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4 毫秒
1.
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研究对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和提高应对灾害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构建关于人口的生理、社会、经济三方面的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各地区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指数,绘制聚类系谱图和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空间分异图,对关中地区各区县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脆弱性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渭河平原地区,脆弱性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区、渭北旱原,整个区域脆弱性总体比较低;人口密度是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综合其他因素共同影响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  相似文献   

2.
普通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的研究可为地方地震灾害应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于降低区域地震灾害脆弱性,提高其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基于前期宝鸡地区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问卷数据及研究成果,运用以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为评价参数的县区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对关中地区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进行了分区评价。结果表明:(1)关中地区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普遍较低;(2)关中地区民众地震害响应能力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整体格局,并且以西安、宝鸡等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逐渐减弱,中部偏西地区响应能力最低;(3)文化程度是影响关中地区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的主要因素。(4)关中地区部分县区处于地震灾害危险性较高区域,并且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较低,导致其具有非常高的地震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3.
系统评估沿线国家环境社会系统的发展状态,识别典型地区的脆弱性特征,对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至关重要。本文集成了脆弱性与恢复力的概念内涵,构建了综合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哈萨克斯坦各州的综合脆弱性进行系统评价,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哈萨克斯坦综合脆弱性总体上处于中度水平,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特点,西部各要素脆弱性均处于中高位,东部整体脆弱性相对较低,中部则呈现多样性特征;(2)要素间关系复杂,脆弱性降低的瓶颈因素主要集中在资源使用和保障、社会系统保障等方面;(3)系统提升哈萨克斯坦环境社会系统的韧性,需要强化产业结构转型、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在这些方面中国可以提供强有力的合作条件与经验。  相似文献   

4.
从经济暴露性、经济敏感性和应灾恢复能力3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选取15项指标,利用组合赋权法以及贡献度模型对西安地区地震灾害引发的经济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西安地区地震灾害引发经济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地震灾害引发的经济脆弱性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其脆弱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完全一致;区域产业产值和产业结构决定了地震灾害引发的经济暴露程度与敏感程度,灾后恢复重建能力与区域财政收入、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西安地区地震灾害引发的经济脆弱性准则层因子贡献度和指标层因子贡献度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因子对脆弱性贡献呈趋同态势。  相似文献   

5.
研究西安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对于制定生态环境发展政策、实现西安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PSR评价模型,利用均方差赋权法,从"压力-状态-响应"(PSR)3个方面选取19项指标数据对西安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响应指数是影响西安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高低的主要因素;(2)区域人口密度、工业"三废"排放量及其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面源污染是造成生态环境压力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3)区域单位GDP能耗,年内降水及风速大小等气象条件对西安地区生态环境状态指数有明显影响;(4)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及用于环保投入的力度越大,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响应能力越强;(5)受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的综合影响,西安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在区域呈现出不同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县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中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ArcGIS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1999年、2008年和2015年中国省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并采用GeoDa对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1999—2015年,中国省域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上有大幅增长,同时东西部之间的省域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越来越显著;(2)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水平的热点集聚区分布在东部地区,冷点集聚区分布在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是热点集聚区域和冷点集聚区的过渡地带,这种东—中—西梯度分布特征表现出东西部之间科技创新能力的巨大差异;(3)人均GDP、科学技术财政支出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时空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识别黄河三角洲县域的经济韧性水平及其障碍性因素,有利于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以黄河三角洲县域为研究对象,运用DPSIR模型与双向评价指标体系法构建经济韧性动态双向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障碍度模型探究2011—2020年黄河三角洲县域经济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与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17年县域整体的经济韧性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8—2020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各县域单元的经济韧性呈上升趋势,经济韧性差距逐渐扩大,韧性得分排名变化不明显;(3)经济韧性空间分布没有显著差异,经济韧性从随机分布转向空间集聚,西北部韧性水平整体低于东南部韧性水平,各时点韧性均值主要处于中等韧性;(4)经济韧性基尼系数均在0.2以下,区域内经济状况高度平均;经济韧性差异的来源,首先是组间差异,其次是超变密度差异,最后是组内差异;(5)各组经济韧性的主要障碍因子相似,集中在资源水平、贫富差距、技术进步、消费潜力准则层。  相似文献   

8.
基于吉林省中部地区2005—2014年城镇化相关数据,从经济、人口、土地三个维度构建以县域为研究单元的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各县市城镇化综合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ESDA与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研究区近十年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的演化过程,探究空间差异的形成原因,旨在为吉林中部城市群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吉中地区城镇化水平总体空间差异整体呈缩小趋势,研究末期略有扩大;2研究区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相比,城镇化水平高且空间差异较大;3城镇化发展整体关联性差,偏南和偏北区域的关联性高于中间区域;4非农人口规模、国内生产总值、土地城镇化指标是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5城镇化低水平县市比例过大,中高水平县市比例过小,不利于吉林中部城市群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以脆弱性视角研究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界定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内涵,基于敏感性与应对能力构建分析框架,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角度选取22个具体指标,运用熵权-TOPSIS法、脆弱性函数模型并结合状态空间法测度了2001—2015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份的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并探究了人海关系的时空分异特征,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识别了我国各省份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2001—2015年我国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指数呈现整体上升、局部突变的特性,经济子系统脆弱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波动基本一致,社会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性呈现整体下降、局部波动的特征。(2)从空间上看,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地区变差系数为0. 387,区域差异明显,呈现南北低、中间略高的分布状态、各子系统呈现极差化与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征。(3)障碍因素分析表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海域滩涂的利用情况、加强海洋灾害的防护与监测是降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探讨数字农业与气候灾害脆弱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农业经济防灾减灾、稳定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10—2019年13个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借助纵横拉开档次法、面板灰色关联法、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和合成控制法等方法,探究数字农业对气候灾害脆弱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数字农业发展格局由低值单极化向多极化转变,气候灾害脆弱性呈现“南高北低”分布特征,二者存在负向关联;(2)数字农业会显著降低本地及邻近地区气候灾害脆弱性,在改变空间权重矩阵后,该结论依旧稳健;(3)将“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政策作为外生冲击检验,发现数字农业降低试点粮食主产区气候灾害脆弱性的结果依旧稳健;(4)数字农业信息基础是数字农业降低气候灾害脆弱性发挥的首要因素。粮食主产区应完善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农业数字科技水平,以助力粮食主产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期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划分三级空间单元,采用二阶段嵌套泰尔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探究中国人口老龄化多尺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结果显示:(1)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截至2020年,93.29%的城市已步入老龄化;(2)中国人口老龄化空间不均衡分布现象较为显著;(3)人口老龄化具有省内差异最大、区域间差异次之、省间差异最小的特征;(4)八大综合经济区内的南部、东部沿海地区及大西北地区省间差异不断扩大,东北、黄河中游地区省间差异逐渐缩小,北部沿海、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省间差异变化趋势并不稳定;(5)2000—2020年间广东省均为人口老龄化省内差异最大的省份,且对总差异的贡献率最大;(6)绝大部分地级单元老龄化差异为正关联,HH类型不断扩张,LL类型向南延伸,HL和LH类型分布较为散落;(7)Kernel密度估计曲线显示,2000—2020年间中国各城市人口老龄化差异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2.
建立起农村地区空气自动站布点分布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以城市污染扩散效应、土地利用、人口和地面粗糙度4类指标作为评价因子,选取5个主要属性指标参数,采用指标属性值与整个研究区域此属性加权平均值组合频率的方式量化属性值,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5个属性指标的权值分布,最终在arcgis平台下利用格栅计算工具得出综合量化值,从而直观描绘出农村空气自动站布点密度空间分布图。本研究以四川省遂宁地区为对象,分析出了综合影响指标分布情况,并初步确定了遂宁地区农村空气自动站布点的代表性区域划分和布置点位个数。  相似文献   

13.
运用集中度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重心分析法、不一致指数等方法,探究了2001—2016年山东省137个县域单元人口和经济空间分异与动态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山东省人口集中度指数整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并出现集聚趋势,经济集中度指数分布格局呈现"双核"模式,高水平经济区具有强大的辐射效应,出现极化现象;(2)山东省人口集聚趋势大于经济的集聚趋势,但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仍大于人口,人口和经济集中度在空间上相邻县域间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性;(3)山东省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偏离几何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重心的移动距离大于经济重心;(4)山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匹配类型中协调发展型县域数量下降,经济滞后型县域数量上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山东省人口和经济发展空间优化建议,对统筹区域协调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准确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整体状况及区域内部差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构建包含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因素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2014年山东省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全省和17个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环境本底脆弱导致山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不高,综合发展指数为0.33;17个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序参量可分为4种类型,呈现出北部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区位和自然条件因素、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人才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  相似文献   

15.
以山西省A级景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法探究了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方法对不同类别景区的可达性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了县域可达性的空间关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集聚形态,呈现"南部多而密集、北部少而分散"的格局。(2)山西省A级景区整体可达性表现一般,平均可达时间为52min,可达性分布区域差异较明显,景区在县域单元内的整体可达性分布呈集聚状态。(3)可达性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太原市城区和晋中市榆次区等省中部地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偏关县和河曲县等省界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16.
探究国土空间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实现国土空间资源高效配置和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鲁南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围绕时空演变和空间格局对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展开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不同国土空间类型间动态变化差异明显,且综合动态度由东西失衡向全域均衡转变。(2)空间分布特征上,鲁南经济带国土空间变化整体分布较为均衡;在2005—2010年间各类型国土空间转换活跃。(3)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上,各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呈空间集聚特征,这一特征在2010—2020年相对减弱;各国土空间类型间变化关系以负相关为主,但相关系数绝对值明显降低。(4)驱动力方面,研究区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受到自然、人口、经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环境变化是基础性条件,人口和经济发展是主要驱动力,政策因素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经费投入、人力投入和物力投入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与多目标加权求和法对我国省级行政单元的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水平进行测度,运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法分析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障碍度模型对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障碍因素进行诊断。结果表明:①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总体偏低,具有明显的"首位分布"特点,省际间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全局趋势上呈现出四周高、中部低的格局特征,中部地区形成低水平的"塌陷区"。②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高—高集聚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长三角,低—低集聚连片分布在华东、西南、华中等地区,高—低集聚与低—高集聚类型散布于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的过渡地带。③生均教育事业费(X2)、专任教师比(Y2)、师生比(Y1)和生均图书数(Z2)是影响各省区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基于核密度、空间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云贵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包括空间分布密度和空间错位的程度、强度与类型,并探讨了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显示:(1)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结构分别为“两核一带多点”和“北疏、南密、中空”;(2)两者的总体空间错位特征明显,各州市在空间错位的程度、强度和类型上均具有差异性;(3)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都受到地形地貌和河流水系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上,非遗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和经济发展,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口和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为探寻中国西部地区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其数字化影响,采用2012—2021年中国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ESDA方法、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体育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上高于体育产业,二者有较高同步性;(2)西南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地区,四川、陕西和云南位于发展前列;(3)体旅产业的耦合协调程度整体较低,多数处于起步阶段,但融合度在不断提高。另外,不同省份间存在区域异质性,呈现“西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4)体旅产业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空间聚集特征,且聚集程度表现出增强趋势;(5)数字化发展对体旅融合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据此,从空间交互、数字赋能、因地制宜、政市结合4个方面提出优化体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系统脆弱性角度入手对海洋产业脆弱性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在建立基于系统敏感性与应对能力的脆弱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TOPSIS法和障碍度评价公式对中国11个沿海省区2006—2013年海洋产业脆弱性的时间与空间演变特征和主要障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海洋产业系统的敏感性与应对能力共同决定该系统脆弱性的大小;2沿海各省区海洋产业脆弱性时空差异非常明显: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等产业密集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海洋产业脆弱性较低、应对能力较高,产业密集程度低的地区应对能力低、脆弱性较高;3通过对2006—2013年中国沿海各省区海洋产业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化图进行分析,可将其脆弱性演化趋势归为三类,即脆弱性较平稳型(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广东、广西、海南)、脆弱性平稳型(福建、上海)和脆弱性降低型(辽宁、浙江)。4障碍度评价公式可知,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海洋产业科技含量、海洋从业人员素质与海洋环境保护是影响各省区海洋产业脆弱性的主要因素,且脆弱性越高的省区受上述因素的影响程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