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反应(DPSIR)模型确定综合评价初始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 (PCA) 法和离差最大化方法 (MDM)分别对指标进行精选及赋权,引入生态综合指数(ECI)对系统进行综合量化评价,利用各方法解决不同阶段问题的优势,重新组合,构建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模型算法.运用该模型对2000─2005年北京城市交通生态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城市交通生态化水平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不高,ECI维持在0.8以下,处于生态化建设时期;区域经济状况、道路通达性、烟尘控制及城市绿化建设方面生态化水平较高,而大气环境综合控制、绿化带整合、道路建设及物流发展方面生态化水平较低,是制约北京城市交通生态建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态化建设作为流域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是人地耦合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旨将宏观的生态城市建设转型为落地性更强的城市生态化建设,通过构建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及空间生态化五位一体的理论框架,运用主客观赋权法、ESDA、障碍因子诊断模型等研究方法,探究城市生态化建设的空间格局特征和多维提升路径。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城市生态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多中心”的空间分异格局,且呈显著的“中心—外围”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态势;(2)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高—高显著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其邻近地区,低—低显著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 ;(3)从不同城市规模、职能类型、空间载体、流域位置的城市生态化建设特征来看,城市生态化建设水平与城市规模等级成正比,职能综合城市、发育程度高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优先开发地区的华北平原、黄河流域下游及右岸的城市生态化建设水平相对更高;(4)不同类型城市的生态化建设障碍因子存在明显差异,总体上黄河流域城市生态化建设的障碍因子主要是人均水资源总量、单位GDP能源消费量、研发(R&D)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每万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及土地利用效率等。未来城市生态化建设应立足城市自身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提升城市生态化建设水平,建设高质量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3.
基于熵值法和灰色预测模型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土地生态安全事关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信阳市为例,从资源环境协调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3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与灰色预测模型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了2006-2012年信阳市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并对信阳市2013-2016年的土地生态状况进行了预测,构建障碍度模型诊断识别信阳市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表明:(1)2006-2012年信阳市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总体呈增加态势,由2006年的不安全等级发展到2012年的较为安全等级;(2)资源环境协调性指数和社会可接受性指数快速增加,经济可行性则呈现波动增长;(3)人口密度高、工业用地比重大、人均建设用地大、城乡收入差距大等因素阻碍了信阳市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4)2013-2016年信阳市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5.05%。  相似文献   

4.
伊犁河谷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0-2014年4期TM遥感影像解译方法,分析了国家重点水土开发区-新疆伊犁河谷25年来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1990-2014年间,伊犁河谷耕地、居工用地及水体面积有所增加,耕地增长率高达59.3%,林地、草地及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草地以104.69km~2/年的速度减少;(2)近25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信息熵及均衡度均有所上升,表明这一时期土地利用系统的无序化越来越剧烈,系统不稳定性增强,危及伊犁河流域的生态安全;(3)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总体有所上升,25年来增加75.26×10~8元,上升了17.13%,特克斯县的增幅最大,约为20.66%,而伊宁市生态服务价值出现下降,幅度达到18.52%。研究区生态经济的发展已处于协调水平的边缘,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水利工程建设对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脆弱区域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基于"3S"技术、景观生态学和生态风险评价理论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以贵州夹岩水利枢纽区52个乡镇为评价单元,对研究区1995-2015年间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建设用地、林地景观类型面积持续增加,水域景观类型面积呈增加趋势,总体生态环境保持较好。(2)研究时段内景观破碎化程度整体偏低,人为因素对景观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干扰较小;水域景观类型的分离度指数最大,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程度最大,特别是夹岩水利枢纽工程的实施。(3)20年间处于高生态风险区和低生态风险区乡镇变化不大,各乡镇区域景观生态风险变化主要集中在中等生态风险区、较低生态风险区和较高生态风险区的相互转化。(4)研究区不同时段各乡镇间的区域景观生态风险水平具有显著的自相关,在空间上存在空间集聚效应,区域景观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布均以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类型为主。  相似文献   

6.
利用能值足迹分析方法,对近8年北京城市生态空间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城市生态空间能值承载力变化稳定,起伏较小;(2)北京城市生态空间能值足迹变化波动大,这主要与废弃物和工业产品的生产有关;(3)从多年平均值来看,北京城市生态空间处于赤字状态。本研究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对城市生态空间的复杂特性进行简单探讨,从生态学的能量流动角度出发,衡量城市生态空间的承载状况,评价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从景观角度出发结合森林斑块主要生态功能水平,使用改进雷达图综合评价法对森林生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再结合景观综合连接度指数(IIC)对城市森林景观生态质量连接度进行分析,并通过斑块重要值指数(d IIC)、斑块节点度数和中介中心度明确不同时期厦门市森林景观生态质量连接度重点保护区域,为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与调控,以及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数据支持。结果表明:(1)1988年最佳分析尺度为1 400 m,1996和2006年则为1 000 m;(2)1988年城市森林景观连接度远低于另外2个时期,2006年的连接度在大于500 m尺度下小于1996年的连接度;(3)中心区森林斑块重要值始终较低,近郊森林斑块重要值变化剧烈,而远郊森林斑块重要值始终对景观生态质量连接度贡献最大;(4)厦门市森林景观生态质量连接度重点保护区随时间变化,逐渐由近郊退居远郊。  相似文献   

8.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2):229-236
文章首先构建了环境污染水平与转型程度体系,分析2005-2017年能源资源型城市环境水平与转型程度的演变特征,然后采用面板分位数模型分析转型程度等主要因素对环境水平的影响。同时,采用象限图耦合分析不同时段的东北三省能源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程度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城市环境污染水平整体呈现先降低,后增长,最后降低的趋势,空间上,大庆与抚顺环境污染水平一直较高,辽源与七台河市的环境污染水平相对较低。(2)产业转型程度在高分位时,产业转型程度的提高会造成环境污染水平的提高,影响系数为0.31,而在低分位时,产业转型程度的提高会导致环境污染水平的降低,影响系数为-0.18。(3)经耦合-协调分析表明:在2006-2017年,能源资源型城市处于失调状态,其中抚顺、辽源、鸡西与大庆属于环境与产业转型同增失调型关系,而其他能源资源型城市大多属于环境增-转型减的失调型关系;在2014-2017年,城市转型程度与环境污染水平处于相对协调状态,且多数属于环境-转型增的协调型关系。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及现有水生态足迹理论及其模型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本文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供给及净化服务功能的贵州省水生态占用概念与模型,将其划分为生物生产和非生物生产的水生态占用两部分,建立水产品、水资源、水环境3类账户,并在此基础上以2000—2014年的贵州省为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水产品账户中,贵州省水产品消费的水生态占用总体呈上升趋势,水生态承载力波动变化较小,水产品消费呈生态赤字状态,且其生态压力较大;(2)水资源账户中,贵州省淡水资源的水生态占用整体呈逐渐上升趋势,水生态承载力则呈明显波动的趋势,且变化幅度较大,淡水资源消费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且其与水生态承载力的变化态势一致,淡水资源消费的生态压力较小;(3)水环境账户中,水环境生态压力主要来源于氮污染,2000—2010年消纳污染的水生态占用变化不大,2011—2014年波动较大,历年生活水污染账户值均大于工业,今后要注重加强生活水污染防治,消纳污染的水生态承载力呈波动变化的趋势,水环境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其生态压力较高;(4)与现有生态足迹模型的比较分析可知:该模型核算更为全面;不考虑均衡因子,并以最大水生态压力指数来评价区域水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压力状态具有合理性,更能准确反映贵州水生态的实际情况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环境保护科学》2015,(5):49-53
基于SAD-SAS模型,结合2005~2014年我国环境质量供需指标,分析了2005-2014年我国的环境质量供需水平。研究表明,近10年间,我国环境质量供给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并在2014年总供给数值达到最大值(0.66)。同时我国2005~2014年之间的环境需求也处于急剧上升的趋势,表明我国短期内还难以达到满足期待的环境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规划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目的:探讨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设方法,并对增城市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设实践进行思考,为科学引导增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相结合。研究结果:增城市生态建设得益于准确科学的规划控制引导,基于时代发展的制度设计和规划保障是增城市取得生态建设重大成果的根本原因。研究结论: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命题,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是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在Wackernagel提出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简称EF)方法的基础上,参考当前国际上有关新算法,对EF方法作了修正,尤其是在均衡因子、不同类型的土地产量都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数值,充分考虑技术进步、社会政策的影响,同时采用国际均值作对比计算。另外,对EF的计算分解为消费EF、输出EF、输入EF等,为在生态规划中的应用提供具体的、科学的分析依据,并以上海市在1980~2003年的长期发展状况为例。根据现状拟合2005年的EF,分析了EF的修正方法在生态规划中的应用及影响EF的关键因子。并发现人均收入水平与EF有一定的相关性(η=0.877),据此提出上海市建设生态型城市中的关键问题和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生态足迹理论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介绍了生态足迹理论基本概念和计算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上海市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足迹理论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提出应在不降低人们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减少生态足迹,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效应评估方法构建及在深圳市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背景下,低碳生态城市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为了指导实现城市有序健康的发展,初步提出了一种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效应评估模型.在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综合评估模型、系统动力学模拟模型和调控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现状水平和未来演变趋势相结合的认知框架,综合考虑当地自然资源安全,定量表达社会活动、低碳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确定指标调控方向和潜力.最后,基于该模型对深圳市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评估指数从2009年"IV级:较低"提升到2013年"III级:中等",在维持现状规模和高速发展速度下,2020年达到"II级:较高"水平(61.7),尽管保持增长趋势,但呈现增长缓慢甚至"饱和"状态.因此,依旧有必要优化调控深圳市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模式,进一步落实和强化深圳市低碳生态产业结构调整和"海洋强市"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PSR模型的河北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眼于河北省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与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选取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经济等方面30个指标,构建河北省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从时间尺度上对河北省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4年间,河北省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河北省的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最后提出加强河北省生态安全建设的对策思路,为建设成为生态强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市的提出为城市的发展找到了一种理想模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生态城市理论研究主要应用在城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上。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是衡量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本文以佳木斯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括4个层次3个子系统10个分目标30个具体指标的佳木斯市生态城市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佳木斯市2004年至2008年5年间的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来指导佳木斯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而实现佳木斯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双赢"目标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生态城市--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管理决策者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不久前,上海的5位管理决策者应邀畅谈了他们是如何看待全球“生态城市”建设这股热潮,同时又准备采取哪些措施来积极有效地推进上海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现将他们精彩的论述整理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基于物元分析-DPSIR概念模型的重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概念框架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灰色关联模型进行赋权,引入物元分析法对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1997年重庆土地生态安全属于不安全等级,2001年属于较安全、2005年属于不安全、2009和2012年属于安全等级,表明1997~2012年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总体呈现转好趋势,但由于关联度均小于0,土地生态安全的水平不稳定;②重庆市土地生态系统脆弱,承载干扰的能力较弱;③1997直辖后,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政府部门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和环保投入的加大是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有效提升的保障.人口增加,经济社会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等是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的制约因素;④该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适用性较强,评价结果较为客观,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提供了一个方法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本文以临沂市为例,分析其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确立中心城区的空间发展规划;(2)加强城区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建立生态城市的基础支撑体系;(3)建立健全法制保障体系,加强生态城市管理体制;(4)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生态文化,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20.
基于熵权的长沙市城市生态安全综合评估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区域资源与城市自然系统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城市生态安全评估是对未来的安全状态进行预测,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长沙市为例,在城市生态安全主要影响因素识别的基础上,应用PSR模型、熵权法等建立城市生态安全评估指标及计算方法,研究了长沙市近11年来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9年间长沙生态安全的趋势由较不安全向较安全状态发展,生态安全值从25.4提高到60.7,人文环境响应是长沙生态安全改善的主导因素,资源环境压力,水土资源保持是限制长沙市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