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近年来重庆酸雨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5年,重庆酸雨逐渐减轻,但其后又逐渐加重;重庆酸雨具季节性.其成因包括:(1)能源结构;(2)地形条件和气象因素;(3)汽车尾气,但对这些原因缺乏科学定量研究.基于以上,指出已有研究所呈现出的不足,并对重庆酸雨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1)与GIS等技术相结合;(2)量化酸雨成因;(3)对解决酸雨问题已有的各项措施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我国酸雨控制效果与发展趋势,利用2000-2016年东亚酸沉降监测网(EANET)的监测数据及同步气象资料,研究了珠海市酸雨变化特征及EANET中国网所有4个城市(珠海、厦门、重庆、西安)的城市降水化学组分特征.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聚类和潜在源区PSCF分析方法,研究了珠海市降水气团和酸雨来源,建立了珠海市酸雨概念模型.结果表明:①珠海市酸雨日数与频率呈先增后减趋势,2008年后珠海市酸雨污染程度明显改善,我国酸雨控制效果明显.②沿海城市(珠海、厦门)与内陆工业城市(重庆、西安)降水离子组分区别明显,内陆工业城市酸雨受碱性颗粒物影响较大.③沿海城市(珠海、厦门)酸雨为硫酸-硝酸混合型;内陆工业城市(重庆、西安)酸雨以硫酸型为主,近年有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的趋势.④综合酸雨降水HYSPLIT后向轨迹聚类分析与PSCF潜在源区分析结果可建立酸雨概念模型,有助解释酸雨成因.珠海市强酸雨主要受珠海市外的珠三角地区污染物输送影响.  相似文献   

3.
浅析重庆“黄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浅析重庆“黄雨”赵大为,张冬保,高世东(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所,重庆630020)编者按:重庆市环境保护科研所的科研人员在酸雨研究中观测到“黄雨”,“黄雨”是否为异常大气降水,其成因有待进一步监测、验证。殷切希望有更多的环保工作者关心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  相似文献   

4.
用气流输送轨迹分析上海,重庆,贵阳的酸雨特点及其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降雨时的气流输送轨迹,分析了上海、重庆和贵阳三地的酸雨特点和成因。研究表明,重庆和贵阳的酸雨,主要是受局地污染源的影响,远距离外来污染影响不大;但贵阳在静止锋天气时的酸雨,可能也受远处输送来的外来污染的影响。上海地区的酸雨,除受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外,还受远处外来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   总被引:67,自引:7,他引:60  
中国酸雨区是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迫切需要科学有效的酸雨污染控制对策和措施,而及时总结酸雨研究现状是科学控制酸雨的重要基础. 综述了近年来中国酸雨的研究发展历程、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和控制对策的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中国降水化学组成仍属硫酸型,但正在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南方酸雨区范围无明显变化,北方酸雨区继续扩展;强酸雨区范围为1994年以来最大,但酸度有所减弱;总体来看,与过去几年相比,2008年全国酸雨形势有所恶化. 最后对酸雨成因和控制对策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6.
以间歇-分阶段进水方式进行了模拟酸雨柱式动态淋溶实验.结果表明,间歇-阶段性酸雨入侵会影响填埋飞灰中Pb、Zn、Cu、Cr和Ni的浸出行为;尤其间歇停滞期后的初期酸雨入侵会增加多数重金属的再浸出水平,且该部分重金属的释放主要源于前阶段酸雨侵蚀过程中所形成的非稳定性(弱酸态)重金属.各酸雨侵蚀阶段,部分重金属(如Pb-Zn)的浸出行为具有相关性,这与各重金属在飞灰基质内的赋存形态、矿物相稳定性及酸性侵蚀程度等有关.各阶段酸雨入侵会相继溶出飞灰中的可溶性(NaCl、KCl等)、难溶性氯盐(CaClOH)以及微溶性钙盐(CaSO4),并增加CaCO3和Ca-Al-Si-O等矿物的峰强.各阶段酸雨入侵会使初始飞灰表面的团簇状结构逐渐被酸性(H+)侵蚀作用破坏,并暴露出大量棒状或条形状CaCO3晶体,且随着酸雨入侵次数的增加,CaCO3也将逐渐被侵蚀破坏.本研究为非连续酸性降雨条件下填埋稳定化飞灰的重金属浸出行为评价及风险管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气降水中离子化学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璟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3):73-79,92
通过研究2006-2010年上海市闸北区大气降水中离子的组成特征和变化,分析了离子可能的来源和酸雨的成因。结果表明,近年来酸雨污染有所改善,酸雨成因也有所改变。阴阳离子当量浓度之比小于1,可能缺少对某些低分子弱有机酸离子的监测。降水化学组份中浓度最高的四种离子分别是SO42-、NH4+、Ca2+和NO3-,SO42-浓度是NO3-的3.14倍,NH4+是Ca2+的2.76倍,降水的主要致酸物质是硫酸盐,主要中和物质是铵盐。大多数离子间有较好的相关性,NO3-和SO42-绝大部分来自人为源的贡献。降水中SO42-的致酸作用和Ca2+的中和作用逐渐下降,Cl-的致酸作用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8.
大连市酸雨污染特征及原因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大连市酸雨频率为36.9%,酸雨污染以硫酸型污染为主,但硝酸盐对酸雨的贡献相对较高,降水中对酸雨主要起中和作用的离子为钙离子及铵根离子。2003年-2008年来大连市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各季节变化看,最高酸雨频率主要发生在夏季,降水中(Ca2^+NH4^+)/(SO4^-2+NO3^-)呈下降趋势,从而说明虽然大连市局地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污染对降水酸度产生一定影响,但相比而言,空气中碱性颗粒物的减少.对大连市酸雨频率的升高影响更大;大连市酸雨污染受外来源的远距离输送影响的比例很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酸雨对毛竹入侵阔叶林缓冲区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扩张形成的竹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取T1(pH=4.0)、T2(pH=2.5)两个模拟酸雨梯度,并以pH=5.5为对照(CK),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试技术分析不同强度酸雨胁迫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随着酸雨强度增加,竹阔混交林土壤w(TN)(TN为总氮)、w(OC)(OC为有机碳)、C/N和w(AN)(AN为碱解氮)显著升高,而pH、w(DOC)(DOC为可溶性有机碳)、w(MBC)(MBC微生物量碳)和w(MBN)(MBN为微生物量氮)显著下降(P < 0.05).②与CK相比,模拟酸雨处理(T1、T2)显著降低了细菌群落的OTUs数量、Chao1指数和Ace指数(P < 0.05).③竹阔混交林土壤细菌包括34门96纲247目401科698属,其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放线菌门为3种处理下共有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1%).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在CK处理下最高,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相对丰度在T2处理下最高.与CK相比,Arthrobacter属和Elsterales属相对丰度变化显著,可作为酸雨胁迫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指示种.主坐标(PCoA)分析和相似性检验结果显示,模拟酸雨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④冗余分析(RDA)和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酸雨处理的竹阔混交林土壤细菌多样性与土壤pH、w(TN)密切相关(P < 0.05).研究显示,不同模拟酸雨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有明显差异,主要可能受到土壤pH、w(TN)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酸雨的成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是个复杂问题,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国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于酸雨问题的复杂性,特别是酸雨形成机理,酸性物质来源及酸雨对生态、土壤的影响,目前,还处于探索之中。我们认为,对酸雨问题有不同看法是难免的,从学术上对酸雨问题进行讨论也是必要的,它将有助于推动酸雨的深入研究。为此,本刊继1989年第4期发表了《重庆酸雨与SO_2传输之间关系分析》一文后,在这期上又刊发了对该文的商榷文章,藉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邵武市降水酸雨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邵武市20072013年大气降水监测数据,对酸雨现状、酸雨污染特征、酸雨变化趋势及酸雨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邵武市区的降水以酸性居多,酸雨污染较为严重。降水p H值大小随季节变化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且随降水时间的增加,p H保持低值,可以连续数天出现酸雨;酸雨频率大小随季节变化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同时研究分析我市酸性土壤也是促使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邵武市降水中的离子组分分析,发现SO42-、NO3-、Ca2+和NH4+是决定邵武市区降水酸度的关键因素,雨水中SO42-和NO3-主要来自工业和交通污染,虽然降水酸雨的主要成分硫酸是由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转化而成,但它们可以使当地排放,也可以从远距离迁移而来,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对酸雨形成也有一定的贡献。最后对酸雨防治提出几点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气中SO2的固相氧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MgO、CaO、Al_2O_3、Fe_2O_3、V_2O_5、SiO_2、Mno_2颗粒和工业燃煤、民用燃煤、冶金工业和建材飞灰以及四川部分城市实际大气颗粒物对SO_2的固相氧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7种单组分颗粒对SO_2的氢化能力顺序为:MnO_2>MgO>CaO>Fe_2O_3>Al_2O_3>V_2O_5>SiO_2;污染源飞灰的氧化能力与该颗粒中所含强氧化剂和碱性成分有关,其氧化能力大小为:冶金工业飞灰>民用燃煤飞灰>建材飞灰>工业燃煤飞灰;四川不同城市实际大气颗粒物的氧化能力为:宜宾>自贡>重庆>蛾眉山>乐山>成都。该研究结果为弄清四川酸雨成因和研究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酸雨对3种木本植物的胁迫效应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Zhou Q  Huang X  Liu X 《环境科学》2002,23(5):42-46
以对酸雨胁迫伤害敏感程度不同的桃树(Prunus persica)、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和木犀(Osmanthus fragrana)3种典型木本植物为试材,研究了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对3种木本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细胞质膜透性(L%),脯氨酸(Pro)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以及光、暗条件对酸雨胁迫伤害的作用。结果表明,在酸雨胁迫下,抗性植物水犀的4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幅最小,其次是蜡梅,敏感植物桃树的4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幅最高,而光、暗处理对酸雨胁迫下3种木本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酸雨对稻田土壤细菌的影响,以福州平原某稻田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模拟不同酸度酸雨处理下早、晚稻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其丰度.结果表明:模拟酸雨处理提高了早稻土壤细菌的多样性,但却降低了晚稻土壤细菌的多样性;酸雨改变了稻田土壤细菌的丰度及群落结构,经模拟不同酸度的酸雨处理,稻田土壤细菌的优势菌属及其丰度并不一致;早稻pH3.5处理组与早稻对照组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差异最大,晚稻pH2.5处理组与晚稻对照组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差异最大;在酸雨作用下,溶杆菌属(Lysobacter)和产黄杆菌属(Rhodanobacter)的丰度明显升高,而马赛菌属(Massilia)的丰度则显著降低,说明溶杆菌属(Lysobacter)和产黄杆菌属(Rhodanobacter)为耐受酸雨的主要菌属,马赛菌属(Massilia)则为受酸雨影响最大的菌属;细菌属H16的相对丰度与土壤电导率(E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Lysobacter的相对丰度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Arenimonas的相对丰度与土壤总有机碳(SO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5.
通过削减SO_2排放量,并不能有效控制酸雨的事实。论证了酸雨的成因主要取决于环境中可溶性酸,碱离子的平衡态,而不取决于SO_2的绝对浓度;提出了在大气对流层中,存在着一个形成酸雨的酸性层,酸雨将随火气环流轨道传播全球的观点;在分析研究杭州酸雨分布与成因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按比例削减和控制酸、碱污染物的排放量,并局部调整排放高度,以促进大气环境离子的酸碱平衡,从而控制杭州酸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孔瑾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4):154-156,189
根据锦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大气资料,通过对其3个采样点,从2001年到2010年共10年的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锦州地区酸雨多出现在5、6、7月,以SO42-、NO3-和NH4+、Ca2+为主要污染离子,体现了大气降水煤烟型污染的特点。通过对数据的综合分析,研究锦州市降水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分析了酸雨的成因并提出了酸雨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摘要:以新疆奎屯市为研究对象,于2004—2008年连续5年对大气降水进行了采样分析,以大量的酸雨实测数据,全面系统地研究分析了奎屯市酸雨污染状况,从区域性影响、局地污染影响和大气颗粒物缓冲能力等等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了解奎屯市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与时空化特征,SO4^2-与Ca^2+是含量最丰富的组分。同时指出奎屯市的硫酸型降水污染应该从总量上控制SO2,并从源头上削减SO2的排放量,浅要地分析了大气污染物排放对酸雨的影响状况,同时提出了防治酸雨污染的可行性建议。为奎屯市环境综合决策和酸雨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1986年—1991年玉溪市降水监测资料为依据,结合当地气象条件及大气污染状况,对该市酸雨现状、成因、影响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1 酸雨现状及变化趋势 1986年1月—1991年12月,共收集雨水样365个,其中pH≤5.6的酸雨样31个,酸雨出现频率为8.49%。pH最低值为4.25,出现在1991年4月2日监测站点。各年酸雨pH均值在5.02—5.59之间。1986年—1991年监测结果见表1。1989年—1991年酸雨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1~2005年湘潭市城区降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湘潭城区酸性降水的变化特征、离子化学组成、变化趋势和酸雨成因进行了分析."十五期间"湘潭市区酸雨频率在50%以上,pH值平均范围在4.56~4.91,属重酸雨区;SO2-4/NO-3比值为4.93~6.13,属典型硫酸型;湘潭城区酸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春季和冬季酸雨出现的频率最多,秋季最少;酸雨分布没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依据相关系数法检验,湘潭市的酸雨从总体上看污染趋势无显著性变化,呈现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0.
模拟酸雨对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9年3月~2010年1月在南京市郊龙王山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进行模拟酸雨试验,以便携式土壤CO2通量观测仪对不同酸雨强度处理下的林地土壤呼吸速率进行原位测定,研究酸雨对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阶段,4个酸雨强度处理CK(pH值6.4,去离子水)、T1(pH值4.5)、T2(pH值3.5)、T3(pH值2.5)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3.20±0.21)、(3.34±0.30)、(3.51±0.06)、(2.99± 0.23)μmol/(m2·s),酸雨各处理的土壤呼吸季节变化规律显著.由于森林植被生长期季节变化明显,将其分为非生长季1(2~4月)、生长季(5~10月)、非生长季2(11月~次年1月)3个阶段.配对t检验分析各阶段土壤呼吸速率的结果表明,在非生长季1,模拟酸雨未抑制土壤呼吸作用,T1和T2酸雨处理反而促进了土壤呼吸作用;在生长季,高强度模拟酸雨T3显著抑制了土壤呼吸作用;在非生长季2,也出现了模拟酸雨促进土壤呼吸作用的现象;对于整个观测阶段而言,低强度模拟酸雨处理未显著改变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呼吸,仅高强度模拟酸雨T3显著抑制了土壤呼吸作用.不同酸雨强度处理下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指数回归关系均达显著水平(P<0.01),CK、T1、T2、T3处理的Q10值分别为3.04,2.73,2.83,2.51,模拟酸雨处理降低了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