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COHERENS模型是由欧盟的海洋学专家学者联合研究和发展的一个三维海洋及近岸模型,该模型功能强大,广泛应用于海洋水动力及水质数值模拟.介绍了该模型的模块、特点,及在不同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根据模型的不足提出了应用COHERENS模型的建议,讨论了进一步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受体模型在大气颗粒物源解析中的应用和进展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用于大气颗粒物研究的受体模型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对受体模型与扩散模型的特点,常用受体模型的技术内容,受体模型在城区尺度、区域尺度和全球尺度颗粒物源解析研究中的应用作了详细阐述。介绍了受体模型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提出当前应开展的主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环境数学模型的研究按照时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特点以及应用最广泛的WASP模型进行了简单叙述.介绍了国内的研究学者在水质模型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说明水质模型未来的6个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和水质模型的结合,多介质环境生态综合模型,不确定性水质模型的研究;模糊数学的应用,水质模型与"3S"的结合,流域管理模型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3  
李本纲  陶澍 《环境科学》1998,19(3):87-90
结合国内外环境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实例,首先分析了GIS与环境模型研究结合的必要性和GIS在环境模型研究中潜在的应用范围,然后剖析了GIS与环境模型研究结合的三阶水平并介绍了GIS在环境模型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最后分析了GIS和环境模型研究结合的发展趋势并给出了GIS、RS、ES与环境模型理想的结合框架。  相似文献   

5.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模型的发展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泊富营养化模型研究的发展为主线,着重介绍了四类富营养化模型,即:营养盐模型,浮游植物生态模型,生态动力学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常用富营养化模型的建立思路和应用实例进行概括和描述。对不同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比较,对水体富营养化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为湖泊水库综合管理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富营养化模型黑箱模型和灰箱模型(物理机理模型和生态动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考察了一系列富营养化模型软件,总结了不同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性,最后分析了富营养化模型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相似文献   

7.
环境模型中敏感性分析方法评述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陈卫平  涂宏志  彭驰  侯鹰 《环境科学》2017,38(11):4889-4896
模型本身及其参数的不确定性使其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备受争议,科学地认识模型的不确定性并对其进行定量的评价一直是环境模型研究的前沿,也是环境模型构建和应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模型输入参数的变化对模型输出结果的影响程度,有助于了解并简化模型结构、提高参数率定效率、增进模型精度并增加模型应用的可靠性.本研究总结了敏感性分析在环境模型中的作用,并对常见的敏感性分析方法的原理、应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了综述.最后,阐述了敏感性分析在环境模型模拟决策中应用的现状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毒性污染物质水质模型的研究,是当前水质模型研究领域的难点与热点.该文在查询了世界范围内开发的水质模型基础上,对当今得到广泛应用的毒性污染物质水质模型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方便使用者根据研究需要而选择合适的模型,同时促进相关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区域环评中大气环境容量估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的研究是实施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提.文章综述了大气污染物区域环境容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用于其计算的空气质量模型以及大气环境容量研究的一般步骤.现阶段应用较广泛的大气环境容量的预测模型有A-P值法模型、箱模型、线性优化模型、ADMS模型及多种模型相结合的复合模式等,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现阶段大气环境容量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M(1)模型,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并提出了带时间限制因子的GTRM(1)模型。本文主要研究了GTRM(1)模型的建模结构、参数估计形式以及其解的表达形式,从而形成了完整的GTRM(1)模型。研究结果表明,GTRM(1)模型具有比GIM(1)、GM(1,1)模型更好的系统近似等价性,为非线性灰色环境系统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研究和发展过程。着重介绍了目前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运用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模型的特点及国内外模型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提出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活性污泥系统动力学模拟方法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活性污泥法的应用现状和污水中氮磷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使得传统数学模型已满足不了目前的要求,需要对活性污泥系统复杂的动力学规律进行有效模拟。文章在综合分析活性污泥动态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3种占主流地位的模型: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混合模型。这3种模型在污水处理的设计、运行控制和工艺优化等方面各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3.
于潇萌  曹乐 《环境工程》2020,38(9):145-153
拉格朗日扩散模型是目前常用的空气质量模型之一,对拉格朗日扩散模型在大气环境质量中的应用与研究的总结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模型的预报水平,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对当前应用较多的3种拉格朗日扩散模型CALPUFF、HYSPLIT-4和TAPM进行归纳总结,介绍了3种模型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基础,概括了不同模型的验证情况与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结果,并对3种模型的局限与发展提出了建议。对不同拉格朗日扩散模型的总结研究,可以为环境污染物的预测模拟提供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方向,并为环境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The recently-adopted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will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post-2015 period to 2030. Integrated, nationally-owned SDG strategies will be at the centre of national efforts to implement the new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 The long-run processes and systems perspective that are inherent in the SDGs present complex analytical problems for policymakers and analysts. Scenario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modelling will be important analytical tools to support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there is an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suite of models available to decision makers. This paper reviews and assesses a broad range of different quantitative models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to support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for the SDGs. The study develops a typology and inventory of 80 different models, and then reviews the comparative strengths, weaknesses and general utility of different models through an initial screening and subsequent multi-criteria analysis of short-listed models. Current gaps in model capabilities are highlighted in the context of providing analytical support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for the SDGs. While some existing models are particularly relevant, it is unlikely that an ideal model can analyse all SDG targets and variables of interest within a single modelling framework. Top-down ‘macro framework’ models are likely to be more useful for undertaking system-level or economy-wide scenario analysis driven by the national long-term goals and targets, and for exploring trade-offs and synergies among sectors. Bottom-up sectoral models will be able to support far more detailed option-level impact analysis of concrete interventions, technologies and investments. Combining both approaches within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will provide a robust approach for analysis and decision-making. The results highlight a range of potential gaps in current modelling capabilities, and provide some new tools to assist with model selection.  相似文献   

15.
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展望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膜生物反应器是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上结合而开发的新型系统,该文就膜生物反应器的特征、研究现状、不同形式反应器的技术参数与处理效果等。进行了综述、由于膜生物反应器具有明显的优点,故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和范围不断拓宽,有的已进入污水处理实用阶段,建议今后在开发适合于分离的特种膜方面,在组件形式,操作条件,清洗方式等对膜通量的影响方面,以及生物作用与膜分离工艺的相互  相似文献   

16.
目前已有不同方法构建生物量相容性模型,但基于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估计法实现不同树种生物量模型相容性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模型的研究较少。因此,论文以塞罕坝华北落叶松、油松、白桦3种林分为对象,基于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估计法和广义多项Logit模型,建立了包含哑变量的非线性可加生物量模型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树干生物量模型确定系数均大于0.90,树枝、树叶、树根生物量模型确定系数在0.77~0.93范围内,各器官生物量均方根误差和绝对误差分别在2.68~17.19 kg/株和0.83~1.39 kg/株范围内,经过检验不同树种各器官生物量模型均能满足精度需求。不同树种广义多项Logit分配模型,通过似然比检验、比分检验和Wald检验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1),各器官参数均表现为显著水平(P<0.05)。不同树种树干、树枝、树叶及树根生物量比例分别在0.76~0.87、0.07~0.11、0.02~0.07、0.04~0.07范围内。包含哑变量的非线性似乎不相关生物量模型及广义多项Logit各器官分配模型,实现了生物量模型在不同树种间的通用性,并对森林生物量器官分配格局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国外几种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美国的FHWA模式、英国的CoRTN模式和德国的RIS90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现存模式的缺陷,指出了提高预测模式精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环境保护投资分析通用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指出了目前广泛使用的环境保护投资优化模型的局限性,在分析环保投资对环境质量和环境经济效益影响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环保投资分析的通用模型,并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模型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别综述了经验半经验模型、数理统计模型和其它模型在区域地质灾害评价中的应用情况。探讨了这些模型在应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并展望了地质灾害评价模型以后的发展趋势。认为对于不同研究程度、不同灾害分布的区域应选择不同的模型;另外应该建立在对区域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优化数学模型。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与量化上深入系统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联情况,进行优化重组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