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2月7~13日,南开大学循环经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多位专家组团赴日,对日本北九州市生态园区建设情况进行考察。考察期间还访问了北九州大学、福冈大学、北九州市环保局,听取了“生态城”建设情况介绍,参观了生态园区中由废弃物再生利用企业组成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2.
北九州生态园对我国静脉产业园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九州生态园是日本国第一个、也是最典型的静脉产业园.其成功经验可为我国开展同类园区建设提供有效的借鉴。结合北九州生态园的物质流分析结果,分析了影响园区建设的主要因素,并为我国静脉产业因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将成为一些开发区二次创业、解决土地节约化利用和自然资源制约问题的优先途径;按照园区内行业类型和组织方式的差异性,将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分为综合类生态工业园、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三类;重点介绍了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情况和相关标准制修订情况...  相似文献   

4.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是在工业经济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排放,构建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等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工业体系,已经成为提高园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近日,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和科学技术部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第二次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进展,开展典型经验交流,部署"十二五"期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以进一步推动工业聚集区的生态化改造和产业升级。为有效推进关于产业生态化及生态产业园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刊邀请有关专家对此进行详尽地分析,并对现存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为我国的产业生态化和生态园区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定量评价生态工业园区的两项指标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目前在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自然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定量评价生态工业园的2项指标——园区企业间生态关联度和园区副产品、废品资源化率,以衡量生态工业园内企业间相互连接关系以及生态工业园副产品、废品资源化的程度.结合实例进行了园区企业间生态关联度和园区副产品、废品资源化率的计算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北九州产业废物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基于“有关废物处理和清理的法律”制定了废物分类、处理责任和处理基准等。北九州市是以重化学工业为中业发展起来的城市,由于其工业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各种工业废物。因此北九州市制定了“工业废物处理计划”,有计划地综合性地对工业废物实施处理、资源化、减量化。为了今后全球范围的环境保护,工业废物的再利用、再资源化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现在,北九州市正围绕着这个课题进行着研究。   相似文献   

7.
“日本是一个深受自然恩惠的国家,而且国民们都感觉到了这种恩惠。”日本北九州尤其享受到了环境保护给他们带来的恩惠。提起北九州,便不能不提及上世纪中叶,轰动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1968年3月,在日本的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突然有几十万只火鸡死亡。不久,发现了一批奇怪的病人:眼睑浮肿,眼分泌物增多,全身起红疙瘩,肌肉疼痛,四肢麻木,肝功能下降,胃肠道功能紊乱,有的因医治无效而死亡。这种病很快蔓延开来,受害者达1万多人。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之一的米糠油事件,也称火鸡事件、多氯联苯污染事件。“公害事件”之后,北九州从政府到民间企业,从学者到普通市民,都把环保事业当成头等大事。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他们终于把连大肠杆菌都不能生存的“死海”,变成了百种鱼类的生产基地,把日降尘量位居日本首位的“七色烟城“,日本第一个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500佳奖“的城市,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地球首脑会议)上,北九州获得“联合国地方城市表彰奖”。[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经开区)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中英节能环保示范园区建设为契机,率先在湖北省进行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文章对武汉经开区现状进行了概述,介绍了武汉经开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总体思路和总体框架,提出了园区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电子电器、造纸印刷包装、食品饮料等重要产业的工业生态规划,同时提出了园区污染物控制和循环利用规划,并提出了建设规划完成的一系列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位于日本列岛西端———九州岛最北部的北九州市,在21世纪的日本工业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运用积累的工业技术创造着环境产业和资源循环型社会,建设着21世纪崭新“环境城市”的样板。曾经的“七色烟之城”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特别是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化学工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作为重化学工业地区的北九州市,在经济发展与产业振兴的同时也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城山地区”位于许多大型工厂集中的洞海湾边,1965年降尘量达年平均80t/(km2·月)(最大值达108t/(km2·月)…  相似文献   

10.
包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生态工业网络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工业网络设计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基础,可为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以包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为例,从园区系统结构、生态工业模式、生态产业链的设计以及行业网络耦合等方面简介了包钢如何利用循环经济理念来指导生态工业园区的生态工业网络设计,从而促进包钢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位于日本列岛西端——九州岛最北部的北九州市,在21世纪的日本工业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运用积累的工业技术创造着环境产业和资源循环型社会,建设着21世纪崭新“环境城市”的样板。  相似文献   

12.
"两型"社会背景下,全国各地纷纷兴起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浪潮。本文拟从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的原则、方法、思路和内容的探讨,重点分析了生态园区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内容和重点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以期为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沈阳市建设西部生态工业走廊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实现沈阳市西部生态工业走廊中先进装备制造、化工、冶金、建材四个园区内各个企业内部、各园区企业之间、四个园区之间的物质集成、水和能量的梯级使用与信息集成,以及资源减量化、废物资源化的目标,为沈阳市西部生态工业走廊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到如今的绿色生产、循环经济生态园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就在一直不断地深入进行着,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在我国也开始建立以循环经济理论为依据的各种各样的生态工业园区,它以清洁生产为前提,从源头防治污染产生开始,在园区内部把不同的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相似文献   

15.
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包钢生态工业园区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以包钢(包头钢铁集团公司)为例,对包钢及周边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园区系统结构、生态工业模式、生态产业链的设计以及行业网络耦合方面构建了包钢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框架,以体现"资源-产品-废物再资源化"的物质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提出了运用清洁生产管理手段加快包钢以及整个园区的生态转型.   相似文献   

16.
南海生态工业园区的生态规划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生态工业园区的生态规划 ,以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通过园区的景观生态规划、工业生态系统规划和生态管理规划等措施 ,达到构建可持续性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工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许多工业园区在发展建设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不重视环境监督管理,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介绍了近年来我国的推进工业生态园区建设概况,在分析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现存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工业园在环境管理中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生态工业园区的构成机理和推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全面分析,提出在生态产业园区领域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生态产业园区的组成要素和原则以及可行性分析理论和方法、管理措施和保障机制等重点难点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研究内容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推进园区生态化建设也成为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经验,着重分析了江苏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论述了生态工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方法,分析了指标体系框建立原则及设计,同时以辽宁西洋特肥厂为例系统分析了指标体系的应用与评价技术。本文对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园区规划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但由于工业体系复杂性和差异性,在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