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模拟酸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近年国内文献报道,我国酸雨形势颇值得注目。地处华东沿海潜在酸雨区的浙江省,1983年至1986年全省酸雨样点占总样点(9369个,其中雪样253个)34.5%,酸雨覆盖区也由浙北逐渐向浙南扩展。特别是作为我国重点旅游城市的杭州市,1983年2月至1985年2月酸雨样点占总雨水样点数(320个)比例竟高达82%,pH最低检出  相似文献   

2.
重庆南山酸雨与马尾松衰亡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1985—1986年对重庆南山马尾松林衰亡与酸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四个月的雨水监测表明南山酸雨况情严重。酸雨频率百分之百,平均pH4.2—4.4,最低pH3.6—4.0。土壤酸化程度较重(pH3.7—4.0)。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是酸雨的输入。濒死树针叶中锰和钴元素大为减少,与土壤中这两种元素的减少相对应。濒死树针叶中铝大量积累,土壤中活性铝增多和铝钙比增大。初步肯定酸雨是南山马尾松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王民强 《陕西环境》1996,3(3):22-24
商州市位于陕西东南部,地处秦岭东段南麓丹江上游,属暖温带南缘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且有四季分明的特征,年均气温摄氏12.9度,年降水量平均715.3毫米。为搞清酸雨在商州市的污染情况,商洛地区环保监测站对商州市降水酸度进行常规监测:设采样点两处,分别为商洛地区环保监测站院内、商洛军分区院内;降水PH值选用玻璃电极法,使用PHS-73型酸度仪测定;监测频率为逢雨逢雪必测。1986-1994年降水酸度测结果数据如1表所列。1986—1994年共采集981个降水样品,其中酸雨样320个,占32.6%;酸雨作品频率和酸雨量占采集降水量百分比…  相似文献   

4.
杜裕  梁骏  梁驹 《环境工程》2012,(Z2):371-374
利用广西13个酸雨监测站2005—2009年监测资料,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探索了广西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旨在为当地酸雨研究、预防预测和综合治理提供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广西酸雨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地区,酸雨带呈西北-东南走向。酸雨强度最大的城市为河池、来宾和贺州,其降水平均pH值<4.8,酸雨出现频率最高的城市为河池,其发生频率>70%;酸雨强度最弱,出现频率最低的城市为北海和钦州,其降水平均pH值>6.0,发生频率<2%。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2002年酸雨污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准确及时地掌握贵州省的酸雨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全省的酸雨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于2002 年3月至2003年2月在贵州省全省范围内进行年度降水pH值和离子组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全省降水pH年均值为5.38,个别城市降水pH年均值为4.31,酸雨污染比较严重;酸雨污染季节性明显,冬季酸雨出现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酸雨的地域分布表现为以黔中为十字圆心,四个顶点遵义、都匀、安顺、凯里酸雨率高,而城市中心区酸雨污染较城郊严重;全省的酸雨污染主要是煤烟型污染。  相似文献   

6.
依据黄山市2006—2012年监测酸雨的数据资料,对黄山市酸雨现状、变化特征、分布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山市属中度酸雨区。2006—2012年,黄山市降水pH年均值,酸雨频率变化平稳。  相似文献   

7.
1993年全国酸雨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全国酸雨监测网81个站的监测结果,其年降水平均PH值、酸雨出现频率、降水电导率简况如下。(1)年降水平均pH值的地区分布: 东北的黑龙江、辽宁和吉林西部、华北的内蒙古和河北、山西北部、西北绝大部分地区及西藏和四川西部的年平均pH值高于5.60。  相似文献   

8.
在克山县设置5个监测点位,监测克山县2011年6月-2012年5月的降水状况。结果表明,克山县区降水pH值基本呈中性,酸雨出现频率为6.9%,酸雨主要出现在雨量大的降水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南通市1991—1995年降水的状况.南通市酸雨属硫酸盐型.酸雨频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五年中PH值变化范围为3.66—8.22、1991—1993年城区与城郊共出现过四次PH值小于4.0的强酸雨.酸雨平均频率为44.0%.进一步控制燃煤污染,酸雨就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采用STARS(sequential t-test analysis of regime shifts),以酸雨pH值、酸雨最小pH值以及酸雨频率为指标,研究了1991~2006年间上海地区酸雨强度的格局转变规律。1991~2006年间上海地区酸雨pH、最小pH均存在着三种格局,两次转变;1995年转变前的上海地区酸雨pH和最小pH相对较低,强度较强;此次转变后的酸雨pH和最小pH均相对升高,强度减弱;酸雨pH和最小pH再次发生转变的时间分别是2002年和2003年,使得pH下降,强度增强;酸雨频率则存在两种格局,一次转变,发生转变的时间是2004年;格局转变前,酸雨频率相对较低,平均17%,格局转变后酸雨频率相对较高,平均为43%。上海地区酸雨强度格局转变指数(RSI)在1995年、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分别为0.834、0.968、0.568和1.682。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酸雨的形成和危害;监测了近3a来五华区降水pH值。结果:2004年共出现酸雨5次,占全年降水次数6.3%;2005年无酸雨;2006年共出现酸雨1次,占全年降水次数1.6%。提出了酸雨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了自1991年1月-12月及1994年1月-7月收集到的59个珞珈山雨样进行监测的结果。结果表明每年的春季和冬季出现酸雨。酸雨是典型的由燃煤引起的硫酸型酸雨.酸雨的出现同该地区大气污染的状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酸雨的形成和危害;监测了近3a来五华区降水pH值。结果:2004年共出现酸雨5次,占全年降水次数6.3%;2005年无酸雨;2006年共出现酸雨1次,占全年降水次数1.6%。提出了酸雨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掌握合肥市酸雨的变化情况,文章利用合肥气象站1992-2018年的酸雨监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27年来合肥市酸雨的年变化特征,并利用曼-肯德尔法对年降水pH值等要素进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合肥市年降水pH值一直处于酸雨量级,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最低值出现在2003年;年酸雨出现频率与降水pH值变化趋势相反,最小值出现在1998年,最高值出现在2012年。突变检验也显示年降水p H值和酸雨出现频率分别在2008-2014年、2006-2014年达到趋势变化显著水平,其中,年降水pH值在2000年发生突变,酸雨出现频率的突变则滞后一年;大气降水电导率和有效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平稳。  相似文献   

15.
酸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环境污染现象。目前,在全世界已广泛为人们所重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不少地区都出现了酸性降水(pH≤5.5)。据现有资料统计、我国西南地区酸雨最为严重、部分城市已出现了pH3—4的降雨过程,这已和国外有关资料报导的酸雨不相上下。酸雨的危害,在我省一些地区表现十分突出,1982年5—6月、重庆市连降几场pH值3.6—4.3间的酸雨,造成数万亩水稻受害,直接损失稻谷百万斤以上。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城市酸性降水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以福建省23个城市2004年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降水pH值、酸雨出现频率、阴阳离子组成进行了分段统计分析,探讨了全省酸雨类型、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认为全省降水pH年均值<5.6的城市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闽东南沿海,酸雨类型主要为硫酸型,3月份酸雨强度最强。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气象系统进行酸雨监测、研究,已有10余年。1981年3月后,在22个城市建立了酸雨观测站;1989年又新建了部分酸雨站;1992年将全面完成气象系统的全国酸雨站网的布点,将有81个监测站投入运行。 1990年正式投入观测的22个酸雨站的监测结果见36页列表所示。由本系统1990年得到的酸雨观测结果可知,与1981~1983年我国降水pH值的分布相比较,近10年间,我国各地区的降水酸度普遍增高;以往以长江为界的酸性降水分布的特征,有所变化。115°E以东的沿海地区,降水酸度增高明显,年均pH值都小于5.6,形成了酸雨集中区。华南、西南地区降水酸度继续增高,pH已接近4.0的下限值。pH值≤5.6的降水频次超过50%的地区,集中在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和广西、云南、贵州、四川  相似文献   

18.
朱求安  江洪  宋晓东 《环境科学研究》2009,22(11):1237-1244
酸雨时空动态变化监测一直是环境治理所需的重要信息. 在我国南方酸雨“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1991—2001年酸雨观测站年降水pH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反距离加权(IDW)、普通克里格(OK)和基于样条函数的ANUSPLIN等3种方法进行酸雨空间插值模拟,并进行验证. 对比分析了3种方法酸雨插值结果与实测值的统计误差、预测标准误差和相对误差区间分布,以及依据插值结果得出的酸雨分布图层. 结果表明:反距离加权法和普通克里格法仅能反映酸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特点,而ANUSPLIN法由于加入了地形作为协变量因子,可很好地反映酸雨空间分布的地形变异特点,更合理地体现了酸雨时空分布特征. ANUSPLIN法插值结果表明,酸雨严重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长江以南广大地区,酸雨强度沿长江向西北及北方地区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连续性降雨PH值变化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夷 《上海环境科学》1996,15(2):34-34,44
随着大气污染状况日益严重,酸雨出现的频率增加。我国把酸雨研究列入了“八五”科研工作重点,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以上海市南市区1985年至1994年的降雨资料,对连续性降雨pH值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与讨论。1 时间、地点及方法 于1985年至1994年间,用国家环境保护局编写的《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测定了上海市南市区降雨的pH值及降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1986年5月—1987年12月的酸雨观测资料并结合当地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酸雨出现频率以10月最高,其次是7月。年酸雨频率为22.8%。临沧县城的酸雨不仅与局地污染源有关,还与污染物的远距离输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