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不安全的思想和行为,就会有不安全的隐患,也就可能演绎出安全事故”。这是建筑行业常说的一句话。它说明了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说明了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人的当时意识、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统计,全国80%以上的伤亡事故都与违规指挥、违章作业有关。通常由于操作者的心理状态不佳造成事故的发生。因此,探讨、研究安全心理学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无疑是避免和减少各种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有不安全的思想和行为,就会有不安全的隐患,就可能演绎出安全事故".这句建筑行话不仅道出了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同时说明了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人的当时意识、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权威机构统计,全国80%以上的伤亡事故都与违规指挥、违章作业有关,造成事故往往不是操作者不会操作,而是操作者的心理原因在作祟.因此,探讨、研究安全心理学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无疑是避免和减少各种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为了从人的心理角度解释事故发生的原因,研究消除和预防事故的根本措施,以行为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去研究实践活动中涉及人的行为规律和特点,开展人的行为模式研究。在分析安全视角下人的主要心理因素及心理效应的基础上,分析了人的不安全行为与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心理因素下不安全行为形成模式,继而用心理学效应诠释了事故致因,提出了事故发生的内在心理机制。从人内在心理角度去理解和研究事故预防是安全科学研究的必然趋势,心理探究能为事故致因分析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心理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安全心理与行为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预防事故的发生,提出安全心理干预与行为干预方法。基于安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提出调查干预法、安全心理咨询干预法、危机干预法、文化干预法等安全心理干预方法。基于人的行为模式,提出安全观察与行为干预法、安全行为流程干预法、正向行为支持干预法等安全行为干预方法。阐述不同干预方法的基本原理,比较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安全心理干预的目的是预防不安全行为的出现,安全行为干预是预防事故发生的直接措施,通过采取安全心理与行为干预措施,可以控制事故的发生。在探讨不同干预方式的基础上对安全心理与行为干预方式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安全心理和安全行为能合并成一个研究方向吗?不能。安全行为包括一次性行为、习惯性行为、组织行为控制等,它们在事故发生组织之内都能够得以看到和控制;而安全心理受太多因素影响,它们中的大多数是不能在事故发生组织之内得以控制的。心理是行为的基础,但是不能合并为一个研究内容,因为所在组织不同。  相似文献   

6.
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者在特定的条件下造成的。虽然人与物两大因素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但从大量的事故统计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事故产生的原因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人的行为又与心理因素紧密相关。所以,本文尝试运用安全心理学原理,探求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事故成因,并提出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遏制事故发生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油田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与人心理行为有很大关系,了解油田作业现场人员违章的心理原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策,是油田安全管理研究的重要任务。通过对辽河油田兴隆台工程技术处油田作业现场64起真实有效事故进行回顾和原因分析,认为员工的不安全心理是油田作业现场造成事故最主要原因。总结出事故发生原因,分析其中人的员工不安全心理对事故发生的影响,提出对员工不安全心理的预防措施,提高作业工人安全心理水平来保障行为安全,才能有效防止大多数事故的发生。通过提出相对应的心理干预措施,把员工安全心理行为训练、员工安全心理团体辅导与讲座和个体心理咨询有机结合,落实安全心理行为管理措施,不断改进心理干预手段,尤其是心理干预采用综合手段,可以取得较好的干预效果,对油田作业现场事故的预防和生产安全有序的运行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者在特定的条件下造成的.虽然人与物两大因素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但从大量的事故统计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事故产生的原因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人的行为又与心理因素紧密相关.所以,本文尝试运用安全心理学原理,探求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事故成因,并提出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遏制事故发生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为明晰重特大事故发生后群体心理变化过程,进而为预防或控制公共安全事件提供理论依据,对重特大事故下的群体心理开展系统研究。首先,从理论层面出发,基于重特大事故、群体与群体心理的内涵属性,描述重特大事故下的群体心理形成过程,剖析重特大事故对群体的心理影响;然后,总结重特大事故下的群体心理类型,并基于重特大事故发生后的发展阶段,构建重特大事故下的群体心理事件树模型;最后,依据公共安全事件属性,提出重特大事故下的群体心理影响因素体系。研究表明:重特大事故发展演化不同阶段对群体心理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企业因素、触发因素、事发人群与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对石化产品需求的增加,我国石化行业安全事故也多发。例如,2015年福建漳州"4·6"二甲苯装置爆炸着火重大事故、山东日照"7·16"液化烃球罐着火爆炸事故、2016年江苏靖江"4·22"汽油储罐火灾事故等,这些事故都不同程度地与人的安全行为有关。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不安全因素往往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尤其  相似文献   

11.
人的行为与心理状态、作业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事故的发生大都是直接或间接的人的行为造成的。探讨人的心理状态和作业环境与人的行为的关系对于做好安全工作十分重要。生产是靠人的行为动作来完成的,一旦人的心理状态失常,必然导致人的感觉、知觉和中枢神经的活动能力衰减,使人的行为动作发生失误而造成事故发生。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较为复杂,既受人本身内在因素的影响,又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主要  相似文献   

12.
危险化学品涉及到各个行业,是事故多发的领域,无论是生产、运输,还是在经营、储存和使用过程,安全事故都比较易发,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据有关资料统计:仅2002年1—9月,与危险化学品生产直接相关的3个行业中:化工行业发生事故403起,死亡349人,油行业发生事故34起,死亡36人,医药行业发生事故33起,死亡16人。随着我国  相似文献   

13.
2015年,作者调研收集了石油开采企业的64起事故,通过走访调查得出了事故原因,并将事故一级因子分为人的不安全心理、管理的缺陷、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本刊2016年第3期《油田事故原因的心理分析》中介绍了第1类事故因子——"人的不安全心理",本期作者将介绍剩余的3种事故因子,其中涉及"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的事故看似与心理无关,实则是环境引起了员工心理变化;而涉及"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事故似乎与心理有关,实则可能由设备导致。只有发掘事故原因中的深层因素,区别各种事故因子,才能"对症下药",排除干扰,进一步预防事故。  相似文献   

14.
<正>事故调查的目的是分析探索事故发生的规律,以吸取事故教训,制定预防措施,防止今后类似事故的再度发生。事故的心理原因调查,其重点在于弄清事故起因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因素、发生人为失误或差错的过程,以及事故直接责任人员及受害者在事故发生前的生理心理状态及其前驱因素。研究事故心理因素的性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可以为消除或减少这些因素提供科学依据。调查内容与方法根据对事故心理致因分析及事故预防应获取资料的需要,事故心  相似文献   

15.
人为因素已经成为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车辆追尾碰撞是公路上最常见、危害最大的一类事故.本文将驾驶员的心理细分为放松、谨慎和紧张三种状态,设计了状态切换规则以及不同状态下驾驶员的行为规则,建立了一种公路人因追尾事故的元胞自动机仿真模型.随后通过仿真实验研究了交通流参数以及驾驶员驾驶特性对追尾事故发生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随着车辆最大允许速度和车辆密度的增加,追尾事故发生率显著上升;跟驰状态下驾驶员的反应延迟与差错率对事故率影响最大,而紧急情况下驾驶员的人为因素对事故率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对交通中人因事故发生机理研究及人因事故的预防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人的安全心理特性研究方法的综述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搜寻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近年来期刊发表的有关心理特性研究方法方面的98篇论文。从概念、研究方法分类、研究方法特点、研究方法优缺点对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分别进行了比较和汇总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心理特性研究方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提出只有将"质"与"量"的方法进行整合,使之进行优势互补,才是未来心理研究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心理特性研究方法可更准确地了解人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去年国内重特大事故频发,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竣。特别是几起伤亡百人以上的特大事故在国内外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观之每次理特大事故调查的背景,我们都能发现事故的发生多少与当地各级领导干部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放松警惕、思想麻痹、疏漏甚至纵容有关。由于管理不到位、领导不重视、组织不健全,或是部门利益驱使、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长期阻碍着安全工作的深入开展;加之领导层以至普通劳动者中广泛存在的侥 幸心理长期积淀,酝酿着事故的必然,必在痹端积重越深事故越大。  相似文献   

18.
安全心理学是研究如何减少生产中人身事故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生产过程中人的知觉规律和对发生事故人的心理状态,从而加强安全教育,在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上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预防使人产生不正常的心理反应和错误行为的各种因素,保证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安全与健康。 安全心理学强调人的意识能动作用,排除不安全的心理因素。如在作业中,排除人的注意力不集中、恼怒忧郁、神经质、过于激动、不顺心等等行为。 根据人的心理过程基本原理,作业人员在事故发生前的心理状态可归纳为如下六种。 一、麻痹大意 一些人总认为自己干的是经…  相似文献   

19.
以预防人为事故的全新观点,分析和研究了人的特性与人为事故之间的关系。科学而系统地提出了预防人为事故的途径和前景。全书分为六篇十九章即事故发生与人的特性篇(第一章:事故发生的人为性,第二章:影响事故发生的人的因素分析);人的特性与事故预防篇(第三章:安全意识及其强化,第四章:人为失误及其预防,第五章:冒险行为及其干预,第六章:职工冒险作业的内在心理结构,第七章:安全心理素质选拔,第八章:安全态度改变与预知危险训练);群体特性与事故预防篇(第九章:预防事故的群体动力学技术,第十章:安全动机及其激励,…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企业对于安全管理的重点一直放在对物因的管理上而忽视了人因管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事故都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加强安全生产中的人因管理,深入分析人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状态。可以有效地消除事故隐患。降低或避免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