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坚持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方针.清洁生产作为一种新型污染预防和控制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太原这样一个能源重化工业比较发达的工业城市,推进清洁生产,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面对世界性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衰竭、能源短缺等等问题日趋严重,致使人类不得不重新研究探求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就是,富裕的象征绝不再是单纯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而是要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了协调经济发展同生态平衡的关系,必须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作为权衡综合协调发展的检验工具。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生态经济指标体系的探讨尚处于初始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有以下三种,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前天津在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主要原因: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较高,能源消费对高碳能源的依赖程度过高,经济发展对高碳产业的依赖程度过高。因此,天津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应指向"脱钩",即经济发展逐渐降低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战略核心在于能源消费要从源头上逐渐摆脱对高碳能源的过度依赖,经济发展要逐步摆脱对高碳产业和产业结构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保护行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可持续发展论释义,以及以污染现实反证,提出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发展的根本条件的论点,进而提出环境保护工作的二项基本任务。依此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保护行动框架意见。  相似文献   

5.
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本文采用2008年陕西省10市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陕西省十市区2008年资源、环境和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并通过隶属函数测算资源、环境和经济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值,分析了陕西省各市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宝鸡、咸阳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最高;西安、延安虽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好,但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度最低;榆林经济发展水平较好,资源、环境和经济也在向协调方向发展;汉中、安康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比较低,但资源、环境和经济基本协调发展;铜川、渭南、商洛不仅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也比较低。陕西省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在研究国内外学者的相关论点后,对低碳经济的定义、特征、要素和科学内涵等进行了界定。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3大特征。低碳经济由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5个要素构成。发展低碳经济有低碳社会、低碳市场、低碳产业3个切入点。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更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同时,低碳经济也是一个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环境管理的战略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的环境保护丁作虽已经历了从末端污染治理到全程管理的转变,对遏制环境污染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作为经济制约型的环境战略,它具有很大的被动性和局限性.面对新时期的环境压力,要在总体上扭转工业革命以来依赖向自然索取乃至掠夺来维持发展的惯性思维与行动,就必须解放思想,创新环境发展战略.文章提出了主动引导发展的环境战略,并从改变发展空间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居民生活方式与引导对外合作公平利用全球环境资源等四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层面,搭建起连接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质量之间鸿沟的桥梁,从而使宏观战略转变成可操作的实施方法.我国的环境管理必须实施主动引导发展的战略转变,以调控发展为核心来解决环境问题,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已开始沿着这一方向前进,但实施主动引导发展环境战略的征途仍然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必须系统地研究支撑人类不断进取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生态环境新的平衡秩序;研究对自然资源依赖度持续下降的经济发展模式、产品结构与生产方式;研究全人类共同公平享受包括生态环境、商品市场与社会福利的社会发展方向,以及多文化共存的社会结构与制度政策.  相似文献   

8.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低碳农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通过描述气候变化、固碳减排对粮食安全、土壤碳汇、森林固碳、资源循环利用等影响和促进作用,深入分析发展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如何在农业领域内开发高效循环生产体系,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固碳减排目的。由此,提出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之一,它是一个复合技术体系,涉及了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必须通过科学技术的突破,改造、提升低碳农业技术,改变农业现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状况,实现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最后提出发展现代的低碳农业产业经济的对策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面对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新形势,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太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介绍了太原市开展清洁生产3年来,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相结合、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并重的原则,在全市实施清洁生产制度创新工程,营造城市环境蓝天碧水.昔日被列入全国城市环境质量倒数第一的城市,如今被确定为我国第一个清洁生产试点城市.  相似文献   

10.
经济地理学角度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平星  孙威 《生态环境》2010,26(6):1507-1512
传统生态补偿以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优化资源利用为目的,已不能体现其在生态保护、环境建设和区域发展方面的全部价值。新的区域发展形势对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补偿被认为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间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如何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看待区域生态补偿,成为通过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实现生态良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位目标和谐发展的重要命题。从经济地理学的经典理论出发,在探讨区位论、产业结构演替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生态补偿的缺失和不足,并在现阶段我国以构建区域可持续和有序发展格局为目标的规划工作——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就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目标导向和实施机制进行了探讨,将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区位论、地域功能理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理论等充实到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中,明确了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导向,探索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区域生态补偿的实施模式,最后分析了实施难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1.
The application of capitalist theory and the perception of an autonomous economy have created a range of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ramifications not addressed via traditional economic reasoning.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abate sustainability issu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scourse developed evaluation methods such 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 to gauge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ility in communities without using traditional cost–benefit methods of analysis. The indicators created in this work are intended to be applied as a method of project evaluation in lo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departments. Using local growth management policy as a basis, these indicators have been designed to show how a development project contributes to policy goals that relate to all three dimensions of sustainability: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o-economic.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霞  郑习健 《生态环境》2005,14(3):447-448
概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认为它是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为根本特征;它强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和谐与统一。这种新的理念应该转化成为政府的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13.
实现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变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李艳霞  肖辉林 《生态环境》2004,13(1):119-123
认为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归根结蒂,在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存在着重大的错误以及由此而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重大的错误;要缓解生态环境危机,人类社会必须改变价值观,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了实现这种转变,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建立企业生态经济管理模式,合理利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和统一。文章还认为,为了实现这种转变,从联合国到个人,各国政府、各种组织、各行各业,都必须行动起来,参与生态经济建设。最后提出和讨论了生态经济学今后应该加强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reports an overview of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the main South American countries (SAC) as measured by the Sustainable Society Index. This is a well-known composite indicator, composed of 21 indicators, grouped in seven categories, coverin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 wellbeing dimensions. Thirteen European countries recent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European Union (NEUC) are considered as a reference. The study covers the period 2006–2016. The South American Region features significant natural resource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economy. However, there is concern about the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given the high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of low added-value primary produc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ires reasonable balance between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s well as a sustained and balanced increase in performance associated with those fundamental dimensions. Moreover, it is important to agree on minimum performance levels for al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taking into account particular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realities. SAC feature a clear imbalance in some categories affecting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wellbeing dimensions, showing either stagnation or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recent year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in the light of findings reported here, South American countries are far from being on the pathway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人口、经济和生态的矛盾日益突出。选择关中-天水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变异系数的协调函数模型对其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1999—2008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地市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总体由失调状态转向勉强协调,其中天水市呈直线上升趋势,咸阳、宝鸡、铜川3市的协调度在波动中有所增加,西安市变化幅度不大;2)人口、经济、生态3个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变化,西安市生态子系统协调度的下降,制约了整个系统的协调发展;3)协调度在空间上表现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部地市的协调度较高,渭南和天水市的协调度始终处于该地区的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6.
薛冰  张子龙  郭晓佳  陈兴鹏  耿涌 《生态环境》2010,19(5):1125-1131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研究案例,基于1985年以来的相关历史统计数据,以能值分析计算结果为基本依据,采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结构分解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经济发展对环境压力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反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5年间,经济发展对区域不可更新资源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对环境产生的压力也不断加大;废弃物排放量随着经济增长在不断加大,而且还未出现废弃物排放量有所降低的趋势。无论是以物质投入为表征的环境压力,还是以废弃物排放为表征的环境压力,都呈上升趋势,导致其上升的主要因素都是经济规模效应,经济结构效应在初期表现出对环境压力的抑制作用,但影响程度不大,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演化,经济结构开始表现出增量效应。技术效应对环境压力的增加总体表现出抑制作用,但不足以抵消经济规模的增量效应。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和重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过程显得非常迫切,这种迫切性将是进一步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7.
我国林业发展没有取得令人满意效果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不能协调发展.土地所有者虚位、国家投入不足、急功近利等都是人组成的社会系统这一控制主体自以为是的结果.树立人与自然是"伙伴关系"的观念,针对社会系统出现的与自然系统不协调的问题采取对策,采取林业社会化发展方式,必将实现林业的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产业协同发展与区域合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主旋律,区域产业的协同程度直接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与质量.在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促进湖湘南三市产业协同发展与区域合作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分析大湘南示范区三市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探讨大湘南示范区三市区域合作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促进湘南三市产业协同发展与区域合作的战略思路与对策.表7,参5.  相似文献   

19.
Guangzhou has ambitions to build itself into a world class metropolis by 201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this magnificent goal.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principles of ecosystem integrity, this paper develops an approach for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Guangzhou between 1986 and 1995. A hierarchical evaluation system of four tiers of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e method of fuzzy multistage synthetic evaluation, 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level index, QIx, was calculated for the indicators at the B, C, D, and E tiers. Development stage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se index values.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among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natural subsystems was also computed. Further, an overall sustainability index for each year was computed by combining the development level index an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It was found that the urban ecosystem in Guangzhou had generally become more sustainable, in spite of fluctuations in coordination degree. The development level index of the economic subsystem has surpassed that of social and natural subsystems since 1995. Appropriat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ensur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mong the subsystems for the purpo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