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环境化学》2001,20(4):313-319
在相同初始和排放条件下,对四种应用较广的光化学烟雾反应机理(CB4-99,RADM2,RACM,SAPRC99)进行了6组方案的比较.比较物种包括(1)OH和HO2自由基;(2)H2O2,HNO3,PAN,甲醛和有机硝酸酯等光化学产物;(3)甲苯和SO2;(4)NOy,NOa和NOz.由于各机理对VOCs、自由基及含氮化合物处理的不同,导致了模拟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我们用模式模拟这些物种时,应特别注意机理不同而带来的模拟结果差异.  相似文献   

2.
大气光化学烟雾反应机理比较(I)O3和NO2x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桢初始和排放条件下,对四种应用较广的光化学烟雾反应机理(CB4-99,RADM2,RACM,SAPRC99)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对于O3,在低VOCs/NOx时,四种机理模拟结果相关较小,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7%,在高VOCs/NOx时,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26%,差距较大,对于NOx,多数情况下RACM和RADM2的模拟结果较高,CB4-99和SAPRC99的模拟值偏低,其原因主要来源于不同机理中O3的生成对NOx及VOCs的敏感性不同而造成的,在用模式模拟O3和NOx时,应特别注意机理不同带来的模拟结果差异。  相似文献   

3.
大气光化学烟雾反应机理比较(Ⅰ)O3和NOx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相同初始和排放条件下,对四种应用较广的光化学烟雾反应机理(CB4-99,RADM2,RACM,SAPRC99)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对于O3,在低VOCs/NOx时,四种机理模拟结果相关较小,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7%,在高VOCs/NOx时,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26%,差距较大;对于NOx,多数情况下RACM和RADM2的模拟结果较高,CB4-99和SAPRC99的模拟值偏低,其原因主要来源于不同机理中O3的生成对NOx及VOCs的敏感性不同而造成的.在用模式模拟O3和NOx时,应特别注意机理不同而带来的模拟结果差异.  相似文献   

4.
高级氧化技术(AOPs)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废水处理,并目前此类技术多以羟基自由基(OH·)的产生为主.近年来,基于硫酸根自由基(SO 4-·)的AOPs因其对有机污染物的高反应活性和对复杂环境基质的高选择性而备受关注.但是,在对各种活化方式的系统比较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对降解途径和不同阴离子对体系的影响也缺乏研究.本文通过两种染料的降解对3种活化过硫酸盐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比较,并结合自由基捕获实验(甲醇,叔丁醇)和产物分析,研究了体系降解机制及路径.研究了4种阴离子(HCO3-、N O3-、Cl-、Br-)对3种不同活化过硫酸盐体系降解染料的影响.结果表明,SO 4-·与OH·在3种活化体系中对染料降解均有贡献.在热活化体系(heat-Na2S2O8)中,对染料降解起到主导作用的活性物种为S O4-·;在光...  相似文献   

5.
基于野外样方数据,按照林龄与垂直分布层次,分别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Pielou均匀度指数(J)与生态优势度指数(C)计算式,对闽西北地区主要优势种为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甜槠(Cadtanopsis eyrei)、青冈(Quercus glauca)等壳斗科植物为主的天然常绿阔叶混交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龄组常绿阔叶混交林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中龄林最为丰富,近熟林与成熟林次之,幼龄林最低,各龄组间的物种分布的均匀度与优势度差异不明显(P﹥0.05),近熟林J值最大,幼龄林C值最大;(2)不同龄组常绿阔叶混交林灌木层间的Dm、J、C值差异显著(P<0.05),以中龄林与成熟林内物种较为丰富,近熟林次之,幼龄林最低,物种分布以幼龄林内最为不均;(3)不同龄组常绿阔叶混交林草本层间的Dm、J、C差异显著(P<0.05),物种多样性以成熟林内最为丰富,幼龄林次之,近熟林内最低,成熟林与幼龄林内草本层物种分布较均匀,中龄林与近熟林内则分布较集中,其物种优势度较高;(4)不同龄组常绿阔叶混交林乔、灌、草层间的物种多样性不同。在幼龄林中,Dm值大小顺序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J值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的Dm值大小顺序均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J值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研究结果可为了解闽西北地区不同龄组常绿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的物种组成与动态变化特征,探讨常绿阔叶混交林近自然经营及其残次林改造技术,制定其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保护决策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用正、负高压静电场(HVEF),聚乙二醇(PEG),氯化钙(CaCl2)和二甲基亚矾(DMSO)等方法预处理大豆种子,比较种子抗低温吸胀冷害的能力结果表明:负高压静电场处理能促进膜相转变或损伤修复,并能在低温吸胀时减少无机离子,有机大分子物质的外渗;还能提高种子内自由基清除酶系的活性,促进糖原和贮存蛋白的代谢及生长调节物质的水平比较几种处理方法的效果表明:高压静电场处理主要提高自由基清除酶系和基础代谢酶的活性,而对吸胀时的膜损伤修复的促进效果较小;聚乙二醇和氯化钙则在促进种子吸胀时的睦相转变和膜损伤修复方面有显著作用所有的处理方法均在不同程度上抑制羟自由基(HO)的产生,从而减轻膜脂质过氧化的伤害.  相似文献   

7.
玉米自交系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选用经田间,土壤试验对N反应有典型差异的玉米自交系478,H21,Wu312,Zong31,Baici,在4个供氮水平下(0.04,0.4,2和4nmol/L),研究了不同基因型玉米苗期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极低N胁迫条件下(0.04mmol/L),总干重的基因型差异是由根系,地上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高N下,总干重是由地上部的差异所决定的(表1),极低供N条件下,4578的总干重最大,且有较高的氮效率,Wu312,Zong31相对较低,478相对较高的氮效率主要来源于吸收效率的差异。该基因型在低N下总吸氮量最高,H21居中,Baici,Zong31相对较低,478相对较高的氮效率主要来源于吸收效率的差异。该基因型在低N下总吸氮量最高,H21居中,Baici,Zong31,Wu312相对较低(图1),吸收效率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根系全N量的不同所致(图3),而根系全N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根系大小不同(表1),在极低氮水平下,不同基因型玉米根系全氮量的变幅比地上部高出28.1%,高N下(4mmol/L),全N量的变幅比地上部高出15.4%(图2,图3),在0.04mmol/L下,478与Wu312,Zong31的利用效率不存在显著差异(表2)。  相似文献   

8.
不同季节生态型大白菜光合作用对夏季高温强光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以春季品种强势、夏季品种夏珍白1号和秋季品种鲁白8号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L.ssp.Pekinesis(Lour)Olsson)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季节生态型大白菜在莲座末期或结球初期,叶片光合作用对夏季高温、强光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生态型大白菜在高温、强光下的光合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夏珍白1号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的极值明显高于强势和鲁白8号,光合“午休“现象较轻;中午12:00时光系统Ⅱ的光化学效率(Fv/Fm)夏珍白1号、强势较高,鲁白8号较低;室内人工控制高温、强光下,夏珍白1号的光合速率较高,鲁白8号较低;利用直线方程求得大白菜的温度补偿点为55℃左右,品种略有差异,夏珍白1号(56.97℃)高于强势(54.81℃)和鲁白8号(54.40℃)。图5参13。  相似文献   

9.
干扰广泛被认为是影响物种多样性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近年来,物种多样性对干扰的响应是生态学家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2002-2011年,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对人为不同利用(干扰)方式形成的禁牧、轮牧、过牧和开垦4种不同区域中,通过对啮齿动物群落的物种数、物种总捕获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等4个变量的时间序列资料的比较,分析了这些变量的年间变动特点及在不同干扰条件下的变动规律,并对不同干扰区各变量的趋势进行分析,探讨啮齿动物群落对不同干扰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4个变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受中等干扰的轮牧区中,物种总捕获率2003年出现了各区的第1个高峰,总捕获率分别为过牧区10.75%、轮牧区19.60%、禁牧区11.20%、开垦区10.55%;2008年出现第2个高峰,4个区物种总捕获率均达到了各区的最高峰,捕获率分别为过牧区29.60%、轮牧区34.15%、禁牧区14.20%、开垦区27.10%。过牧区与轮牧区群落物种总捕获率、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显著相关(p〈0.05),变动规律相似。过牧区与轮牧区、禁牧区与过牧区、轮牧区与禁牧区之间的物种总捕获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过牧区与轮牧区相似度较高(I=0.8568);过牧区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为有显著的下降趋势(Y=-0.142 lnt+1.487,F=6.320,p<0.05),表明随着过牧时间的积累,对生境的干扰逐步加重,啮齿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会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0.
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方法构建了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iethylhexyl phthalate,DEHP)对淡水生物的SSD曲线。在此基础上,计算了DEHP对不同生物的5%危害浓度(HC5),分析比较DEHP对不同生物类别的毒性敏感性差异及其特征,并针对在不同污染物质量浓度下,评价了我国不同地区水体DEHP对不同生物类别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对DEHP污染物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从小到大依次为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藻类,这可能与各物种的组别多样性有关,耐受范围越大,表示随着质量浓度增加,风险增大的趋势较缓慢;DEHP对不同物种的HC5从小到大依次为藻类〈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HC5越小,DEHP对该物种的生态风险越大,其中藻类对DEHP最敏感,其HC5为41.01μg·L-1,从总体上看,DEHP对淡水生物系统的HC5为4 521.46μg·L-1;不同质量浓度值得出的PAF值的大小,反映不同类别生物的损害程度。质量浓度在1 000μg·L-1以下,全部物种的PAF值几乎为0;当质量浓度达1 000μg·L-1时,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开始受到影响;当质量浓度达10 000μg·L-1时,61.85%和88.04%的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分别受到影响,全部物种有64.34%受到影响。我国不同地区河流湖库水体水生态风险评估表明其水生态风险极低,PAF接近于0。  相似文献   

11.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耐低温、干旱和贫瘠,是我国北方温性针叶林中分布最广的森林群落,也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最主要的本土造林树种之一,火炬(Rhus typhina Linn.)根萌蘖力强,耐寒、耐旱、耐盐碱,是一种适应周围环境能力极强的外来引入种树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冀东铁矿不同年份种植的人工火炬林和人工油松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取样,分析了2种恢复模式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的变化,群落动态,同时采用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析了物种多样性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2种恢复模式在生态效益方面的优劣。主要结果如下:1)短期来看,火炬可以迅速提高植被盖度,增加生物量,但是,长期来看,随着火炬的快速萌集繁殖和林分的郁闭,林下草本急剧减少,形成火炬单优群落,而不能形成稳定的顶级群落。2)短期来看,油松生长缓慢,其生态效益远小于火炬群落,但是油松群落经过11年的演替形成了乔-灌-草3层结构,群落结构逐渐完善。3)演替初期火炬群落优势种以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等耐干旱的植物为主,演替后期林下物种迅速减少以至大量消失;油松群落经过11年的恢复,群落草本层植物种数逐渐增大,从一年生先锋植物占优势过渡到以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n)和硬质早熟禾(Poa sphondylodes)为建群种,并出现了黄刺玫(Rosa xanthina)和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等多年生灌木。4)演替初期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为:火炬群落﹥油松群落,演替后期则相反,这主要是由群落内种间竞争关系和水热环境的差异造成。4)综合植物群落盖度、物种多样性和群落未来的演替趋势,火炬长期的生态效益远不及油松树种。  相似文献   

12.
岷江上游典型退化生态系统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岷江上游典型的退化生态系统(十里乡)、逐渐恢复的生态系统(茂县生态站,1986年开始人工恢复)和原始森林及次生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上卡卡沟)选择样地,对其乌类物种多样性在夏秋两季进行了调查,并计算其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各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有微小差异,但总体一致。综合夏秋两季,茂县生态站夏季的鸟类丰富度、多度和多样性指数值最高,十里乡秋季的鸟类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值最低,上卡卡沟秋季的均匀度指数最高。各群落的相似性指数较低,表明各群落组成有较大差异,拟合各样地鸟类的物种-多度曲线模型,十里乡鸟类的物种-多度模型与对数级数分布拟合,茂县鸟类的物种-多度模型与对数级数分布相似,上卡卡沟鸟类的物种-多度模型与分割线段模型分布拟合,夏秋季的物种-多度模型无明显差异,仅茂县的物种-多度模型与风何级数分布拟合,并对鸟类对生态恢复的监测效应进行了探讨,认为物种-多度模型是良好的生境变化生物指示因子,图3表4参19。  相似文献   

13.
以三聚氰胺(C_3H_6N_6)为前驱体,采用热解法合成类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再将其与乙酸锌[Zn(CH3COO)2·2H2O]以不同质量比复合煅烧法合成光催化剂Zn O/g-C_3N_4,并用SEM、XRD和DRS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分析.以亚甲基蓝(MB)为模拟污染物,考察了Zn O/g-C_3N_4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性能;探究了添加不同活性物种捕获剂后对可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进而推测了MB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与单纯的Zn O和g-C_3N_4相比,Zn O/g-C_3N_4复合型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有所提高,其中Zn O的含量为0.05wt%时光催化性能最佳,降解率能达到80%;羟基自由基(·OH)、光生空穴(h+)和超氧自由基(·O-2)是使MB有效降解的活性物种.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热解温度下溶解性黑碳(DBC)光化学活性与其产生活性氧物种的能力,通过自然光照研究了不同热解温度下小麦秸秆DBC光致产生其激发三重态(3DBC*)、1O2、·OH和O2·-的能力,以及DBC光谱参数(SUVA254,254 nm处的紫外吸光系数;E2/E3,254 nm和365 nm处吸光度的比值;SR,S275-295和S350-400的斜率比值)和3DBC*量子屈服系数(fTMP)、单线态氧量子产率(Φ(1o2))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DBC*的探针2,4,6-三甲基苯酚(TMP)的光解速率随热解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少,在300℃达到最大值;1  相似文献   

15.
滇西北亚高山针叶林林窗大小与更新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分析了云南西北部碧塔海自然保护区的亚高山针叶林林窗大小对林窗植被和更新的影响。调查区域出现了1级林窗(面积<50m^2)占36%,Ⅱ级(50-75m^2)21%,Ⅲ级(75-100m^2)19%,Ⅳ级(100-125m^2)13%和Ⅴ级(>125m^2)11%。结果表明,亚高山针叶林因林窗大小不同而导致小环境条件的差异,使林窗植被和更新与林窗干扰密切相关。林窗大小对林窗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结果,密度分布以及云冷杉更新苗的空间分布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小林窗(Ⅰ级)的物种多样性比大林窗(Ⅳ级和Ⅴ级),中林窗(Ⅱ级和Ⅲ级)高。云冷杉更新幼苗以中,小林窗较多,且在小林窗中呈随机分布,主要分布在林窗中心和过渡区域(88%);在大,中林窗中则呈集群分布,主发分布在过渡区域,占44%-50%。同时,研究表明该区亚高山针叶林有效更新的林窗阈值面积大约为75m^2。图4表3参22。  相似文献   

16.
元宝山两类森林群落的乔木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元宝山保存的广西最古老、最原始、最完整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进行了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两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和群落各物种的重要值变化以及群落优势度反映出来的特征相一致;2)物种重要值和个体数作为测度指标所得结果相近;3)随着面积由500~3000m^2的变化,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大,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较小,在不受面积大小影响,正确反映群落多样性方面,Shannon—Wiener指数优于Simpson指数;4)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多样性指数均较高,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5.3507和4.5395,与北热带季节性热带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比较,未表现出明显的纬度梯度特征.图4表4参20  相似文献   

17.
对一篇论文中不同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作了一些讨论 ,供读者参考 .参 2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二甲亚砜捕获羟基自由基定量生成甲醛,甲醛与1,3-环己二酮和氨衍生反应,衍生产物在400 nm的激发波长下,在460 nm处具有特征荧光,建立了一个新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水体中光学反应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的方法.考察了捕获剂用量、酸度、温度、时间以及衍生试剂用量对羟基自由基测定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该方法对羟基自由基的定量下限为0.066μmol·L-1.采用建立的方法对湖水、海水以及湿地水在氙灯模拟光源以及太阳光下羟基自由基光化学生成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太阳光照下羟基自由基的生成速率约为氙灯光照下羟基自由基生成速率的两倍以上,说明羟基自由基在实际自然条件下的生成速率有可能被低估.天然水体中的羟基自由基的生成与水体成分密切相关,由铁和可溶性有机质(DOM)光照产生羟基自由基的机理较为复杂,DOM和铁的相互作用对天然水体中羟基自由基的光化学生成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OH自由基引发的甲烷光化学氧化体系中有机过氧化物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齐斌  陈忠明 《环境化学》1998,17(4):309-314
在1.01325×10^5Pa,298K,O2-N2气氛下,采用长光路付立叶红外光谱仪跟踪反应进程,高压液相色谱仪测定反应产物中有机过氧化物,研究了OH自由基基引发的甲烷光化学反应体系,证实反应产物中有H2O2、甲基过氧化氢(CH3O2H,MHP)和过氧甲醚(CH3O2CH3),并发现羟甲基过氧化氢(HOCH2OOH,HMHP)和一未知有机过氧化物,HMHP的发现表明CH4氧化过程中可能存在过氧甲  相似文献   

20.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主体,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气候变化及人为干扰的双重影响下已发生重大变化。为明晰海拔对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以藏北地区那曲市罗玛镇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8月采用样方调查法对不同海拔梯度高寒草地植物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沿海拔变化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探讨藏北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在海拔上的变化规律及二者的关系。研究表明:(1)植物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由海拔4 600 m的89.0%和64.7 g·m~(-2)降至4 800 m的67.3%和41.8 g·m~(-2),即植物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线性降低的趋势;(2)不同海拔梯度间植物物种组成存在较大差异,高海拔段中旱生禾本科植物逐渐被耐寒喜湿植物取代;(3)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沿海拔呈单峰分布格局,而E.Pielou均匀度指数则呈U型分布格局;(4)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呈负二次函数关系;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温度呈指数增长趋势,与土壤湿度呈指数降低的趋势。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藏北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海拔梯度物种多样性及其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差异,以及不同海拔梯度间水热组合差异对物种多样性及其生物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