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此可见,"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基本特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潜能和个性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性活动。  相似文献   

2.
课程资源是学生与课堂的信息沟通纽带,包括与教学相关的一切资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的综合性课程。本文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阐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路,并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时,应将教学活动置之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让《品德与生活》的魅力在生活中升华,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从而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清楚地知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4.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回归生活"也是这次课程改革中最主要的(或最根本的)改革,是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21世纪世界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品德教学中我们更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那么,我们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如何做到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一、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的起点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而品德教育要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学生的体验活动,或者组织模拟活动,引导学  相似文献   

5.
<正>《不说话的"朋友"》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九课。本课教学主题是爱护公用设施,形成公德意识。教材从学生生活中使用公用设施的经验入手,使学生感受公用设施与人们"朋友"般的互助关系,接着描述了公用设施缺乏时给人带来的烦恼,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破坏公用设施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事例很极端,但很有震撼力。最后鼓励学生去调查身边公用设施的保护情况,激励小公民们伸出双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  相似文献   

6.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来编写的。要提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和质量,就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品德课堂上,我们要针对每个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身边生活实际着手,抓住"关键点",有的放矢地开展体验活动,使品德教学做到离学生"近一点""实一点"。本文将以《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的教学为例,对品德课堂的体验活动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涉及的资源繁多缤纷,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巧妙利用现有资源,这一过程如同精心烹制一席品德课堂的品质"盛宴",最大限度地挖掘其中的教育内涵,促进学生德性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更加重视学生品德方面的建设。新形势下,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既有利于学生了解一些与品德有关的知识和规范要求,也有利于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如何待人接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懂得如何做人。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怎样和生活有效接轨展开论述,旨在促进人的社会化,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正>许多品德教育的先行者认为,有效性的缺失是品德教育最大的困惑。的确,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凸现,封闭的品德课堂难以拓展、还有品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单一陈旧等等,都是作为品德课程实施者的我们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因此,用开放的眼光看待五彩纷呈的学生主体、用更为开放的思维挑战一问一答式的传统授课模式,甚至是巧用课后引申为学生开辟更为广泛的品德实践空间,对于提高品德教育的有效性来说都显得至关重要。一、同中求异、深化情感《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而每一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职业的五彩缤纷,文化、道德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正>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教学,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用现代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和拓展本课程资源",同时指出:"教育的基础性和实效性是课程改革的追求"。可见,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实  相似文献   

13.
学生课前资料搜集是品德课堂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资料搜集,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生活、接触社会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关注和研究品德课前调查搜集的策略,是对品德教学有效的客观保障。"四驱助力",实现了品德课前准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品德和公民教育在新加坡的教育系统中位于中心地位,通过品德和公民教育,学生学会对家庭和社区负责,理解在国家建设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品德和公民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的公民。品德和公民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学习态度的培养。品德和公民教育是21世纪学生竞争力和学习结果的核心构成部分,该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因素为:核心价值观、社会和情感竞争力、公民素养、全球化意识以及跨文化技能,这些因素对于品德和公民教育的形成起  相似文献   

15.
<正>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任务情境,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归纳,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具备终身受用的学习和探究能力。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就要把握时机,善于捕捉课堂中的各种有效资源,做孩子有效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和全国优质课观摩后的体会与大家交流几点思考。一、探究前温馨提示,奠定探究基础《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自主学  相似文献   

16.
小学阶段的教育,除了要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本人结合教学实际,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高效地育人。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儿童生活。这一课程理念要通过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得以实现。本文从把握时代生活的脉动、把握儿童生活的脉动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时如何回归儿童生活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力求追求高效的小学品德课堂,让品德课堂活力无限。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通过学生自主的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实现全面发展,任课教师要深入把握课程标准,紧紧围绕课程性质,认真钻研教材,勇于探讨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进行实际有效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正>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小学品德课程教学正在经历由知性的授受模式向活动型自主建构模式的转变。但实践中的许多体验活动都存在着"泡沫"现象,具体表现为:"偏"——目标定位有偏差,"浅"——认知活动内容肤浅,与学生年龄水平不符,"虚"——活动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闹"——体验活动表面热闹,实则无效。针对目前"高耗、低效"的品德课堂活动现状,笔者认为,要提高品德体验活动的有效性,真正实现学生"心  相似文献   

20.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