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吴新燕  陈虹  顾建华 《灾害学》2012,(4):128-131,137
介绍了制定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行动规范的背景,阐述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行动的阶段,给出了地震现场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行动规范的内容。该规范将有效地规范和协调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的救援行动,提高救援能力与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2.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迅速应对这种突发性事件。开展应急演练培训,能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应急处置和科学决策能力。应用虚拟仿真应用技术构建了虚拟地震应急演练平台,提出了系统体系结构、想定编辑器、演练控制的设计思想以及虚拟应急演练的组织方式。虚拟地震应急演练平台使演练者能够通过看地震灾害现场,做出相应决策,从而增强受训者的临场感觉,提升地震应急管理人员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3.
高娜  聂高众 《灾害学》2015,(2):158-161
地震应急救灾效能是不同救援队震后救灾效果的最直接反映,救援队伍到达灾区的时间长短是影响救灾效能的最直接因素。该文首先分析了地震救援中被埋压人员的存活率问题,并将震后的救援力量分为三组:当地民众自救互救能力,当地及灾区周边的军队、武警、消防官兵的救援能力和地震专业救援队的救援能力,探讨了这三组救援队在地震救援过程中的救灾效能,及地震灾区的气温对救灾效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防灾博览》2014,(4):6-7
为提高救援队伍应对大型客车燃爆救援能力,兰州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救援队于2014年7月16日在高温酷暑下开展了一次救援演练。模拟一辆大型客车发生燃爆,车内浓烟弥漫,乘客生命危在旦夕,兰州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救援队紧急出动,在现场控制火势,紧急营救乘客,  相似文献   

5.
《灾害学》2016,(3)
在理论分析、文献查阅和救灾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地震应急救援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然后采取问卷调查的手段,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原理,设计了影响因素指标重要性的调查问卷,并在全国10省28个县(市)的地震、民政、应急办等部门开展了贡献率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从认知的角度,在4个一级指标中,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加强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因素;在基础设施方面,建筑物抗震能力是最重要的二级指标;在应急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专业救援队伍和基础医疗能力是最重要的二级指标;在专项能力和专项经验方面,民众自救互救能力、抗震救灾指挥协调机构、现场灾情获取能力、应急通讯设备、地震应急预案覆盖度、地震应急演练与培训等比较突出;在基础环境背景方面,人口密度、岩性条件、地形起伏度影响比较大。在综合排序中,建筑物抗震能力、危险源控制水平、疏散场地面积、公路密度、手机普及率、人口密度、岩性条件、专业救援队伍、是否通铁路和基础医疗能力是最重要的10个影响因素,应当作为应急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2009年5月12日,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的警报拉响.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迅速集结.奔赴“地震灾害现场”.一次浩大的“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正式拉开了帷幕。这次演练.组织方模拟了许多典型场景,其中回良玉副总理亲自为“灾民”发放科普宣传材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细节不但体现出组织者对这次演练设计的精心,也反映了各级领导对地震应急宣传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城市应急医疗服务设施系统在震时发挥重要的医疗救援作用,是驱动城市防灾韧性的重要因素。为了保障强震后的城市应急医疗救援,强化网络关键节点、优化网络空间布局。基于建筑物、应急医疗设施和道路网络等城市系统的模拟仿真,构建不同地震灾害强度下城市应急医疗救援的供需场景。该文采用复杂网络技术构建城市应急医疗救援网络模型,分析多情景震后网络社团结构与特征参数。以某城市应急医疗服务设施系统为例进行实例分析,表征多情景地震灾害对应急医疗救援网络结构的具体影响,为优化城市应急医疗救援网络的结构鲁棒性和网络抗毁性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8.
地震灾害避难所优化选址是灾害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个难点。以最小化总疏散距离和最小化避难所总面积为目标,同时在满足距离约束和容量约束的条件下,建立地震灾害避难所选址多目标模型,采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对模型进行解算,并以海南省文昌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距离约束在多目标模型的空间分配结果中起主导作用,容量约束则会显著影响多目标模型及其算法在高维复杂问题中的空间搜索能力和解的质量。优化结果可为灾害避难所区位的确定及疏散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震后应急疏散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地震这种影响范围广、救援技术要求高的灾害,有效的人员搜救是减少人员伤亡的关键环节。其关键因素除了能够及时赶到灾害发生地点外,最重要的是所部署救援队的能力能够满足救援需求,携带的装备及技术能够在现场开展相应的搜救工作。为有效地部署救援力量,美国联邦紧急管理署(FEMA)针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需求形成了一整套搜救队伍分类、分级体系。研究该体系对于中国救援队伍的建设及灾后第一时间救援队伍的部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详细剖析美国搜救队伍的分类分级及其相应的技术能力要求,并在分析中国紧急救援队伍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专业救援队伍分类分级的建议,为国内应急救援资源的灾后部署、调整、追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大震救援分析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祯  王建军  陈虹 《灾害学》2011,(4):139-142
应急预案是应对灾害之本,我国现有地震应急管理体系框架下地震应急预案在巨大地震灾害应对中在可操作性方面存在问题。通过大地震现场救援经验总结,分析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存在的缺陷,提炼我国地震应急预案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的内容,提出改进应急预案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地震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快速平息地震发生后现场的混乱情况,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出科学、系统、高质量的决策,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及时有效,对我国地震灾害应急协同决策系统可靠性进行了研究。在理论分析和国内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案例的基础上,参照《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相关法律法规和文献资料,对地震灾害应急协同决策系统可靠性概念进行了界定,划分了参与地震灾害救援过程中的应急协同决策主体,构建了决策主体间的关联关系,建立了地震灾害应急协同决策系统可靠性测度模型,并结合问卷调查确定了属性参数,应用多主体仿真软件进行了地震灾害应急协同决策系统可靠性仿真,得到了社会公众满意度的变化趋势。这种方法为度量地震灾害应急协同决策系统可靠性提供理了论根据,并具有实际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张亮  徐力杰 《灾害学》2021,(4):152-155
在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中由于无法准确定位救援位置,导致救援速度比较慢,因此,研究基于智慧校园人脸识别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方法,构建一个包含校园内所有人员的基础信息库,并安装相关人脸识别设施。地震灾害发生后,对设备采集信息进行识别,确定地震灾害中校园内被困人员数量以及被困人员最后出现区域(即被困区域),以建筑破坏指数表示地震灾害下校内建筑结构风险,将建筑结构风险由高至低划分为5个等级,结合智慧校园人脸识别、校内建筑结构风险等级以及路网模型,生成包含基础资料、校内复合灾害分析与应急救援要素规划等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方案,根据救援方案完成救援力量的合理部署,再加上多种救援技术的应用,最终实现有效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并提出安全优先、安保优化等校园防震减灾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3.
《灾害学》2020,(2)
为提高中国救援队在国内外各类灾害事件中药品供应保障的效率,建立应急救援药品保障通用模块。检索近15年内灾害及突发事件疾病谱或灾害医学救援相关文献约150余篇,将疾病谱与应急药品真实情况采用Q型聚类分析,确定药品通用模块的品种与数量,通过网络信息处理与储存支持服务,将救援药品目录制作成能够随时查阅的二维码,方便查找追踪。初步确定近年来各类灾害的疾病谱与所占比例,搭建出药品的通用模块以便应用于各类灾害救援,并将此系统应用于2019年中国救援队赴莫桑比克救援任务中,且于10月23日通过联合国国际救援队伍分级测评(INSARAG External Classification, IEC)。基于INSARAG构建的应急保障药品体系,可提高救援药品响应与筹备效率,为灾害救援提供快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防灾博览》2021,(4):4-5
2021年7月15日,东盟地区论坛国际城市搜救能力强化培训及综合演练在线举办,中国和泰国担任共同主席。此次培训由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承办,旨在促进东盟框架下各国在重大灾害应对领域的能力建设,搭建区域专业城市搜索和救援队伍合作与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人员紧急疏散显得日益重要。本文研究了突发事件下人员临时应急避难所的选址问题,基于单一指派约束和容量约束的设施选址问题(SSCFLP)研究基础,假设疏散时间随机和选址网络随机,考虑一个星期和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疏散人员数量不同的现时情况,建立临时应急避难所选址模型,并采用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确定临时应急避难所的数量和位置,并通过实例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将人群聚集在临时应急避难所等待救援,可以节约救援车辆等资源,大幅减少疏散时间,提高人员应急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16.
唐炉亮  杨雪  刘章  王雪浩  靳晨  董坤 《灾害学》2015,(2):179-185
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造成严重财产和人身安全损失的重大灾害,如何建立灾害条件下中国人口高密度大范围的应急疏散模型,具有重大的意义。该文基于我国灾害条件下高密度人口的集体疏散模式,按照灾害区域的具体情况和人口分布,以道路实时速度和路面损毁程度所决定的道路阻抗性作为评判道路疏散能力的依据,构建从危险区域的多集结点到安全区域的多安置点的多层次应急疏散模型,确定集体疏散人员的疏散路径、人数和车辆,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的受灾群众整体最优疏散,并以山东省德州发生地震作为实验区,采用Google Map API和C#搭建多层次应急疏散平台,验证了多层次应急疏散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桥梁是城市交通系统中抗震性能最差的节点,一旦遭受地震破坏会影响城市生存功能,可能导致城市局部或整体功能瘫痪,引发或加重次生灾害,降低了地震应急救援和震后恢复的速度和效果,是都市区震害情景构建中重点考虑的关键环节。根据唐山、海城、汶川地震等桥梁震害资料,对桥梁按场地土类型、建筑年代等分类,建立桥梁易损性曲线模型,并提出了适用于城市大量桥梁地震灾害状态快速评价方法,利用该方法评价了潜在近场强地震动作用下太原市区环城高速以内主干道路桥梁的震害。与以往的桥梁易损性模型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桥梁易损性模型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价桥梁的震害。该方法可为城市桥梁的震前改造加固、震后快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震后应急救援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12月4日,"东盟地区论坛——国际城市搜索和救援能力建设"培训班在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开班,来自马来西亚灾害援助和救援局、柬埔寨国家救援711、蒙古国家紧急情况管理局和印度尼西亚国家搜索和救援局的应急救援专家和队员共40人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帮助东盟地区论坛框架下各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人道主义搜索与救援行动框架下的国际救援队伍,提升东盟地区论坛各国和"一  相似文献   

19.
为在重大危险源应急救灾中给决策人员提供最优的人群疏散方案,提高抢险救灾能力,将疏散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先将灾民疏散至临时疏散救援点,再根据灾民受伤的严重程度有选择地将其疏散至定点医院进行救治。综合考虑灾害对人群疏散造成的影响,将道路危险系数等参数加入目标函数中,将灾区按灾害程度赋予不同的优先疏散系数并将之反映在时间满意度上,以总疏散时间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疏散模型,并应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最后,通过MATLAB进行仿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和算法给出的疏散策略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灾害学》2020,(2)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且灾害区域分异特征明显,然而应急救援基地布局与建设仍存在着救援力量部署缺乏针对性、基地运行机制不完善、跨区域协同救援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自然灾害进行综合区划,建设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对救援力量进行针对性部署,是优化我国突发事件区域应急联合救援体系的有效途径。在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我国进行区域划分,提出遵循依托现有的原则,在各区域内设立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同时对救援网络构建、中心建设与运行机制进行思考:将我国划分为九大区域,依托国家陆地搜寻救护基地,由政府牵头、大中型企业投资入驻,建设九大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立以消防为主,其他救援力量为辅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等观点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