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Fuss  C 《产业与环境》1996,18(4):34-37
“可持续性”可以定义为生态保障,社会经济保障与资源保障的一种平衡。一家可持续公司必须提供就其对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的贡献而言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生态效率能够度使所生产与销售的商品和服务的生态负担最小化同时使其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努力程度。本文介绍了生态效率分析和“可持续性罗盘”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态可持续性的内涵及其支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涤非  宋杰 《生态环境》2012,21(2):273-278
构建城市生态可持续性支持系统评价模型并对其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是城市生态可持续性从理论研究阶段进入可操作的实际应用阶段的重要步骤。针对城市生态可持续性基本内涵,根据"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发展力"(CSAED)模型框架,构建城市生态可持续性支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泛长株潭地区为例,分析了该区域各地市在生态环境有效改善、资源能源集约利用、社会民生和谐进步、经济高效公平增长、人口质量综合提升、政策和制度调整与完善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与提升方向。评价结果表明:泛长株潭地区大部分城市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水平、资源能源集约利用效率、社会民生进步程度以及经济高效公平增长水平都普遍偏低,这意味着当前该区域亟需解决城市生态承载力不够强、环境容量有限、产业结构仍待升级、就业结构不优及公共服务不足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以维持区域城市生态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郝韦霞 《生态环境》2010,19(12):3021-3024
在分权体制框架下,约束机制软化导致地方政府放大其自利性偏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减项。表现为:在当前政府绩效考核的经济指标压力下扩大自然资源的投入;与资源消耗主体博弈的经济人行为导致不规范的环境资源分配,使环境目标和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呈现高成本特征;与中央政府相较的信息优势导致全局性的非理性资源的浪费等。生态预算是ICLEI参照财政预算的程序创建的促进环境资源有效配置和可持续管理的政府工具,其以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采用实物指标度量环境资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际流量,强调约束支出控制,以保持环境资源全部价值在代内和代际间的平衡。我国在引进生态预算监督制约机制的路径选择及模式设计上,可能会出现因现实文化的惯性、双重代理机制、体制内监督等问题导致的生态预算约束软化,改进方向在于重视环境-经济-社会一体化考核的作用、确定合理的激励方式、由社会审计评价和监督生态预算执行,从而逐步走向制度完善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是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结合重庆市的经济、资源环境发展现状,分析重庆发展知识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对重庆直辖以来资源环境可持续能力的评估和高新产业的发展调查,论证了高新产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经济地理学角度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平星  孙威 《生态环境》2010,26(6):1507-1512
传统生态补偿以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优化资源利用为目的,已不能体现其在生态保护、环境建设和区域发展方面的全部价值。新的区域发展形势对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补偿被认为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间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如何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看待区域生态补偿,成为通过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实现生态良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位目标和谐发展的重要命题。从经济地理学的经典理论出发,在探讨区位论、产业结构演替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生态补偿的缺失和不足,并在现阶段我国以构建区域可持续和有序发展格局为目标的规划工作——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就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目标导向和实施机制进行了探讨,将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区位论、地域功能理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理论等充实到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中,明确了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导向,探索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区域生态补偿的实施模式,最后分析了实施难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6.
1999-2005年上海市纵向时间序列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谌伟  李小平  孙从军  程曦  蔡婧 《生态环境》2008,17(1):422-427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衡量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指标.文章以上海为例,对上海市1999-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纵向时间序列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7年研究阶段内,上海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99年的1.9035 hm2到2005年的1.8616 hm2,以2002年为转折点呈现倒U型变化.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仍远小于平均生态足迹值.反映了上海市经济生产生活强度远超其生态系统承载力,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并且人均生态赤字出现类似环境的库兹涅茨(EKC)曲线;运用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协调性系数指标以及生态缺陷度指标对于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反映了上海市从2002年开始出现良好转变趋势.通过对上海市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分析,可以为上海市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运用熵值法探讨广州25年社会、环境和经济变化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丽 《生态环境》2008,17(1):411-415
改革开放以来,在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有效度量社会、环境和经济的演进状况和协调程度是指导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要条件.文章汇总了广州1978-2003年的城市发展统计数据,从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三个方面选取典型的评价指标,利用熵值法探讨期间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①社会进步指数由1978年的0.08增长到2003年的0.88,对可持续发展系数的贡献率为28.91%;②广州市环境支持指标值变化明显,环境支持指数由1978年0.07增长到2003年0.76,对发展可持续系数的贡献率为19.69% ;③经济发展进步较快,经济发展指数由1978 年的0.02增长到2003年0.84,是三个指数中增幅最大的指数,对发展可持续系数的贡献率为51.4%;④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子系统也同步发展,环境子系统虽有起伏,但波折并不大,可持续发展水平系数曲线仍然保持向上的势头,经济与社会、环境基本协调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考虑到当前主要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很明显我们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使人类文明具有可持续性 .这不仅仅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是要实现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社会模式 .这就给产业提出了环境、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挑战,要求产业必须降低资源消耗、更公平地分配商品和服务、减少南北方国家之间的生态债 .同时还必须共享经济和政治权力,用"星球化"代替全球化 .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合并有对雇员和消费者进行培训和教育的措施.了解情况、负责任和有见识的消费者选择有助于通过三赢获得整个市场的可持续性: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环境与社会影响,以及增加具有可持续性思想的公司的市场分额.Pick'nPay集团把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看成是有道德的商业从业人员的首要责任.在追逐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这一对目标时,该公司认识到社会-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不能割裂,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不能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涉及雇员和社区组织双方的保护计划,是Pick'nPay的内在的法人社会责任计划.在公司(和社会)内从事HIV/AIDS的相关工作,是Pick'nPay法人社会责任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合并有对雇员和消费者进行培训和教育的措施.了解情况、负责任和有见识的消费者选择有助于通过三赢获得整个市场的可持续性: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环境与社会影响,以及增加具有可持续性思想的公司的市场分额.Pick'n Pay集团把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看成是有道德的商业从业人员的首要责任在追逐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这一对目标时,该公司认识到社会-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不能割裂,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不能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涉及雇员和社区组织双方的保护计划,是Pick'n Pay的内在的法人社会责任计划.在公司(和社会)内从事HIV/AIDS的相关工作,是Pick'n Pav法人社会责任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条件。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 ,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经济平衡存在着内在联系 ,生态经济平衡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条件 ;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是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 ,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效益的协调统一 ;遵循生态经济规律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2006,15(4):701-701
由中国生态学学会和Elsevier出版集团共同发起并由国际生态学会、美国生态学会、东亚生态学联盟等23个国内外学术机构共同组织的“2007世界生态高峰会”将于2007年5月22-27日与“东亚生态学会联盟第三次国际学术大会”在中国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联合举行。会议主题为“生态复杂性和可持续性:21世纪生态学的机遇和挑战”。内容覆盖当前国内外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中急待解决的交叉性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议题。会议将针对不同大陆的多元性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影响机理和实现生态可持续性多样化目标的技术手段开展学术交流,对相关科学、政策及实践方面的生态问题进行深层探讨。  相似文献   

13.
考虑到当前主要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很明显我们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使人类文明具有可持续性。这不仅仅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是要实现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社会模式。这就给产业提出了环境、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挑战,要求产业必须降低资源消耗、更公平地分配商品和服务、减少南北方国家之间的生态债。同时还必须共享经济和政治权力,用“星球化”代替全球化。  相似文献   

14.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内涵、原则与指南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系列生态经济对策。  相似文献   

15.
工业废弃地再开发的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可持续发展取得共识后,可持续性评价工具大量出现,工业废弃地再开发中也广泛应用.根据对可持续性理解的不同,工业废弃地再开发的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可以分为目标驱动型和过程驱动型两大类型:目标驱动型往往扩展为"目标-指标评价法",而且根据目标的差异,可以分为单项和综合方法,后者可分为制度性和参与性框架,参与性框架又可以分为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过程驱动型包括SEA驱动型和EIA驱动型,前者往往与相关的土地规划有关,后者通常以项目为基础.总之,工业废弃地再开发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的演进与其基础理论演变和社会变化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日益与开发和决策过程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更加关注公共参与.借鉴各国工业废弃地可持续再开发的经验,把握可持续性评价的发展趋势,将促进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构建"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型社会.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和能值分析的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经济格局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基于黑龙江省77个县(市、区)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时空动态视角评价了黑龙江省域及各县域的农业生态经济格局及其综合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996—2012年间,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与产出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林产品产出能值增长幅度较大。1996—2012年研究区的环境承受压力增大,环境负载率由6.61增加到10.21,净能值产出率由5.37减少到4.79,可持续发展指数由7.47下降到5.43,说明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能正在逐年弱化。在空间格局上,黑龙江省南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优于北部地区,但其农业生态环境水平和系统可持续能力低于北部地区。为了增加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需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负载率,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逐渐步入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7.
节约型社会提出的现实背景、理论前提及其法律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节约型社会提出的现实背景的阐述,认为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前提和基础有生态政治理论、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理论、资源生态经济理论、资源生态化和环境资源化理论等。并对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基本原则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节约型社会的法律内涵进行界定。认为节约型社会在第一层面的涵义是以供定需的发展战略和资源禀赋导向型的发展规划;第二层面的内涵是资源生态承载能力范围内的经济发展道路选择;第三层面的内涵是对自然资源进入社会经济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规划和调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经济改革应该与以评估和保护自然资本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接轨,而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生产是新工业革命的两个车轮.文章分析了可持续消费的由来和涵义,可持续消费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文化和谐和公民环保运动的意义,强调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的合作和互动是实施可持续消费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经济改革应该与以评估和保护自然资本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接轨,而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生产是新工业革命的两个车轮.文章分析了可持续消费的由来和涵义,可持续消费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文化和谐和公民环保运动的意义,强调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的合作和互动是实施可持续消费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经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内涵,原则与指南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系列生态经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