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泥石流及其学科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泥石流性质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从而导致对其学科性质的认识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纵观近70年来与泥石流发展有关的学科,通过对50余部代表学科成熟度的中外学术教材和专著的透视可知,地貌学是孕育泥石流的母学科,在泥石流这一学科生长点的发展壮大过程中,新兴的灾害学与其结合得最紧密,从而诞生了一门新的边缘交叉学科-灾害地貌学或称地貌灾害学,泥石流学科性质即定位于此,本文虽是仁者见仁,难免管中窥豹,其目的旨在引起同行的讨论和争鸣,以促进泥石流学科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分析现代灾害的特点;评述灾害研究及灾害学的历史与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探讨灾害学的基本范畴,界定其学科体系的总体框架,对灾害研究及灾害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认识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卜凤贤 《灾害学》1998,13(1):15-19
本文对农业灾害学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学科体制建设、学科体系建设和学科队伍建设三方面的问题作了初步分析,对农业灾害学学科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灾害学》2016,(2)
<正>《灾害学》杂志是由陕西省地震局主办的把灾害问题作为一门科学在我国最早创办(1986年)的核心学术期刊。近期网上有很多的假冒《灾害学》杂志的网站或假冒与《灾害学》编辑部签订有代理协议的网站,骗取作者的审稿费和版面费。为此,《灾害学》编辑部做出重要的声明:(1)《灾害学》编辑部没有授权任何第三方代理机构代收、代写、代投、代发稿件,请作者朋友小心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5.
《灾害学》1987,(2)
陕西省地震局副研究员牛志仁:灾害本身具有系统的复杂性、边界的模糊性、发生的群体性和过程的衍生性。因此,要深化灾害学研究,必须引进系统分析与决策论、动力学与模糊数学的方法。希望《灾害学》杂志能成为进行这方面学术交流的园地。陕西省地质矿产局高级工程师张治平:要促进灾害学的发展,一要深化个性研究,二要进行共性探讨,三要在综合上有所突破。学科是杂志的基础,要以杂志促学科、学科带杂志。陕西省气象局高级工程师马鹤年:灾害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我很愿意从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6.
灾害物理学简论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灾害物理学是灾害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本文对灾害物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灾因、灾链、灾兆、灾害预报以及防灾、救灾和控灾等作了简要的讨论和介绍,初步给出了这门新兴学科的轮廓和眉目,指出了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吴宗之 《灾害学》1991,6(1):80-83
本文探讨了安全科学与灾害学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安全科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学科体系,对发展我国安全科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天文灾害学刍议(Ⅰ)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提出了天文灾害的概念,认为它是天文学与灾害科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作为这个题目的第一部分,文章初步讨论了天文灾害学的研究范围,简要地介绍了作为一个天体的地球的概况、地球所处的天文环境,以及天文因素与地球各圈层的物理过程的可能关系。作者将在这个题目的后续部分对天文灾害学研究的意义、进展、主要内容及有关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9.
《灾害学》2014,(1):233
作为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收录,2013-2014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及2013-2014年度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的《灾害学》杂志是在知名学者和社会名流(钱学森、于光远等)的关注下,把灾害问题作为一门科学的我国最早(1986年)创办的灾害类科技期刊。《灾害学》杂志旨在对各种灾害(自然灾害和人文灾害)进行综合系统地探讨研究;通过对各种灾害事件的分析讨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广泛交流灾害科学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报导国内外关  相似文献   

10.
《灾害学》2011,(4):115
作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刊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的《灾害学》杂志是在知名学者和社会名流(钱学森、于光远等)的关注下、把灾害问题作为一门科学在我国最早(1986年)创办的科技期刊。《灾害学》杂志旨在对各种灾害(自然灾害和人文灾害)进行综合系统地探讨研究;通过对各种灾害事件的分析讨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广泛交流灾害科学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报导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抗灾对策;揭示和探索各种灾害发生演化的客观规律;目的是提高人类抗御灾害  相似文献   

11.
以灾害学、城市管理理论为指导,用层次分析法(AHP)为分析决策工具,选定涉及化工城市安全的17个致灾因子,得出了地震灾害、化学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及恐怖袭击是危及化工城市安全的4个关键因子。指出原发性或继发性化学事故以及由此产生的次生、衍生灾害将是化工城市面临的最大危机,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自然灾害情景下社区韧性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韧性社区代表了未来城乡建设发展的新方向,也是“风险社会”下“与灾共生”理念的具体实践。社区韧性的研究受到灾害学、社会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管理学及工程学等多学科的关注。该文在查阅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灾害学视角对自然灾害情景下的社区韧性进行评述,梳理社区韧性的概念,介绍社区韧性相关概念模型,提出以衡量社区功能水平为核心的社区韧性动态模型。研究可为不同学科的社区韧性研究者们提供参考,也可为社区规划建设者提供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13.
《灾害学》2013,(1):87
《灾害学》编委会主编工作会议于2012年11月26日在西安举行,陕西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灾害学》杂志主编胡斌同志主持会议。会议总结了《灾害学》第四届编委会的工作,讨论了编委会换届的工作程序及编委遴选的原则,决定本届编委会换届采用函件征求意见的方式进行。会议对新的第五届编  相似文献   

14.
《灾害学》1987,(2)
在地震、气象、天文、地质、水利、环保、卫生、民政、保险以及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科学工作者的支持下,全国第一次灾害学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5月5日——6日在西安召开。来自北京、广东、甘肃、河南和陕西等地的与会代表,就灾害学研究的对象、内容、任务、方法进行了讨论,会上交流了近20篇论文,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体现了我国灾害学研究工作者面向实际、面向群众、面向未来和力图兴利除害,化险为夷,服务于四化建设、造福于子孙万代的热切愿望。与会人员还就如何办好全国第一家《灾害学》杂志、办出特色和风格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钱学森对灾害学研究和《灾害学》杂志非常关注。鉴于《灾害学》杂志是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他建议其英文名称可由原来的“JOURNAL OF DISASTERSCIENCE”改为“JOURNAL OF CA TASTROPHOLOGY”这一建议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现已决定从1987年第2期正式使用这一英文名称——编者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安全科学、灾害学、消防科学、公共危机管理及公共安全等多个学科中涉应急问题的概念边界剖析,提出融合并整合多个学科中涉应急问题的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问题,并对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其学科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阐述了开展该学科建设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基于STEM教育理念、科技哲学中几类部门哲学以及应急管理成为显学的现实基础上,综合设计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及分支学科方向,包括应急科学、应急技术、应急工程、应急产业及应急管理等,并给予各个分支学科方向进行初步探索性设计思路。最后,结合应急现实境况,就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6.
《灾害学》1996,(4)
走进灾害,面向自然──《灾害学》创刊10周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期《灾害学》,是本刊第41期。它表明《灾害学》杂志从创刊至今,伴随着我国蓬勃发展的减灾事业,已经走过了整整10a的岁月历程。10a来,《灾害学》杂志,承蒙各级政府领导、有关部门的支持,在广...  相似文献   

17.
《灾害学》编辑部收到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入编通知,《灾害学》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版)(即第9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每3年遴选一次。  相似文献   

18.
为了把计算机等现代科学的最新技术应用于灾害学研究之中,以提高灾害学综合研究和防灾对策的科学化水平,本文就在我国建立防灾信息菅理系统的必要性及该系统的内容与组成,目标与功能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开展天文灾害学研究的意义。已有研究表明 ,一些天文因素对许多自然灾害的孕育有调制作用 ,对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有诱发、触发的作用 ,深入开展天文灾害学研究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作者简要综述了这一交叉研究领域近些年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20.
矿山灾害学研究的意义及立论依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利华 《灾害学》2002,17(1):86-90
当前,对矿山灾害防治理论的研究产生了矿山灾害学。矿山灾害学是对矿山安全减灾的系统研究,它与以往单一矿山灾害研究相比具有综合性、预测性和经济性三大特征。因此,建立矿山灾害学并积极致力于矿山灾害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