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江湖泊的渔业意义及其资源管理对策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长江中、下游的江湖复合生态系统包含有河流和湖泊两个环境单元。其中的鱼类群落由河海洄游鱼类、江湖洄游鱼类、河流鱼类和定居性鱼类等4个生态类群组成,尤以江湖洄游鱼类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形成了良好的适应,因而种群数量繁盛,从渔业的角度看,水利工程造成的江湖阻隔削弱了通江湖泊的生态功能,成为导致鱼类资源下降和种类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应从控制捕捞、人工增殖和恢复生态环境结构等方面着手进行资源管理,确  相似文献   

2.
聚类分析在江汉湖群典型湖泊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汉湖群中的许多通江湖泊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失去了与长江及其支流的天然联系,对湖泊生态和湖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重建江湖联系对湖泊生态环境改善和湖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根据4项选择标准,选取江汉湖群中13个典型湖泊作为研究对象,以有关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调查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江汉湖群中的13个阻隔湖泊进行分类。根据所挑选的16个指标将这些湖泊划分为4大类,并对各类湖泊特点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这些湖泊的通江顺序。  相似文献   

3.
西洞庭湖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时空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洞庭湖是长江中游现存仅有的两大通江湖泊之一,研究其鱼类资源对了解湖泊通江的生态作用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在2002年9月~2004年6月每月定期定点在西洞庭湖区开展鱼类调查,结果如下:① 实地调查到鱼类111种,隶属9目20科,包括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物种;②鱼类物种数年动态波动较大,最高月份达69种,最低为26种,月均50±13种;③物种多样性指数年动态与物种数年动态大体一致,最高达3.34,最低为1.89,月均2.84±0.38;④空间分布上,位于入湖口的调查点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高于内湖,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⑤在数量上,湖泊定居型鱼类占50%以上,其中,鲫数量最多,占16%左右。可见:西洞庭湖作为通江湖泊在鱼类多样性的保护上起到避难所和交流场所的作用;目前,西洞庭湖鱼类在生态组成上,湖泊定居型鱼类比重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长江干流的渔业捕捞量从1954年的43万t下降到2011年的8万t,降幅达81%,而两湖(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渔业捕捞量分别在2~4万t之间波动。三峡大坝对洞庭湖三口径流量的影响有限,但使江水倒灌鄱阳湖的天数和水量进一步降低。长江来水占洞庭湖径流量的30%,而在鄱阳湖中仅有0.1%,因此,对维持长江干流的渔业资源(特别是产漂流性卵鱼类)来说,洞庭湖的重要性远超鄱阳湖。干流渔业资源的衰退主要是江湖阻隔的结果,虽然过度捕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即使在干流休渔十年,也未必能使长江的渔业资源大幅回升。如果在两湖建闸,长江渔业资源的衰退将会进一步加剧,江豚的灭绝可能难以避免,因此,维持两湖与长江的生态联系,对长江干流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在气候变化和三峡工程调节的双重影响下,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发生显著改变,而最大的通江湖泊—鄱阳湖—水情的变化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受到了高度重视和关注。为了揭示不同时期鄱阳湖与长江间的江湖关系,并初步分析三峡运行对鄱阳湖水情的影响,通过对鄱阳湖北部通江水道湖水、降水和九江段长江干流水同位素特征进行调查并探讨长江水与湖水同位素联系。结果表明:湖水、降水和长江水中δ~(18)O和δ~2H值存在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变化,可用于揭示湖泊与长江间的关系。在三峡调洪削峰期(7月)湖水δ~(18)O和δ~2H值明显要高于长江水,且湖水主要以外排形式补给长江为主,其比例达75%;在三峡蓄水期(10月)长江水位高于湖口水位,从鄱阳湖出口到老爷庙湖水与长江水同位素值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表明了此水域受长江水倒灌影响;而在三峡蓄水期(11和12月)湖水同位素值偏大说明了其受到一定较强的蒸发富集影响。三峡水库运行明显改变了长江水位和流量,进而影响了鄱阳湖与长江的补排关系,调洪削峰调度阶段,较高的长江水位对鄱阳湖存在一定的顶托作用,导致湖水难以排泄。因此,三峡水库的调度需要考虑到鄱阳湖流域水情,以免加重该流域丰水期的洪涝灾害和枯水期的水资源短缺。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群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该湖群正面临江湖阻隔和富营养化等严重威胁。近年来,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治理效果不甚明显。其根本原因是:对由流域诸多胁迫导致的湖泊问题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为此,本文提出应对长江湖群实施环境-水文-生态-经济协同管理战略,即在湖泊及其流域实施环境工程以控制入湖污染,实施生态水文工程以恢复自然水文体制,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以增强生物自净能力,制定水环境经济制度以建立湖泊保护修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生态健康评价体系以实施适应性管理,前提是责任主体明确。  相似文献   

7.
基于RS/GIS的四湖地区湖泊水域百年变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四湖地区是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重要湖泊分布区,在历史时期湖泊分布广阔,是著名的云梦泽的主体。由于江湖关系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面积变化迅速,尤以20世纪为甚。在野外调查和历史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不同时期的水利图、地形图、遥感影像图作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技术支持下,提取湖泊面积信息,对四湖地区近百年湖泊水域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湖泊面积和个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50年代处于鼎盛时期,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初期迅速减少,70年代至2000年减幅明显减缓。这种动态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的作用更为突出。针对湖泊水域日益减少的现状,应加强对湖泊资源的保护力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2006~2008年,对长江中游的一个浅水湖泊--肖四海进行了水质和水生植被研究,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肖四海1987~2008年不同渔业发展阶段的水环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87~2008年期间,该湖营养状况经历了中营养→富营养→中营养→富营养→中营养的变化过程,沉水植被经历了消亡→恢复→旺盛→衰退的演替过程,这种变化主要受不同阶段的渔业方式的影响。草食性鱼类和河蟹的过量放养、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饵料的大量投放等不合理的渔业方式导致了水生植被的消亡和水体的富营养化,而合理的渔业方式不会对水体环境产生消极影响,并据此提出了长江中下游湖泊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35a长江中游大型通江湖泊季节性水情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游自然通江的洞庭湖和鄱阳湖,在长期的季风气候以及江湖交互作用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涨-丰-退-枯季节性水位波动模式。近几十年来,受水利工程及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两湖季节性水情均发生了显著改变。揭示和对比两湖季节性水位波动近年来的变化趋势及强度并分析其形成的可能原因,对于指导两湖地区的湖泊管理与实践,理解长江中游江湖关系演变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以2003年为断点(即1980~2002年与2003~2014年两时段),首先通过湖区多站点水文要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揭示两湖各自的季节性水情变化特征;然后通过两湖季节性水情变化状况的对比,分析长江中游大型通江湖泊水情变化的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2003年后,涨水期和枯水期的两湖水情均呈偏枯趋势,且水位降幅均在由上游到中游的过程中扩大,由中游到下游的过程中减小,甚至涨水和枯水期的洞庭湖下游湖区还出现了水位的小幅抬升。(2)2003年后,丰水期和退水期的洞庭湖偏枯趋势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异,丰水期的洞庭湖水位下降程度在上、中游湖区更为剧烈,而退水期的水位下降程度在中、下游湖区更为剧烈。与此同时段的鄱阳湖偏枯趋势在丰水期和退水期均在由上游至下游的过程中增加。(3)2003年后的洞庭湖水位降幅在各个季节各个湖区均显著小于位于其下游的鄱阳湖。江湖关系对两湖及其不同湖区的作用方式和强度的差异是造成两湖季节性水情演变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0~2005年长江上游干流宜宾、巴南和万州3个江段三层流刺网的监测资料,分析了春禁前后3年渔获物结构和鱼类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对长江上游春禁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春禁前后3年共监测到鱼类51种,隶属于3目18科(亚科)36属,以鲤科鱼类为主,占60.8%.春禁后,渔获物主要种类优势度有所下降,部分江段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表现出一定上升趋势,3个江段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和Wilhm改进指数有一定升高,表明种类丰富度有所提高,群落结构趋于复杂,春季禁渔有一定效果.春禁前后渔获物种类的波动,可能与这些种类种群数量少,难以采到有关;春禁后主要种类平均体长、体重仍表现出下降趋势,可能与过度捕捞及资源在短期内难以恢复有关.建议延长禁渔期、严格控制禁渔结束后的捕捞强度等措施来提高禁渔效果,并采取恢复江湖联系、保护重要渔业水域水质、实施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等措施来配合春禁制度的实施.长江渔业资源的恢复和保护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对长江禁渔效果的准确评估还需要长期监测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0~2005年长江上游干流宜宾、巴南和万州3个江段三层流刺网的监测资料,分析了春禁前后3年渔获物结构和鱼类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对长江上游春禁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春禁前后3年共监测到鱼类51种,隶属于3目18科(亚科)36属,以鲤科鱼类为主,占608%。春禁后,渔获物主要种类优势度有所下降,部分江段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表现出一定上升趋势,3个江段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和Wilhm改进指数有一定升高,表明种类丰富度有所提高,群落结构趋于复杂,春季禁渔有一定效果。春禁前后渔获物种类的波动,可能与这些种类种群数量少,难以采到有关;春禁后主要种类平均体长、体重仍表现出下降趋势,可能与过度捕捞及资源在短期内难以恢复有关。建议延长禁渔期、严格控制禁渔结束后的捕捞强度等措施来提高禁渔效果,并采取恢复江湖联系、保护重要渔业水域水质、实施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等措施来配合春禁制度的实施。长江渔业资源的恢复和保护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对长江禁渔效果的准确评估还需要长期监测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堑秋湖”是当地老百姓根据鄱阳湖夏涨秋落的规律,在湖底低洼处堑壕沟、围矮堤,以便在秋季退水时截留更多的鱼和水,最后将鱼类资源一网打尽的渔业方式;也是长江流域中下游湖区以及鄱阳湖流域老百姓利用季节性浅水蝶形湖泊中渔业资源最主要的捕鱼和管理方式。采用PRA方法对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堑秋湖”历史及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样线样点结合方法对越冬候鸟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蝶形湖泊26个,均已承包给个人管理并存在养鱼虾蟹等行为,为典型的“堑秋湖”渔业模式;不同月份越冬候鸟数量变化呈“M”型,不同样线候鸟数量差异较大,而候鸟种类在月份和样线方面差异不大;“堑秋湖”渔业模式对鄱阳湖越冬候鸟的种群数量、分布及栖息地生态功能的发挥存在明显正负面影响。对于建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堑秋湖”经营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有利于越冬候鸟栖息的保育对策  相似文献   

13.
作为洞庭湖一级支流,澧水对洞庭湖乃至长江水系鱼类资源的维持或补充有着重要作用。为了了解澧水的鱼类资源现状,于2010年4月~2011年12月,对湖南境内澧水水系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采集鉴定鱼类95种(包括1种湖南鱼类新纪录,4种外来种),隶属于8目19科59属。种类组成以鲤科鱼类为主,占5053%。多样性分析表明,澧水不同江段鱼类群落多样性处于较好或丰富状态,在空间分布上,鱼类物种数按上、中、下游依次增加,多样性指数也呈上升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相似性及聚类分析表明,澧水鱼类群落可分为3个类群,即:上、中、下游类群;上游与中游类群为中等相似,与下游类群为中等不相似,中游与下游类群相似性总体小于与上游类群相似性。澧水鱼类在洄游、摄食、栖息习性等生态类型上呈现多样化特征。调查江段渔获物组成虽存在差异,但主要以鲤、鲫、翘嘴鲌、蒙古鲌、鲇、黄颡鱼、[XCz1.tif;%85%85,JZ]、银鮈、中华花鳅、子陵吻鰕虎鱼等湖泊定居性或山溪流水性[JP3]鱼类为主,“四大家鱼”等洄游性鱼类所占比例极低,鱼类小型化现象明显,原因分析主要与水工建设和过度捕捞有关。[  相似文献   

14.
受三峡蓄水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水文生态系统发生明显变化,导致四大家鱼产卵适宜度下降以及像中华鲟这类生殖洄游性鱼类鱼卵孵化率降低。建设人工鱼礁是缓解长江渔业资源衰退、保护长江物种多样性、保持长江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基于水槽模型实验,以透空正六面体型人工鱼礁为研究对象,将鱼礁块体与护岸相结合铺设在河道岸坡上,构成鱼礁型生态护岸。通过对鱼礁型护岸周围水面线及水流流速等水力特性进行测量分析,得到了鱼礁型护岸的鱼类产卵场水力因子。结果表明:在长江中下游河道两岸铺设透空型人工鱼礁其周围水流流速可维持在0.84~1 m/s之间,处于四大家鱼产卵繁殖最适宜的流速范围内;且由于鱼礁的存在,使岸坡附近水流流速梯度增大并产生上升流及背涡流等一些复杂的水流流态,这些水力因素又刺激了四大家鱼的交配活动,增加鱼类的产卵量。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水库密集,蕴藏着巨大的渔业资源,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保护土地成为国策,今后靠用耕地开挖池塘养鱼来增加水产品产量已不可能;我国传统的四大海洋经济鱼类,因过度捕捞,已不成渔汛,湖泊不断减少,江河环境受到不同程序的污染,使湖泊,灌河渔业产量下降。相反,随着岁月流长,人类进步,经济繁荣,人工湖-即水库将会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6.
Currently, artisanal fisheries in fresh water reservoirs have been losing ground to commercial fish farming and a great deal of fishery resources are being threatened by human interventions, such as reservoir management and increasing net-cage aquaculture.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on fishery resources and analyse the migratory fish breeding season as a missing link for fishery management in the semi-arid area of the São Francisco River Basin. Among the 870 fishermen operating in the Pernambuco part of the Itaparica Reservoir, 10% were interviewed and affirmed that fish stocks have been compromised due to the closed fishing period’s incoherence, exotic species insertion, and changes to the river flow caused by reservoir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Reproductive Activity Index (RAI) and precipitation (p?=?0.745) as well as between the RAI and the river’s flow (p?=??0.909). This shows how important it is to consider both the semi-arid climate setting and reservoir operation in determining the closed period which should safeguard fish reproduction. Monitoring the fish reproduction period and research on the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native fish species is needed in the São Francisco River Basin’s different stretches in order to guarantee valuable fish stocks and fisheries maintenance. Integrated action between the fish resource users, civil society, and federal bodies/agencies is essential in order to mitigate impacts and improve fish production systems, not only in Brazil, but in other regions experiencing a similar scenario.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1999和2000年千岛湖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比较分析了实施保水渔业对千岛湖生态系统主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实施保水渔业后湖泊生态系统中顶级消费者的有效营养级(ETL)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鳡的ETL从1999年的3.85降至2000年的3.61,鲌类的ETL从3.56降至3.39;千岛湖渔获物1999年主要来自营养级Ⅲ(500%),而2000年主要来自营养级Ⅱ(48.74%),导致整个渔业平均营养级由1999年的274下降到2000年的261;2)2000年千岛湖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以及系统规模较之1999年均有所下降,其中系统生产力由1999年的98780 t/(km2·a)下降到2000年的6.6250 t/(km2·a),减少了3323%,系统的总消耗量、总输出和总呼吸等分别下降了29.65%、35.69%和30.60%。系统的总通量从1999年的35 285 t/(km2·a)减少到2000年的24271 t/(km2·a);3)表征生态系统成熟度的相关指标(Pp/R值和Pp/B值的下降,FCI和Finn氏平均路径长度的增长)均表明2000年千岛湖生态系统较之1999年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