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简述了原有广州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情况,通过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的集成优化,增设站点、扩展监测项目和引入新技术,建立了一个\"金字塔形\"的集天地空一体化的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弥补了原有监测网络在反映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水平、污染来源解析、预报预警所需的环境质量信息、对环境空气质量的评估等方面的不足,该网络已成功应用于广州亚运会的空气质量保障。 相似文献
2.
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加快生态环境监测“天地一体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期间,新疆环境监谢中心站着重从遥感监测技术入手.以“说清新疆宏观生态环境现状”为目的,开展新疆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工作。为满足环境保护和管理的要求,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从2004年起着手准备建设“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监测网络。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和论证,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从2005年开始将逐步推进生态监测“天地一体化”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3.
基于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摄与移动核查技术,构建了集自然保护区\"一张图\"、图斑任务管理、移动核查为一体的天地一体化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管系统,并以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试点监测监管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监管系统可提高自然保护区监管时效性,有效解决监管盲区.对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人类活动进行监测评价,该保... 相似文献
4.
从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分工、预警监测时间的确定、预警监测的启动、预警信息的发布、预警监测的终止、预警监测的工作流程等方面,建立了太湖引用水源地蓝藻水华预警监测体系。指出了政府必须在资金、物资、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预警监测体系充足的保障,确保预警监测体系长期有效地运行。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环境遥感软件系统,该系统利用遥感技术、传统监测技术和水质反演模型(总磷、总氮),对太湖流域近10年的卫星遥感图像数据和地面监测数据作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REMS在定量分析方面的精度不够,但对于环境管理在宏观上的定性分析,REMS基本可以满足需求. 相似文献
6.
7.
何春银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6):58-61
介绍了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在环境信息交换、三维展示、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的应用,以解决制约环境信息化共享的瓶颈。探索环境信息集成共享、多维展示、综合分析的设计思路和发展方向,以推动环境管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9.
近年来随着浅水型湖泊的富营养化进程不断加快,蓝藻水华暴发现象也频繁出现,采用科学、全面的手段对太湖蓝藻暴发进行预警十分必要。根据太湖蓝藻预警监测中使用的现场巡视、卫星遥感、实验室分析、自动监测等监测技术手段,分别建立各自监测系统,结合各监测系统特点和相互关系,对太湖蓝藻水华预警监测综合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开展太湖蓝藻水华预警监测工作,为确保太湖地区饮用水安全,提高环保部门应对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能力,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0.
11.
太湖蓝藻暴发成因及其富营养化控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顾岗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6,8(6):17-19
根据近年太湖水质和生物监测资料,结合近年藻类生长趋势和区域污染物人湖状况,探讨近年夏季梅梁湖蓝藻暴发原因,并提出了控制太湖富营养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可获取的太湖国控监测点位总氮监测数据,分析了1987—2016年太湖总氮浓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30年来,太湖湖体总氮浓度年均值在1.74~3.88 mg/L之间,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1996年浓度达历史峰值;其变化具体可分为上升期、波动期、下降期三个阶段,约以10年为一个阶段。分湖区分析,西部湖区、北部湖区2000—2016年总氮年均浓度与全湖总氮浓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为影响湖体总氮浓度的主要湖区。总氮多年月均值浓度变化显示,2000—2016年湖体总氮多年月均值年内呈较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月均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出现在3月和9月。空间变化分析表明,西部湖区的宜武片区及南部湖区的湖州长兴片区为湖体总氮的两个污染扩散核心。湖体总氮主要受15条主要入湖河流汇入影响,这些河流总氮年均浓度整体高于湖体,是太湖总氮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14.
介绍了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并根据太湖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4个饮用水源地通过饮水途径引起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5~2009年,4个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个人年风险多数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标准,主要风险因子为化学致癌物六价铬和砷;化学致癌物对人体健康危害个人年风险度远高于非化学致癌物;化学致癌物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呈波动降低变化,非化学致癌物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灰色聚类方法的湖泊营养状态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炜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4,26(6):35-38
将湖泊水体的营养状态看作一个灰色系统,建立用于识别湖泊营养状态属性的灰色聚类综合评价模型,将水质级别作为一个灰类,水质状态作为灰色变量,根据灰色白化权函数聚类方法来确定水体营养状况归类。以太湖为例,基于分布全湖的20个监测点数据,运用灰色聚类法对其进行富营养状态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监测时段太湖大部分水体基本处于中营养水平,局部湖面达到中度富营养状态,客观地反映了太湖湖区水体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7.
18.
遗传神经网络在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太湖流域常州段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累积性水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输入变量,并应用MATLAB建立遗传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运用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将遗传算法全局搜索能力和BP算法局部搜索能力相结合,提高了收敛速度和精度。应用模型对2004—2009年常州市累积性水环境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4—2009年风险综合指数总体上处在中级与高级之间,累积性水环境风险较大;2008—2009年风险综合指数不断增大,趋于低级;农业和畜禽养殖业等面源风险源、污水处理和风险管理投资等控制机制以及人口和环境敏感目标等风险受体是造成太湖流域常州段累积性水环境风险较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A Comparison of Sediment and Monitoring Data: Implications for Paleomonitoring a Small Lak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ong-term limnological monitoring data (from 1971 to 2001) were compared with sediment core record in Lake Viitna Linajärv (hereafter L. Viitna), a small lake in northern Estonia. The monitoring data show that L. Viitna changed from mesotrophic in the 1970s to eutrophic in the 1990s. The trends of paleodata thatintegrate the changes in the biogeochemical matter cycling in the lake over 2–3 years have clear signals about changes in the state ofthe ecosystem in L. Viitna during the last decades. A gradual increase in organic productivity should reflect a greater oxygen demand in the hypolimnion. As a result the hypolimnion becameseasonally anoxic earlier and its pH level remained low for a longer time. These fundamental changes near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were recorded in the sediment core. The greatest changes occurr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80s (layers at a depthof ca. 20 cm), when the meso(eu?)trophic conditions in L. Viitnastarted to become increasingly more eutrophic. The variations ofpaleorecord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ediment core coincide temporally with changes in the water level of the lak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