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渤海石油烃输移扩散对水质污染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2010年环渤海主要河流及海上油气平台的石油烃入海量,利用建立的与水动力模块相耦合的污染物输移-扩散模型,数值模拟了2010年渤海表层石油烃浓度分布以及主要入海河流、油气平台单独输入时对渤海石油烃浓度的影响及其分担率场。结果表明: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及渤海中部海域石油烃浓度范围分别在20~80μg/L,13~15μg/L,8~10μg/L及2~10μg/L之间;莱州湾中黄河的分担率(60%)最高,渤海湾中黄河的分担率(30%~50%)也是最高,辽东湾中辽河的分担率(20%~60%)最高,渤海中部黄河的分担率(20%~50%)最高;在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及渤海中部海域海上油气平台分担率分别为10%、10%~20%、20%~30%、10%~30%。  相似文献   

2.
渤海采冰增量盐分扩散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冰的大规模开采会导致周围水体的盐分增加.本文基于ECOMSED模式,建立了渤海潮流驱动下的盐分扩散模式,来定量的分析渤海结冰期增量盐分的扩散情况.结果表明,渤海的三个湾中,莱州湾的盐分交换能力最强,渤海湾次之,辽东湾的盐分交换能力最弱.渤海中部海域通过与三个湾的水交换,对抑制冰区盐度升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渤海海峡,渤海有向外海输出的净盐通量.  相似文献   

3.
渤海海域夏季石油烃污染状况及其环境容量估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调查分析了渤海海域石油烃污染状况,建立了渤海石油烃多介质动力学模型,估算了渤海海域石油烃污染物环境容量和剩余环境容量。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石油烃平均浓度为(25.7±13.6)mg/rn3,变化范围为4.4~64.8 mg,/m3,其中,莱州湾,渤海湾等近岸海域污染较严重。在一、二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渤海海域石油烃污染物环境容量(ECo)为29 169 t/a,在三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ECo为177 306 t/a,在四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ECo为298 446 t/a,各海域在一、二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石油烃污染物环境容量分别为,渤海湾5 255 t/a,辽东湾8 869 t/a,莱州湾4 889 t/a,渤海中部10 156 t/a。  相似文献   

4.
刘亚飞  娄安刚  孟云 《海洋环境科学》2017,36(5):719-725, 753
本文采用DHI MIKE3模型,基于渤海2004年和2014年的岸线地形数据,搭建了新旧岸线地形条件下渤海三维水动力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耦合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模块,对环渤海主要排污口的粒子影响距离进行研究,来表征岸线地形变化对排污口附近海域的水交换能力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环渤海排污口水交换能力整体呈减弱趋势。辽东湾西北部和东北部湾顶、渤海湾西北部湾顶、莱州湾大部分区域减弱幅度较大;渤海湾南口和渤海海峡附近水交换能力明显增强;位于岸线变化程度较小海域的排污口水交换能力变化不大。造成排污口附近水交换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岸线地形变化引起的余流方向、大小的变化和构筑物附近小环流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5-2020年渤海14个海洋油气区邻近海域表层海水污染要素监测结果,结合主成分综合评价法、相关性分析及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分析了渤海海洋油气区邻近海域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贡献。结果表明:渤海中部油气区邻近海域水质状况优于辽东湾和渤海湾;位于辽东湾湾顶的油气区1号邻近海域海水水质综合评价结果最差,位于辽东湾湾口的油气区4号邻近海域结果最好,这可能与二者受陆源输入和水动力条件影响差异较大有关;此外,与汞(Hg)相比,化学需氧量(COD)、石油类、镉(Cd)含量受陆源输入的影响较大,油气平台排海污染物对海水中污染要素贡献较小,其携带COD、石油类的贡献率分别低于陆源输入的0.02%、6%,Hg、Cd远远低于陆源输入的7%、3%。  相似文献   

6.
应用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三级月平均遥感反演数据对2003年~2013年渤海表层叶绿素a浓度的空间、年际及季节分布特征与演变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海表层水体叶绿素a浓度在靠近陆域的浅层水域浓度偏高,最高值分布于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等三个内湾水域;2003~2013年,除莱州湾外,渤海表层叶绿素a浓度呈逐年增加趋势;季节性变化方面,除渤海中部与渤海海峡,叶绿素a浓度每年有2次高峰期,峰值分别出现在早春与夏末,两次峰值间的夏季中期出现一次极低值,峰值出现时间依据地理位置不同有1个月左右时间差别。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色素分类法分析研究了2021年7月渤海中部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环境因子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夏季渤海浮游植物类群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表层水体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以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和绿藻纲(Chlorophyceae)为主,分别占总叶绿素a(Chlorophyll a, Chl a)浓度的(30.36±18.17)%与(23.60±6.60)%;中层水体浮游植物优势类群以硅藻纲(Bacillariophyceae)和绿藻纲为主,分别占总Chla浓度的(24.43±9.76)%与(21.04±5.56)%;底层水体浮游植物优势类群以硅藻纲和青绿藻纲(Prasinophyceae)为主,分别占总Chl a浓度的(35.28±8.49)%与(19.16±6.04)%。聚球藻属的高值主要出现在莱州湾湾口和辽东湾湾口的表层水体,绿藻纲的高值出现在渤海湾湾口和辽东湾湾口的表、中层水体,硅藻纲的高值主要出现在渤海湾湾口和莱州湾湾口的中、底层水体,青绿藻纲则主要分布在渤海湾湾口和辽东湾湾口的底层水体。调查期间,渤海中部存在明显的层化现象,大部分海域的...  相似文献   

8.
渤海海域富营养化评价及风险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2013年渤海海域水质监测数据资料,采用富营养化指数法对渤海海域富营养化状况的变化趋势实施评价,并通过回归分析法对未来5 a内富营养化风险概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渤海海域富营养化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普兰店湾、辽东湾、永定新河口、海河口、马颊河口、莱州湾底等区域,主要贡献因子是DIN、PO4-P、COD。建议对主要贡献因子采取总量控制措施,以期避免富营养化的发生或降低其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9.
河口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关键通道,每年地表径流通过河口向陆架边缘海输入大量溶解无机碳,导致其碳源汇格局发生改变。本文分析了渤海夏季28条入海河流关键碳循环参数分布特征,估算了主要入海河流夏季溶解无机碳直接输入通量,莱州湾、辽东湾及渤海湾的溶解无机碳直接输入通量分别为0.66 TgC、0.44 TgC、0.17 TgC,直接汇入莱州湾的溶解无机碳通量超过50%,主要贡献来自黄河,另外,汇入辽东湾的大辽河及双台子河贡献了渤海河流溶解无机碳直接输入通量的20%。  相似文献   

10.
渤海表层沉积物中DDTs、PCBs及酞酸酯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利用第2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数据,研究渤海表层沉积物中DDTs、PCBs和酞酸酯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DDTs和PCBs的高值样点主要分布于秦皇岛近岸、辽东湾近岸和渤海湾近岸海区;酞酸酯的最高值和次高值样点分别出现在莱州湾近岸和辽东湾近岸,而秦皇岛近岸海区的平均水平高于其它海区.目前,渤海表层沉积物中PCBs和酞酸酯的含量相对较低,对周边底栖生物尚未构成威胁.另一方面,DDTs组成的比值关系显示秦皇岛近岸、渤海湾近岸和辽东湾近岸海区近期出现DDTs的输入,并且DDTs含量已超出相应的生态效应低值区间的标志水平,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在渤海海区大多数样点,DDTs的主要代谢产物为厌氧条件下的DDD.  相似文献   

1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Pb, Hg, Cd, Cu and As in the Bohai Sea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lected dissolved heavy metals were analyzed during large scale surveys from August 12 to 25,2003 in the Bohai Sea.Dissolved Pb was the only element with average concentrations higher than the grade-one sea water quality standard of China.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Pb in surface water was similar to those of Cd,Cu and As,where the isopleths generally indicated decreasing values from the bays to the central areas.Only for Hg did the high concentrations not only appear in Liaodong Bay,Bohai Bay and Laizhou Bay,but also in the Central Area,viz.not only in inshore but also in offshore areas.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dissolved Pb,Cd,Cu and As were largely uniform,while that of dissolved Hg increased with depth.We infer that the input of pollutants from land wa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for the detecte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issolved heavy metals, followed by the dynamics of sea water,release from bottom sediments and biochemical processes.Comparing with historical data,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heavy metals appear to decline in recent years.  相似文献   

12.
渤海沿岸底栖贝类体内微污染物残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第二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数据以确定渤海沿岸站位底栖贝类体内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含量范围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沿岸贝类体内Cd的含量普遍较高,而As、Hg和Pb的浓度水平大多较低.辽东湾沿岸贝类体内检测到较高的DDT显示附近区域有新的DDT输入.PCBs的生物残留量以莱州湾近岸为最高,其次是渤海湾近岸;酞酸酯的生物残留主要出现在莱州湾和辽东湾沿岸站位.渤海沿岸大部分站位贝类体内DDTs组份含量已超出相应的USEPA人体健康和野生动物的质量基准,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3.
渤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与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第2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数据,研究渤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输入来源.结果表明,按渤海海区划分,PAHs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秦皇岛沿岸、辽东湾、莱州湾、辽东半岛近岸、外海海区和渤海湾近岸.对照有关的沉积物质量标志水平,秦皇岛沿岸和辽东湾(尤其是锦州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具有较高生态风险.就PAHs组成而言,锦州湾近岸沉积物中低环比例较高,其它海区4~5环占优.荧蒽/芘和芘/苯并(a)芘两个比值参数显示锦州湾近岸沉积物的PAHs主要源于石油工业,秦皇岛近岸和莱州湾部分站点主要来自燃油产物,而其它海区的大部分站点则属于燃煤型来源.燃烧生成的PAHs易吸附于细微颗粒物上,其迁移和沉降可能是外海海区PAHs含量高于渤海湾近岸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4.
渤海中部底质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质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渤海中部底质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Cu、Pb、Zn、Cr、V、Ni的含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与国内外其他海域进行了对比,探讨了重金属来源,并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发现,该区重金属元素Cu、Pb、Zn、Cr、V、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2.50, 24.26, 64.27, 59.66, 67.91, 30.57mg/g,重金属在海河口附近、渤海湾中部、渤海中部泥质区及辽东半岛沿岸的含量较高,而在研究区东部的渤中浅滩和渤海湾北部的含量较低.与国内外其他海域相比,研究区的重金属含量处于中等水平.重金属以自然来源为主,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生态危害评价法对研究区底质沉积物的环境质量评价表明:渤海湾北部和研究区东部的渤中浅滩污染程度较轻或者无污染;辽东半岛沿岸为轻度污染;海河口及天津沿岸、渤海湾中部、研究区中部泥质区为中度污染.污染元素主要是Pb,其次为Cr、Zn和V,而Cu和Ni的污染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山东近岸海域2020年7月-8月表层海水pH、温度、盐度、叶绿素a、溶解氧等数据,研究了夏季山东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的分布特征及受控因素。结果表明:2020年夏季,山东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范围为7.76~8.62,平均值为8.12±0.11;莱州湾pH最高,渤海湾pH最低,在不同区域环境条件下pH的受控因素存在差异;夏季,渤海湾表层pH受径流引起的水团混合以及微生物对有机质的矿化分解的影响显著;由陆源营养盐输入引起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增强,是控制夏季莱州湾表层海水pH的主要因素;烟威北部海域pH受黄海冷水团影响明显,由温度、盐度控制的碳酸盐解离平衡过程对pH也产生影响;南黄海近岸海域pH除受黄海冷水团的影响外,部分区域还受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根据近几年的海洋常规监测数据,确定渤海及黄海北部沿岸底柄贝类体内典型微污染物的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36%以上的站点中,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超过国家海洋生物质量第1类标准(15μg/g,湿重,下同),尤其是大连湾和河北新村附近海域贝类体内含量甚至高出第Ⅲ类标准(80μg/g,以湿重计),并且,近年来大部分海域贻贝...  相似文献   

17.
春季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以2009年5月渤海湾近岸海域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和环境资料为基础,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并运用香浓-维纳多样性指数、AZTI海洋生物指数(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AMBI)和多元AZTI生物指数(Multivariate-AMBI,M-AMBI)对渤海湾底栖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渤海湾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低值区皆集中在河口区、排污口区以及港口附近海域,群落结构比较脆弱,物种明显小型化、低质化.渤海湾受到干扰最严重的区域集中在黄骅港、蓟运河口、北塘排污口以及南、北排水河口区附近海域.盐度、水深等环境因子及围海造陆、污染物排放等人为干扰因素联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历史资料相比,渤海湾底栖生物群落发生了较大变化,物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急剧下降,河口、排污口区以及港口附近尤为明显;渤海湾环境质量状况可能较优于莱州湾、辽东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