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CdCl2将盆栽土壤Cd浓度处理为1mg/kg、5mg/kg、10mg/kg、20mg,/kg、30mg/kg种植棉花,研究棉花对镉的吸收及镉在棉花体内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当土壤镉浓度小于30mg/kg时,镉在棉花体内的分布呈现不同的规律。当土壤镉浓度小于5mg/kg时,镉主要分布在棉花的地上部;当土壤镉浓度大于20mg/kg时,镉主要分布在棉花的叶片、根、茎中,其中叶片的镉含量最高,棉絮镉含量最低。不同镉污染水平下,棉花的镉富集系数均小于1。当土壤镉污染浓度为5mg/kg时,棉花叶片的镉富集系数为0.76。在同一镉污染水平下,棉花叶片的镉转运系数最高。当土壤镉含量小于20mg/kg时,棉花茎、叶、棉絮的转运系数平均为4.63。  相似文献   

2.
以黑麦草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模拟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间作3种农艺措施对黑麦草修复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在土壤中加入一定比例牛粪可提高黑麦草对cd的吸收效率,非根际土中cd含量由14.56mg·k^-1降低至14.11mg·kg^-1,同时根际土中Cd含量由6.75mg·kg。提高至13.33mg·kg^-1,黑麦草体内吸附cd的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在土壤中加入一定比例秸秆可促进cd向根际土壤的迁移,非根际土中cd含量由14.56mg·kg^-1降低至13.27mg·kg^-1,根际土中cd含量由6.75mg·kg^-1增加至13.46mg·kg^-1,且土壤与秸秆以5:2的比例混合时效果更明显;黑麦草与小麦间作处理根际土中cd含量显著增加,由6.75mg·kg^-1提高至14.77mg·kg^-1,同时黑麦草体内cd含量有大幅度降低。说明土壤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牛粪、秸秆均可提高黑麦草吸收土壤中cd的能力,提高黑麦草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小麦间作能抑制黑麦草对土壤中cd的吸收。  相似文献   

3.
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提供科学依据,2005年对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100个农业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耕层全砷、镉、铬、汞和铅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1mg·kg^-1,0.163mg·kg^-1、100.1mg·kg^-1、0.257mg·kg^-1和3.6mg·kg^-1,与1983年宁波市的耕层土壤背景值相比,分别增加了12.5%、32.5%、61.2%、0.8%和55.2%,土壤已受到镉、铅和汞的轻微污染,而汞的污染已得到遏制。从总体上来说,鄞州区农业土壤环境质量良好,区内有98个点(占总样点数的98%)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但有2个点(占总样点数的2%)分别受到镉和汞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来源于广东省516个蔬菜种植基地18种蔬菜品种1 465个样品中铅、镉含量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蕹菜品种铅平均含量最高(0.11mg·kg^-1),西洋菜镉平均含量最高(0.060mg·kg^-1);总样品铅检测合格率97.0%,镉检测合格率98.9%;所检蔬菜品种的铅、镉平均污染指数均小于0.7。表明广东省各生产基地的蔬菜重金属安全状况总体较好,处于优良水平。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马铃薯果实、植株和土壤样品中噻呋酰胺的分析方法,并测定了噻呋酰胺在马铃薯田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样品采用丙酮提取,二氯甲烷萃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检测。当样品中添加的质量分数为0.001~0.05 mg·kg^-1时,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5.76%~93.5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4%~7.33%,噻呋酰胺的最低检出质量浓度(LOQ)为0.001 mg·kg^-1。2009—2010年在天津和南京两地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噻呋酰胺在马铃薯植株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半衰期分别为6.08~6.30 d和4.92~7.07 d,施药后21 d的消解率均在91%以上;240 g·L^-1噻呋酰胺悬浮剂按推荐剂量480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720 g·hm^-2兑水喷雾1次,在马铃薯收获期时噻呋酰胺在马铃薯果实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质量浓度0.076 2~0.649 6 mg·kg^-1和0.020 7~0.305 0 mg·kg^-1。根据大田试验结果,建议噻呋酰胺在马铃薯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为1.0 mg·kg^-1。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黄瓜和土壤中啶氧菌酯残留量的检测分析方法,对啶氧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残留规律进行了研究。啶氧菌酯的最小检出量为3.5×10^-11g;在黄瓜和土壤基质中的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05mg·kg^-1。对黄瓜和土壤2种基质,设置了0.005、0.05、0.25 mg·kg^-13个添加水平,每个添加水平设置5个重复,啶氧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68.61%-122.4%,变异系数为1.06%-17.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啶氧菌酯在天津地区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71d和12.9 d,在山东地区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70d和10.3 d,在江苏地区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9.76d和14.9 d。距最后一次施药5d时,啶氧菌酯在黄瓜中的最高残留量为0.014mg·kg^-1,远低于欧盟规定的黄瓜中啶氧菌酯最大残留限量0.05mg·kg^-1。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试验,拟订了浙北土壤有效磷的农学-环境综合分级指标体系。按照不施磷对照处理产量占施磷肥处理产量的相对比例大小和土壤磷素发生明显流失时的土壤磷状况,把土壤有效磷由低至高分为低、较低、中、较高、高和环境危险等6级。其中,水稻生产的土壤有效磷分级标准依次为〈6、6~10、10~15、15~20、20~50和〉50mg·kg-1;蔬菜生产的土壤有效磷分级标准依次为〈10、10~20、20~28、28~40、40~50和〉50mg·kg^-1。提出了不同磷素状况的土壤管理看法:对当土壤有效磷超过15mg·kg^-1的水稻田或有效磷超过28mg·kg^-1的蔬菜地可实施"减量、隔年施磷"的施肥方法;当水稻田土壤有效磷超过20mg·kg^-1或蔬菜地土壤有效磷超过40mg·kg^-1时,应实施动态优化施磷方法,即减少磷肥施用量,保持施磷量相当或略高于作物吸磷量即可。在施用有机肥或长期施用一定量化学磷肥的条件下,可以不施用磷肥或少施用磷肥,充分发挥磷肥的后效特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杭州市城区蔬菜地中农药残留量,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杭州市城区蔬菜地中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为ND~0.19mg·kg^-1、ND~0.238mg·kg^-1、ND~0.013mg·kg^-1,检出率为52.4%、33.3%和28.6%。其中有机氯类农药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以上,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根据加拿大残留限量标准评价有机磷类农药,超标率为14.3%;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土壤造成的污染不论是残留量还是检出率都小于前2类农药。  相似文献   

9.
选择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农场3种类型农田进行20 cm表层土壤砷(As)含量检测。第1种为新开垦原生地,第2种为20年耕种地,第3种为50年耕种地,检测As含量分别为16.29、14.90、14.04 mg·kg^-1。3种土壤As含量均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25 mg· kg^-1)和绿色食品标准(20 mg·kg^-1)。多年耕种并没有造成农田表层土壤As积累。农田灌溉用河水中未检出As。生产中使用的22种农药、肥料均检测到As,其中15种杀虫剂、杀真菌剂、除草剂、植物激素等,每年输入土壤As 4513.59 mg·hm^-2;7种肥料每年输入土壤As 258015.24 mg·hm^-2。施肥是土壤中As输入的重要来源,最主要的输入源是磷酸二铵,占到50%;其次为复合肥、鸡粪和有机肥。每年随作物输出As总量为4380 mg·hm^-2。模拟田间灌溉,进行土壤柱淋漓试验,农田20 cm表层土壤每年随灌溉淋漓输出As为245230.65 mg·hm^-2,这与随着肥料、农药输入量几乎相等。表层土壤As处在一个输入、输出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从土壤中输出的As,随灌溉水输入到水系统中,继而造成水系统As的积累,最终将影响到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结合国家环保部指令性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采集桂林市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村土壤样品13个,对土壤中5种酞酸酯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DMP、DEP、DOP都未检出;DBP、DEHP在13个监测点全部都有检出。各类监测点DEHP平均值均比DBP平均值高;总酞酸酯浓度范围为0.763-2.714mg·kg^-1,最大值为农田监测点,各类监测点中总酞酸酯浓度平均值依次为农田〉果园〉菜地〉居民点〉采石场。  相似文献   

11.
以高效氯氟氰菊酯为实验试剂,大平二号蚯蚓为供试对象,采用向蚓粪中施用不同浓度药剂的方法使蚯蚓染毒,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蚯蚓的中毒条数进行概率回归分析,继而计算出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蚯蚓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蚯蚓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约为481mg/kg,属于低毒农药,与传统实验方法得出的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土壤-农作物镉污染问题,以浙江省40个县(市、区)主要优势农产品产区为研究对象,在粮食、油菜、蔬菜种植地以及茶园和果园土壤中共采集898个单元土壤样品及相对应的五大类农作物,并对其镉含量进行分析评价;同时采用富集系数比较不同农作物对土壤重金属镉的吸收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产地土壤和农作物的镉含量存在一定程度超标,土壤超标率为10.69%,农作物超标率为4.57%。不同农作物对土壤镉的富集系数差异较大,变化范围在0.002~0.257之间。土壤-农作物镉含量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选取常州市4类生产流通渠道的3个品种共56个水产品为监测对象,分析其中甲醛含量,计算常州市居民水产品甲醛平均摄入量,评估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3种水产品中的甲醛含量C平均为3.8mg·kg^-1,C内梅罗为38.0mg·kg^-1。水产品中甲醛的污染程度,从品种上来看,银鱼〉鱿鱼〉虾仁;从流通渠道上来看,农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加工场。常州市人均甲醛摄入量相当于每日1.52×10^-4mg·kg^-1;从人体健康风险来看,目前常州市市场流通的水产品基本上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蔬菜中醚菌酯和肟菌酯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法。以乙腈高速匀浆提取、盐析。再经氟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再经浓缩、定容后,采用气相色谱一电子捕获检测器对待测组分进行了分离和测定。本实验选用番茄为实验原料,通过在番茄样品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醚菌酯和肟菌酯混合标样,每档浓度做5个平行和1个空白。实验证明,添加浓度在0.01mg·kg^-1,0.05mg·kg^-1和0.2mg·kg^-1时,番茄中醚菌酯和肟菌酯添加回收率在81.2%~106.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5)小于10%,醚菌酯和肟菌酯在样品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05mg·kg。  相似文献   

15.
应用带TSD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CP—SIL19弹性石英毛细管柱,采用固相萃取技术提取土壤中毒死蜱和阿特拉津,对土壤中的毒死蜱和阿特拉津同时测定,回收率分别为81.5%~116.7%、80.3%~118.2%,方法的变异系数1.1%~4.8%和0.9%~5.3%,方法检出限分别为阿特拉津0.0006mg·kg^-1、毒死蜱0.0004mg·kg^-1。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可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而饲料中的重金属元素也可通过家禽消化道进入食物链,从而均可导致人体内蓄积达到有害的程度。为此,在研究利用“人工养殖蚯蚓处理含有重金属元素污泥”的课题时,为了解决蚯蚓,蚓粪的利用,特将处理污泥后的蚓体喂养鸡、蚓粪种植南瓜,然后分析鸡内脏及南瓜中的重金属含量,并与市售鸡及南瓜进行比较。从而探讨污泥中重金属元素进入食物链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对奶牛、猪、禽规模养殖30个粪便样品,监测9个不同参数,在单项与综合指数评价基础上,提出预警级率与污染级率参数,进行不同评价依据与方法的筛选分析。结果表明:粪便主要污染因子按大小顺序生猪为铜〉总磷〉铁〉氨氮〉总氮,奶牛为铁〉总氮〉氨氮〉总磷〉铜,家禽为总氮〉总磷〉氨氮〉铁〉铜。其中均以生猪的污染综合指数与单项指数最高,预警级率与污染级率评价,也以生猪最高,分别为47%和24%,均极显著高于奶牛与家禽(P〈0.01)。确立总氮3%、氨氮0.8%、总磷1.5%、铜65mg·k^-1、铁1500mg·kg^-1、镉0-3mg·kg^-1的污染限值,经线性模型与线性概率因子分析,以铜、铁、总磷、汞、镉为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8.
在无菌条件下研究了伯克氏菌对镉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及初生幼苗耐镉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伯克氏菌D54能在含500mg·L^-1Cd的培养基中正常生长,显示出极强的耐镉能力。在50 mg·L^-1的镉胁迫下,接种伯克氏菌能显著提高水稻种子的萌发率,但在其他镉处理下,接种伯克氏菌对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接种伯克氏菌对水稻种子的发芽指数没有影响,但在10 mg·L^-1Cd处理下,接种伯克氏菌能显著提高水稻种子的活力指数和初生幼苗的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总数和耐性系数。接种伯克氏菌对初生幼苗的芽鲜重无影响,但能显著提高根鲜重。在50 mg·L^-1和100 mg·L^-1的高浓度镉处理下,接种伯克氏菌对根系生长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长期受农药苯磺隆污染的土壤中通过采用富集培养分离技术得到4株以苯磺隆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分别将其命名为B1、B2、B3和B4。通过观察这4种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分析其16S rDNA序列,初步鉴定菌株B1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B2为戴尔福特菌(Delftia sp.),B3为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p.),B4为产碱杆菌(Alcaligenes sp.)。并通过研究温度、初始pH值、接种量、苯磺隆初始浓度、培养基体积、氮源、碳源、Mg^2+浓度等因素对4种菌株生长情况的影响,确定了菌株的最佳生长条件。结果显示,B1菌株的最适温度为35℃,其他3株菌株均为30℃。菌株B3最适pH为8.0,其余3株菌株均为pH7.0。B1和B3菌株最适接种量为15%,B2和B4最适接种量为10%。菌株B3最适苯磺隆初始浓度为100mg·L^-1,其余菌株最适苯磺隆初始浓度均为200mg·L^-1。4株菌株最适培养基体积均为75mL,最适氮源均为硝酸铵,最适碳源均为葡萄糖。B2菌株最适Mg^2+浓度为100mg·L^-1,其余3株菌株均为200mg·L^-1。B1和B4菌株最适NaCl浓度为20g·L^-1,B2菌株NaCl浓度为5-30g·L^-1,B3菌株最适NaCl浓度为50g·L^-1。该结果为利用微生物对农药苯磺隆污染的土壤进行原位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硅对水稻吸收镉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试验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在镉浓度为1.0x10-6mol·l-1时,研究硅对水稻吸收镉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硅和缺硅处理对水稻的幼苗子物质的积累无明显影响;硅对水稻报系的镉的吸收量也无明显影响;硅明显降低了水稻地上部分镉的吸收量,即硅减少了水稻根部吸收的镉向地上部分迁移的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