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上海市供水管网中异养菌生长水平及相关指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晓慧  张晓红  张玲  朱斌  王海亮 《环境科学》2006,27(11):2350-2353
以上海市某水厂实际供水管网为研究对象,对其管网水中异养菌生长水平和其它相关物理、化学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所研究供水管段中,悬浮水中所含细菌主要是以有机物为营养的异养菌;随着供水距离延长,悬浮水中BDOC逐渐增加,伴随异养菌数量和浊度呈增加趋势;在研究管段中,悬浮水中各形态氮的变化表明水中存在一定的亚硝化作用,而且亚硝酸盐含量同异养菌具有相同的升高变化趋势;管网水中总磷含量与异养菌数量也随供水距离延长同时增加.  相似文献   

2.
陶瞻  孙明  黄书舟 《环境工程》2020,38(9):71-75,230
采用自行研制的喷嘴-板-筒式反应器,研究了大气压纳秒负脉冲空气放电对水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E.coli)灭菌率的影响因素及规律。实验中空气自放电喷嘴电极进入反应器,气流带动放电生成的活性粒子流到达并作用于水中大肠杆菌。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装置可有效实现对水中大肠杆菌的灭活,灭菌率随着放电电压和脉冲重复频率的增加、放电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随着鼓气速率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喷嘴电极直径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当采用1.30 mm喷嘴电极,在脉冲峰值电压为-32 kV、重复频率80 Hz,鼓气速率为80 mL/min时,连续放电处理12 min,灭菌率达到91%。  相似文献   

3.
氯气灭活饮用水中隐孢子虫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荧光活体染色法研究Cl2在水体中杀灭隐孢子虫的效果,并探讨投加量、作用时间、浑浊度、pH值、温度、有机物含量等对Cl2灭活隐孢子虫效果的影响规律,找出最佳投加量和作用时间.结果显示,隐孢子虫浓度1×106个/mL,温度22℃,pH7.0,浊度为1.0NTU,氯气投加量大于6.3mg/L,反应时间360min,隐孢子虫的灭活率可以达到预期灭活效果(灭活率﹥99.0%).隐孢子虫的灭活率与氯气投加量和作用时间成正相关;灭活率随着浑浊度增加逐渐下降,浑浊度0.1~20.0NTU范围内,氯气投加量为6.3mg/L,作用时间大于900min,即可保证隐孢子虫的灭活率符合预定要求;在弱酸性条件下氯气灭活隐孢子虫能力强于碱性条件,反应温度(5.0~35.0℃)范围内,隐孢子虫的灭活率与温度成正相关;HA浓度0~10.0mg/L,作用时间为360min时,灭活率随有机物浓度增加而降低.当作用时间为900min时,水中隐孢子虫的灭活率均大于99.0%.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了解城市河流中细菌的耐药状况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在西安市浐河和灞河河段8个采样点以及某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排放口采集水样,利用细菌培养技术、PCR检测和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技术,对河流中异养菌耐药率、四环素抗性基因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浐河和灞河水样中异养菌对SMZ(磺胺甲恶唑)、TET(四环素)、CIP(环丙沙星)和CTX(头孢噻肟)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18.3%、6.2%、2.7%和1.3%,耐药率高低顺序与污水厂排放水中的异养菌相同. 城市河流中异养菌浓度与其耐药率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与上游河段相比,污水厂排放口下游河段的异养菌浓度没有明显增加,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却有所升高. 浐河和灞河中四环素抗性基因主要是tetA和tetB,检出率分别为100%和75%,这意味着城市河流中异养菌对TET的耐药性可能主要通过编码外输泵蛋白的抗性机制来实现. 污水厂排放水进入城市河流,并未显著影响河流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但却使某些原有的敏感物种消失,而病原菌或条件致病菌在邻近污水厂排放口的下游河段则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超声对饮用水中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的灭活情况,考察了超声频率、功率、pH值和温度对灭活率的影响,通过形态学观察初步探讨了超声灭活隐孢子虫的机制,并进行了灭活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低频有利于隐孢子虫灭活,19.8kHz,pH7.2,温度(20±1)℃条件下超声15min灭活率可达92.5%,频率升高灭活率反而下降.在本实验条件下,超声功率103W对隐孢子虫的灭活效果与151W的相近,pH值对超声灭活隐孢子虫的影响不大,36℃超声灭活15min灭活率为95.6%,而在9℃下超声15min灭活率为88.3%,水温升高有利于灭活.灭活前后的形态学变化表明超声空化作用导致细胞膜破坏,细胞质流出从而起到灭活孢囊的效果.超声灭活隐孢子虫遵循假一级反应动力学,灭活隐孢子虫以低频率高功率的效果最好,可认为隐孢子虫的灭活以超声空化的强度为主.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超声对饮用水中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的灭活情况,考察了超声频率、功率、pH值和温度对灭活率的影响,通过形态学观察初步探讨了超声灭活隐孢子虫的机制,并进行了灭活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低频有利于隐孢子虫灭活,19.8kHz, pH7.2,温度(20±1)℃条件下超声15min灭活率可达92.5%,频率升高灭活率反而下降.在本实验条件下,超声功率103W对隐孢子虫的灭活效果与151W的相近,pH值对超声灭活隐孢子虫的影响不大,36℃超声灭活15min灭活率为95.6%,而在9℃下超声15min灭活率为88.3%,水温升高有利于灭活.灭活前后的形态学变化表明超声空化作用导致细胞膜破坏,细胞质流出从而起到灭活孢囊的效果.超声灭活隐孢子虫遵循假一级反应动力学,灭活隐孢子虫以低频率高功率的效果最好,可认为隐孢子虫的灭活以超声空化的强度为主.  相似文献   

7.
选用了氧化型杀生剂二氯异氰尿酸钠来控制循环冷却水中微生物的生长。分别把药剂的投加浓度、温度、接触时间、pH值 4个因素作为变量对杀生效果进行考察 ,总结每个因素及各因素的 3个水平变动对杀生率影响的大小 ,为实际生产提供参数。结果表明 ,浓度因素对杀生率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时间 ,再次是温度 ,最后是pH值  相似文献   

8.
天然沸石生物再生途径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模拟沸石床系统中,对比探讨了曝气、异养菌和硝化细菌3个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对沸石再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曝气作用、异养菌代谢和硝化作用分别可将沸石的再生效率提高0.5%~1.0%、20.9%~31.1%和120%~180%,3个因素影响大小依次为硝化细菌>异养菌>曝气吹脱.当异养菌与硝化细菌共存时具有协同再生作用,不仅可提高系统的再生效率(接近100%),而且还可提高沸石的再生率(约10%).离子交换、曝气和异养菌单独或共同作用下沸石的再生过程可用y =1-e-kx方程模拟;存在硝化细菌作用时沸石的再生过程前、后段分别用线性方程y =kx和Monod方程拟合(R2>0.99).结合沸石再生前后表观形态变化的观测,探讨了沸石的再生机理.  相似文献   

9.
电化学消毒法对水中大肠杆菌的灭活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通过电化学消毒小试装置,系统考察了电极板材料、极板间距、p H、水温、Na Cl浓度等因素对水中大肠杆菌CGMCC 1.3373灭活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电化学消毒对抗生素抗性大肠杆菌CGMCC 1.1595的灭活效果及其抗性变化.结果发现,在相同的电化学消毒条件下,阳极采用钌铱涂层的钛电极板的灭活效果显著优于铅涂层和铱钽涂层电极板,并且极板间距为50 mm时灭活率最高.进一步研究表明,电化学消毒法对大肠杆菌的灭活率随水的p H升高而降低,随水温和Na Cl浓度升高而升高.在相同消毒条件下,电化学法对四环素抗性大肠杆菌的灭活率显著低于普通大肠杆菌.消毒后存活的抗性菌对四环素、青霉素、氯霉素的抗性,随消毒时间延长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扫频脉冲电磁场对污水的杀菌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直流脉冲与变频扫频技术相结合开发研制出扫频直流脉冲装置,利用其产生的脉冲电磁场对生活污水进行了电磁杀菌试验研究,探讨了影响杀菌效果的相关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扫频范围400Hz~60kHz、输出功率20W、电流1~2A条件下,脉冲电磁场对生活污水具有一定的灭菌作用,其杀菌性能随作用时间、pH值、温度、原水菌数的升高而升高.当温度为25℃,pH为7.47时,原水经电磁处理4h后,细菌总数从7.2×106个·mL-1下降到2.2×104个·mL-1,去除率为99.7%;大肠杆菌数从9.2×105个·mL-1下降到3.5×104个·mL-1,去除率为96.2%.  相似文献   

11.
脉冲磁场水处理技术在杀菌、灭藻方面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利用直流脉冲发生器与线圈绕组相连产生的脉冲磁场杀菌灭藻的水处理技术 .实验表明 ,脉冲电磁场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 ;增加磁场强度、处理时间和脉冲频率可以提高杀菌效果 .此外 ,通过监测处理后水样中溶解氧的变化 ,证实脉冲磁场具有灭藻功能 ,并表现出对强度和频率的选择 .当停留时间为 30min ,磁场强度 5 0 0mT ,脉冲频率 4 0kHz实验条件下 ,循环处理后水中细菌总数的存活率为 0 0 1% ,藻类基本死亡 ,电耗大约 0 2kW·h·m-3 .  相似文献   

12.
抗生素抗性细菌(ARB)作为新兴污染物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紫外线(UV)消毒对ARB去除效果的研究尚不够充分。以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过滤后的二级出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UV消毒前后水中四环素、氨苄西林、氯霉素及链霉素抗性细菌丰度的变化,探究了UV消毒对ARB的去除作用及ARB的光复活与暗修复潜能。结果表明:UV对过滤后二级出水中的4种ARB具有一定灭活能力,4种ARB对UV消毒的耐受能力由高到低分别为:氨苄西林抗性细菌>四环素抗性细菌>链霉素抗性细菌≈氯霉素抗性细菌。当UV消毒剂量为20 mJ/cm2时,氯霉素与链霉素抗性细菌可被完全灭活,消毒后24 h内,这2种ARB未出现光复活或暗修复现象,这一剂量的UV不能完全灭活氨苄西林与四环素抗性细菌,且被灭活后的ARB可实现部分光复活及暗修复。当UV消毒剂量达到80 mJ/cm2时,这4种ARB均被全部灭活,消毒后6 h内,氨苄西林抗性细菌出现了复活现象。不论是在光照还是避光的条件下,UV消毒24 h后水中的总异养菌群中有超过70.32%的细菌对氨苄西林具有抗性,因此,单独UV消毒并不能有效地控制ARB从污水处理厂向环境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脉冲电场目前主要运用于食品、医疗灭菌等领域,其被广泛认可的灭菌机制为电穿孔理论。基于此,在较低电压和频率下脉冲电场可改变细胞通透性的同时能保证细胞不被灭活。为了探究脉冲电场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效果的影响,将不同类型的电场分别施加在反应器中,以进出水NH4+-N、NO2--N浓度及微生物细胞结构为检测指标,考察各条件下的脱氮效果。结果显示,施加脉冲电场组能有效维持厌氧氨氧化反应的稳定,TN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相较于施加直流电场组和空白电场组,TN去除率分别提高了60%和20%。同时,脉冲电场组的微生物结构较直流电场组和空白电场组更加完整,表明脉冲电场能有效促进厌氧氨氧化脱氮效果并维持反应系统稳定。  相似文献   

14.
脉冲变频电磁场对水中藻类的抑制及去除效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脉冲变频电磁场对水华鱼腥藻的抑制及去除效果.结果显示,磁场对循环水样表现出很好的杀藻效果,水样在磁场中累积停留时间为6min时,杀藻率可以达到94%,累积停留时间为10min时,杀藻率可以达到96%.处理后的水样,藻细胞密度在120h内没有增加,生长受到抑制,经磁场处理的循环水样"磁记忆"时间可以达到120h.对于静置于磁场中的水样,处理1h后,藻的生长开始受到抑制.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于脉冲变频磁场,水以运动的形式通过磁场更有利于杀藻.  相似文献   

15.
水质酸化对水生生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人工模拟试验,评价了水体酸化对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忍耐pH的阈限为5.0—5.5.  相似文献   

16.
再生水工艺中曝气生物滤池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虹 《环境工程》2009,27(3):9-11
对再生水工艺中曝气生物滤池(BAF)的运行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BAF对浊度的平均去除率为72%,出水浊度稳定在5NTU以下;COD最佳水力负荷为7 m/h,最佳容积负荷为5.89 kg/(m3.d);NH4+-N最佳水力负荷为5.0 m/h;水力冲击负荷对硝化菌的影响较小,而对异养碳化菌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磁化处理对水体的复氧速率及生物效应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试验证明,磁化处理不仅可引起水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异常变化,而且还强烈影响水体的生物性质(刺激藻类生长、抑止异养菌数等)。磁化处理引起藻类生产力显著提高的特殊生物效应,对加速水体的复氧能力,提高自净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呼吸图谱的自养菌与异养菌内源呼吸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李志华  白旭丽  张芹  刘毅  贺春博 《环境科学》2014,35(9):3492-3497
内源呼吸是活性污泥重要的代谢过程,但目前对内源呼吸过程的认识较为模糊.本研究采用呼吸图谱的方法,对以去除BOD为代表的异养菌和以硝化菌为代表的自养菌的内源呼吸特征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上述两类细菌进入内源呼吸时间几乎相同,但异养菌进入休眠期较快,且处于休眠期的易恢复生物量比例较高,表明异养菌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而自养菌则相反,因此,本研究从内源呼吸角度证实了自养菌较为脆弱.另外,研究还发现,内源呼吸速率比例的增大反映出污泥活性变差,是表征活性污泥活性的重要参数,可作为活性污泥健康状态的定量描述指标.本研究成果深化了内源呼吸过程的进一步认识,为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