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日前召开的“苏州河河道曝气复氧工程方案研究”课题鉴定会上,通过该课题的实验室试验以及计算、分析和论证,对苏州河充氧的作用、效果和曝气工程的可行性得出了以下结论: 苏州河下游水体接纳了过多的污染物,远远超出其自净能力,致使水体的耗氧量大幅超出河道的复氧量,为严重缺氧水体。消除苏州河下游水体黑臭和改善水质的根本措施是削减华漕以下支流对苏州河的污染负荷量。苏州河下游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是水体处于缺氧状态和水体中存在大量的还原性物质。这些还原性物质在有氧的情况下将被迅速氧化去除,从而消除水体黑臭。实验室试验证明,人工充氧对消除水体黑臭有良好效果,并能削减污染负荷。 目前苏州河下游表层底泥处于厌氧状态并影响上复  相似文献   

2.
栏目题 目作者N0论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发展战略曲格平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专栏苏州河的功能定位与综合整治目标略论影响苏州河水质的若干因素苏州河水环境污染现状分析苏州河东段陆岸地区规划设想苏州河水量水质预报模型研究苏州河截流区外非点源污染调查苏州河水体黑臭机理及底质再悬浮对水体的影响综合治理苏州河市民建议两则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 赵仲兴 陈一申等 俞进 钱毅 阮仁良 应太林等 汪义达等环保产业专栏环保产业——上海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国际规范与我国外贸发展的对策生命周期评价概述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的总体途径表…  相似文献   

3.
苏州河水的黑臭现象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通过对苏州河上海段300km^2水域范围的实际观测试验,研究了苏州河出现黑臭现象的规律。讨论了河流中的有机污染物(COD、BOD、NH3-N),溶解氧和水温对河水黑臭的影响定量关系,并应用多因子系数,建立了水质黑臭指数关系式,经过实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应用所建立的黑臭指数关系式对苏州河沿程水质进行评价,其正确率可达97%。  相似文献   

4.
黄浦江水体黑臭的由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黄浦江水体黑臭自1963年开始有记录以来(22天),逐年有所发展,1978年达到106天,1981年猛增至151天,1984年为124天,1985年达到152天。其范围也由苏州河江段逐渐扩及闵行江段。位于市区的几条支流,如苏州河、杨浦港、虹口港、日晖港等则早已终年黑臭。黄浦江水体黑臭除高桥附近江段有油臭,吴泾附近江段有酚臭外,其余的中下游江段都属腐败臭。上海自来水公司根据多年的实际经验,综合氨氮与溶解氧饱和百分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黑臭指数这一概念,业已沿用了多年。这  相似文献   

5.
苏州河干流基本消除黑臭的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苏州河的整治历史.分析了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效益.通过对苏州河干流2000年基本消除黑臭的阶段性成果的分析表明,不断截流直排苏州河的污染源并控制市区3条污染严重的支流对苏州河的污染,是苏州河干流黑臭水质初步改善的根本原因.提出改善后的苏州河水质还不稳定,易受苏州河沿岸泵站排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彻底消除苏州河水系的黑臭状况并根本改善苏州河水质,1999年11月~2000年1月,对苏州河市区6支流污染源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苏州河市区6支流污染源的地理分布特点和结构特性.同时提出了控制市区6支流污染的截污治污的几项措施,主要包括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在水系范围内进行全面截污;对个别分散的污染源,采取就地处理技术;在截污工程中,首先集中力量整治木渎港-桃浦河河段.  相似文献   

7.
沈阳细河水体黑臭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9-2008年监测数据,应用黑臭评价指数对沈阳细河水体进行黑臭评价。结果显示,细河水体黑臭指数,在1999-2003年间呈上升态势,2004年起逐年下降;1999-2006年,细河水体污染较重,呈严重黑臭状态,2007和2008两年,水质状况有所好转,呈微黑臭状态。  相似文献   

8.
苏州河水体黑臭机理及底质再悬浮对水体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探讨了苏州河水体黑臭现象,证实了水体发黑主要与存在吸附了TeS的带负电胶体悬浮颗粒有关,且腐殖质是吸附物或络合物的主要组成。水体发臭为含硫,氮等有机物降解时逸出NH3、H2S等所致。  相似文献   

9.
苏州河水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根据水文、水质和污染调查结果,分析了苏州河水质和污染现状和综合环境质量,提出了影响苏州河水的8项主要环境问题;严重的有机污染;底泥对水质的污染;支流对干流的污染;上游来水水质;合流污水系统的溢流;河道不利的水动力条件;航运影响;沿岸景观和陆域布局不合理等。根据这些分析,作者从苏州河的功能定位和治理目标出发,提出了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原则设想。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常州市老城区典型河道—北市河的黑臭现象发生原因,采用自主研发的一套滞流型河道沉积物污染释放与抑制装置,通过综合黑臭指数分析表明黑臭现象的发生耗时很长,由此推断导致水体黑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外源污染物的排入。此外还从曝气深度和净化剂2个方面出发,研究其对黑臭的控制作用。在实验装置中选定距表面50 cm、100 cm、150 cm 3个深度,采用间歇纯氧曝气方式对水体进行处理,水质变化情况表明采用100 cm深度进行曝气对水体黑臭的控制效果最好。在净化剂比选实验中,在实验柱中分别投加商品钝化剂、过氧化氢、过氧化钙,并设置空白对照实验,监测水质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净化剂的优选,分析结果表明过氧化钙的净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苏州河6支流截污工程的优化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州河6交流截污工程是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中最重要的治水工程之一。在工程进一步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根据多次污染源调查的结果,提出了按水系截污、沿河截污与区域截污相结合、雨水泵站旱流污水截污的3项原则,对苏州河6交流截污工程进行了优化调整,使截污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际纳管污染源数量由原计划的820个增加到2977个,实际截除污水量由原计划的6.8万m^3/d增加到26万m^3/d,6交流区域的截污率由22%提高到85%以上,6条主要交流的平均污水截除率接近70%,其他一些主要交流污水截除率也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苏州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调查苏州河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基础上,计算了几种生物学指数,并根据指数值对苏州河底泥污染程度进行分级。研究结果表明:所调查的苏州河上海河段的底栖动物类群较少,属于贫底栖动物水域环境,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苏州河基本上是中等-严重污染状态,与水质理化指标变化情况基本一致。除Goodnight修订指数外,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在综合评价苏州河上质上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3.
苏州河水量水质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钱毅 《上海环境科学》1997,16(1):18-19,31
根据建立的一维非恒定流水量模型和一维非稳态水质模型,定量预测苏州河在截污工程实施前后的水量和水质变化规律,探讨进一步改善苏州河水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苏州河沉积物中的硅藻及其污染指示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苏州河的北新泾处状沉积物中的硅藻丰度、种类及其数量的变化,优势种属的相对含量的变化。整段沉积物中上、中、下层硅藻的丰度、种类相对很少,苏州河一期污水截流工程建成后,水质有所改善,有利于藻类生长和繁殖,沉积下来的硅藻也增多。结果表明,该柱状沉积物中的硅藻变化能有效地反映苏州河的污染变迁趋势;苏州河的水质污染以前极其严重,近年来有所改善,其主要污染类型为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15.
底泥耗氧是自然水体氧平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底泥耗氧的影响因素众多。目前国内对底泥耗氧研究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数学模型的应用很少。阐述了底泥耗氧机理及底泥耗氧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国外已成功验证与应用的底泥通量模型的研究情况。利用底泥通量数学模型探讨了苏州河沿岸合流污水泵站溢流对SOD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每次沿岸合流泵站雨天排江(CSOs)对苏州河底泥耗氧量的贡献是26.5%-41.2%。底泥疏浚短期可能会削减SOD,但CSOs对SOD的影响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6.
苏州河干流水质模型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廖良  徐祖信  刘东胜 《上海环境科学》2002,21(3):136-138,142
对《苏州河水质模型的开发》课题完成的大部分内容进行了介绍,包括水质模型的选择及其原理、模型研究的内容与开发方法、干流水质模型的率定与验证,并据此给出了关于苏州河水环境特性的一些参数值,计算的基准时间为1999年夏季苏州河第3次调水试验时期。需要指出的是,苏州河正处于动态的综合整治过程中,模型中有关参数也会随其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7.
程江  杨凯  黄小芳  吕永鹏 《环境科学》2009,30(7):1893-1900
为了解城市合流制管道系统降雨径流的水文水质变化过程与特征,于2007年7~9月对上海中心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CSS)4类强度降雨(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的降雨量、径流量和污染浓度进行了同步连续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径流过程线滞后于降雨过程线约15~25 min,形态与降雨过程线相似,波动幅度低于降雨过程线.4类强度降雨的径流系数分别为:0.33、 0.62、 0.67和0.73.CSS基本存在30/30标准的降雨径流初始冲刷现象,污染物浓度过程线滞后于降雨过程线约30~40 min. 4类强度降雨径流的pH值和重金属Cu、Zn、Cr、Cd、Pb、Ni的事件平均浓度(EMC)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要求,COD、BOD5、NH+4-N和TP的EMC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25.0~544.1、 31.5~98.9、 8.9~44.2和1.98~3.52 mg·L-1,平均分别超过Ⅴ类水标准9.3、 5.6、 11.7和6.1倍,接近国外城市CSS的平均污染水平.SS与COD、BOD5、NH+4-N和TP在P<0.01水平上均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为0.359~0.736),颗粒态有机类和营养类污染物的比例平均为70.21%.  相似文献   

18.
苏州河的污染底泥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底泥与流动水相的边界环境为研究对象,应用苏州河底的释放与耗氧规律,在控制地面水水质标准的环境基础上拟定了底泥评价分级标准,将评价的有机污染指标确定为未污染,污染、重污染底泥的类型级别。应用拟定的分级标准对苏州河的污染底泥进行评价,指出若对属于重类型的部分河段底泥进行整治,则整个市区段底泥释放至水相的深度,将接近地面水三级标准。  相似文献   

19.
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目标的测算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分析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的整治成果和遗留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二期工程整治的重点,应用苏州河水动力水质模型对这些问题整治的工程效益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案例包括截污、疏浚、调水等,预测了二期工程实施后苏州河的水质,确定了二期工程定量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