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低硒土壤增施高硒石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湖北省鄂西自治州恩施市为我国第一个高硒区,硒源于石煤.州内还有低硒环境并曾有克山病流行,将硒均值为100mg/kg的石煤颗粒施入低硒土壤后,作物硒及人畜内环境硒水平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根据足硒区粮食、饲草及人发硒的推荐值,每公顷施石煤15×10~3-18×10~3kg为宜.此外,讨论了这一措施得以增产的可能因素和该措施可能维持有效作用的年限.  相似文献   

2.
环境硒及其复合因子与大骨节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大骨节病病区低硒环境和病区发样品的重复采样和多元素含量的测定及其与大骨节病病情的相关分析,探讨了大骨节病的致病因素。研究表明,环境低硒是大骨节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发硒与大骨节病检出率密切相关,且由永寿大骨节病考察队流行病学组和生态环境组调查数据得到了相同的结论。本文还探讨了除低硒外,其它与硒有关、可能与之结合致病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环境中的硒与大骨节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本文作者为研究环境中的硒与大骨节病的关系,于1978—1981年在陕西省不同自然类型区的130余个大骨节病点和非病点,采集了饮水、土壤、粮食与儿童发样进行硒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病点均处于硒很低的环境,其中95%以上的病点饮水含硒量在0.2ppb以下,粮食含硒量(小麦、玉米平均值)在10ppb以下,反映人体硒水平的发硒含量,478名儿童中有92%在110ppb以下。但是,没有大骨节病的地区则处于较低硒、中硒和高硒环境。同时,经估算每日由水、粮供给人体(儿童)的硒量,看出5.4μg左右是非病点每日由水、粮供给硒量的最低值。从所有地点的分析结果看出,大部分地点的粮食供硒量占水、粮供硒总量的90%以上,说明粮食是这些地区人体摄入硒的主要来源。但是在粮食硒含量低的地点,无论是非病区或病区范围内,只要水硒含量高,就无大骨节病。 作者还介绍了在病区对患病儿童采取补充硒的措施,可以提高发硒含量达到非病区儿童的发硒水平,同时对预防大骨节病有明显效果,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大骨节病的产生很可能与环境中的硒低有关。  相似文献   

4.
高镉地质环境富硒土壤特征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详细研究了浙西富硒土壤中Cd、Se、Zn、Ni存在形态以及农产品安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继承了成土母质中硒、镉高含量的特点,引起农产品中富硒和镉含量超标。研究发现,当地居民并未由于农产品镉超标而出现群体性疾病,相反地,则表现为体格健壮,长寿老人较多,人发中镉含量低,硒含量高等特点。优良的生态现象可能与人体内Zn、Se对Cd的拮抗作用有关。这一研究结果,为黑色岩系地区富硒土壤的深层次开发利用提供了思路和机遇。  相似文献   

5.
对陕西渭北高塬的调查研究证明,大骨节病发病率不同的相邻村庄内,居民发中的9种重要生命元素,唯硒的含量与各村居民患病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同时,该病流行地点的人发中各元素含量唯硒低于国内外健康人的发硒水平.通过对病区内不同地貌环境的土壤及饮水类型分布等项研究,阐明了重、中、轻病村交错分布的人体硒低的原因,这对大骨节病的产生与环境通过食物链导致人体硒低有关又再次提出一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历山镇大骨节病病区为研究区,在对研究区病区与非病区水土样品进行科学采集和硒含量水平准确测定的基础上,开展了土壤中硒赋存形态的连续化学浸提试验,研究了研究区病区与非病区土壤中7种硒赋存形态的分布特征,并利用等温吸附试验和吸附动力学试验,研究了研究区病区与非病区土壤/含水介质对硒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病区与非病区土壤/含水介质中总硒的含量水平基本相当;但与非病区相比较,研究区病区地下水饮用水源中总硒含量水平均偏低;研究区病区土壤中易溶态硒(水溶态硒和可交换态硒)平均含量低于非病区土壤;研究区病区土壤/含水介质对硒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吸附动力学为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研究区病区土壤/含水介质中较低的易溶态硒含量及其对硒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是导致该地区地下水饮用水源中硒含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陕南富硒茶的分布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陕南主要茶区进行了茶叶和茶园土壤的系统采样和分析,并对富硒茶的硒量作了初步探讨.建议用富硒茶作为低硒区人体硒的补充来源.讨论了富硒保健茶的含硒标准.提出了陕南富硒保健茶的分布范围和含硒水平.  相似文献   

8.
鄂西自治州环境硒及高硒区成因的调查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测定鄂西自治州生态环境中的硒含量,母岩0.04—1150.00ppm,土壤硒0.06—37.25ppm,水0.29—342.86ppb,空气0.68—182.00μg/m~3,玉米0.01—12.75ppm,人指甲0.32—23.70ppm,因地质构造和岩石组合不同,硒含量差异极大,形成了高低不同的硒营养背景类型,作者以岩石出露为标志,将鄂西州分为低硒区、足硒区、高硒区、极高硒区四类区域。石煤是形成高硒区的主要物质基础,石煤中的硒除经过自然风化进入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开采、燃烧石煤而造成的环境硒污染。  相似文献   

9.
大骨节病是一种导致人体骨关节畸形,而病因至今不明的疾病。由于发病的地区性十分明显,因而多数研究者认为其病因是环境中的某些因素所造成,并称之为“地方病”,我们近四年内对陕西省病区与非病区环境中的硒及人发中的硒进行了研究,认为该病的病因可能与自然环境中的硒低有关,本文是发硒及其他七种元素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大庆龙凤湿地土壤硒的含量、形态,应用连续浸提的方法研究了大庆龙凤湿地保护区4个样区20个样点4个不同层次的土壤中硒的含量、形态、剖面分布,并对土壤中影响硒元素沉积量的相关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庆龙凤湿地土壤全硒含量在垂直分布上没有明显的规律,变幅在121~150μg/kg之间,属于少硒土壤,在各种结合态硒中,水溶性硒仅占土壤全硒含量的1.5%~3.3%,交换态硒占3.6%~7.4%,有机态硒占24.0%~43.9%,酸溶态硒、硫化态硒和残余态硒3种无效态硒共占50%以上。土壤有机质、pH值及土壤粘粒是影响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因素,并且由于土壤有效硒含量低、无效硒比例高导致硒的利用率低,这可能是本地区人与生物缺硒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相液体色谱法测定ppt量级的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硒作为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其有关研究报告日见增多。在我国,已经报道了由区域环境低硒引起的大骨节病、克山病、以及区域性癌症。相关研究工作包括我国低硒带的成因、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方病病因的探讨。由于中国低硒带内环境样品硒含量低,其中饮水中硒的总量一般低于0.1ppb,形态分析中的组成部分含量甚至低于0.01ppb,因  相似文献   

12.
硒化氢发生-硒化银溶胶法测定微量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体内微量硒的存在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缺硒会引起一些严重的疾病。本文基于在酸性介质中,用硼氢化钾片将硒离子转变为硒化氢,再以硝酸银-阿拉伯胶溶液吸收显色,形成的硒化银溶胶在紫外区有最大吸收,从而建立了一个测定微量硒的新的分光光度法。此方法的特点是:操作简便快速,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检出限为0.04Ppm。本方法用于硒酵母、人发、大米和人尿等样品中硒的测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经测定,低硒带大骨节病区土壤中80%以上硒及土壤水提液中30—96%的硒以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主要结合于土壤腐植酸类物质.病区饮水源中除低硒外,并高有机物含量,80%以上的硒与有机物结合.动物实验的结果表明,腐植酸的存在显著降低了饲料中硒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观察了硒酵母治疗地方性砷中毒病人14个月的排砷效果,结果显示,硒酵母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发,血、尿砷的下降速度比对照组明显加快至14个月,治疗组发、血尿砷分别下降77.8%,88.2%和73.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发砷和血砷的下降幅度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陕西省安康市富硒核心区—岚皋县高硒土壤的空间分布及主要农作物硒含量特征和主要来源,本文在岚皋县采集了767个表层土壤样品,其中在高硒区(佐龙镇和民主镇)按行政村地块为单元,共加密采集了409个土样以及18个土豆、35个玉米和14个基岩样品,测试了其总硒含量.结果表明:(1)岚皋县北部典型高硒区—佐龙镇和民主镇的土壤硒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38 mg/kg (范围为0.02~37.39 mg/kg)和3.11 mg/kg (范围为0.05~16.96 mg/kg),均远高于中国(0.29 mg/kg)和全球(0.40mg/kg)表层土壤硒含量的背景值.(2)佐龙镇和民主镇表层土壤硒含量大于0.40 mg/kg的面积分别占各自乡镇面积的99.18%和75.79%.(3)佐龙镇中部地区的硒含量较高,民主镇中部和东南部地区的硒含量较高.高硒区的土豆(硒含量范围为0.04~1.78 mg/kg,平均值为0.49 mg/kg)和玉米(硒含量范围为0.01~2.82 mg/kg,平均值为0.69 mg/kg)的富硒率均超过68%.(4)高硒区土壤富硒的最主要原因是晚前寒武纪—寒武纪的富硒地层大面...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大巴山区主要分布的早古生代地层中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石煤的原岩,风化岩,原生土壤的硒含量及其相关关系分析,及对南秦岭早古生代地层和石煤中硒的化学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岩石和石煤中的硒在地层环境下有较大的活动性,不同类型岩石中硒淋失率和硒的淋失量不同,富硒而淋失率低但淋失量高的下寒武统鲁家坪组和早志留世大贵坪组的炭质板岩和石煤的分布区土壤(主要为当地岩石的风化残积物)的含硒量可达10mg/kg,甚至更高,是大巴山的富硒带和硒中毒带,含硒低而且淋失率高的志留系砂岩和粉砂岩以及寒武系统砾屑灰岩分布区是大巴山区的低硒带。  相似文献   

17.
上海地区健康人群的发硒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以来,人发已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环境监测指示物和活体检查材料。目前,国内外在开展环境调查与评价以及环境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中,常以人发作为研究材料来评价不同地区或不同人群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人发中的晒含量可反映环境和人体中的硒水平。发硒正常值的调查,无论对于环境研究或医学研究,都是一项有意义的基础工作。本文以金电极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了上海地区若干健康人群的发硒值,并就调查结果,对于发硒含量与癌症发病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一个磷肥厂周围12个村庄的人发、粮食和饮水硒、碘、氟进行了测定,利用改进的模糊数学中的群体识别法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所得结果表明,受污染较重的几个村庄人体硒、碘、氟含量确实受到来自磷肥厂的大气高浓度硒、碘、氟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在自然状态下,儿童大骨节病病情的变化是以人体硒营养变化为基础的骨质病变或修复的变化。早期病变的自然修复与人体发硒含量的升高同步发生,从而为用发硒含量定量地监测和预报病情提供了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从硒的生物学作用和防治疾病等方面剖析了硒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从元素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和化学地理等方面探讨了我国缺硒区的形成、分布和等级的划分;从环境地球化学物质场和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营养链等方面.阐明了作物、禽畜和人体缺硒的原因、危害及其人体补硒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在缺硒区运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营养链营养结构模式的原理、和技术方法,从土壤中获取富硒有机食品,供居民食用,是进行食物补硒、提高人体摄硒量、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防治缺硒病症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