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运用熵值法探讨广州25年社会、环境和经济变化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丽 《生态环境》2008,17(1):411-415
改革开放以来,在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有效度量社会、环境和经济的演进状况和协调程度是指导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要条件.文章汇总了广州1978-2003年的城市发展统计数据,从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三个方面选取典型的评价指标,利用熵值法探讨期间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①社会进步指数由1978年的0.08增长到2003年的0.88,对可持续发展系数的贡献率为28.91%;②广州市环境支持指标值变化明显,环境支持指数由1978年0.07增长到2003年0.76,对发展可持续系数的贡献率为19.69% ;③经济发展进步较快,经济发展指数由1978 年的0.02增长到2003年0.84,是三个指数中增幅最大的指数,对发展可持续系数的贡献率为51.4%;④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子系统也同步发展,环境子系统虽有起伏,但波折并不大,可持续发展水平系数曲线仍然保持向上的势头,经济与社会、环境基本协调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实现新时期统筹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剖析了大都市群跨区域交叉污染、复合污染、累计污染的特点,指出这些区域已成为环境资源“漏斗区”和突发性环境危机的风险区。认为只有采取主动引导发展的国家环境战略才能有效地解决大都市群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阐述了主动环保战略的重大措施包括引导调整发展布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方式、创新国家环境管理体制、创新环境科技体系和系统、人工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等。  相似文献   

3.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的发展共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是经济发展、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统一。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只有准确衡量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才能从整体上以承载力为约束对国土空间进行科学规划,引导社会经济活动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综述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四大类资源承载力(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承载力)和两大类环境承载力(包括空气环境和水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性。在综合我国国家标准文件和研究论文的基础上,总结了四大类资源承载力和两大类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更进一步,结合我国的资源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现状,从研究内容和指标体系构建两方面着眼,指出应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简化评价过程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得性构建了青岛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经济发展(Ec)、环境污染(Ep)、环境质量(Eq)、生活水平(En)、人口发展(P)、社会发展(S)和资源消耗(Ru)等7项综合指数,对青岛市环境污染与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与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关联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青岛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其环境质量的逐年改善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环境质量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作用越来越小;但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资源消耗加快,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逐年增强,说明青岛市的资源—经济—环境系统仍需调整;另外,除1996年环境对可持续发展造成较大压力外,1994——2000年青岛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对可持续发展造成的综合压力较小,说明其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强,子系统之间协调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慕庆国 《生态环境》2011,20(12):1970-1973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命脉。经济和能源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发展离开能源的基础,那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经济和能源应该协调发展,社会才能稳步前进。发展低碳经济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手段,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之一。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影响到开放度不断加大的我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煤炭及其他矿产品的出口不断增长。在我国融人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在接受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影响的同时,要用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模式,避免消极影响危及我国经济的长期、根本利益。应该在这个大前提下,对我国自然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开发和提高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本方针,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强调对环境的保护,而且应包括如何解决在人口已经高度密集,人均资源相对匮乏,自然生态环境已经十分脆弱的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同时又要保护环境的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社会实践问题。低碳经济和能源资源的协调发展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经之路。能源既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又是现实的重要污染来源,解决好我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本文采用2008年陕西省10市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陕西省十市区2008年资源、环境和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并通过隶属函数测算资源、环境和经济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值,分析了陕西省各市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宝鸡、咸阳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最高;西安、延安虽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好,但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度最低;榆林经济发展水平较好,资源、环境和经济也在向协调方向发展;汉中、安康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比较低,但资源、环境和经济基本协调发展;铜川、渭南、商洛不仅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也比较低。陕西省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书讯     
我院左家哺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傅德志研究员合作编著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导论》一书近期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该书主要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基本观点及其基本特性 ,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中生态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资源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概念 ,我们从人类、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环境等问题角度出发 ,提出了以生态可持续为基础、以环境可持续为准则、以资源可持续为核心、以经济可持续为条件、以社会可持续为目标的比较完善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以此作为主线分别进行了讨论和介绍 ;最…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和能值分析的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经济格局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基于黑龙江省77个县(市、区)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时空动态视角评价了黑龙江省域及各县域的农业生态经济格局及其综合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996—2012年间,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与产出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林产品产出能值增长幅度较大。1996—2012年研究区的环境承受压力增大,环境负载率由6.61增加到10.21,净能值产出率由5.37减少到4.79,可持续发展指数由7.47下降到5.43,说明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能正在逐年弱化。在空间格局上,黑龙江省南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优于北部地区,但其农业生态环境水平和系统可持续能力低于北部地区。为了增加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需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负载率,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逐渐步入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9.
资源禀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禀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稳态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现今中国乃至世界得到了广泛关注。由于长期以来,资源禀赋受到人类经济活动的极大影响和干扰,资源禀赋的流动和利用受到市场运行机制的控制,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各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基于对资源禀赋有关定义的理解,列举分析了资源禀赋消耗的时空差异,并且指出传统市场经济体制对资源禀赋的作用与影响以及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系。考虑到资源禀赋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针对区域间经济活动影响资源分配、利用效率等问题,文章提出:1)运用系统生态学视角重新考虑与评估经济活动所造成的严峻生态环境形势;2)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多重发展目标,建立合理的资源开发与分配政策目标;3)实施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禀赋合理利用效率;4)通过多角度、系统化评价方法,开展资源禀赋形成、组成及价值核算等相关研究;5)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资源禀赋消耗的约束性指标。从以上5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在生态文明的起点下有效促进资源禀赋合理开发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甘肃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和环境教育中心主办的学术性季刊。《资源环境与发展》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其宗旨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探讨当前西北地区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交流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为促进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构建促进循环经济型服务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服务业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见突出,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对服务业进行引导显得很有意义。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形式。剖析了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型服务业方面诸多应改进和进行创新的内容,利用循环经济的理论从行政、法律、经济、社会等方面探讨了循环经济型服务业建设实施的保障体系为服务业按循环经济的规律运行作了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与PCB行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三赢”经济,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针对我国印制电路板(PCB)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大量有回收利用价值的PCB废弃物的现状,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运用于PCB行业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探讨了PCB废弃物处理模式从“单向非闭合型”向“循环闭合型”转变的途径,进而实现PCB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Lugu Lake region, containing a plateau lake, and the unique matrichal society of the Mosuo,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eas for ecosystem conserva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China. It is essential to pursu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Lugu Lake region. However, rapid increases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have had negative influences on society, the 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 of Lugu Lake region. Extensive concerns have been raised by numerous ecologists, economists and social scientists over recent years. Using systems analysis of major societ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is paper advocates goals for realis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double-layer management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of regional ecosystem services, composed of natural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macro-control of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and has been used to analyse the importance and feasibility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Lugu Lake region. Constructive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then proposed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Lugu Lake region.  相似文献   

14.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以秃杉等珍稀濒危物种和中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10多年来,保护区在认真做好自然保护工作的同时,引导地方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探索了许多适度开发当地资源的实用技术和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改善了当地群众生活,增强了保护区经济活力。在分析保护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问题,提出保护区今后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江西生态环境现状与建设生态经济区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西具有比较封闭的生态环境系统,目前全省环境总体质量尚好,但局部地区污染仍较严重。同周边地区相比,江西总体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实现江西跨越式发展,进行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是可行途径。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出发,对在江西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评价后,分析了江西建设生态区的必要性、基础与条件、指出了应当重点关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The authors question Africa's abilit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view of the erosion of its institution building capacity, a problem compounded by the alarming rate of Africa's continuing marginalisa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 The situation has been provoked by inappropriate domestic policies which have not only compromised Africa's competitiveness, but also made it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given the increasing globalisation of markets and factors of production. The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effective global economic participation transcend direct financial gains and include technology transfers, technical and managerial skills transfers, and other skills transfers associated with the ‘learning and doing’ process. These benefits are instrument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ve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that prescribe the organisational and managerial structure of an economy and define its capacity for sustainable growth. In Africa, the absence of such structures has undermined development efforts and created large impoverished populations. But poverty in living standards is not only prevalent, there is also the acute poverty in knowledge and skills which is so damaging to institution building capacity. The socio-economic impact is manifest in dilapidated infrastructure, decaying institutions, the exodus of the professional and managerial cadre, and the almost total disintegration of society. It is within this context that Africa's ability to evolve and effectively mana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ies is questioned.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continent's capacity to initiate sound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ies depends crucially on its ability to develop appropriate and functional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17.
生态县建设是实施可持续性战略的重要内容,在目前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建设颇具复杂性、艰巨性,先进性和综合性的生态工程,是每个县政府的历史责任,生态建设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系统生态学理论,持续发展和同步建设理论三个方面的基本构架、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生态工程、工业生态工程、水陆生态工程、生态县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生态市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和过程。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提出了济宁生态市建设的战略措施。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生态转型、水体和矿山的自然生态修复和孔孟文化的人文生态振兴3方面提出了建设目标;建设框架包括自生型生态环境、竞争型循环经济和共生型和谐社会。主导产业和循环经济建设要促进传统农业和矿山开采型产业向静脉产业、阳光产业、物流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生态转型;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安全和水文化建设几方面提出了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的综合措施;最后提出了济宁市煤矿塌陷区的生态修复对策和生态文化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9.
针对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非连续运动特征,基于尖点突变理论构建数学模型对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突变过程及其响应机制进行定量描述与分析。吉林省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吉林省作为研究区域进行实例分析,能够为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定与筛选提供技术手段和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矿业的衰退将成为影响吉林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吉林省资源消耗总量与万元产值消耗量的突变,标志着吉林省对钢铁和水泥等大宗固体矿产的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受生态省建设战略影响,固体废物、SO2、粉尘的排放总量与万元产值SO2及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发生根本性转变,吉林省生态环境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20.
The dairy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lobal economy, and the rapidly developing dairy enterprises in China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Due to increasing demand for dairy products and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China's dairy industry has thrived in recent decades. But rapid growth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a suite of industry/structural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raw milk suppl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product retailing and profit allocation. Thus, a major dairy crisis took place in 2008, triggered by a notorious melamine-contaminated milk event. The dairy crisis has had devastating impacts on China's dairy industry, negatively affecting farmers, consumers, processing enterprises and even government agenci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developed rigorous measures to prevent future incidents of this sort, including the enactment of the Food Safety Law and reinstatement of the no-exemption quality inspection of food products. In this paper, we analyse the wide-ranging impacts and root causes of the recent dairy crisis in China. We also examine how the crisis has been handled and what measures have been put in place in its aftermath. Then we discuss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China's dairy industry. Lessons learned from this crisis, as well as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improvements, should be valu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sustainable dairy industry in other regions of the wor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