室条件下,经过6次循环利用的活性炭经过再生,其吸附容量为1.8mg/gCOD,为新炭的42%。在现场中试条件下,经过20次循环利用的活性炭经过再生,其吸附容量为0.98mg/gCOD,为新炭的23%。此外,以焦化废水生化出水做再生介质,在最佳再生条件下,最大可达到15%的再生效果;而以自来水做再生介质,可以达到至少50%的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12.
粉状活性炭在污水净化处理中具有吸附速度快,脱色、去臭能力强等特点。粉状活性炭若添加在活性污泥的曝气池里,会提高BOD、COD的去除率,可达到三级处理效果,然而处理过污水的废粉炭存在着再生方法不成熟等问题。废粉状活性炭(以下简称废粉炭)用药品、溶  相似文献   

13.
高硝酸盐地下水离子交换再生液的生物脱硝及循环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子交换法净化含硝酸盐地下水时产生大量高硝高盐废水,为避免其危害环境,利用添加了不同载体(Ti O2和α-Fe2O3)的耐盐改性颗粒活性污泥,生物反硝化去除含0.5 mol/L氯化钠和0.25 mol/L碳酸氢钠的模拟高硝高盐再生废水中的硝酸盐,生物反应器出水经深度处理过程高效去除水溶性有机物(SOC)、悬浮物及微生物后,循环利用于再生树脂。结果显示,颗粒活性污泥生物反硝化可以处理硝酸盐浓度高达75 mmol/L的再生废盐水,添加α-Fe2O3和添加Ti O2的颗粒活性污泥的反硝化能力分别达2.33和0.93 g NO-3-N/(L·d);生物反应器出水中添加氯化钙形成碳酸钙絮凝体,去除生物反硝化自身所产碱度的同时,絮凝去除67%的水溶性有机物;絮凝后出水经颗粒活性炭过滤和臭氧消毒后,可至少再利用于再生树脂10次而不影响树脂处理含硝酸盐地下水的性能,实现了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所产高硝高盐废水的生物脱硝与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4.
提出并研究了高效氧化与强化吸附相结合的含铁废酸资源化处理新工艺。系统研究了其氧化过程的适宜工艺条件并考察了吸附分离单元中的主要工艺参数对铁离子去除率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显示,采用双氧水氧化废盐酸中Fe2+将不会引入其他污染因子,双氧水的最佳投加摩尔数为Fe2+浓度的1.2倍,氧化时间优选为2 h;氧化后的含铁废盐酸经过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NDA900分离去除大部分铁离子,若采用固定床双柱串联方式运行,铁离子分离去除率可达99.9%,处理后盐酸可返回酸洗工序重复利用。吸附饱和后的树脂仅使用自来水就可以实现完全再生,再生液中三氯化铁浓度高达40~50g/L。这一工艺有望实现废盐酸及其中铁离子的综合利用,为相关行业清洁生产水平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进气流量和相对湿度对活性炭吸附法和光催化转化法动态净化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的影响,设计了一套包含活性炭吸附器和光催化反应器的多功能空气动态净化实验装置,并利用该装置进行了室内空气净化实验。通过设置不同进气条件(进气流量和相对湿度)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实验,采用气相色谱仪对样品TVOC浓度进行检测,并与未经净化处理的空气样品进行对比,计算TVOC去除率。结果表明:该实验装置能够实现连续进气且能对进气流量和相对湿度进行精准调节;随着进气流量增大,活性炭和光催化对TVOC去除率减小;随着进气相对湿度增大,活性炭对TVOC去除率减小,光催化对TVOC的去除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以上实验结果为气候舱空气净化系统、家用空气净化器及室内新风过滤系统等动态空气净化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利用植物油去除污染土壤中的多环芳烃,研究了应用活性炭F400吸附柱再生含多环芳烃植物油的可行性,对含高浓度多环芳烃的植物油进行二级再生处理,优化了过程参数,比较了原植物油和经活性炭再生的植物油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能力的差别.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法可以实现含多环芳烃植物油的再生,证明了修复策略的可行性.二级处理可以进一步吸附植物油中的多环芳烃,且高分子量多环芳烃几乎完全被去除.再生植物油和原植物油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的能力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7.
利用江苏省盐城市串场河水作为源水,在常规处理工艺对源水进行前处理的基础上,结合树脂吸附处理工艺探讨了新型吸附树脂对水源水的处理效果和树脂吸附剂的再生效果.结果表明,新型吸附树脂按照ZH-02、ZH-03和ZH-00的顺序进行组合,对经沉淀砂滤预处理后的饮用水源水中微污染有机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处理2 000 BV后需对树脂进行再生,用2~2.5 BV的醇碱在常温下脱附,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脱附效果较好,对水源水进行深度处理的原料成本大约为3.9元/t.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味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活性炭的循环利用,提出了在通保护气体(氮气)的情况下管式电阻炉加热的方法。本研究考察了物料的质量,再生温度和再生时间对再生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和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物料质量为10 g、再生温度为800℃、再生时间为15 min时,再生活性炭的亚甲基蓝的值为180 mg/g,得率为67.23%。再生活性炭的比表面积1 015 m2/g,总孔体积1.05 m L/g,平均孔径4.47 nm。考察了再生次数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对废活性炭和再生活性炭进行扫描电镜分析,再生活性炭的表面杂质明显减少,孔隙数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开发一种氟苯再生酸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对某生产氟苯及其系列产品的化工厂排出的废酸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氧化过滤—冷却结晶—吸附—减压浓缩的净化工艺,并且在吸附阶段,通过自制改性的活性炭作为吸附剂来对氧化、结晶的酸液进行吸附,COD去除率高达96.8%。同时确定了氧化过滤阶段的最佳工艺条件:废酸/氧化剂为4∶1,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120 min,吸附阶段的最佳工艺条件:吸附剂的投加比为10 g·L~(-1),吸附时间为12 h,吸附温度为30℃。结果表明,COD去除率高达99.4%,净化后废酸的硫酸含量达到82.4%。  相似文献   

20.
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为防治大气污染,我国连续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标准,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汽车尾气处理产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机遇。对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相关的专利进行检索,分析汽车尾气净化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态势,结果表明,汽车尾气净化技术重点涉及催化处理技术、过滤净化技术、反应装置与处理系统、监测装置等。日本在本领域的专利申请占绝对优势,但近年来专利申请量有所下降。核心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以丰田、巴斯夫(Engelhard)、福特等企业为代表的日本、美国和德国的专利权人手中。我国虽然在专利总量上位居全球第3,近年来,年度专利申请量赶超日本,跃居全球首位,但是专利质量和企业竞争力仍有待提高。未来我国应加大高效催化剂及其组合技术的研发,降低尾气净化产品的成本,提高批量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