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对某厂的汽轮机组噪声频谱进行分析,判断产生噪声的主要频率。同时对现场的噪声声源和传播路径进行检测分析,从吸声和隔声两个方面阐述了阻断声音传播的噪声治理方案。结果证明,此方案是一套有效的控制措施,降噪效果明显,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为其他汽轮机组的噪声处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央空调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产生的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危害非常严重。以某住宅小区中央空调机房的噪声治理为例,通过对现场测量数据的分析,从吸声和隔声2个方面降低噪声,对机组噪声进行综合治理。结果表明,此方案降噪效果明显,能够满足国家噪声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单级空气源热泵高寒地区运行能效和供水温度低,以及直接复叠空气源热泵除霜困难的问题,对通过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机组与水源热泵间接复叠的系统供暖型式进行了阐述,对影响室外空气源热泵机组与室内水源热泵机组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环境温度依然是影响系统能效的首要因素,同时,为实现间接复叠热泵系统的能效最大,对最优中间耦合温度进行了计算。对某地区铁路工区的运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优中间耦合温度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而降低;以最优中间耦合温度控制下的间接复叠热泵系统可以应用于我国高寒地区。  相似文献   

4.
冷却塔的噪声特性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住宅小区建有大型冷却塔,运行时产生的噪声严重干扰了居民的生活。在现场进行噪声测量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冷却塔的噪声特性以及噪声源,进而设计并详细分析了针对不同噪声源的噪声治理方案。实施结果证明,采取的控制措施有效,降噪效果明显,能完全满足国家技术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地下水交叉流对系统性能参数的影响,基于Fluent/Matlab搭建了协同仿真平台,对多年运行的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进行了仿真计算。通过分析可知,当地下水流速较高时,年平均抽水温度保持含水层的初始温度不变,机组COP(EER)及系统能效比在运行周期内保持不变;地下水流速越大,热泵系统抽水温度越趋于稳定,地下水冷水锋面越远离抽水井向水流下游偏移,抽水井附近含水层温度场越稳定,机组COP及系统能效比值越高,于维持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越有利。  相似文献   

6.
以某高档商务酒店式公寓冷却塔的噪声治理为例,通过对其噪声数据的测量,详细分析了冷却塔噪声的来源和特性,并从消声、吸声、隔声等方面阐述了一种实用的控制措施。结果表明,此方案不仅降噪效果明显,而且能够完全满足设备所需通风量和温度的要求,为工程实际中冷却塔的噪声治理提供了借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现场勘查和应力校核,掌握机组给水泵入口管道的振动特性。通过结果分析,制定了调整管道原有水平限位支架、增设有条件限位支架的治理方案,支吊架经调整后,管道振动水平显著降低,管道刚度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8.
自洁式空气过滤器属于空气分离工艺中主要噪声源之一,为寻求良好的治理方案,通过研究位于某3类声功能区的液化空气公司空分站中自洁式空气过滤器噪声污染状况,根据其A声级噪声频谱图,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自洁式空气过滤系统进风口噪声源进行分析,其噪声治理主要有以下几个难点:1)通风量大,机组运行时产生高分贝、中高频带的噪声;2)下游空压机工艺段产生的低频带噪声通过风管传播至扩散口;3)空滤系统匹配的消声器需有较小的压头损失。不同的距离以不同的噪声模型进行预测,以最近距离的厂界为敏感目标,预测噪声源的噪声水平距离衰减规律,并通过AWA型噪声分析仪在不受天气等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测得1 min等效A声级作为实测数据,并检验预测结果。根据预测结果和实际检测数据设计一套针对空气过滤系统风量大、压头损失小、噪声分贝值高、宽频带的空气过滤机组整体降噪工艺。经检验,治理后结果好于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中的3类标准的夜间55d B的标准。该研究设计技术工艺、参数先进合理,费用低且实际简单,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水源热泵由于其良好的节能性,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如果应用不当会造成水体的热污染,影响水体的生态环境。以用于水源热泵的湖南地区滞流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防止热污染作为出发点,利用建立的水温模型研究了湖南地区的滞流水体水温变化规律,计算了湖南地区湖泊水体对水源热泵系统夏季冷凝热的热承载能力与冬季热泵系统从水体取热时水体的供热能力(冷承载能力),并且对冷热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深度不足2 m的滞流水体在冬季热承载能力有限,作为冬季热源要谨慎对待;对于湖南地区,夏季水体作为水源热泵的冷源在以5个城市为代表的5个分区中差别不明显,但在冬季使用水体作为水源热泵的热源时,越往南越适合,其中以衡阳为代表的湘东南地区优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0.
以某小区冷却塔的噪声治理为例,通过对其噪声数据的测量,详细分析了冷却塔噪声的主要来源和特性,并从消声、吸声、隔声等方面阐述了一种实用的控制措施。结果表明,此方案不仅降噪效果明显,而且能够完全满足设备所需通风量和温度的要求,在工程实际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1.
柴油发电机组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备用供电设备,机组引发的环境噪声污染问题日益得到重视.对某电信局紧急备用的柴油发电机组进行噪声频谱特性分析和周围环境状况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吸声、隔声、消声、减振以及通风散热的治理措施.经过治理后,达到了环境噪声Ⅱ类区域排放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柴油发电机组工作时的通风散热要求.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北方铁路沿线站段冬季采暖主要以燃煤锅炉为主,随着冬季雾霾现象日益严重,采用空气源热泵作为北方铁路沿线传统燃煤锅炉供暖的替代方式,对于减少能源消耗、改善大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跨临界CO2热回收热泵和回热循环热泵系统2种低温空气源热泵系统,对其热力性能进行了实验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不变时,随着供水温度由45℃升高至55℃,跨临界CO2热回收热泵制热量和COP均升高;随着供水温度由45℃升高至50℃,回热循环热泵制热量和COP均逐渐降低。当供水温度低于50℃时,回热循环热泵COP高于跨临界CO2热回收热泵,回热循环热泵系统的节能效果更为显著;当供水温度超过50℃时,跨临界CO2热回收热泵的性能更优。在低温环境条件下,跨临界CO2热回收热泵系统能够提供更高的供水温度,并有效提升空气源热泵的制热性能,结合我国北方铁路沿线站段的供暖需求和气候条件,提出相较于回热循环热泵系统,跨临界CO2热回收热泵系统的适用性和热力性能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3.
以泵为例分析了液压动力系统中噪声产生的机理和危害,结合多年来的生产经验,给出降低和控制液压动力系统噪声的思路和几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煤矿井下主要设备噪声源测定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煤矿地面噪声防治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煤矿井下噪声仍被人们所忽视,对它研究的不多。通过对开滦集团东欢坨煤矿和荆各庄煤矿进行井下噪声测量,制作噪声频谱图和噪声传播衰减趋势图,分析井下噪声的频谱特性和衰减变化,为煤矿井下降噪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所测得的煤矿井下各点噪声强度均大于90dB(A),且以中高频率为主,所以应当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为煤矿井下进行降噪处理。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水泵房噪声产生的机理,提出以隔声为主,辅以消声、吸声、绿化等综合治理措施,实现了治理达标目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影响水源热泵系统运行效能的地下水水质和回灌过程中井堵塞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水质处理方法和水源热泵用地下水水质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7.
针对建筑中地源热泵系统实际地下换热过程复杂、设计困难等问题,以苏州地区某浅埋式地源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TRNSYS软件搭建地源热泵仿真模型,对一定条件下埋管内冷却水流速与地源热泵系统性能的耦合关系进行了模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相同蓄热体积下埋管深度对系统性能影响较小。增大冷却水流速有利于土壤温度恢复,但系统耗电量增加。该浅埋式地源热泵系统冷却水流速1~2 m/s均在合理范围内,且埋管深度越大,最佳设计流速越小。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was a joint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changes in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human functions under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heat, no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Seven experimental situations were simulated in a climatic chamber with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of three independent variables: heat (40 °C), noise (98 dB), and physical effort (30% of maximum volume of oxygen uptake—V02 max). Five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critical flicker fusion—CFF, hand tremor, reaction time, subjective climate evaluation, and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given condition load) and two physiological variables (heart rate and rectal temperature) were monitor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CFF change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n more than one experimental variable was applied. These changes coincided with significant changes in both subjective climate evaluation and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a given condition loa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psychomotor functions (hand tremor and reaction time). None of the observe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above the critical valu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FF can be treated as a psychophysical load indicator.  相似文献   

19.
伴随新建铁路、既有线增建二线、电气化改造等项目的大规模建设,围绕铁路建设、运营由来已久的铁路噪声污染和扰民的问题却更为突出。根据铁路噪声的传播特性,合理地选取了一种噪声预测方法,即模式预测法作为铁路噪声预测方法,并重点介绍了噪声模式法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和边界条件。以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铁路干线之一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讨论由于工程规模、线路质量、列车速度、运输组织的变化,引起的铁路噪声对沿线声环境的影响,定量给出了典型区段距铁路外轨中心线30m、60m、120m处的昼夜间等效连续声级值。通过对噪声贡献值与声环境适应性分析,定性描述铁路噪声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有效控制铁路噪声污染、合理划分工程沿线土地利用功能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