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界定环境哲学的基本范围框架,以“天人合一”和“主客恶性二分”分别概括中国和西方的传统环境形上学特征,分析环境哲学的源流及其在当代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学科建构。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环境安全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安全是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和恶化而对人类社会构成的安全层次上的威胁。本文研究的目标是从整体上描绘当前环境安全研究的大致轮廓和发展前景。本文将当前国内外环境安全研究划分为三种视角并分别进行了述评:①“传统安全视角”:从传统安全的视角研究环境问题对传统安全的影响;②“狭义环境安全视角”:从安全的视角研究日益恶化的狭义环境问题:③“广义环境安全视角”:从安全的视角研究生态、资源、灾害等领域的广义环境问题。通过比较和评论,认为“狭义环境安全视角”研究针对人类社会面临的“继续生存还是自我毁灭”的“新生存安全问题”,揭示了环境安全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前景。就目前研究而言。在探讨环境安全基本理论和科学问题的同时。应注重加强在国家环境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突发环境安全事件等领域的技术方法、案例的应用型研究。  相似文献   

3.
环境损害的法律定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近年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从环境权益的角度,深入剖析“环境损害”的现象与实质,兼与“环境侵权”、“环境侵害”辨析,借鉴国外立法经验,为制定我国《环境损害赔偿法》界定“环境损害”的法律定义。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法律制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在于其“外部不经济性”;保护环境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法律体系在于构建环境经济法制制度、“命令和控制”措施以及宣传、教育手段等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由此,本文研究了我国环境经济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途径。  相似文献   

5.
极限与分配--再论环境法的本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超出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所造成的后果。解决环境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分配,即把有限的环境资源在人类广泛的欲求之间做“相持而长”的分配。这种资源分配不同于收益分配,它体现的基本精神是义务。把体现义务精神的分配方法引入环境立法,必然导致环境法由传统的权利本位转变为义务本位。环境法不得不采用资源分配的办法,以义务为本位,这是由环境这种特殊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试论实现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环境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中,在保持“人类(生产者)—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稳定地、健康地运行中的作用和地位出发,从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间相互关系出发,提出了实现在环境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的关键是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探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恶化已成为攸关人类可持续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弄清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和机制,对于破解"经济增长-环境恶化"怪圈,寻求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合理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到目前为止包括“经济增长原因说”和“科技原因说”在内的环境问题探源研究,仍未取得公认一致的科学性结论。本文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论证了关于环境问题产生根源的“科技进步非对称性理论”,能很好地解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形走势,也为解决环境问题指出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环境与经济双赢乌托邦]的误区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人们之所以赞成“可持续发展”思想 ,是因为许多事实表明 ,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是怎样可以互为条件 ,相辅相成的。但是 ,人们面临的不总是这种可以“双赢”的机会。有时人们会处于痛苦的“两难境地” ,———被迫在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间做权衡取舍。一些学者批评说 ,可持续发展是用“骗人的简易性和自我论证的表面意义 ,掩盖了其内涵的模糊性”(泰瑞·安德森 ,《从相克到相生———经济与环保的共生战略》 ,改革出版社 ,1997)。我以为 ,如果不对环境与发展的“双赢区间”和“两难区间”加以具体区分 ,并研究其相互转化的条件 ;如果只是由于“…  相似文献   

9.
论环境治道变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政策型态是指环境政策采取的存在方式。根据我国环境政策的绩效表现和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前景 ,我国环境政策应从“政府直控型环境政策”转向“社会制衡型环境政策” ,谓之“环境政策转型” ,主要途径是扩大社会环境权益 ,同时适当简化政府环境管理过程。为了进一步激励社会力量的环境保护行动 ,建议设立“环境权益保护日” ,并建立“全国环境保护协会”。  相似文献   

10.
环境规制是实现农业面源污染减排的重要手段,而科学合理地划分环境管理权力是夯实环境规制减排绩效的制度基础。厘清环境分权、环境规制与农业面源污染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优化环境管理体制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鉴于此,文章将环境规制、环境分权和农业面源污染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基于2005—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考察了环境分权、环境规制与农业面源污染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显示:①环境规制是抑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环境分权、环境监察分权和环境监测分权对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环境行政分权对农业面源污染则表现为负向作用。②环境事务管理权力的下放将恶化环境规制的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效应,引发“绿色悖论”效应,其中环境监察分权和环境监测分权的影响尤为突出。③从区域层面来看,中西部地区环境事务管理权力下放引发的“绿色悖论”效应显著,而东部地区则不显著。④环境规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随环境分权程度的变化呈现出门槛特征。伴随环境分权程度的提高,环境规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由“援助之手”转为“攫取之手”。因此,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应制定差异化的环境分权策略。一方面,环境行政权力应适当下放,而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权力要逐步上移;另一方面,进一步压缩中西部地区环境政策自由裁量空间,加大农业环境考核与监督力度。同时,建立长期动态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形成联防联控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1.
试论环境保护投资与环保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国内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在环境保护产业投资和环境保护投资方面的模糊认识,明确区分了环保投资与环保产业投资,阐释了狭义的环保投资概念和环保投资与环保产业市场化的关系,论述了环保投资对环保产业市场化的作用,并强调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环保产业才能健康发展,本文还论述了在拓展市场业务的过程中,受需求牵引,环保产业必然会由以末端治理服务为主转向为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服务为主,最终融于生产过程而转化为清洁生产行为或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起始和发展阶段,煤炭的开发和利用逐年增多,这将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能源结构和能源利用方式一次新的战略变革,这种变革使资源消费型发展模式,转向资源节约模式。中国本着负责的态度,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限于发展中国家财力和技术条件有限,我们希望国际社会建立保障环境安全和发展的国际资金机制,包括以优惠或非商业性条件转让环境保护有益的技术和提供足够的、新的和额外的资金以推动新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Translating knowledge of air quality into a form that can be understood by student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is a major challenge for scientists, public officials, and teachers. Social scienc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both educato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are relatively uninformed about recent findings in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t is especially difficult to get students of today excited about environmental issues becaus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has become institutionalized. Students believe they know about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ven when their knowledge is rudimentary or even wrong. One problem in getting public attention is the general level of hyperbole and hysteria common in most media. Thus, do we try to be even more shrill and apocalyptic than other advocates clamoring for public notice, or should we refuse to participate in this competition for attention?A model is presented to bring K-12 teachers, scientists, and students together to develop innovative, inquiry-based, active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ar materials utilizing the discovery process can be created and tested in an iterative process that incorporates the results of current science research into highly effective teaching materials for schools. Following extensive evaluative procedures and review, exemplary materials are prepared for publication. This collaborative method also giv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 more realistic understanding of how science works by giving them access to active scientists and practical scientific experience.Finally, we argue that scientists need to reveal why they care about environmental issues. It is not enough to remain aloof and objective. If we are going to motivate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to make changes in their lives, we need to make a convincing case for the importance of air quality and what it means in practical terms to our common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4.
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对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关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总结和提出了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的三个基本理论,并对有关的理论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5.
试论土地复垦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复垦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土地科学和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本文从土地与环境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土地复垦的必要性,并从土地复垦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等方面论述了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This mixed-method cas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best practices in Louisiana, USA, identifies trends and approaches as informed by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The results provide key insights for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ors, especially communicators in coastal regions.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both environmental psychologists and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ors showed that both groups emphasized knowing the audience, telling local stories, building relationships with target audiences and targeted messaging. Both psychologists and communicators also frequently mentioned general messaging concerns of source credibility, avoiding controversial terms and talking about issues, impacts and solutions to which the target audience can relate. A representative survey revealed that Louisiana residents are most interested in hearing about how environmental issue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coastal land loss and flooding are affecting their own communities. This finding supports the idea that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ors could do a better job tapping into strong place attachment and sense of community among coastal residents to promote action.  相似文献   

17.
绿色产业与绿色产业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保护产业化是环保工作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环保产业、环境产业、绿色产业等概念的研究与应用日趋增多。就环境法学而言,界定一个适应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关概念,并研究其相关法制的构建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绿色产业与绿色产业法研究正是这一思路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18.
区际生态环境关系是随着区域生态环境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区域之间逐步形成的一种与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紧密相关而又相互区别的新型关系。对区际生态环境关系这一环境科学论题进行了理论阐述,初步探讨了区际生态环境关系的内涵、特征、主要内容和分类,以及区域环境合作与冲突等基本问题,着重提出了区际环境冲突的形式、成因与解决机制,试图从区域间环境的矛盾冲突这个新的视角去认识区域环境问题,探索解决区域环境问题和区际环境矛盾的新途径。以江苏省为例,初步探讨了江苏省与周边省、市的环境矛盾冲突以及建立省际环境合作的机制与对策,认为江苏省位于长江和淮河等流域下游,周边环境状况并不乐观,同时又是资源、能源的输入和消耗大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省际生态环境利益冲突将会进一步显现,因此应加强与其他省市的资源、环境合作,以解决日益严峻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2008—2014年A股市场对强制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环保信息的反应,展示了我国股票投资者社会环境偏好的变化过程。虽然近年来我国人均收入已经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排放拐点附近,但是目前鲜有国内研究对公众的社会环境偏好变化过程进行分析。本文分三个部分对股票市场投资者的社会环境偏好进行检验:首先,利用事件分析法展示了7年间股票投资者的整体态度,发现由环保信息披露引起的累积超额回报率显著大于零,说明投资者平均持积极态度。其次,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检验环境监管政策加强带来的影响,一方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使得投资者态度从负面向正面转变,说明投资者环境偏好受政策影响显著;另一方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国有企业环保行为的水平。最后,通过对政策效应的形成机制进行检验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环保行为在投资者眼中并不只是为了完成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政策指令而实施,而是股票投资者已经形成社会环境偏好,使得企业具有构建"绿色企业形象"的需求。另外,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强制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以有效规避了西方相关研究中自愿披露导致的自我选择问题,但同时西方学者普遍对我国强制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包含的信息持怀疑态度,因此本文通过利用情绪分析程序对环保信息的信息有效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文本情绪的强弱与股票价格波动幅度有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环保信息是投资者决策信息集的一部分,即强制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包含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