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山西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碳排放强度、以及山西省在全国的碳排放水平等方面分析了山西省的碳排放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山西省的低碳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是继循环经济之后,又一种对资源环境更为有利的经济发展方式。目前,发达国家都将低碳经济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通过经济政策引导、法律制度约束、教育宣传等多种方式倡导和推行低碳经济,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施碳排放交易制度,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日益受到世界关注,美国实践证明强制性限制排放政策对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减少最终碳排放至关重要,为我国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缓解未来外部经济体要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及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急需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低碳之路。中国碳排放总量持续增加,且以工业碳排放为主,严重威胁中国的环境安全与能源安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主要面临低碳理论欠缺、能源利用效率低、经济发展粗放、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等问题.可以从健全相关的政策体系、研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加强公众参与、加强国际合作及树立示范等方面去探索适合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气候框架条约》和《京都协议书》为主导的现今碳排放环境正在日趋苛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以碳排放为胶着点展开政治角力,但是碳排放的与日俱增对环境的不可逆转影响确不得不成为国家环境治理的当务之急。从把控源头视角出发,纠正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才是控制碳排放的内在机理。低碳经济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理念为基本内涵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旨在逐步结束以往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可持续保护、应对气候变化。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实践探究,在产业经济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已初具成果,但仍有所不足。法律与经济相辅相成,高屋建瓴式法律解读技术只是对低碳经济发展中宏观问题的把控,却不能对经济发展有足够实践意义。因此本文选取碳交易视角以小见大,以详细解读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文婷 《环境保护》2023,(22):76-77
<正>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努力进行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技术革新,尽可能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成立了碳排放权交易所、节能减排交易中心,在碳排放权交易中进行低碳经济的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碳排放问题已逐渐从环境问题转为资源问题、发展问题,云南省作为低碳经济示范省份之一,碳减排的进展对我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章利用云南省1978-2013年碳排放数据以及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现状等统计资料,构建STIRPAT拓展模型,分析了人口规模、经济水平以及技术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1):228-236
为评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该文测算了2008-2017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采用Tapio理论判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分析低碳经济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省际间、产业间的差异性;应用LMDI模型分解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驱动因子的贡献率,提出节能减排及低碳发展的对策。结果表明:2008-2017年碳排放量增加到25.28亿t,增长26.65%,呈小幅度波动状态;碳强度逐年下降,由750 kg/万元(以C计)降至480 kg/万元,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开发区指标;2015、2016年为强脱钩的理想状态。产业间低碳发展差异性较大,其中工业碳排放占82.82%,碳强度为740 kg/万元;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碳排放仅占0.94%,碳强度为20 kg/万元。华东、华南地区碳排放分别为最高和最低,山东、海南省分别为最高和最低;西北、华南地区碳强度分别为最高和最低,宁夏区、北京市分别为最高和最低;经济发展水平对省际间的脱钩状态影响较大,需要制定促进西部地区低碳发展的政策。经济增长和能源强度分别是促进和抑制碳排放的最大驱动因子;采取改善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发展低碳产业、提倡低碳生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面对全球日益兴起的“低碳经济”理念,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将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的契机。低碳产品认证是推进中国低碳经济走向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借鉴国外低碳产品认证的经验,提出应从关注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协同效应、选择适合的产品类型、逐渐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等方面提升和推动我国低碳产品认证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深刻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应对气候变暖、实现节能减排的必由之路.2010年7月19日,明确将重庆纳入低碳试点城市.本文对重庆目前碳排放基本情况以及面临的挑战做了简单的陈述.促进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如果能在重庆试点成功,可以为其他省市的低碳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因此,对重庆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是推动城市低碳转型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该研究以中国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的熵值法测算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将碳排放绩效分解为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效率,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剖析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1%,碳排放强度将显著下降0.180%,碳排放效率将显著提高0.276%,即数字经济能显著提高碳排放绩效.(2)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存在城市区位和城市规模的异质性,东部城市和大城市数字经济的作用强度更大.(3)数字经济可通过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加速技术创新显著提高碳排放绩效.研究显示,数字经济不仅能直接显著提升碳排放绩效,而且可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间接影响碳排放绩效.因此,未来仍需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尤其增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对碳排放绩效的传导作用;同时根据城市规模和资源禀赋,建立健全的差异化碳减排机制.  相似文献   

12.
天津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北部的渤海湾,定位为我国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2012年12月27日,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天津市委2013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推进天津市作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第三增长极".随着天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能耗强度及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但能源消费及碳排放总量仍持续增长.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低碳发展,将其作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中,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我们只有通过政府的领导,制定相关的政策,辅之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法律手段,研发新型的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从源头解决高碳污染的问题,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全球视角研究4类不同经济体国家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差异性。首先,建立Tapio脱钩模型,分析得到各类经济体发展对碳排放的依赖程度总体呈现由强到弱的过程;泰尔指数等指标表明,2002年后不同经济体国家碳排放量的差距急剧减小。这表明走低碳经济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其次,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不同经济体国家在1998-2013年间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工、农业增加值对各经济体的碳排放量有正的显著影响,森林面积对碳排放量有负的显著影响;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依然最大。由此可见,工、农业生产仍然是影响碳排放最重要的因素,森林面积增加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影响;发达国家在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方面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中国种植业碳排放情况并对种植业碳减排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文章对中国2000-2020年的种植业碳排放进行了测度,并基于LMDI模型,对碳排放驱动因素展开了研究。灌溉碳排放量为种植业碳排放第二大来源且一直处于增长态势,故基于STIRPAT模型,设置了7种不同的情景组合,并对不同情景下灌溉碳排放达峰情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中国种植业碳排放总量先增加后减少,在2015年实现了达峰,峰值为10 732.6万t。(2)种植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国家产业结构、农村地区人口对种植业碳减排为正效应,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口流失水平则表现为负效应。(3)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情景下,2030年灌溉碳排放可以实现达峰,对应值为1 981.8万t。最后,就中国种植业碳减排提出了促进种植业低碳机械化发展、深化种植业低碳技术性改革、保持城镇化率平稳增长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口基数大、发展水平低、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特点以及巨大燃煤量也导致中国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决定了中国必须向发展低碳经济转变.中国应通过提高能源使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开发可再生能源等途径,削弱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限制.虽然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现状使中国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变的难度较大,但是发达国家实施低碳经济转型的实践活动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让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少走许多弯路,使中国向低碳经济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酒店业的碳排放核算及低碳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和服务业的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者之一,酒店面临节能减排的压力并缺乏相关的评价标准.本文建立了生命周期的酒店业碳排放核算框架和低碳指标,并以宁波市为案例城市,对其3种类型的酒店进行碳排放核算和低碳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是酒店业最大的碳排放源,占93.5%~94.1%;各类酒店的碳排放量在2013—2015年间有约8.2%~9.2%的减少;从低碳指标看,五星级酒店的单位建筑面积的碳排放最小,单位出租间天数和单位旅客的碳排放最大,而四星级酒店的单位营业额碳排放最小.优化区域电力碳排放水平和酒店的软硬件设施是减少酒店碳排放的有效措施,碳标签是有效的酒店业低碳管理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计算了2007年秦皇岛市23个行业的市内调出、市外国内购进与进口产品中隐含碳排放量,得出秦皇岛是一隐含碳量调入大于输出的区域;本区行业较为优化,但是依然有提高的空间.依据计算结果,以降低本区隐含碳排放量为目标,基于区域贸易、比较优势与低碳经济理论,从影响区域隐含碳排放的三个方面,分析了贸易规模、结构、碳完全产生系数等因素在行业隐含碳排放中的贡献,为降低本区碳排放,提出有符合当前本区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措施,为决策者确定发展侧重点及协调区域间关系提供有益参考.此外,区域尺度经济结构在低碳排放方面的优化,在区域间贸易与合作及比较优势理论的作用下,会促进更大区域尺度经济结构在低碳排放方面的优化.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格局及碳平衡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为此,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成为我国当前工作重点. 江西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节点,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导致碳排放量增加. 鉴于此,基于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构建碳排放量计算模型,探究江西省2000—2018年的碳排放空间格局特征,通过基尼系数、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等多种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内的碳排放空间差异以及碳收支情况,同时从经济和生态的角度进行碳平衡分区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结果表明:①江西省2000—2018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逐年上升,从1 215.687×104 t增至4 907.425×104 t,总体表现为净碳源,碳减排压力较大. ②江西省碳排放空间格局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北部和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总量明显大于南部和东部地区,其碳排放总量与各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密切相关. ③江西省历年的碳补偿率均低于34%且逐年递减,碳补偿率、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三者均空间差异明显,其中北部地区的碳补偿率低于南部地区,南部地区、东北地区的经济贡献率和生态承载系数高于西部地区. ④基于碳平衡分析,根据净碳排放量、生态承载系数等指标将江西省各地级市划分为4个碳排放发展功能区域,即碳汇功能区、低碳经济区、碳强度控制区、高碳优化区. 研究期内碳汇功能区数量变化较大,逐渐转为低碳经济区;碳强度控制区和高碳优化区数量基本无变化. 研究显示,江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差异显著,协同减排的困难较大,为此根据碳平衡分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有利于促进区域协同减排,推动全省低碳经济的发展,缓解因碳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及协调分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碳排放已成为地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探究其变化以全国3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1~2019年MODIS的MCD12Q-LUCC数据,通过碳排放系数法,聚类与异常值分析法,从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碳生态承载系数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等角度探讨了近19年间全国各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特征并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 2000~2019年全国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增长显著,但在2011年后碳排放量增长率变得平缓,而碳汇量的增长则相对缓慢,二者间的差距仍较大.(2)聚类与异常值分析显示研究期内全国各省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高值集聚中心由广东、江苏等省份转移到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份且集聚状态越来越明显.(3)全国各省市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生态承载系数则呈现出由西高东低逐渐发展为中高东低,北部次之的特征,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4)本文基于碳排放经济贡献和碳生态承载,将各省划分为低碳保持区、经济发展区、碳汇发展区和综合优化区这4类,并提出各自的发展建议,争取实现碳中和与低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