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由污泥处理处置成本核算复杂导致的技术路线抉择困难的问题,从经济性角度对市政污泥土地、建材2类资源化利用路径典型技术路线进行评估,以帮助决策者权衡污泥处理处置全工艺链条的选择。通过生命周期成本评价方法评价了市政污泥处理处置典型技术路线,并利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对产业布局、土地利用季节性、建材产业生产波动与污泥处理处置成本的动态响应机制进行了探究。生命周期成本评价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路径生命周期成本为310~523元·t-1,经济效益为100~255元·t-1;建材利用的生命周期成本为123~238元·t-1,经济效益为24~78元·t-1。综合生命周期成本、经济效益以及绿色低碳原则,市政污泥处理处置路线应以土地利用为主、建材利用为辅。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保证污泥处置含水率达标的前提下,降低污泥脱水率、缩短污水处理厂到污泥处理处置中心的运输距离有利于减少成本;好氧发酵-土地利用路线的污泥处置成本对污泥产品临时储存量的敏感度最高,超过30%,故有必要设置储存仓库以稳定成本波动。本研究结果可为市政污泥资源化...  相似文献   

2.
从法律、技术、环境、经济以及社会层面,结合国际流行管理理念,对苏南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现状进行了全面评估;提出了苏南危险废物综合管理方案以及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收集、运输、处理处置的技术模式;未来危险废物处理厂的选址方法及标准;新建现代化废弃物物化处理厂、焚烧厂以及填埋场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3.
从电子废物对环境的危害出发,分析了国内外电子废物的处理利用现状,提出了中国电子废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即建立和完善电子废物回收治理的政策体系;建立电子产业的研究机构和技术队伍;建立生产单位的责任激励制度;形成宣传监督管理氛围等。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面临的体量巨大的电动踏板车的动力锂离子电池退役后处理处置问题,研究了动力电池回收再梯次利用的具体方法。以市场上大量退役的48 V软包锰酸锂动力电池为研究对象,对退役电池的容量、内阻、放电性能以及电池组的损耗分布进行了研究,从而提出了修复后梯次利用作为电动踏板车动力电池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损耗程度的电池组的损耗各有差异,剩余电量为70%的损耗组以个别单体损耗为主但其余未损耗单体一致性较好,可进行更换修复后重新服役;40%损耗组损耗单体数增加同时一致性尚可,更换受损单体后无法直接服役,需定制并联组形式重新使用;20%单体与一致性均较差,可直接拆解回收再利用。  相似文献   

5.
F-T合成技术生产替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介绍了F-T合成柴油的特性,阐述了其作为清洁能源的优越性;利用生命周期清单分析方法,比较了以煤、生物质及天然气为原料采用F-T合成技术生产替代能源的工艺路线前提下,在提取生产、转化精炼、运输分配、最终用途燃烧、全部燃料链各阶段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提出了温室气体的减排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比研究中国及与之邻近的日本和韩国的电子废物回收和进出口管理政策和制度的核心内容及电子废物流向现状发现,与日韩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相比,中国的生产者责任更多地体现在经济层面,而没有直接参与回收处理实际操作层面,以个体回收为主导的回收方式不利于流向监管和效果评估。在电子废物越境转移方面,日韩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出口电子废物的需求持续存在;中国虽严格管制电子废物进口,但与二手产品进口未能统一管理,并缺乏废旧产品鉴别标准,容易造成电子废物进口监管漏洞。最后,对中国电子废物管理提出建议:(1)在立法上进一步强化生产者责任承担,并加强对各种回收渠道的监管;(2)评估和完善电子废物与二手产品进口管理。  相似文献   

7.
餐厨垃圾肥料化利用过程的风险因子主要产生于原料运输与存储、预处理、堆肥、废物填埋和肥料化产品施用5个过程,其风险影响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恶臭污染、土壤盐碱化和影响作物生长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体健康损害.基于生命周期全过程分析,以好氧堆肥为代表的餐厨垃圾肥料化利用的环境风险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餐厨垃圾堆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归纳并提出风险源项估算以及环境风险影响评价的具体方法和相关参数,通过南京市餐厨垃圾示范性项目案例,说明餐厨垃圾肥料化利用风险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从生命周期评价看白色污染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我国发泡PS餐盒及其替代品的发展状况和国内外的相关政策,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讨论了从原料开采,生产加工,到回收或废弃全过程不同产品的环境负荷,指出简单替代并不能真正解决污染问题,而S餐盒的回收再利用更有益于治理白色污染和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我国发泡PS餐盒及其替代品的发展状况和国内外的相关政策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 ,讨论了从原料开采、生产加工、使用 ,到回收或废弃全过程不同产品的环境负荷 ,指出简单替代并不能真正解决污染问题 ,而PS餐盒的回收再利用更有益于治理白色污染和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0.
以天津市医疗废物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对处置方式进行深入探讨,分析目前分散处置和集中处置存在的缺陷,提出"区域集中处置"设想;并运用模糊决策模型理论,建立较完善的处置方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区域集中处置"是最佳的医疗废物处置方式,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区域集中处置策略.  相似文献   

11.
产品生态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其以产品环境特性为目标,以生命周期评价为工具,综合考虑产品整个生命期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设计出对环境友好的,又能满足人的需求的新产品。设计方法和步骤包括四个阶段:产品生态辨识,产品生态诊断,产品生态定义,生态产品评价。  相似文献   

12.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煤技术热电厂生命周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应用Gabi5.0软件对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煤技术的热电企业进行资源耗竭和环境影响分析,计算各生产单元生命周期清单的全球变暖潜值、酸化效应潜值、富营养化潜值、非生物资源耗竭潜值、人体毒性潜值以及光化学烟雾和臭氧生成潜值等主要环境影响类型,对燃煤发电过程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全球变暖和非生物资源耗竭为发电运行过程中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分别占53%和15.05%;锅炉燃烧阶段的环境影响最重,占整个生命周期影响值的77.12%,并且除生物耗竭潜值外的其他5项指标均为发电运行阶段各个单元中最高。采用SNCR脱硝技术减少燃烧过程中NOx的排放量,并对该技术方案进行生命周期评价,比较方案实施前后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运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西安市北石桥污水净化中心污水处理工艺从其原材料开采和加工开始直到污水厂施工建设、处理运行以及废弃拆除的生命周期全过程资源消耗、能耗和环境影响进行了识别和量化分析,同时结合一维水质稀释模型,提出污水处理环境效益估算模型。采用最大污染权重因子对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深度处理比常规二级处理多产生1 708.52×109kJ的环境正效益。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比较了苏州市垃圾填埋和垃圾焚烧2种处置方法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的系统范围主要包括垃圾收集、垃圾运输、垃圾填埋或焚烧以及发电等几个部分。采用收集的垃圾组分数据,利用IPCC推荐的模型等,计算了垃圾填埋和垃圾焚烧时CO2等气体污染物的排放量。根据对垃圾渗滤液的实测数据,计算了水污染物的排放量。环境影响评价采用日本开发的AIST-LCA Ver4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垃圾填埋的生态币值要大得多,可见垃圾焚烧对环境的影响比垃圾填埋的影响要小。所获得的结论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作为中国城市垃圾处置决策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LCA is the only internationally standardize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tool (ISO 14040-43) for product systems, including services and processes. The analysis is done ‘from cradle-to-grave’, i.e. over the whole life cycle. LCA is essentially a comparative method: different systems fulfilling the same function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are compared on the basis of a ‘functional unit’ - a quantitative measure of this function or purpose. It is often believed that LCA can be used for judging the (relative) sustainability of product systems. This is only partly true, however, since LCA is restricted to the environmental part of the triad ‘environment/ecology - economy - social aspects (including intergenerational fairness)’ which constitutes sustainability. Standardized assessment tools for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part are still lacking, but Life Cycle Costing (LCC) seems to be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the economic part. Soci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still has to be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known social indicators.Method and Limitations LCA is most frequently used for the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r optimization analysis of final products. Materials and chemicals are difficult to analyse from cradle-to-grave, since they are used in many, often innumerable product systems, which all would have to be studied in detail to give a complete LCA of a particular material or substance! This complete analysis of a material or chemical is evidently only possible in such cases where one main application exists. But even if one main application does exist, e.g. in the case of surfactants (chemicals) and detergents (final products), the latter may exist in a great abundance of compositions. Therefore, chemicals and materials are better analysed ‘from cradle-to-factory gate’, leaving the analysis of the final product(s), the use phase and the ‘end-of-life’ phases to specific, full LCAs.Conclusion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production processes is possible, if the chemicals (the same is true for materials) produced by different methods have exactly the same properties. In this case, the downstream phases may be considered as a ‘black box’ and left out of the assessment. Such truncated LCAs can be used for environmental comparisons, but less so for the (environmental) optimization analysis of a specific chemical: the phases considered as ‘black box’ and left out may actually be the dominant ones. A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should be performed at the product level and contain the results of LCC and social assessments. Equal and consistent system boundaries will have to be used for these life cycle tools which only together can fulfil the aim of assess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product systems.  相似文献   

16.
2种典型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工艺的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估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工艺对环境的影响,运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比较了2种典型的资源化处理工艺——好氧堆肥和湿热处理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工艺对全球变暖、生态毒性、酸化和富营养化的影响各有不同。其中,好氧堆肥对全球变暖的贡献较大,碳排放为337.7 kg CO_2eq./t。湿热处理为163.1 kg CO_2eq./t。在环境影响负荷方面,湿热处理工艺中的高能耗加重了毒性的影响。但由于其对环境的酸化、富营养化的不利影响较小,湿热处理的环境影响负荷总值是好氧堆肥的62.5%。总体上,湿热处理是一种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餐厨垃圾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生活垃圾高温有氧静态堆肥的生命周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命周期分析(LCA)方法,对广州市生活垃圾高温有氧静态堆肥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出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潜值,同时与垃圾焚烧典型工艺的LCA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堆肥处理的环境影响负荷为0.023PET90,资源消耗系数为9.238mPET90。环境影响类型中光化学臭氧合成造成的影响最大,占环境总影响的43.8%。与焚烧处理方式相比,高温有氧静态堆肥的环境总影响较小,环境影响负荷相比于焚烧减少20.3%,在降低酸化的影响方面有较为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运用LCA方法分析污水再生处理的成本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以西安市北石桥污水净化中心的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全过程为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清单分析、当量计算和权重分析等一系列分析过程,计算出污水处理过程的投入成本及污水再生处理前后对环境的影响,得出污水在经过处理后,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小其对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环境正效益。该研究明确了污水处理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对优化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艺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激光类打印耗材——TN350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全新TN350和再生TN350进行生命周期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清单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考虑6种环境影响类型:全球变暖、酸化、富营养化、光化学臭氧、固体废弃物、工业烟尘和粉尘。结果表明,相对于全新TN350,再生TN350的原油消耗量削...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处理设施能力日渐不足,生活垃圾管理正面临着减量化与资源化必然趋势。在未来5~10年内,堆肥处理、焚烧处理和综合处理等方式将取代卫生填埋成为北京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本研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对北京市4处垃圾处理设施采用的不同工艺(卫生填埋、好氧堆肥、焚烧处理和综合处理)的环境影响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4,种处理方式中填埋、堆肥、焚烧和综合处理的环境影响负荷分别为4.82×10-2、1.10×10-21、.31×10-1和2.31×10-2,焚烧处理的总环境影响潜值最大,填埋处理次之,综合处理再次,堆肥处理最小。4种处理方式的资源耗竭系数分别为-2.39×10-51、.11×10-5、-3.45×10-4和-1.04×10-6,焚烧处理的资源耗竭系数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