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州河市郊段底泥中CODCr和NH3-N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苏州河截流区外河段(城郊段)东大盈河口-北新泾,按河道形态,支流与城镇分布等因素,沿程采集24个底泥柱样,测定其不同部位不同深度底泥中CODcr和NH3-N含量,分析CODcr和NH3-N在沿程和垂向上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底泥中污染沿程分布呈不规则波状起伏,东大盈河、蕴藻浜、盐铁塘、封浜、华漕港、新槎浦等支流口浮泥层中NH3-N含量达250mg/kg,超过背景值3部。在垂向分布上,底泥  相似文献   

2.
对苏州河截流区外河段(城郊段)东大盈河口—北新泾,按河道形态,支流与城镇分布等因素,沿程采集24个底泥柱样,测定其不同部位不同深度底泥中COD_(Cr)和NH_3-N含量,分析COD_(Cr)和NH_3-N在沿程和垂向上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底泥中污染沿程分布呈不规则波状起伏,东大盈河、蕴藻浜、盐铁塘、封浜、华漕港、新槎浦等支流口,浮泥层中COD_(Cr)含量达2万mg/kg,超过背景值2—3倍,支流口下游200m范围内均较高;黄渡小支流口、华漕港支流口浮泥层中NH_3-H含量达250mg/kg,超过背景值3倍。在垂向分布上,底泥柱样都出现峰值分布,在某些弯道及支流口出现递减分布。底泥耗氧污染程度主要与支流及其排污量有关,其次是弯道凸岸处污染物易于沉积富集。这为苏州河市郊段环境综合治理、底泥疏浚和处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苏州河底泥3种内分泌干扰物的空间分布及环境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苏州河及其支流底泥中3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壬基酚(NP)、辛基酚(4-t-OP)和双酚A(BPA)的含量进行检测和调查,结果表明,这3种物质在河流底泥中的浓度变幅分别为<1.0~5 800、<0.10~39和0.90~180μg.kg-1,空间分异显著.总体上看,底泥污染物浓度与河流周边人为活动密集程度有关:在苏州河上海市区段底泥的含量显著地高于上海远郊和江苏省内河段底泥含量;苏州河支流底泥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苏州河干流底泥含量.苏州河及其支流底泥中这3种内分泌干扰物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其有相似的物源.以含量较高的壬基酚为例,进行底泥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除苏州河江苏省内吴家港桥段外,其它河段均存在潜在的生态毒害风险,需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
桃浦河底泥CODcr和NH3—N的分布特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上海市桃浦河的河道形态和地貌特征,共设计和采集了15个柱样,在对其进行CODcr、NH3-N系统测定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1)桃浦河底泥已受到严重污染,CODcr、NH3-N平均含量分别超过参照标准值(CODcr9699.6mg/kg,NH3-N78.79mg/kg)1.1~10倍和1~5.8倍,污染最严重的是真大路桥到沪嘉高速公路段;其次是环镇北路桥到陈太路存瑞桥段,云岭东路桥到中科化工厂桥段,杨柳青路桥到北石路桥段。(2)垂直分布呈现由下而上污染加重的趋势,表明现代污染日趋势严重。(3)不同河段污染程度出现差异主要与其所处周围环境的排污有关。(4)基于桃浦河底泥污染程度的不同,在底泥疏浚时应予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5.
污染河流底泥释放与耗氧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苏州河底泥对水质的影响。应用底泥释放与悬浮的规律,提出了悬浮释放速率方程,其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不大于30%;根据建立的底泥释放迁移和底泥耗氧过程的数学模式,探讨了苏州河污染底泥释放与耗氧对水质的影响,为苏州河污染底泥的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苏州河底泥中铬和镉污染的特性,评价和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苏州河底泥中铬和镉含量分布的特征,讨论了底泥中铬和镉污染的评价以及几种治理对进一步改善苏州河水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香溪河库湾底泥营养盐释放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水库调度带来的扰动影响,河道型水库支流库湾河口底泥营养盐释放为水体富营养化和水华暴发增加了风险。文章通过在香溪河库湾河口采集底泥和水样,室内模拟扰动条件下,藻类外吸收源、扰动及底泥-水界面浓度梯度对底泥营养盐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扰动及外吸收源并存时,底泥氮磷释放量增大;扰动作用对磷释放影响较底泥-水界面浓度梯度弱,但对氮释放影响较底泥-水界面浓度梯度影响大;底泥释磷量随底泥-水界面浓度梯度升高而增大,释氮量则受其影响较小。三峡水库泄水和水华暴发、藻类大量繁殖将促进香溪河库湾底泥营养盐释放。  相似文献   

8.
根据上海市桃浦河的河道形态和地貌特征,共设计和采集了15个柱样,在对其进行CODCr、NH3-N系统测定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1)桃浦河底泥已受到严重污染,CODCr、NH3-N的平均含量分别超过参照标准值(CODCr9699.6mg/kg,NH3-N78.79mg/kg)1.1~10倍和1~5_8倍,污染最严重的是真大路桥到沪嘉高速公路段;其次是环镇北路桥到陈太路存瑞桥段,云岭东路桥到中科化工厂桥段,杨柳青路桥到北石路桥段。(2)垂直分布呈现由下而上污染加重的趋势,表明现代污染日趋严重。(3)不同河段污染程度出现差异主要与其所处周围环境的排污有关。(4)基于桃浦河底泥污染程度的不同,在底泥疏浚时应予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苏州河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分析了从上游至下游5个断面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及其形态分布.结果表明,苏州河底泥中重金属总量较高,但其实际可释放部分的含量仅占总量的3%左右.  相似文献   

10.
城市河流中底泥再悬浮释放重金属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实验对上海苏州河支流彭越浦河底泥中Hg、Cd、Pb、Cr、Mn、Cu、Zn的释放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释放后悬浮液中浓度比清液高1—1.5个数量级。应用再悬浮的规律,推导出悬浮释放速率方程,其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不大于30%。应用引出的迁移模式,预测在低潮位河流流速快时,水质将高于三级地面水标准,再次影响治理后的苏州河水质。  相似文献   

11.
苏州河河道曝气复氧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过六支流截污、综合调水等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苏州河沿岸的污染源大部分已被截留,河水水质大有改善。但是,苏州河北新泾以下河段,由于沿江37座合流泵站雨季排江的冲击负荷,雨天苏州河水体仍有黑臭。向苏州河进行曝气复氧,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增强水体的净化功能,对解决突发性的冲击负荷所造成的水质恶化、消除水体黑臭、恢复苏州河水生生态系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苏州河水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根据水文、水质和污染调查结果,分析了苏州河水质和污染现状和综合环境质量,提出了影响苏州河水的8项主要环境问题;严重的有机污染;底泥对水质的污染;支流对干流的污染;上游来水水质;合流污水系统的溢流;河道不利的水动力条件;航运影响;沿岸景观和陆域布局不合理等。根据这些分析,作者从苏州河的功能定位和治理目标出发,提出了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原则设想。  相似文献   

13.
苏州河的污染底泥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底泥与流动水相的边界环境为研究对象,应用苏州河底的释放与耗氧规律,在控制地面水水质标准的环境基础上拟定了底泥评价分级标准,将评价的有机污染指标确定为未污染,污染、重污染底泥的类型级别。应用拟定的分级标准对苏州河的污染底泥进行评价,指出若对属于重类型的部分河段底泥进行整治,则整个市区段底泥释放至水相的深度,将接近地面水三级标准。  相似文献   

14.
苏州河沉积物中的硅藻及其污染指示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苏州河的北新泾处状沉积物中的硅藻丰度、种类及其数量的变化,优势种属的相对含量的变化。整段沉积物中上、中、下层硅藻的丰度、种类相对很少,苏州河一期污水截流工程建成后,水质有所改善,有利于藻类生长和繁殖,沉积下来的硅藻也增多。结果表明,该柱状沉积物中的硅藻变化能有效地反映苏州河的污染变迁趋势;苏州河的水质污染以前极其严重,近年来有所改善,其主要污染类型为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15.
苏州河底泥的耗氧量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苏州河底泥耗氧量(SOD)的实验测定结果表明,苏州河底泥(北新泾下游)的夏季耗氧强度是冬季的6倍,最大强度发生在武宁路河段,达7500mg/m2  相似文献   

16.
苏州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调查苏州河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基础上,计算了几种生物学指数,并根据指数值对苏州河底泥污染程度进行分级。研究结果表明:所调查的苏州河上海河段的底栖动物类群较少,属于贫底栖动物水域环境,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苏州河基本上是中等-严重污染状态,与水质理化指标变化情况基本一致。除Goodnight修订指数外,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在综合评价苏州河上质上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7.
底泥耗氧是自然水体氧平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底泥耗氧的影响因素众多。目前国内对底泥耗氧研究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数学模型的应用很少。阐述了底泥耗氧机理及底泥耗氧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国外已成功验证与应用的底泥通量模型的研究情况。利用底泥通量数学模型探讨了苏州河沿岸合流污水泵站溢流对SOD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每次沿岸合流泵站雨天排江(CSOs)对苏州河底泥耗氧量的贡献是26.5%-41.2%。底泥疏浚短期可能会削减SOD,但CSOs对SOD的影响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8.
苏州河疏浚污泥作填埋场封场覆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苏州河疏浚污泥相关土力学工程性质、重金属含量和浸出液性质的测定分析,对疏浚污泥作为填埋场覆盖防水材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适当的预处理,疏浚污泥的渗透系数可以达到10~(-7)cm/s;作为防水层使用时,土力学性能指标满足安全使用的要求,同时对周围环境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9.
菹藻浜是位于上海市北部宝山区境内最重要的骨干河道,作为苏州河的主要支流,菹藻浜由于长期承担调水排污功能而水质污染较为严重。针对蕴藻浜流域的水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实地调查、污染源普查结果和环境监测数据等多源调查研究,揭示蕴藻浜水环境的污染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水污染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