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铁改性杭锦土吸附剂对水中砷的去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天然杭锦土对水溶液中砷的吸附性能,采用氯化铁(FeCl3·6H2O)浸渍天然黏土矿物杭锦土(HJ),制备表面负载铁氧化物的铁改性杭锦土除砷吸附剂(FHJ).通过比表面积(BET)和扫描电镜(SEM)分析技术对材料进行表征以观察其微观形貌特点,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技术测定材料组成及化学基团,以初步探究材料吸附除砷机理.通过批试验考察FHJ投加量、初始pH、共存离子及腐殖酸浓度对FHJ除砷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当铁负载比在0~50wt%范围内时,FHJ对溶液中As(Ⅴ)吸附容量随着铁负载比的增加而增加,最佳铁负载比为33wt%,此时铁与杭锦土的理论质量比为1:3.②BET分析结果表明经铁改性后,杭锦土比表面积显著增加,由71.14 m2/g增至158.50 m2/g;SEM分析显示,经改性后杭锦土表面形貌发生明显变化,结合Mapping图表明铁被有效负载到杭锦土表面.③批试验结果表明,As(Ⅴ)去除率随着FHJ投加量的增加而升高;溶液pH对As(Ⅴ)去除率有较大的影响,pH的降低有利于FHJ对砷酸盐的吸附.④FHJ除砷性能受溶液中共存离子CO32-、SiO32-影响较大,但受Cl-、SO42-、NO3-及腐殖酸影响程度比较小.⑤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可更好地描述FHJ吸附除砷行为(R2=0.999).⑥XPS分析结果显示,铁氧化物主要以FeOOH和Fe2O3的形态负载于杭锦土表面,FTIR表明FeOOH的羟基基团同As(Ⅴ)发生吸附作用,在FHJ除砷过程中,化学吸附是主要的吸附除砷机理.研究显示,铁改性杭锦土除砷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以氧化石墨烯(GO)、二氧化钛(TiO2)和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钛(GO-TiO2)为改性物质,借助真空过滤法对聚偏氟乙烯(PVDF)微滤膜进行改性制备复合膜.利用接触角测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仪等手段探究了复合膜的结构和亲水性.同时选用腐殖酸(HA)作为水中微污染物的代表考察了复合膜的抗污染性能.选择常州滆湖支浜水样作为原水,研究了复合膜在黑暗及紫外光条件下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GO、TiO2和GO-TiO2(GT)复合膜均具有优于PVDF膜的亲水性和抗污染性能,黑暗条件下,GO浓度为1mg/mL的GO复合膜氨氮去除率最高,达到26.4%;紫外光条件下,GO和TiO2间存在协同作用,GO-TiO2浓度为1mg/mL、GO/TiO2=3:1的GT复合膜氨氮去除效率达到最佳(58.2%).  相似文献   

3.
以二氧化铈-二氧化钛(CeO2-TiO2)、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铈(GO-CeO2)、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钛(GO-TiO2)和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钛-二氧化铈[GO/(CeO2-TiO2)]为改性物质,借助真空过滤法对聚偏氟乙烯(PVDF)微滤膜进行改性制备复合膜,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紫外可见漫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等手段探究了复合膜的结构和光吸收能力.选择常州太湖支浜水样作为原水,研究了复合膜在黑暗及紫外光条件下对氨氮及DOC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黑暗条件下,(GO-CeO2)复合膜氨氮去除率最高可达到28.21%,GO/(CeO2-TiO2)复合膜DOC去除率最高达29.58%;紫外光条件下,GO、CeO2、TiO2间的协同作用使得GO/(CeO2-TiO2)复合膜氨氮(65.4%)及DOC (54.7%)去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选用聚偏氟乙烯(PVDF)及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2种超滤膜,针对SiO2-牛血清蛋白(BSA)及SiO2-腐殖酸(HA)2种无机-有机混合污染物,通过单种及混合污染物过滤实验,结合各污染物与膜之间作用力的测定,考察膜材料对SiO2-有机混合污染物膜污染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与单种有机污染物HA或BSA相比,SiO2-HA/BSA混合污染物对PVDF及EVOH超滤膜的污染会出现加剧和减缓2种相反的现象.结合作用力结果发现:当膜-SiO2之间的作用力大于膜-有机污染物之间作用力时,与单种有机污染物相比,SiO2的存在会加剧膜污染;相反,当膜-SiO2之间作用力小于膜-有机污染物之间作用力时,SiO2的存在会有效减缓膜污染.上述结果说明膜材料是控制无机-有机混合污染物膜污染行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nm-SiO2和μm-SiO2体系为研究对象,使用3种不同Al形态的混凝剂(AlCl3、Al13和Al30)进行混凝-超滤实验,考察不同pH值下SiO2去除率、出水余Al及混凝预处理对膜通量的影响,借助马尔文激光粒度仪、SEM、BET和AFM表征絮体性质及在超滤膜表面的分布和作用力.结果表明,nm-SiO2体系中SiO2去除率均低于μm-SiO2体系,在纳米颗粒物体系中投加混凝剂后膜通量从0.68分别提升至0.96(AlCl3)、0.86(Al13)和0.87(Al30),微米颗粒物体系中投加3种混凝剂后膜通量从0.79提升至0.80~0.84.微米级颗粒物是颗粒间的碰撞,纳米级颗粒物主要以团聚态的形式碰撞.低聚态铝(Ala)和颗粒物形成絮体的粒径均大于150μm,体系zeta电位为负与膜表面产生斥力;在中性条件下Al13与颗粒物形成絮体的强度因子远高于AlCl3和Al30,中聚态铝(Alb)将膜孔内部较小颗粒物堵塞形成的不可逆膜污染转移成膜孔表面的可逆膜污染;高聚态铝(Alc)具有较强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能力,无定形、不规则的团聚态小颗粒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较大絮体缓解膜污染.  相似文献   

6.
纳米SiO2对含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微污染原水的助凝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含微污染有机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高岭土悬浊液为研究对象,投加聚合氯化铝(PAC)与纳米SiO2,借助在线显微摄像技术与分形理论,探讨了纳米SiO2作为水处理剂的絮凝作用、助凝效果以及形态学特性.结果表明:①PAC与纳米SiO2单独使用时,PAC对无机高岭土颗粒去除效果好;而纳米SiO2对去除SDBS有利. ②仅投加PAC,当pH为10时,SDBS去除率低于4%;当pH为5~6时,SDBS去除率可达50%. ③不同pH下将纳米SiO2与PAC联用,SDBS去除率显著提高;以纳米SiO2为助凝剂,偏酸性环境有利于SDBS的去除,当pH为5时,SDBS去除率可达75%.④中性条件下,在PAC与纳米SiO2投加量比值为3时,纳米SiO2的助凝效果最优;纳米SiO2宜在投加PAC后40 s时加入,絮体粒径大、结构强大、沉降性能好、分形维数值大、剩余浊度低,SDBS去除率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沉积置换法制备了微米级的Ni-Fe、Cu-Fe、Ag-Fe双金属颗粒,应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其表面特征,考察了负载金属类型、金属负载量对铁基双金属降解四氯化碳(CCl4)的影响.结果表明:Ni、Cu、Ag等催化金属非均匀地负载在铁基体上,双金属颗粒表面发生了氧化.CCl4的降解速率对催化金属的负载量比较敏感,双金属体系Ni、Cu、Ag的适宜负载量分别为1.0wt%、0.8wt%和0.4wt%.CCl4在双金属体系中的降解途径为零价铁颗粒表面的直接还原及催化金属表面的催化加氢还原,以催化加氢还原为主.Ni-Fe、Cu-Fe、Ag-Fe对CCl4的还原降解速率大小顺序与其电偶电池电动势的大小顺序一致,即Ag-Fe对CCl4的降解速率最快,Cu-Fe次之,Ni-Fe最慢.  相似文献   

8.
比较了不同非均相Fenton催化剂处理高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场地抽出地下水的COD、TP去除率以及污泥产率的差异,探究了H2O2投加量、非均相催化剂装填量、pH对反应效能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等技术,分析了反应前后非均相催化剂表面结构特征与成分组成。结果表明:Fe2O3/Al2O3非均相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与负载Fe含量,反应后材料表面有Fe元素沉积。以Fe2O3/Al2O3、Al2O3、Fe2O3/SiO2-Al2O3作为催化剂的非均相Fenton反应,其COD、TP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4.72%、74.10%、75.98%与88.48%、82.80%、85.83%,均高于无固体催化剂的均相Fenton反应。ρ(H2O2)/ρ(COD)=0.5~2.0时,COD与TP去除率随H2O2投加量的增加而提升,并与非均相催化剂装填量呈正相关。同时,非均相催化剂的投加可显著降低污泥产率,扩大反应体系有效pH范围。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模拟闭光与光照条件,研究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水界面的可溶性硅(SiO3-Si)与无机氮(TIN)通量的变化规律,探讨相关理化因素对其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春夏秋季适合硅藻生长的季节, 光照能促进硅藻生长与摄取硅, 从而能降低SiO3-Si通量,冬季相反,且二者的效应都不太明显. 光照能刺激底栖微生物将NH4+-N硝化为NOx-N, 从而明显降低NH4+-N通量,且能明显升高NOx-N通量. 通过相关分析及数学处理发现, 光照影响SiO3-Si通量的温度临界值为20 ℃; 盐度过高会减弱光照对NH4+-N通量的下降效应; 温度过高会减弱光照对NOx-N通量的上升效应. 采用趋势线斜率方法判定光照能降低上覆水中ρ(SiO3-Si)/c(TIN)值, 光照可能会对底栖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垃圾焚烧是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焚烧烟气系统中无有效去除PM2.5的控制单元.在实验室探究了几种过滤介质对木屑、猪五花肉、污泥这3种有机质固体废物燃烧产生的PM2.5的去除效果.这几种过滤介质包括:涤纶针刺毡、聚四氟乙烯(PTFE)覆膜滤料、偏聚氟乙烯(PVDF)微滤膜、石墨烯及其组合.PTFE覆膜滤料+PVDF微滤膜的组合对木屑燃烧产生的PM2.5的过滤效果最好,可以达到97.45%.双层PVDF微滤膜对猪五花肉和污泥燃烧产生的PM2.5过滤效果都最好,分别为99.39%和98.03%.根据实验结果和SEM-EDS分析,PVDF微滤膜对碳组成的颗粒有较高的选择性截留效果.叠加使用过滤介质可以提高对PM2.5的过滤效率,但双层过滤可能会增加阻力,不利于对大量废气进行除尘处理.  相似文献   

11.
基于硫化物与汞亲和性较强的特性,构建了SnS2/α-Al2O3复合型除汞吸附剂材料.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对Hg2+的最大吸附容量可达950mg/g,其吸附效果不受pH值(酸性pH=1~6)影响,汞浓度为65mg/L时,均能达到近100%的汞去除效率.同时,吸附过程不会受其他金属离子(Cd2+、Cr3+、Zn2+、Cu2+、Pb2+、Ni2+、Co2+等)的强烈干扰,汞浓度为1mmol/L条件下,汞的去除速率及效率均未有很大差距.吸附过程未有大量Sn2+析出,证明了该复合材料的酸性稳定性.通过吸附动力学以及吸附机制研究表明,该吸附过程为单层化学吸附.通过盐酸溶液浸泡洗涤,可以实现SnS2/α-Al2O3复合材料的再生和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电辅助膜生物反应器(electrical membrane bioreactor,EMBR)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效果、产电性能及抗膜污染性能,以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为前驱体,通过碳化制备具有高催化氧还原(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活性的负载Co纳米颗粒的氮掺杂碳催化剂(Co-NPs),以碳纤维布作为基体组装Co-NPs/PVDF碳纤维基催化膜,并构建催化膜耦合EMBR体系处理实际焦化废水.考察碳化温度、Co/N协同作用、N掺杂含量及形态对ORR活性的影响,探究了催化膜在EMBR体系中处理实际焦化废水的污染物去除效率、抗污染特性和产能效果.结果表明:①Co-NPs的ORR反应为4电子转移还原途径,还原产物为水.②Co-NPs/PVDF碳纤维基催化膜在微电场下保持稳定的高膜通量.催化膜污染在运行初期符合膜孔堵塞模型,后期表现为滤饼层污染模型控制,膜污染以滤饼层污染为主.微电场可以降低滤饼层比阻,能有效解决膜污染问题.③EMBR体系处理实际焦化废水,COD、TN、NH4+-N和挥发酚的去除率分别为97.2%、43.8%、82.9%和99.8%.④系统最大产电功率密度为823.8 mW/m3,库仑效率为8.3%.研究显示,以MOFs为前驱体制备的Co-NPs纳米催化剂,以碳纤维布作为基体制备Co-NPs/PVDF碳纤维基催化膜,耦合EMBR体系在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表现出了高效的污染物降解效率、能源转化效率,并且微电场环境可达到抗膜污染效果.   相似文献   

13.
周雅琦  王刚  张航  马玉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12):5658-5667
以二硫代羧基化羟甲基聚丙烯酰胺(DTMPAM)作为高分子絮凝剂,研究DTMPAM对水中Cr (Ⅵ)的去除性能,考察了DTMPAM投加量、pH值、Cr (Ⅵ)初始浓度以及共存浊度、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对DTMPAM处理含Cr (Ⅵ)废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TMPAM在酸性条件下对不同Cr (Ⅵ)初始浓度的含Cr (Ⅵ)水样均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且Cr (Ⅵ)的去除率随着体系初始pH值的降低而升高;当pH值为3.0时,DTMPAM对Cr (Ⅵ)初始浓度为5,15,25和50mg/L水样中Cr (Ⅵ)的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94.78%,96.52%,96.53%和97.49%.共存浊度对DTMPAM去除Cr (Ⅵ)具有抑制作用.在低DTMPAM投加量下,共存无机阳离子K+、Na+、Ca2+、Mg2+,共存无机阴离子SO42-、NO3-、Cl-,以及共存有机物质柠檬酸钠、乙酸钠、三氯乙酸和氨基乙酸等对DTMPAM去除Cr (Ⅵ)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在高DTMPAM投加量下,这些物质的存在会对DTMPAM去除Cr (Ⅵ)表现出较小的促进作用.无机阳离子Fe3+、Ni2+、Ba2+的存在对DTMPAM去除Cr (Ⅵ)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Ba2+的抑制作用最显著.红外光谱和能谱分析显示,DTMPAM高分子链上的二硫代羧基可将水样中Cr (Ⅵ)还原为Cr (Ⅲ),Cr (Ⅲ)进一步和DTMPAM分子链上的二硫代羧基、胺基发生螯合反应形成絮体.  相似文献   

14.
杨留留  刘宏  陈厚望  陈猛  张鹏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10):4633-4644
通过以膨胀珍珠岩(EP)为载体,水浴加热原位合成漂浮型BiOCl0.6I0.4/GO光催化剂,并研究其在可见光下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X射线能谱(XPS)等方法对合成样品的组成和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BiOCl0.6I0.4/GO/EP复合材料比BiOCl0.6I0.4/EP和GO/EP具有更强的光催化除藻效果,且在4次循环使用之后仍有较好的光催化活性.此外,自由基捕获实验证明光催化反应中光生空穴(h+)是藻类失活的主要活性物质.最后,根据能带分析和自由基捕获试验提出BiOCl0.6I0.4/GO/EP复合材料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两步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UiO-66/BiVO4复合光催化材料,考察其对四环素(TC)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在模拟可见光下,当锆(Zr):铋(Bi)物质的量投料比为2:1时,对TC的光解效果最好(85.8%).对TC的总去除率分别比纯UiO-66和纯BiVO4提高27.1%和23.5%,降解速率是纯BiVO4的47.9倍.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等对所制备的纳米光催化剂进行结构、形貌、组成及光电性能表征分析.结果表明:UiO-66与BiVO4紧密结合形成Ⅱ型异质结,复合材料性能的提升归因于比表面积的和光生载流子分离率的提升及孔隙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