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大气颗粒物对城市空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选取西安市作为研究区,分析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下城市景观格局与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关系。通过GIS软件、Fragstats4.2软件和SPSS软件对西安市2014年土地利用数据和2014年整年的大气颗粒物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西安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较为集中;西安市大气颗粒物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浓度从市中心至城郊呈梯度递减趋势,在整体上呈现西北高于东南的倾向,大气颗粒物污染物浓度峰值基本都集中出现在建设用地范围内(PM10:102.7μg/m^3;PM2.5:99.7μg/m^3);相关性结果证实了城市景观格局与大气颗粒物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为中国西部内陆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军  杨柳 《四川环境》2010,29(4):50-53
本文根据2000~2009年四川省24个地级城市例行空气监测数据,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了四川省近10年环境空气质量的现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看,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呈下降趋势,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变化较平稳;年内变化显示,各污染物浓度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污染最严重,污染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全省综合污染指数呈下降趋势,空气污染程度得到了明显缓解,空气质量逐渐变好。  相似文献   

3.
2015—2017年秦皇岛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所好转,SO_2、CO、PM_(10)和PM_(2.5)污染程度呈现下降趋势,NO_2和O_3污染程度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污染物为PM_(10)和PM_(2.5)。秦皇岛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有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扬尘和燃煤等,是典型的复合型污染。建议通过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推进扬尘治理、加强燃煤锅炉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完善大气预警应急体系等污染防治对策来改善秦皇岛市环境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4.
正众所周知,2019年是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关键之年,中央明确提出要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七大标志性战役,其中涉"水"攻坚战有5项,可见水污染防治工作仍然是当前环保污染治理工作的重中之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区域性环境问题,基于2001~2018年乌鲁木齐市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选取SO_2、NO_2、PM_(10) 3种常规大气监测污染物作为乌鲁木齐大气环境体系评价指标,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大气污染物层次构造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大气2001~2014年期间环境质量为三级,2015~2018年环境质量为二级,大气污染物权重排序为:煤改气前PM_(10)SO_2NO_2,煤改气后PM_(10)NO_2SO_2,说明乌鲁木齐市大气颗粒物占主要作用,"煤改气"能源结构调整使SO_2的浓度也有所降低,大气污染类型从以前的煤烟型污染向复合型污染逐渐转化。各年度大气质量优劣依次为2014~2018呈现逐年变好的趋势,2001~2013年有升高也有降低交替存在,整体评价与乌鲁木齐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公布的一致。表明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趋势较明显,研究成果为探索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1991~2011年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监测事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对中国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1991年8月~2011年12月监测的温室气体(CO2、CH4、O3总量、近地面O3)及一氧化碳和黑碳气溶胶变化趋势的初步评估。观测结果表明,瓦里关地区大气中CO2浓度明显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85μmol·mol-1·a-1,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大气中CH4浓度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气中O3总量表现为复杂的年际变化和稳定的下降趋势;地面O3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呈缓慢的上升趋势;黑碳气溶胶浓度在近十年中有明显增长,线性拟合得到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ng·m-3。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用求异法通过高桥磷肥厂氟污染治理前的1979年和治理后的1981、1984年附近农林作物、大气和土壤等调查,对近30km~2内的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氟化氢(HF)浓度、植物叶片伤害指数、叶片氟累积量已分别由治理前1979年的0.164mg/m~3、27.21%和114.84mg/kg下降到治理后1984年的0.013mg/m~3、8.43%和47.06mg/kg;主要作物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已由治理前4年平均546.8斤/亩,上升到治理后4年平均686斤/亩。经统计检验,治理前后无论大气HF浓度、植物叶片伤害指数、叶片内氟累积量和水稻单产的变化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白蜡、蚕桑、慈竹等经济林木得到逐渐恢复和发展;桃、梨、苹果等水果已大量挂果,其余植物均正常生长,恶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环境初步得到改善和恢复。氟污染对植物生理、生态的影响,引起作物产量、质量的变化,近年来研究较多。而氟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个地区氟污染治理前后其农业生态环境变化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拟通过一个工厂氟污染治理前后附近地区大气、土壤、植物生长和作物产量、质量的初步调查,对其农业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初步的剖析,试图说明工矿企业只要加强“三废”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认真执行“三同时”的前提下辅以生物措施,就能使工矿对环境、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或不污染环境,环境质量朝着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被污染的农业生态环境就会得到恢复和改善。  相似文献   

8.
成都市大气中O3污染水平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夏季成都市区大气中O3的监测结果,对大气中O3的浓度、分布进行了分析,并与2001年夏季成都市区的监测结果比较,分析臭氧污染水平的变化。结合同期NO2、VOCs监测结果,研究O3与两种前体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成都市区O3浓度呈上升趋势;O3浓度与NO2浓度变化趋势相反,表现为消耗NO2型光化学污染。  相似文献   

9.
选择2000—2020年黄河流域69个地级市PM_(2.5)浓度相关监测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空间回归模型对流域PM_(2.5)污染时空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年度PM_(2.5)浓度值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黄河流域PM_(2.5)污染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②黄河流域PM_(2.5)浓度年度均值为52.99μg/m^(3),其中,上游、中游和下游PM_(2.5)浓度年度均值分别为39.35μg/m^(3)、54.65μg/m^(3)、72.53μg/m^(3),表明黄河流域PM_(2.5)污染水平地理梯度分布呈“上游<中游<下游”的态势。③黄河流域PM_(2.5)污染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聚集特征,下游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大气污染区,但流域PM_(2.5)污染水平空间极化程度不断降低,空气质量朝着空间均衡方向不断改善。④黄河流域城市PM_(2.5)污染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年均气温、人口密度、工业化程度、人均GDP等因素与城市PM_(2.5)污染水平呈正向相关性,降水量、年均风速、植被覆盖度等因素与城市PM_(2.5)污染水平之间呈负向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乌鲁木齐市SO2污染现状调查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鲁木齐市是煤烟型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特别是采暖期SO2地面浓度日均值通常超出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2倍左右。1998年供暖期环境空气中SO2年度日均值为0.105mg/m3,是国家二级标准的1.8倍。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配合《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方案》的实施,通过对乌鲁木齐市SO2污染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就如何预防SO2对乌鲁木齐市环境空气的污染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重庆市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编制案例,介绍了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编制中的几个关键技术及其具体应用,包括本地化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污染物来源解析、污染物排放形势预测与减排潜力分析以及大气环境容量核算等。本地化污染源排放清单是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编制的基础,针对现有污染源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方案是达标规划的核心内容。分析不同区域的污染物组分浓度特征、污染源贡献以及未来污染排放形势预测,有助于识别出制约未来空气质量达标的关键因素及污染源。基于污染源减排潜力和污染传输矩阵制定的污染源减排方案更具合理性和可行性,应用空气质量模型估算大气环境容量可为规划目标可达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Current US regulatory air quality monitoring networks measure ambient levels of pollutants and cannot capture the effects of mobile sources at the micro-scale. Despite the fact that overall air quality has been getting better, more vulnerable populations (children, the elderly, minorities and the poor) continue to suffer from traffic-related air pollution. As development intensifies in urban areas, more people are exposed to road-related air pollution. However, the only consideration given to air quality, if any, is based on ambient measures. This paper uses an inexpensive, portable Particle Soot Absorption Photometer (PSAP) to measure Black Carbon (BC) emissions, a surrogate for diesel fuels emissions, in Seattle's International District. With the aid of a GPS receiver, street-level BC data were geocoded in real space-time. It was found that pollution levels differed substantially across the study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e need for street-level air pollution monitoring, revisions in current 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 policies, and air quality planning practice.  相似文献   

13.
以2005年~2012年三明市公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为基础,用2005年~2010年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数据以改进的灰色预测方法来构建模型。通过对预测值与实际值出现较大差异的地方进行比较和分析,表明大型城建项目、机动车辆爆炸性增长对三明市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有较大影响。因此针对相应的污染机制和源头提出整治措施,为三明市下一步的环境治理规划的制定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大气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通过对2002-2007年重庆市环境空气质量资料做统计分析,评价了近几年重庆市区的大气环境污染状况,并分析了重庆市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露  侯曌  赵卓勋  刘蔚  吴悠  李兰 《四川环境》2022,(1):96-102
利用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荆州城区3个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的污染物监测数据和荆州国家气象站地面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荆州城区空气质量分布及重污染过程天气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冬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夏季最低;PM2.5、PM10、 CO和NO2的浓度在上午和傍晚至上半夜其...  相似文献   

16.
以张掖市甘州区城区采暖期2008—2012年5年环境空气质量数据为主,对采暖期污染物变化状况及污染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张掖市冬季采暖主要以燃煤为主,能源结构不合理、锅炉污染严重、工业企业结构不合理以及交通污染等原因,使得冬季采暖期间张掖市甘州区城区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采暖期间污染物浓度随时问呈正态分布特征。结合污染特点,提出调整能源结构、利用清洁能源、加大监管力度等建议,以期改善张掖市采暖期的环境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在已有空气质量站点的基础上,采用多功能、高效、小巧的传感设备进行监测加密,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机理与空气质量模型的城市计算技术,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中的福州市为示范,建设城市空气质量实时精细化模拟与预报系统。实时分析城市细粒度(1km×1km)的空气质量,有效提高了城市不同地理位置污染物浓度差异性的分辨率,同时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发展趋势提出预测,为精细化分析污染成因提供基础数据,从而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辅助支持、市民出行提供帮助与指导。  相似文献   

18.
成都市扬尘对大气环境影响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何建  肖保平 《四川环境》2002,21(3):68-71
本文论述了成都市扬尘污染现状并统计了成都市扬尘排放量,说明成都市扬尘污染相当严重,已成为影响大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强扬尘管理和治理应成为大气环境管理和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博罗县2005—2011年间的环境空气监测数据为依据,采用空气污染综合指数法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并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博罗县环境空气质量为优,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浓度呈上升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区域大气污染协作治理本质上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横向协作行为,地方政府的协作意愿与行动策略是决定区域协作进程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构建区域大气污染协作治理的驱动模型,分析影响区域协作进程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以长三角区域为例,通过分析大气点源治理、移动源管控、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和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等四类协作议题的协作进程及其驱动机制,识别差异化协作进程的形成原因。最后,本文从强化地方政府区域协作考核力度、建立区域大气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区域协作机构的组织能力建设和完善区域协作治理的基础性技术支撑等四方面为构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长效协作机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