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生物降解油田含油污泥中烃类污染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增德  张建  祝威  孔瑛 《环境科技》2005,18(4):9-11
微生物法治理油污土壤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其原理是微生物利用油烃作为碳源合成自身物质.进行生长繁殖,从而使油烃含量减少。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从油污土壤中分离纯化出4株能降解石油烃类的微生物CH1、CH2、CH3和CH4。经鉴定菌株CH3为假单胞菌属,通过生理特性实验,确定了其生长的最适pH值为7.5,油泥中石油烃类的降解率达85%。按照文中微生物处理舍油污泥的现场施工方案,可使处理后舍油污泥中烃类含量〈1500mg/kg(符合国标GB4284—1984要求)。  相似文献   

2.
老化油泥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在油田现场构建2个中试规模的生物堆(秸秆添加堆和对照堆)对老化油泥进行处理,运用BIOLOGTM系统对油泥中微生物群落水平的生理特性进行分析,测定其微生物代谢活性、代谢多样性及代谢特征差异性,以研究堆体各层次间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与对照堆相比,秸秆添加堆的多项生理特性指标均得到显著提升,其中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由1.64~3.02升至2.83~3.29,并且表现出时间上的稳定性和空间层次间的均质性;在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的差异性分析中,对照堆各层次随时间推移表现出向其外层顺次变化的规律;油泥中总异养菌及石油烃降解菌的数量与环境温度关联性较强,石油烃降解菌的数量在试验末期取得峰值,达4.15×107 CFU/g.   相似文献   

3.
生物降解含油污泥技术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测定桩西采油厂含油污泥组份含量及特点 ,筛选出适合处理桩西厂的含油污泥生物处理技术 ,研究了微生物处理技术的各项参数。并通过现场实验 ,进一步优化各项参数 ,提出了含油污泥处理工艺及实施方案。含油污泥经上述工艺处理后 ,油泥中烃类含量达到国标GB4284 -84(含油<3000mg/kg)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石油作为重要能源之一,已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随之而来的石油烃污染已经对人类生存的土壤及水体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微生物降解是一种处理石油烃污染的理想方法。本文对石油烃类污染物的生物处理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综述了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种类、微生物降解石油烃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微生物降解石油烃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生物降解含油污泥技术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测定桩西采油厂含油污泥组份含量及特点,筛选出适合处理桩西厂的含油污泥生物处理技术,研究了微生物处理技术的各项参数。并通过现场实验,进一步优化各项参数,提出了含油污泥处理工艺及实施方案。含油污泥经上述工艺处理后,油泥中烃类含量达到国标GB4284-84(含油<3000mg/k)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油泥主要是指在石油开采、贮存、储运和冶炼等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危险性废弃物,堆放过程中所含毒害物质会迁移进入大气、土壤、地表径流及地下水体,对暴露受体造成极大危害。生物堆技术用于油泥处置具有环境扰动小、成本低和无二次污染等优势,该研究以添加秸秆、营养盐、秸秆+营养盐和空白对照 4 个不同环境因子下运行 5 a 的油泥生物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测试了平均吸光度指数、Shannon 指数、TOC、TN、C/N、δ(13)C_(org)和 δ(13)C_(org)和 δ(15)N_(TN)等参数。结果表明:添加秸秆可显著提高秸秆堆和联合堆油泥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多样性及数量,过量投加营养物质会对营养堆油泥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多样性形成抑制效应;生物堆运行 5 a后,秸秆堆和联合堆油泥石油烃降解率显著提升,TOC 含量降低明显;随秸秆堆和联合堆油泥有机质中微生物源有机质占比的增大,致使油泥 δ(15)N_(TN)等参数。结果表明:添加秸秆可显著提高秸秆堆和联合堆油泥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多样性及数量,过量投加营养物质会对营养堆油泥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多样性形成抑制效应;生物堆运行 5 a后,秸秆堆和联合堆油泥石油烃降解率显著提升,TOC 含量降低明显;随秸秆堆和联合堆油泥有机质中微生物源有机质占比的增大,致使油泥 δ(13)C_(org)值呈变轻趋势;联合堆油泥微生物主要利用 CO(NH_2)_2营养盐作为生命活动的氮元素来源,新合成的微生物源有机质有较重的氮元素组成。  相似文献   

7.
南阳油田双河油泥的生物降解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堆肥方法对南阳油田双河地区的油泥进行生物处理,通过投加肥料、菌剂,控制水分和pH值,可使微生物获得较好的生态环境。当油泥油含量在110~130g/kg范围时,XT-4、F-2、C-2、A-1和AB-1菌的混合菌经过120d的降解,石油总量的去除率可达到65%~70%。通过油族组分实验看出,石油中芳烃、非烃、沥青和胶质混合物是制约石油烃快速降解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H_2O_2在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治理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缩短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治理过程的有效途径,采用生物泥浆法,系统地研究了H2O2对土壤中烃类污染物微生物降解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H2O2既可直接氧化一部分烃类污染物,又可为微生物的氧化过程提供充足的电子受体,强化它们对烃类污染物的氧化降解作用,通过添加适量的H2O2,使土样中石油污染物的去除率增加了近3倍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含油污泥的生物降解效率,通过混合菌剂强化堆肥法处理含油污泥的小试试验,采用GC-MS图谱分析技术对石油烃中正构烷烃、藿烷、甾烷的降解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的油泥经微生物强化堆肥处理49 d后降解率在85%以上.石油烃中3种系列的降解难易顺序为正构烷烃>藿烷>甾烷,从降解规律来看,微生物降油复合菌剂对高碳数正构烷烃的平均降解率(75.55%)大于对低碳数正构烷烃的平均降解率(62.98%),说明总石油烃中降解率最大的是正构烷烃.微生物降油复合菌剂对藿烷的降解率在90%以上,其对22S-31,32,33,34-四升藿烷的降解率最高.微生物降油复合菌剂能够促进孕甾烷的转化,且对重排甾烷的降解效果较明显,对甾烷类化合物中4-甲基-24-乙基-胆甾烷的降解效果最好.微生物降油复合菌剂对正构烷烃的奇偶碳降解优势不明显;藿烷的立体构型转化参数大于甾烷的立体构型转化参数,这也解释了藿烷的降解易于甾烷的原因.研究显示,微生物降油复合菌剂对石油烃中正构烷烃、藿烷、甾烷的降解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10.
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之一,在被大量开采、运输和使用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利用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类污染物是当前治理石油污染最为理想的有效方法。介绍了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种类和降解机理,并分析了固定化、表面活性剂、低温条件等对降解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草炭为生物基质,与陈化油泥按质量比1:1混合,采用现场土耕法研究草炭对陈化油泥强化生物降解的影响。经过26个月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草炭能显著提高陈化油泥的生物修复效果。陈化油泥中总石油烃(TPH)的降解率为38.9%;其理化性质得到显著改善,盐碱浓度显著降低(pH由8.7降至6.9,全盐量由20.3g/kg降至7.3g/kg),有机质浓度增加17.3%,有效态氮、有效态磷、有效态钾营养元素浓度显著增加;与陈化油泥自然衰减结果相比,草炭强化生物修复能提高微生物数量和生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恶臭假单胞菌H2-3降解水杨酸和烷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难分解的烃类化合物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微生物对环境中难分解化合物的降解和转化是当今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芳香烃化合物如酚、萘、水杨酸、氯代芳烃等生物降解在近半个世纪以来逐步得以广泛深入的研究。至于细菌对于烃类物质的降解遗传控制只是从七十年代开始。早在1972年美国Chakrabaty研究了假单胞菌降解水杨酸的遗传基础,发现了水杨酸降解质  相似文献   

13.
石油烃类污染物是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具有较大危害。目前微生物技术已成为修复石油烃污染环境的主要方法,微生物可利用目标污染物作为碳源,通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对其进行代谢降解。研究了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代谢机制,可通过合理设计降解途径中关键步骤的酶,降低限制因素对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的影响,提高限速步骤的反应速度,从而提高对石油烃的降解率,以更好地应用于石油烃污染场地的修复。通过梳理总结石油烃的主要组成和结构、代谢途径、功能基因和关键酶种类,以及组学和合成生物学技术在石油烃降解代谢机制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为进一步优化提升微生物修复技术在石油烃污染领域的应用前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对原油降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本文采用直接向原油中加入营养物刺激的方法,获得原油降解菌体系。提取不同培养时间条件下降解菌体系的总DNA,并以之为模板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在原油降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不同,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表现出差异,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微生物群落也会发生改变。回收了DGGE图谱中的18个条带,测序结果经过Blast比对表明其中10个条带代表的细菌是不可培养的,显示了DGGE技术的优越性。同时采用气相色谱技术对降解过程中的原油烃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原油烃类组分会随着降解菌多样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降解菌体系表现出了其对烷烃类物质的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烃类污染及来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中游离(气态和液体)烃含量为0.01~0.14 mg/g.它们富集在黏土粒级之中.沉积物中石油成因的烃类主要来自三角洲地区,热解成因的烃类主要来自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工业和民用煤不完全燃烧时所产生的多环芳烃应是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中热解成因烃类的重要来源.在遭受原油污染地区,原油可快速地被微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河南双河油泥在微生物降解过程中烷烃的组成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XT-4、F-2、C-2、A-1和AB-1菌的混合菌对饱和烃组分有好的降解效果:当饱和烃含量在60~70g/kg范围时,经过120d的降解,饱和烃降解率达到66.4%,随着降解的进行,正构烷烃分布由单峰形变成了双峰形;萜烷类抗微生物降解能力强,在本实验条件下,其组成与分布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微生物对烷烃类化合物易降解顺序为: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藿烷类,C21以前的正构烷烃>C22以后的正构烷烃,姥鲛烷>植烷,Tm>Ts,藿烷>莫烷。  相似文献   

17.
炼油厂污水处理产生的浮渣、油泥,大部分采用浓缩脱水—焚烧的方法,也有采用浓缩脱水—燃料(低发热值)利用的方法。对中小炼油厂来说,由于炼量小,浮渣、油泥产生量少,难于处理,不宜于建立一套处理设施。我厂采用了浓缩脱水—蒸馏生产柴油的方法,使油泥、浮渣处理从处置变成了利用,从单纯治理变成了生产经营。  相似文献   

18.
目前酵母废水主要采用两阶段(厌氧-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利用紫外扫描(UV)、渗透凝胶色谱(GPC)、气相色谱-质谱(GC-MS)等方法对一典型酵母企业生产废水生物处理系统各阶段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紫外吸收、分子量分布及化学组成等特性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酵母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能在厌、好氧两阶段被降解去除,有些厌氧阶段不能去除的有机物可以在好氧阶段去除,同时,在生物处理过程中还产生了微生物代谢产物-新的化合物。生物系统中难以去除的有机物主要是酵母废水中难以降解的有机物以及生物系统中产生的微生物代谢产物等。难以降解的有机物主要有4类:烃类、邻苯二甲酸酯类、多环芳烃类、杂环类。微生物代谢产物或生物系统降解中间产物主要有:卤代产物、杂环醇类、硅代产物等。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微波加热技术对深度干化含聚油泥的热处理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微波作用下深度干化含聚油泥的热处理过程分为4个阶段:快速升温干化区,烃类物质微波蒸发区,微波热解区和微波焚烧区。深度干化含聚油泥的质量对微波热处理过程特征没有影响。随着含水率增多,含聚油泥在100℃左右存在明显的水蒸发过程,其热处理过程特征发生变化。增大微波功率,可以加快深度干化含聚油泥的微波热处理过程,热解温度相应提高。在微波热处理过程中,回收的液相油品的主要成分为汽油、柴油和重油三部分组成,回收油的品质较好。微波加热至800℃时的残渣完全符合排放标准,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含聚油泥在微波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不凝气为可燃性烷烃、烯烃类物质,可以进行焚烧利用。对于微波加热技术处理油泥,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SIP)结合宏基因组学在环境污染物微生物转化/降解研究中的应用已逐渐成为趋势.该组合技术不依赖纯培养方法,能够从复杂自然环境中鉴定出具有特定代谢功能的微生物类群,揭示污染物的微生物代谢途径,在研究污染物的原位微生物转化/降解过程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文综述了该组合技术在探究不同环境介质中烃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有机农药、重金属和新型污染物微生物转化/降解过程中的应用进展,包括功能微生物的识别和污染物微生物转化/降解机制的解析等.最后,基于该组合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展望,提出未来该组合技术与多种原位表征技术的联用将为微生物驱动污染物的转化/降解机制研究提供更准确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