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大连近岸海域双壳贝类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大连近岸海域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紫贻贝(Mytilus edul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赤贝(Arkshell)、牡蛎(Oyster)等双壳经济贝类体内Pb、Cd、Hg、Cr、Cu、Zn、Mn、Ni等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对其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虾夷扇贝中重金属存在组织间差异性,Cd、Cu在闭壳肌中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组织,Cr、Ni在各组织间差异较小;双壳贝类中重金属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性,Zn、Cu在牡蛎中含量相对其他贝类较高;调查海区内双壳贝类中重金属大多符合我国《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等卫生要求,部分双壳贝类品种Cd、Pb含量超标。  相似文献   

2.
上海无居民岛潮间带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上海无居民海岛黄瓜沙、顾园沙、九段沙、大金山、小金山5个岛屿潮间带沉积物进行采样和分析的基础上,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原子荧光法分析了潮间带沉积物中的Cu、Pb、Zn、Cd、Hg、As、Cr的含量。结果表明:(1)上海潮间带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有如下顺序;Zn>Cr>Cu>Pb>As>>Cd>Hg。(2)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除黄瓜沙外,基本都保持在自然状态水平。(3)相关分析显示,Cr自然来源可能性较大,Cu,Pb,Zn,Hg,Cd,As来源与人为活动造成的影响存在一定关系。(4)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表明:Hg,Cu,Pb,Zn,Cr,As六种元素的生态危害程度都较小,处在轻微生态危害范围,黄瓜沙和九段沙上沙段处Cd元素浓度已处于中等生态危害范围,总体上看,上海地区无居民海岛潮间带沉积物未受明显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3.
椒江口海域重金属含量分布及在沉积物和生物体中的富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了椒江口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体中7种重金属的浓度水平,评价了各种重金属在沉积物和生物体内的富集情况.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重金属Cr、Cu、Pb、Cd、Zn、As和Hg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57、7.37、1.89、0.18、36.99、1.57、0.018μg·L-1;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r、Cu、Pb、Cd、Zn、As和Hg的浓度分别为30.11、30.62、32.61、0.106、68.56、2.48、0.027×10-6;生物体内除了鲻鱼中未检出Zn外,七种重金属在缢蛏、鲻鱼体内均有检出,且缢蛏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鲻鱼体内重金属的含量.Cr、Cu、Pb、Zn、As在沉积物中富集系数高于生物体内,Cr、Zn、Hg、Pb在鲻鱼中的富集系数大于缢蛏中.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1年-2008年的资料,对大连湾底栖生物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底栖生物体内重金属平均含量顺序为:Zn〉Cr〉Cu〉Cd〉As〉Pb〉Hg;2006年-2008年均值与"十五"期间比较,海域底栖生物体重金属含量均有所下降;底栖生物受重金属污染较轻,但Cd、Cr、Zn、Hg、Cu富集问题严重;生物体内Cd含量超过人体消费标准,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风险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三峡库区重庆段沿江左右两岸、不同淹水高程消落带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并对研究区域重金属潜在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As(>19.0mg/kg)、Cd(>0.38mg/kg)含量超标,其余重金属含量均达国家土壤环境质量2级标准.沿江两岸Cu、Zn、Cr和Hg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1),左岸土壤中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均小于右岸,而右岸各重金属的变异系数较左岸大.不同淹水高程重金属含量差异明显(P<0.1).沿长江水流方向,库区土壤中Cd含量先减后增,其余重金属(Cu,Pb,Zn,Hg,As,Cr)含量逐渐降低.Pb和Cr、Cd和As含量与土壤pH值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或P<0.01).土壤中Cu与Hg,Cu与Cr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Cu、Pb、Zn与多种重金属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库区消落带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轻微状态,主要生态风险元素为Cd.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大连近岸海域表层海水、沉积物和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大连近岸海域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Zn、Cu、Cr、Cd、Pb、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5.2、1.21、0.59、0.13、0.104、0.038 g/L、51.810-6、11.210-6、20.410-6、0.0710-6、13.510-6、0.02110-6,贝类体内Zn、Cr、Cd、Pb、Hg的平均含量为10810-6、0.3610-6、1.2510-6、0.1110-6、0.01610-6。沉积物重金属富集能力高于生物;沉积物、扇贝和牡蛎分别优先富集Pb、Cd和Zn元素。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大连近岸海水中各种重金属生态风险和贝类食用安全风险较低,但沉积物中Hg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7.
威海海域文昌鱼的重金属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威海海域文昌鱼体内Cu、Zn、Pb、Cd、Hg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在文昌鱼体内重金属元素的浓度依次为:Zn>Cu>Hg>Cd>Pb;跟其他动物相比,文昌鱼体内非生物体必需的金属元素含量较低,而生物体必需的金属元素含量较高.通过对文昌鱼体内重金属元素浓度的统计分析,发现:Cu与Zn之间相关性较强.Hg、Cu、Zn与体长和体重的相关关系都较强.Cu与Zn、Hg与体长、Hg与体重、Cd与体长和Cd与体重成正线性相关关系,其余均成负线性相关关系.从多元线性回归情况来看,体长和体重与Hg、Cu、Zn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因而,综合来看,文昌鱼的体长和体重与体内重金属含量关系很大,可以较好地反映体内Hg、Cu、Zn的含量情况.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珠江口海域采集的1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重金属(Cu、Pb、Zn、Cd、Hg)的含量分布特征,并对其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采用原子吸收法分析了Cu、Pb、Zn、Cd含量,采用冷原子吸收法分析了Hg含量.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Cu、Zn含量较高,Cd、Hg含量较低;除Hg和Cd之外,其它各金属元素之间均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Cu和Pb、Zn和Pb、Hg和Pb的相关系数在0.8以上,属于高度正相关;以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评价时只有Pb不超标,以第二类标准评价时,只有Cu超标,可见,珠江口海域受Cu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利用全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在滇黔桂岩溶区35个点位采集的70件河漫滩表、深层土壤样品,分析了As、Cd、Cr、Cu、Hg、Ni、Pb和Zn 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探究了重金属来源、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大部分均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在滇东南地区含量最高,桂西北地区最低.表层土壤Cd、Hg明显富集,As、Cr、Cu、Ni与深层土壤含量相当;As、Cd、Hg、Pb、Zn在农田、菜地中明显高于深层土壤,Cr、Cu和Ni在各类土地中与深层土壤相当.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表层土壤中Cd、Cr、Cu、Ni受地质背景控制,As、Pb、Zn既与地质背景有关,也受人为活动影响,Hg受人为活动影响较严重;深层土壤中Cd、Cr、Cu、Ni、Cr、Zn继承了区域母岩特征,As、Hg和Pb受地质背景和人为活动双重影响.地累积指数法和富集因子法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漫滩表层土壤中Cd、Hg污染较重,As、Cr、Cu、Ni、Pb、Zn大部分为轻度污染或无污染.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高低顺序依次为Hg > Cd > As > Cu > Ni > Pb > Cr > Zn,Cd和Hg的生态风险指数之和占综合指数的82.43%,生态风险最高;滇东南地区重金属潜在风险综合指数最高,具重度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0.
深圳海域养殖牡蛎卫生质量状况(Ⅰ)重金属含量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2年1月~2004年2月深圳海域12个站位养殖的3种牡蛎体内重金属Cu、Zn、Pb、Cd、Hg、As、Cr的检测资料,分析了近期深圳海域养殖牡蛎的重金属含量与卫生质量状况。结果表明:牡蛎体内的重金属含量Cu为ND~548,Zn为ND~14496,Pb为ND~2.40,Cd为ND~4.20,Hg为ND~0.16,As为ND~3.20和Cr为(ND~1.79)×10 6湿重,其中珠江口、深圳湾的近江牡蛎重金属含量普遍要高于大亚湾、大鹏湾的长牡蛎和褶牡蛎。参照NY5073 2001《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对深圳海域养殖牡蛎重金属残留的卫生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深圳海域养殖牡蛎体内超标的重金属主要有Cu、Zn、Pb、Cd、As,养殖牡蛎卫生质量欠佳。  相似文献   

11.
对采自盐城北部潮间带的241个表层沉积物样进行测试分析,探讨了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Cr、Cd、As、Hg)空间分布特征及各元素相关关系,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污染评估。结果表明:1)研究区重金属Zn、Pb、Hg含量均符合国家规定的一类沉积物标准,Cr、Cd、Cu、As含量在大部分站位也都低于一类沉积物标准,其中Cr仅在个别站位处达到二类沉积物标准,Cd、Cu、As在少数站位达到二类沉积物标准。2)研究区Cu、Pb、Zn、As四种元素在物源或迁移累积特征上具有相似性,Cd元素不受元素粒度控制律控制。3)研究区重金属总体污染和潜在生态危害处于低风险级别,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dAsCuPbCrZnHg。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Pb、Cd、Cr、Hg、As、Cu、Zn、Ni等8种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空间分布及污染来源.2019年9月共采集382个兰州耕地表层土壤样品,并测定其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①兰州市耕地土壤重金属Pb、Cd、Cr、Hg、As、Cu、Zn、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96,0.24,0.05,6.40,8.36,48.57,101.92,34.34mg/kg,其中Hg的均值超过国家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Cd、Hg、Cu、Zn、Ni的均值超过兰州市土壤背景值.内罗梅综合指数表明研究区耕地52.62%样点呈现轻度污染,37.70%样点呈现中度污染,3.66%样点呈现重度污染,无重金属污染的样点占6.02%.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13.09%的样点属于轻微生态风险,68.85%的样点属于中等生态风险,17.54%的样点属于强生态风险,0.52%的样点属于很强生态风险.②基于PMF模型可知8种重金属有4种主要来源,其中Pb、Cd、Zn、Ni以交通运输源为主,贡献率分别为52.4%、50.7%、56.7%和50.2%;Hg以农业活动和医疗设备源为主,贡献率为83.7%;Cr、Cu和Ni以自然源为主,贡献率分别为81.2%和61.3%和49.8%;As以工业活动源为主,贡献率为68.3%.③从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区内除Cr外,Pb、Cd、As、Cu、Zn、Ni在城关区和七里河区都有高值区出现,其中Zn和Ni的高值范围较广,可能与人为影响有关;Hg在城关区、安宁区、七里河区以外的研究区内均有高值出现.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由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报道的近30年来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和年代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近30年来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w(Cd)、w(Pb)、w(Cr)、w(As)、w(Hg)、w(Cu)、w(Ni)、w(Zn)平均值或中位值均符合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污泥农用时污染物控制标准限值,但数据离散且呈偏态分布. 依据GB 18918─2002,1980─1989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重金属质量分数75%分位值中有w(Cd)、w(Cu)、w(Ni)、w(Zn)超标,90%分位值中有w(Cd)、w(Pb)、w(Hg)、w(Cu)、w(Zn)、w(Ni)超标;1990─1999年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重金属质量分数75%分位值中w(Ni)超标,90%分位值中除w(As)外其他重金属均超标;2000─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重金属质量分数75%分位值中w(Ni)超标,90%分位值中w(Cd)、w(Cr)、w(Hg)、w(Cu)、w(Zn)、w(Ni)超标. 从年代变化看,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w(Cd)、w(Cu)随年代逐渐下降,但w(Hg)、w(As)、w(Cr)、w(Zn)、w(Ni)、w(Pb)呈波动趋势. 近10年数据表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w(Ni)、w(Cd)、w(Hg)超标倍数最高,在进行污泥处置时需要优先关注.   相似文献   

14.
孙钦帮  高范  王阳  张冲  崔雷 《海洋环境科学》2018,37(5):685-690, 698
为了研究红海湾海域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2015年5月和11月在研究海域设48个采样站位进行了表层水样分析,分析了Cu、Pb、Zn、Cd、Cr、Hg和As共7种重金属的含量及污染特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综合污染评价法对研究海域的水质污染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利用变异系数法来分析了各调查站位之间污染物在空间尺度上离散程度,使用相关性分析和PCA方法分析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海水中Cu、Pb、Zn、Cd、Cr、Hg和As含量的平均值均满足《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水质要求,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7种重金属平均含量的污染程度大体排序为:Zn>Pb>Cu>As>Cd>Cr>Hg。综合污染评价法显示评价海域表层海水中7种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的平均值均小于1,且综合污染指数整体相差不大,研究海域属于清洁海域。变异系数结果表明各站位间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在调查海域空间离散度较大,研究海域的重金属污染物来自不同的污染源。相关性分析和PCA方法分析表明,重金属元素Cu、Pb、Zn、Cd、Cr、Hg和As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且前三个主分中的研究重金属元素正载荷较低,因此重金属元素相互之间都不具有相似的污染水平或共同的污染来源,元素之间具有共同来源的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杭州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来源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1996—2012年期间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春季调查资料,研究了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Hg、As 6种重金属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影响机理,并对其来源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As 5种重金属主体上呈现出以南汇嘴附近海域为高值区,向东北部和西南部海域逐渐递减的趋势;Hg在长江口南支入海口和杭州湾口北岸未呈现出明显的高值区,在舟山东南海域出现了明显的高值区.历史变化趋势表明,自1996年以来,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b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Cu、Zn、As含量在2001—2009年期间均表现出了上升趋势,2009年以来总体呈下降趋势;Cd、Hg含量有一定波动但总体保持稳定.基于历史数据统计法确定的Cu、Pb、Zn、Cd、Hg、As的环境背景值分别为20.6、21.0、80.5、0.102、0.039、9.99 mg·kg~(-1).各金属元素两两之间基本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来源具有相似性.主成分分析表明,陆源碎屑颗粒的输送对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组成和分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时,重金属在不同介质间转换机制及海水养殖污染对沉积物重金属来源也有一定贡献.表层沉积物总体潜在风险为中等,Hg和Cd是主要生态风险贡献因子,其中,Hg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强.RI相对高值区分布在舟山东南海域、长江南支入海口及杭州湾口北岸.  相似文献   

16.
三亚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亚湾10个表层沉积物中的6种重金属元素进行分析,并运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平均含量高低依次为Zn>Pb>Cu>As>Cd>Hg。10个站位单个重金属都处于低污染水平,重金属平均污染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Pb>Zn>Cu>As>Hg>Cd;研究区域多种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均属于低污染。6种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大小是Hg>Pb>Cd>Cu=As>Zn;监测海域的总体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低。  相似文献   

17.
太湖西岸河网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边博  周燕  张琴 《环境科学》2017,38(4):1442-1450
为研究太湖西岸河网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调查了丰-平-枯3个水期19个点位8种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顺序为ZnCrCuPbNiAsCdHg,其中Cd、Cu、Zn、Pb、Ni明显高于其环境背景值,除As外,其余7种重金属平水期含量高于丰水和枯水期.地累积指数(I_(geo))和潜在生态指数(RI)评价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中Cd属于中等污染程度和中等生态风险,Cd对RI贡献率为35%,重金属生物毒性不利影响评价值(mP EC-Q)范围为0.12~0.76,平均值0.30,表明研究区发生生物毒性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为15%~29%,工业与生活混合区点位S2从污染程度、生态风险、生物毒性不利影响和主成分评价的污染及风险均最大,表现出多种重金属的协同污染,这与其周围污染排放特征一致,为该区域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北京市凉凤灌区小麦籽粒及其相对应土壤样品的调查发现,小麦籽粒中的Ni、Pb、Zn超标率分别为38.1%、28.6%、4.8%;Hg、Cd虽然未发现超标现象,但也有部分样品接近国家食品卫生标准(GB2762-1994和GB 15201-1994);与1976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在过去的30年中,小麦籽粒中Hg、Pb、Cu含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凉凤灌区的小麦存在Hg、Pb、Zn等污染的潜在风险.无论是测定的土壤重金属全量,还是测定的土壤重金属的可提取态含量,都与小麦籽粒的重金属含量无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在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否对农作物(小麦籽粒)影响时,采用目前通用的土壤可提取态重金属并不一定会优于土壤重金属全量.  相似文献   

19.
时运红  李明远  李波  魏杰  吴光学 《海洋环境科学》2017,36(2):186-191, 208
根据1992~2013年间深圳湾沉积物的监测数据,重点分析了重金属砷(As)、镉(Cd)、铬(Cr)、铜(Cu)、铅(Pb)、汞(Hg)和锌(Zn)含量、来源、相关性、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等污染状况。深圳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1992~2013年间,深圳湾尤其是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基本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下降,重金属含量在2000~2009年间相对较高;Cd、Cr、Cu、Pb、Hg和Zn的含量从湾内到湾口逐渐降低。重金属Cu、Pb、Zn和As的富集因子指数较高,说明这4种重金属主要来自人类活动。Cd、Cr、Cu、Pb和Zn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具有相似污染途径和迁移过程。深圳湾底泥中重金属Pb、Zn和Cu属于轻微污染程度,其他重金属为无污染程度。深圳湾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危害程度为轻微生态风险,重金属中Hg的生态风险指数最高,As和Cd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