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概括性地总结了当前土壤中无机污染物的化学模式的发展水平,并把重点放在近年来取得重大进展的化学热力学表示的化学模式上. 天然土壤是一个多相、多质的化学体系.因此,所有天然土壤中的成分都是潜在的无机污染物,几乎相当数量的物质在渗流区中都有引起毒性危害的可能,因而,无机土壤污染物化学完全不同于无机土壤化学本身.不过,人们通常将无机污染物理解为土壤溶液中的痕量化合物(<10~(-3)mol m~(-3)).  相似文献   

2.
模拟生物体液实验是一种评估有毒物质(包括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对人体危害的重要手段,该方法通过模拟人体消化及呼吸等过程评估经各种暴露途径进入人体的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综述了近年来在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模拟生物体液实验建立的背景,分析了影响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的主要因素,最后对现阶段利用模拟胃肠液及肺液估算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为推行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并推广使用B5生物柴油,基于重型底盘测功机,采用C-WTVC循环,对比研究满足国Ⅳ、国Ⅴ排放标准的柴油公交车分别燃用国Ⅴ柴油、京Ⅵ柴油和B5生物柴油时的非常规污染物排放特性。结果表明:相比京Ⅵ柴油在采用B5生物柴油后,在不同耐久里程下的所有样车整体上的1,3-C_4H_6排放因子平均降低20.53%;C_6H_6排放因子平均降低7.67%;C_7H_8排放因子平均降低11.22%;HCHO排放因子平均降低14.92%;SO_2排放因子平均降低6.09%。实验证明城市公交车在燃用B5生物柴油后的非常规污染物排放均降低。城市公交车推广使用B5生物柴油可有效净化大气质量,对区域大气污染物减排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膜生物反应器及其组合工艺能实现水源水中微污染物的有效去除,是一种新型高效水处理工艺.总结了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污染物去除效果和机制;在分析膜污染机制基础上归纳了膜污染控制和污染膜清洗方式,展望了膜生物反应器在给水领域应用需克服解决的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5.
利用天气预报(WRF)模式提供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驱动Fluent模式,模拟了榆中县城市区域的大气流动和污染物扩散。WRF模式在一定误差要求下对研究区域的基本气象要素的模拟准确率均在70%以上,较为准确地模拟气象要素实况,为Fluent模式提供了可靠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Fluent模式充分刻画了复杂城市下垫面的建筑物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不同区域污染物浓度差异;通过WRF-Fluent耦合模式的模拟,显示有建筑群存在的城市环境中,流场相对于环境风产生显著改变,进而反映建筑群中污染物的复杂扩散形态。结果表明,WRF-Fluent耦合模式作为一种研究城市建筑密集区域的大气流动状态和污染物扩散过程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丙烯腈,乙腈和硫氰酸钠对摇蚊幼虫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摇蚊幼虫对于水环境的生物学过程或物理过程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近十几年国外研究人员逐渐重视研究污染物对摇蚊幼虫的毒性效应,并推荐将其作为常规试验生物的补充进行生物监测。本文采用摇蚊幼虫为试验生物研究了三种污染物(丙烯腈、乙腈和硫氰酸钠)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摇蚊幼虫对污染物毒性的敏感性与常规的试验生物敏感性接近,污染物对摇蚊幼虫的毒性顺序与其他水生生物的毒性顺序相同,可以将摇蚊幼虫作为常规试验生物的  相似文献   

7.
生物清消技术是一种迅速发展的污染物处理的生物技术,用于处理分散在土壤、地下水、海洋和湖泊中的污染物。生物清消技术通过向环境供给营养物、共作基质和供氧,并依靠有机污染物自身的碳源促进天然微生物群体的生长繁殖,也可进一步向污染环境中补充在实验中筛选和增殖的微生物(强化技术)稳定和加速生物降解过程。本文介绍了生物清消的几种方法:生物促进法、生物耕作法、固相清消法、土壤堆制法、生物泥浆法,还介绍了强化技术应用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代生物化学的发展,酶学测定在海洋污染研究中的应用,也日益扩大。众所周知,当微量的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在生物体内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应激性反应,使新陈代谢过程发生改变。生物体内出现的这些变化,往往会在酶的活性上反映出来。通过污染物对生物体内  相似文献   

9.
一、生物监测及其质量控制 的意义 随着环境污染的问题日趋突出,环境污染对人体所产生的效应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仅靠目前所使用的固定的外环境监测网,乃至个体的监测结果去评价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不够完善的.因此有人期望通过检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污染物的浓度,去评价人体内污染物的接触情况;探讨环境污染物的剂量—时  相似文献   

10.
以混合柴油为靶污染物,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油污染物在模拟水环境中的降解效果。研究表明,模拟自然条件下混合柴油污染物总体降解较慢,油质去除率低;生物强化降解条件下,向混合柴油污染水样中添加驯化培养的微生物混合菌群,生物降解速率明显提高,油质去除率达到98%以上。研究还发现,各污染水样中油的降解速率与降解效果随柴油的配比而不同,混合柴油样本中生物柴油的比例越高,样本的降解率越高,表明生物柴油作为碳源有效改善了水中有机营养配比,促进了柴油的去除效果。进一步分析表明,混合柴油在水中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生物强化降解条件下,生物柴油比例越高,混合柴油降解速率越快,除油微生物以菌胶团、球菌和丝状菌为主。  相似文献   

11.
有机污染物湿地生物降解实验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苯、甲苯和萘为对象 ,通过实验研究 ,测定有机污染物的土壤 水吸附平衡过程、在水溶液中生物降解过程以及在湿地系统 (即土壤 水 微生物系统 )中生物降解过程 ,并以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 ,建立有机污染物湿地生物降解过程综合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通过实验验证。利用模型 ,定量预测了污染物生物降解所需的时间和程度 ,并提出动力学因子FK,判断污染物湿地生物降解速度的控制因素 ,定量预测了污染物在土壤固相的浓度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尽管衡量化学物质生物毒性的标准方法很多,但关于环境中抗生素类污染物的生物毒性及其对污泥活性影响的科学数据较少。以磺胺和四环素两类作用机理和作用谱带不同的抗生素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发光细菌法、脱氢酶活性法、生长抑制法及呼吸速率法进行了抗生素类污染物生物毒性测定方法的筛选与评价。结果表明,发光细菌标准方法中30min的作用时间太短,延长作用时间不仅导致各种抗生素的EC50值大幅度降低,同时毒性排列顺序也发生了改变;以活性污泥为对象的脱氢酶活性和呼吸速率抑制实验的EC50值与抗生素类物质对敏感致病菌的MICs相比异常高,不适宜于作为单独方法准确评估抗生素类污染物的生物毒性。生长抑制实验中,活性污泥混合菌种增殖生长对磺胺类抗生素敏感,而假单胞杆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敏感。不同方法测定抗生素毒性的灵敏度顺序是发光细菌(24 h)>生长抑制(7 h)>呼吸速率(24 h)>脱氢酶活性(24 h)。用标准方法评价抗生素类污染物的生物毒性,可能导致对抗生素排放到水环境中所带来的风险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13.
生物滞留系统植物筛选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筛选出生物滞留系统中能有效去除多种污染物的最佳植物,选取10种重庆市本土植物构建雨水生物滞留系统,以控制山地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污染;并采用反向传播动态神经网络(BP-DNN)技术构建了基于多目标污染物的综合评价模型,对所有生物滞留系统进行应用评价。结果表明:植物可有效去除有机物和营养物等多种污染物,但存在差异性;植被种类对COD的去除影响显著,其中,风车草去除效能最佳,而千屈菜最差;植物的栽种可有效提高系统对NH_4~+-N的去除率,但差异性并不显著,同时,部分植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系统对NO_3~--N的去除,但不稳定;植物的栽种能有效提高系统的除氮性能,选用风车草时系统除氮性能最佳,TN去除率可达64.30%~86.82%,而植物的栽种对TSS和TP的去除无显著影响。在综合评价的10种植物中,风车草和美人蕉为生物滞留系统的最佳植物。  相似文献   

14.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与恶臭的生物处理技术及其工艺选择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文介绍了生物滤池、生物洗涤塔和生物滴滤池处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及恶臭的特性、近期发展状况及其应用。阐述了亨利系在选择生物处理技术中的应用,以及生物反应器内填料、微生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的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可以模拟不同尺度、气象、地形条件下工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与扩散特征,为大气监测、城市环境规划和空气质量预报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归纳了目前广泛应用于模拟工业污染物扩散的模式,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这些模式的主要应用研究进展,比较了各模式在应用上的优缺点,并对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的应用研究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常规微生物学分析方法并结合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分析了生物栅系统中填料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探讨了生物栅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污染物降解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生物栅集成系统中的微生物数量能维持较高的数量级,填料生物膜上的异养细菌在10^7~10^9数量级,硝酸细菌也在10^5数量级以上;系统对CODcr、NH3-N去除率比空白池分别约高35%、30%,且系统运行中功能细菌数量与污染物去除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表明,随着系统的运行,各反应池中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不断增加,微生物种群趋于丰富,相似性指数增高,生物栅系统表现出良好的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生物过滤塔处理实验室废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生物过滤塔处理实验室排放的模拟混合废气,考察了反应器对苯、甲苯、二甲苯、乙醇、丙酮、乙酸乙酯和甲烷等废气的去除效果。运行结果表明,在设备稳定运行期间,进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的浓度为124~380 mg/m3,而出气浓度在10~40 mg/m3,去除效率保持在85%以上。实验室废气中的多种污染物在生物过滤塔中去除机理不同,亲水性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高于疏水性污染物。通过系统关停后重启,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在第2天就能恢复,这为生物过滤塔处理实验室废气过程的停运检修或者系统闲置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我国西部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污染问题,结合西北地区年平均气温条件特征,基于潜流湿地原理对比研究了混凝土渣、砾石和生物炭脱氮除磷效应,分析其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随着水力停留时间(HRT)的延长,污染物含量明显降低,湿地最佳HRT均为2.5 d,3种填料湿地对化学需要量(COD)、氨氮(NH_4~+-N)、磷酸盐(PO_4~(3-)-P)的去除效果差异性显著(P0.01);混凝土渣对污水中PO_4~(3-)-P的去除最优,去除率为97.11%;生物炭综合处理能力较强,COD、NH_4~+-N、悬浮物(SS)的去除率达到了90.51%、72.38%、94.57%;生物炭作为优选湿地填料还具有较快的污染物降解速率特征,且有机污染物和磷酸盐的生化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R2在0.9以上。因此,生物炭作为湿地填料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对解决西北地区农村水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生物滤池、生物洗涤塔和生物滴滤池处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及恶臭的特性、近期发展状况及其应用。阐述了亨利系数在选择生物处理技术中的作用 ,以及生物反应器内填料、微生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石岩  单威  陈明飞  郑凯凯  王燕  李激 《环境工程学报》2019,13(12):2845-2852
用中试规模生物絮凝工艺处理含化学絮凝剂的生活污水,分别研究了HRT和进水SS对生物絮凝系统污染物去除特性、剩余污泥产量、污泥特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絮凝系统对COD、TN和TP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且污染物去除效果受进水SS影响较大;生物絮凝系统平均污泥产量和平均有机物产量最高可达53.63 kg·d~(-1)和21.14 kg·d~(-1);污泥胞外聚合物EPS浓度和PN/PS均与有机负荷呈反比;化学絮凝剂通过影响PN/PS和EPS浓度,可间接影响污泥的沉降性能;生物絮凝系统与AAO工艺相结合,可降低50.12 g·m~(-3)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生物絮凝工艺可为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运行奠定基础,有望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