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黄河中游主要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水体中微量有毒重金属汞、镉、铅、砷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对于控制重金属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形态分布、迁移转化及归宿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杭州西湖水中四种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和交换过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西湖水中铜,锰,锌和镉的溶解态和颗粒态的含量分布 ,月变化动脉及水平方向地动态交换,以揭示铜,锰,锌和镉在西湖水中不同相太的分布和迁移转化特征,得出西湖水中重金属的环境现状。  相似文献   

3.
采用模糊数学模型对合肥市南郊农业土壤中重金属元素(镉、汞、砷、铜、铅、锌)进行了综合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区域土壤环境中的六种重金属元素均在标准之内,土壤环境质量为一级,属于安全、清洁级水平,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4.
以上海市郊区3家污水处理厂污泥为对象,分析了重金属含量及特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污泥中铜、锌、镍、总铬、镉、铅、汞和砷8种重金属含量都高于背景值,其中铜、锌、镍和总铬含量超过农用、园林绿化、土地改良、混合填埋、制砖和水泥熟料生产用泥质标准,也超过美国和欧盟的农用污泥标准要求,适合焚烧处置.不同种类重金属在污泥中含量不同,铜、锌和总铬高于镉、镍、铅、汞和砷;重金属含量随污水厂不同而变化,这与污水来源和处理工艺有关.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污泥中铜、镉具有极高生态风险性,污染处置中应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5.
商陆对镉锌铜胁迫的生理响应与金属积累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培方法研究了商陆(Phytolacca acinosa)在不同浓度镉、锌和铜处理下的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生物量和组织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浓度增加,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和生物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组织重金属含量在镉、锌、铜为最高浓度处理时达到最高值。根重金属含量高于茎和叶。叶片中重金属含量的最大值分别为镉100.6mg/kg、锌2753mg/kg、铜36.9mg/kg。商陆对锌的蓄积能力接近于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是一种在锰锌复合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6.
生化剩余活性污泥中重金属脱除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要论述了利用磷酸、磷酸和双氧水混合溶剂对石油二厂的生化剩余活性的污泥进行脱重金属的实际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含双氧水的磷酸浓度达到42%时,污泥中的重金属汞,镉,砷,铬、铅,铜,锌,镍的去除率都大于90%,磷酸可回收重复使用,经磷酸和双氧水处理后的污泥中各种重金属的含量,以及污泥浸出液中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7.
应用淡水发光菌研究二元重金属混合物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新型淡水发光菌一青海弧菌Q67(Vibrio qinghaiensis sp.nov-Q67)发光值的测定。对铜锌、铜汞、铜镉、铜镍等4种重金属混合物的联合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铜锌混合物对Q67的联合毒性等于两者的毒性之和。作用方式表现为加和作用:铜汞、铜镉、铜镍3种混合物对Q67的联合毒性则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某工业遗弃区土壤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 PAHs)污染状况进行调查,采用Har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及多介质环境目标值评价法对土壤中重金属及多环芳烃( PAHs)进行生态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土壤受重金属污染,以汞、铜、锌、镍为重,污染排序为汞>铜>锌>镍>砷>镉>铅>铬;多环芳烃(PArs)中污染主要以...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得可用于快速检测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全细胞生物传感器,本研究将含有HA标签的萤火虫荧光素酶(LUC)基因重组到含有四膜虫金属硫蛋白MTT1启动子和微管蛋白终止子序列的载体pBX中,获得重组质粒pBX-LUC,用基因枪粒子轰击法将pBX-LUC转化入四膜虫细胞中,通过同源重组和巴龙霉素抗性筛选, LUC基因整合到四膜虫大核基因组MTT1 位点,获得含有LUC基因的细胞株B2086-LUC. B2086-LUC对重金属镉和汞的响应敏感,可检测的最低浓度为5~10ng/mL;对铜和锌的响应较弱,可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5~ 1mg/mL.因此,四膜虫B2086-LUC可作为环境中镉和汞污染快速检测的全细胞生物传感器.  相似文献   

10.
运用环境多介质QWASI等量浓度模型模拟了三峡水库水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TBT在各环境介质中的浓度分布及迁移归趋,同时讨论了三峡水库运行方式对库区水环境中TBT环境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QWASI模型能够较为合理地给出各个物理化学过程的速率参数,可对TBT在三峡水库这种超大型河道型水库中跨介质间的迁移传输、各环境相分布等作出定性和定量的模拟估计,模型输出结果与实测结果较为吻合.研究表明,三峡水库的运行方式对TBT在库区水环境中沉积物和水相间的迁移转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乌江上游普定水库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其污染程度,于2018年对普定水库表层水体以及表层沉积物6种重金属(Hg、As、Cu、Ni、Cd、Pb)含量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分别采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地积累指数评价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表层水体和表层沉积物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普定水库表层水体ρ(Hg)、ρ(As)、ρ(Cu)、ρ(Ni)、ρ(Cd)、ρ(Pb)的范围分别为(0.004±0.003)(0.050±0.044)(4.225±3.117)(18.343±17.093)(0.845±0.739)(6.155±5.747)μg/L,其中ρ(Hg)、ρ(As)、ρ(Ni)、ρ(Cd)、ρ(Pb)在季节性变化上具有相似规律,均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ρ(DO)与ρ(Hg)、ρ(As)和ρ(Cu)均呈显著相关,说明这3种重金属含量可能受到ρ(DO)影响.②普定水库表层沉积物w(Hg)、w(As)、w(Cu)、w(Ni)、w(Cd)、w(Pb)的范围分别为(0.06±0.02)(14.75±4.88)(166.60±74.74)(87.43±51.18)(1.89±0.26)(206.34±110.33)mg/kg,其中w(Pb)、w(Cd)和w(Cu)平均值分别为贵州省土壤元素背景值的6.0、5.8和5.0倍;重金属含量沿程分布特征存在季节性差异,w(Cd)、w(Pb)、w(Hg)、w(Cu)、w(Ni)在秋冬季最高,w(Cd)、w(Pb)、w(Hg)沿程逐渐升高,在大坝口达到最高值,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从上游到下游重金属污染逐渐严重.③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表明,普定水库水质未受到重金属污染;采用地累积指数法评价表明,普定水库表层沉积物以Cu、Ni、Pb、Cd污染为主;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表明,Cd和Pb具有较高的风险值,是普定水库重金属生态风险的主要来源.研究显示,普定水库水环境主要受外源污染,矿山开采以及冶炼活动可能是造成重金属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加强普定水库水环境重金属综合治理,尤其是对Cd和Pb污染的治理.   相似文献   

12.
对南方稀土矿山水系环境中Pb、Cd、Cu、Zn的化学形态进行研究,探讨4种重金属在此水系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NH+4的存在容易引起CU、Zn、Cd再生污染,不利于Cu、Zn、Cd从水相向固相转化,而Pb受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三峡澎溪河回水区消落带岸边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澎溪河回水区消落带及岸边土样品中重金属含量和样品理化性质测定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该区域内重金属分布特征,并对重金属元素间的相关性展开研究.同时,应用地累积指数对研究区域污染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消落带样品中Cu、Cr、Zn、As、Cd、Pb、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17、59.21、108.98、4.77、2.02、28.85、0.52mg·kg-1;岸边土样品中重金属的含量范围分别为22.32、54.90、98.05、7.87、0.77、22.97、0.94mg·kg-1.Cd是三峡库区污染较严重的重金属元素.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消落带样品中,Cd与Zn显著相关(p〈0.01),Pb、Hg和Cu、As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这4种重金属元素在接受外来污染时可能存在相似性;在岸边土样品中,Cd与Zn、Cr与Cu、As与Hg显著相关(p〈0.01),Pb与Cu、Cr、Zn、Cd显著正相关,表明这几种重金属可能有着相似的来源.消落带样品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结果为:Cd〉Hg〉Zn〉Pb〉Cu〉As〉Cr,岸边土样品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结果为:Hg〉Cd〉Zn〉As〉Pb〉Cu〉Cr,Cd和Hg在个别站位达到了严重污染水平.消落带土壤受人为扰动后会成为水体的二次污染源,因此,消落带土壤重金属对水体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The rapid 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reservoirs in metropolises has promoted the emergence of city-river-reservoir systems worldwid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nd risks of heavy metal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of a typical system composed of main watersheds in Suzhou and Jinze Reservoir in Shanghai. Results shown that Mn, Zn and Cu were the dominant metals detected in multiple phases. Cd, Mn and Zn were mainly presented in exchangeable fraction and exhibited high bio...  相似文献   

15.
Industrial age anthropogenic inputs of heavy metals into the pedosphe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eavy metal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released into our environment. We present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global industrial age production of Cd, Cu, Cr, Hg, Ni, Pb, and Zn, and their potential accumu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the pedosphere. World soils have been seriously polluted by Pb and Cd and slightly by Zn. The potential industrial age anthropogenic Pb, Hg, and Cd inputs in the pedosphere are 9.6, 6.1, and 5.2 times those in the lithosphere, respectively. The potential anthropogenic heavy metal inputs in the pedosphere increased tremendously after the 1950s, especially for Cr and Ni. In 2000, the cumulative industrial age anthropogenic global production of Cd, Cr, Cu, Hg, Ni, Pb, and Zn was 1.1, 105, 451, 0.64, 36, 235, and 354 million tonnes, respectively. The global industrial age metal burdens per capita (in 2000) were 0.18, 17.3, 74.2, 0.10, 5.9, 38.6, and 58.2 kg for Cd, Cr, Cu, Hg, Ni, Pb, and Zn, respectively. Acidification may increase the bioavailability and toxicity of heavy metals in the pedosphere. The improvement of industri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reducing the metal dispersion rate, the recycling of metal-containing outdated products, by-products and wast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ubstitute materials for heavy metals are possible strategies to minimize the effects of heavy metals on our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摸清青海湖流域河流生态系统重金属(Zn、Cu、Pb、Hg、Ni、As、Cd和Cr)的污染状况,通过沿青海湖流域主要河流上、中、下游采集河流水体、河岸土壤及河岸植物样品,对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重金属的来源、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①青海湖流域各介质中重金属从上游到下游均呈明显的累积效应,重金属含量均表现为河岸土壤>河岸植物>河流水体.河流下游水体中ρ(Pb)、ρ(Zn)和ρ(Cd)的平均值分别为11.17、61.22和1.13 μg/L,符合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Ⅱ类水质要求;ρ(Hg)为0.06~0.49 μg/L,符合GB 3838—2002中Ⅱ类或Ⅲ类水质要求.河流下游河岸土壤中w(As)、w(Cd)和w(Hg)的平均值分别为65.61、0.33和0.20 mg/kg,均大幅超过青海湖流域相应环境背景值,但是w(Pb)在下游仅略微超过相应环境背景值.河岸下游植物中w(Ni)、w(Cu)、w(As)和w(Hg)的平均值分别为2.81、17.35、2.20和0.10 mg/kg,均高于《饲料工业标准汇编(下册)(第四版)》中风干草-牧草中重金属标准限值,但在中、上游均符合该标准要求.②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富集系数结果表明,河流水体、河岸土壤及河岸植物中Zn、Cu、Ni、Pb、Cr含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主要受城镇生活、交通运输及岩石母质风化的影响;Hg、Cd、As含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主要受流域旅游交通、农业生产活动和成土母质的影响.③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河流水体、河岸土壤及河岸植物中Cu、Ni、Cr、Pb和Zn等单一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ri)均较低,Hg、Cd和As对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2.9%、18.4%和11.0%,其余5种重金属的平均贡献率仅为7.7%.因此,青海湖流域河流生态系统各介质中Hg、Cd和As的潜在生态风险较高,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杭州湾海域2018年8-9月25个沉积物样品中的7种重金属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Hg和As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2.50×10?6、21.93×10?6、63.39×10?6、0.10×10?6、48.32×10?6、0.05×10?6、5.45×10?6,所有评价因子的含量平均值均低于全国海岸带重金属的背景值。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Cu、Pb、Zn、Cd、Cr、Hg和As的平均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7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Cu>Cr>Zn>Pb>As>Hg>Cd。重金属富集程度分析结果显示,Cd、Hg和As的富集程度较低,Pb和Zn的富集程度相对较高。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杭州湾海域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较低”,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较好。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和TOC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该海域表层沉积物TOC含量与重金属Cu、Pb、Zn、Cd和Cr含量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主成分分析法结果表明,前两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64.42%和16.59 %;结合相关性分析表明,Cu、Pb、Zn、Cd和Cr主要的来源为工业生产与生活污水。  相似文献   

18.
三亚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亚湾10个表层沉积物中的6种重金属元素进行分析,并运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平均含量高低依次为Zn>Pb>Cu>As>Cd>Hg。10个站位单个重金属都处于低污染水平,重金属平均污染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Pb>Zn>Cu>As>Hg>Cd;研究区域多种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均属于低污染。6种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大小是Hg>Pb>Cd>Cu=As>Zn;监测海域的总体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低。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了解蓄水运用期三峡库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其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在三峡库区干流及支流共采集了24个沉积物样品,测定了Cu、Pb、Zn、Cd、Ni、Cr、As和Hg的含量,并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金属元素Cu、Pb、Zn、Cd、Ni、Cr、As和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6.03、59.40、137.63、0.75、46.81、86.31、18.07和0.109 mg.kg-1,均高于长江沉积物背景值.地积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顺序为:Cd>Pb>Cu>As>Zn>Ni>Hg>Cr.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各重金属污染对三峡库区构成的潜在生态危害由强至弱依次为:Cd>Hg>Cu>As>Pb>Cr>Zn,其中Cd的贡献因子最大.总体上讲,三峡库区蓄水运用期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等级,并未受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20.
江涛  林伟稳  曹英杰  黎坤  禤映雪  李睿  陈建耀 《环境科学》2020,41(12):5410-5418
水库沉积物是重金属等污染物重要的汇,在酸碱及氧化还原条件变化下沉积物存在污染物释放的潜在风险,释放到水环境中的重金属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据此,本文以梅江流域清凉山水库为研究对象,围绕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水平、形态分级、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及污染溯源展开调查.结果发现,库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大小依次为溪田支流 > 坝前及库中心 > 新田-白水支流.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态占比差异较大,质量分数依次为:镉(Cd,89%) > 铅(Pb,76%) > 锌(Zn,54%) > 铜(Cu,43%) > 镍(Ni,28%) > 铬(Cr,10%).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开展重金属污染评价,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开展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地累积指数法显示,水库沉积物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依次为:Cd > Pb > Zn > Cu > Cr > Ni;潜在危害生态指数法显示,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依次为:Cd > Pb > Cu > Ni > Zn > Cr,水库沉积物Cd的潜在生态风险最大,对生物影响最大.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水库沉积物重金属Cu、Zn、Pb和Cd主要来源于农业施肥的外源污染输入,Ni和Cr主要来源于区域后边林地等背景区土壤水土流失.库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新田-白水河补给区域污染最轻,与控制流域土地利用主要为林地,污染源较少密切相关.溪田河补给区域污染最重,其控制流域多茶园及农田,外源肥料污染负荷最大.库区坝前及中心重金属污染程度介于两支流补给区之间,表现为明显的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