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环境》2005,(4):88-89
联合国环境署确定2005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Green Cities——plan for the Planet!)。为呼应这一主题,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创建绿色家园,营造和谐社会的决心与行动,鼓励公众参与,弘扬生态文明,繁荣环境文化,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该主题旨在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2.
马新昌 《环境》2007,(2):88-88
我校是广东省一级学校,自2004年5月被评为江门市绿色学校后,我校积极创建省级绿色学校.为此,我校把环境教育和学校的全面工作有机地结合,将环境管理融入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校园环境,营造绿色校园,培育绿色文明.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环境署确定2005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GreenCities——planforthePlanet!),为呼应这一主题,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创建绿色家园、营造和谐社会的决心与行动,鼓励公众参与,弘扬生态文明,繁荣环境文化,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  相似文献   

4.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新形势下,群众文化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培育民众生态环境素养和关爱环境行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群众文化需要与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等主流文化融合,用文化的力量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以文化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培育绿色产品市场,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是缓解环境危机,促进社会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21世纪市场的主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绿色产品市场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培育我国绿色产品市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陈光荣 《环境》2006,(12):20
广东省委提出了建设绿色广东的重要战略,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循环再生的绿色经济,建设舒适优美的绿色环境,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培育以人为本的绿色文明。  相似文献   

7.
弘扬绿色文化 营建生态文明——关于绿色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文化作为文化的高级表现形态,对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导、促进作用显著。积极探索和研究有效方法和举措,营造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培育绿色产品市场 ,倡导绿色消费 ,促进经济发展 ,是缓解环境危机 ,促进社会文明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也是 2 1世纪市场的主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绿色产品市场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了培育我国绿色产品市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创建绿色学校 培育绿色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顺彬 《环境》2007,(12):93-95
环境教育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中小学生通过环境教育正确认识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在广东,开展“实施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已有9年,成果菲然。该文重点探讨的是,在今后“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中,如何从教育观念更新、多学科渗透、调查研究、社区活动等多方面,做好“培育绿色文明”的本质工作。  相似文献   

10.
如何有效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探索与实践的重点。近年来,厦门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以普及生态文明为着眼点,以推动公众参与为抓手,以绿色创建为突破口,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环境宣教格局,为建设生态文明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推进环保事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意识,通过发展徒步运动,可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人们热爱绿色地球、保护地球和绿色出行等生态文明观。徒步运动包括步行、跑步、登山等运动,发展徒步运动促使人们更多地采用绿色出行方式进行健康出行,徒步运动在锻炼了人们的身体的同时,能使人们更亲密与大自然接触,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代社会中,通过徒步运动能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观,提升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热情和自觉性,促进人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基于大学生环保意识培养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利用广东省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等5所在校职业学院大学生调查数据,对目前职业学院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及生态文明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描述分析,研究发现对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缺位现象;生态实践行为有待提高.同时,利用SPSS统计应用软件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意识、生态实践行为与大学生的信息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因素,提出了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论环境意识的组成、结构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意识是一种具有多维属性的社会意识,本文分别从环境意识的静态组成、深度层次、人群层次、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等5个方面探讨了环境意识的组成、结构和分类,揭示了环境意识的动态过程和发展特征,对环境意识的发展规律进行了理论概括.文章还阐述了在现代信息走向更加开放情况下环境意识的传播途径和环境教育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建设生态文明面临诸多挑战,针对杭州的实际,提出了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态人居、弘扬生态文化、优化体制机制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生态危机,环境恶化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伦理意识的重要性.同时人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环境和生态问题的解决必须诉诸环境伦理信念.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中国,在古代蕴涵了丰富的生态哲学,其中有许多与现代环境伦理思想相通之处.对世界观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利用资源等,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述了近代产业革命推动人类从经典低碳经济农牧业生产,走上以化石高碳能源为基础的高碳经济和传统工业化道路,高碳经济和传统工业化道路促进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但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气候变暖生态文明三项负效应;文章阐述了美国和前苏联建成人类第一座规模化水电站和第一座原子能电站开辟低碳能源的历史贡献,以及英国创建低碳经济、日本建设低碳社会和联合国环境署实施绿色低碳发展主题行动对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深刻影响,归纳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征,最后论述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对中国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图书馆的馆舍建设和硬件配套设施配置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倡使用绿色环保的建设材料和办公材料,为图书馆馆员和读者提供一个培养生态文明观的绿色场所,形成生态环保氛围。通过高校图书馆生态环保建设,形成一个人人重视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生态文明观和环保价值观,以建设生态环保的高校图书馆为中心,进一步培养读者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绿色发展观,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文化给养,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绿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公众环境意识提高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公众的环境意识“知”强“行”弱,总体水平较低,主要与几十年来的体制、经济水平和文化素质有关。应增强环境宣传力度和深度,在学校中普设环境教育课,提高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和环境道德意识,宣传绿色文化,从而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9.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若干战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要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当前,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后期;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水环境质量改善,但水生态状况堪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进入攻坚期.通过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形势的研判,阐述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需求和目标,并提出了四项战略.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需求从单一要素、单一指标、部分区域转向水生态环境的系统保护和综合修复.②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由水环境质量改善转向水生态环境安全提升,未来将逐步转向生态环境健康改善.③空间管控战略需要整合多项区域规划,研究构建流域与区域协同、水陆统筹、山海一体的统一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空间单元划分体系.④产业绿色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在影响水生态环境安全的相关产业领域加强防控.⑤科技创新战略要突出科技平台的作用,推进数据、人才、技术、成果的汇集和创新,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由投资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型.⑥现代治理能力提升战略要求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带,率先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研究显示,把握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需求和目标,推行空间管控、产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和现代治理能力提升战略,能更加有效地支撑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现代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目前企业内部逐渐采取的多种有效的环境管理,进行绿色概念及其导出行为的分析,主要有绿色企业文化,绿色设计、绿色从应链管理、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等,认为这些环境管理行为能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