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5):220-228
为开展区域环境风险分区研究,文章基于环境统计和基础地理数据,引入地理空间分析法和人口空间离散化方法,充分考虑水系级别及水质的影响,以1 km×1 km网格为基础单元,对石化产业密集型区域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研究区环境风险场呈现以石化区为高值中心,向外辐射递减态势,环境风险受体敏感区与环境风险受体分布保持一致。(2)研究区以低风险区为主,其次为中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其中较高风险区面积为4.8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中风险区面积为42.64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6%;低风险区面积为244.5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3.7%,不同等级环境风险呈现以风险源和受体集中区为中心,向周围辐射递减趋势,且在下级行政单元的分布存在差异。(3)研究区环境风险管控的优先次序为Sr24(石化区)、Sr19、Sr20、Sr16、Sr17和Sr10,其中,Sr24和Sr19为较高风险区,属重点优先管控区域。文章旨在优化网格化环境风险分析法,为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的宏观决策和环境风险分区分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突发水污染风险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经济带突发水污染事件频发,对区域人群健康和生态安全造成严峻挑战.环境风险分区是环境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有效工具.本研究以2015年为基准年,基于环境统计数据、DEM数据、水质监测断面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综合考虑了水系流向、水系级别及水质等因素,以1 km×1 km的网格为基本单元,对长江经济带开展突发水污染风险分区.结果表明:①高风险区面积为3348.9 km~2,占评估区总面积的0.16%;较高风险区面积为26030.7 km~2,占比1.27%;中风险区面积为97971.1 km~2,占比4.79%;低风险区面积为1916838.7 km~2,占比93.77%;②从沿长江干流两岸分布来看,高风险区面积沿长江上游至下游呈逐渐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分布在重庆市中部、湖北省东部、安徽省东部、江苏省中西部、浙江省北部、上海市西部等地;③从沿长江主要支流两岸分布来看,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嘉陵江南段、乌江南段、汉水东段、湘江北段、赣江北段等.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将人体健康作为风险因素之一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模型,其风险路径分析过程表现模糊,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该文建立了VCH(Vulnerability&Capacity&Health)地下水污染风险模型,其特点表现在包含了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地下水环境容量评价和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且模型风险路径计算过程清晰。为了验证该文提出的VCH模型的合理性,该文以富平热电厂厂址附近的水文地质资料为基础,采用该模型风险计算方法评价研究区的地下水污染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等级整体处在较低风险等级以下,且处于较低风险等级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9.01%,而中等风险仅占3.67%,研究区其余部分均为低风险,该次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为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及地下水规划利用提供依据。另外,该模型为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提供了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土壤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上,参考模糊数学的架构,建立了由风险因素集、风险评价集、隶属度函数、评估矩阵和权重系数组成的评价模型,最终形成了一套场地重金属污染风险的综合评价方法.选取安徽铜陵某冶炼厂作为研究场地,分析场地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并验证该评价模型的科学性.结果表明,研究场地内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分别为As(1382mg/kg)、Cd(64.9mg/kg)、Cu(4973mg/kg)、Pb(3403mg/kg),As和Pb污染严重.相比于传统土壤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考虑重金属的人体健康风险、地下水迁移风险和生态风险3个方面,插值后不同风险所占面积比例为安全(25.3%)、低风险(5.86%)、中风险(9.00%)、高风险(59.9%).与内梅罗指数法对比,综合评价风险结果中的高风险区域面积下降了9.50%,而中风险、低风险和安全区域的面积则分别上升了约3.54%、3.83%和1.20%,整体风险有所降低.与传统土壤评价方法对比,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综合评价方法不局限于重金属总量单一因素对土壤污染风险水平的限制,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及土地二次利用途径对其进行更加详细的污染风险评...  相似文献   

5.
基于海岛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以长兴岛为例,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长兴岛的高风险区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9.95%,中风险区占14.00%,低风险区为76.05%。高、中风险区除了大片的集中分布外,还呈现出斑块状零散分布,这主要是长兴岛地质环境地域性与社会因素差异性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海洋环境风险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结果显示:天津海域总体上处于中低风险态势,中低风险海域面积分别约占海域面积的59.18%和24.90%;高风险海域占海域面积的比例为15.92%,碎片化地分布于近岸的汉沽大神堂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北塘旅游区、大港湿地、天津港、南港工业区等敏感或重点海域.评价成果可为天津海洋环境风险管控、海域资源使用配置、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农牧交错带典型流域生态风险的影响,在Arc GIS技术支持下,以洋河流域1990、1995、2000和2008年遥感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洋河流域1990—2008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将研究区划分为525个生态风险评价单元,从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结构角度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评价洋河流域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7%以上;1990—2008年,洋河流域总体景观生态风险值(ERI)由0.197 3上升到0.238 4。低风险区(ERI≤0.17)面积减少3.53%,高风险区(ERI0.68)面积减少0.43%,较低(0.17ERI≤0.26)、中等(0.26ERI≤0.42)和较高(0.42ERI≤0.68)风险区面积均有增加,整体生态风险增加;洋河流域5种风险等级分布较集中,具体表现为洋河支流及其一级支流两侧地区生态风险相对较大(ERI0.26),而离河道越远的区域生态风险值越小(ERI≤0.26)。  相似文献   

8.
冰雹灾害是宝鸡市面临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采用宝鸡市2016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经过遥感解译得到宝鸡市主要农作物的空间分布图。根据宝鸡市1961 — 2016年55 a的降雹记录和防雹炮点分布资料,计算得到区域降雹强度、降雹频次和防雹能力值,以灾损数据确定主要农作物的承灾体敏感性指数。基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度及脆弱性三要素,采用综合评价法和自然间断分类法得出宝鸡市主要农作物的冰雹灾害风险分布图。结果表明:宝鸡市主要农作物的冰雹灾害风险等级以中级风险为主,占全部风险等级的43.5%,主要分布于千阳、凤县、岐山、扶风等地;次高风险区占25.2%,主要分布在陈仓及扶风;次低风险区占18.7%,分布于金台、眉县及太白零星散区;高风险区占9.8%,全部集中于陇县和麟游;低风险区占比最少,为2.8%,零星分布于凤县和扶风。应加强对冰雹灾害高风险区的防爆能力建设,调整防雹点分布和作物种植。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黄河流域开展水污染风险分区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突发性水污染风险分区,累积性水污染风险分区鲜有案例.本研究以2019年为基准年,基于环境统计数据、 DEM数据、水质监测断面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以1 km×1 km网格为基本单元,采用环境风险场评估法对黄河流域开展突发性和累积性水污染风险分区评估.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突发性高风险区面积为1 349 km2,占比0.2%,突发性较高风险区面积为3 864 km2,占比0.5%;累积性高风险区面积为5 834 km2,占比0.7%;累积性较高风险区面积为25 382 km2,占比3.1%;(2)兰州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宝鸡市、济南市和东营市等部分地区突发性、累积性环境风险均较高;(3)从黄河干流两岸分布来看,黄河干流兰州段、白银段、中卫段、乌海段、巴彦淖尔段、郑州段、德州段和东营段等突发性、累积性环境风险均较高.  相似文献   

10.
全球自然灾害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为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生存和安全发展。以典型的灾害多发地区滁州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概念框架,构建了各单灾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激励模型复合单灾种风险评估结果,定量测度了研究区的城市安全风险分布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城市安全风险进行了驱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城市安全风险等级占比从低到高分别为2.49%、8.71%、41.08%、30.47%和17.25%,以中风险占主导。在空间上,城市安全风险表现为中部高于周围边缘区域,呈现出由核心区往外逐步减弱的格局特征。(2)6个驱动因子对城市安全风险的解释力强度为人口密度(0.404)>地均GDP(0.402)>建筑承灾能力(0.095)>植被覆盖度(0.078)>路网密度(0.013)>用地类型风险(0.012),因子交互协同作用后对结果的解释力增强。研究结果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能够服务于高风险区域的灾害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1.
武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环境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武汉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地下空间的开发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成为武汉城市工程环境地质效应的关键问题。文章利用武汉市现有勘察资料,初步分析研究城市地下空间的物质载体及其空间组合关系,从空间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和赋水条件入手,对城市地下空间建设诱发的工程环境地质灾害的特点、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行地下空间利用区划,指出各区在地下工程建设中需要重点防范的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2.
西江沿岸地带是一个工业不发达的待开发民族区域,但它拥有多方面工业资源优势,而且工业开发环境条件良好。作者认为,优势的工业资源开发必须在全方位开放与资源深度利用的基础上以轻型为主导的策略,重点建设制糖、水果加工、水电、有色金属为主的原材料及加工等若干工业基地。布局上以西江干流和区内铁路干线为“轴”,结合重点工业“点”,稳定提高中部,重点开发东部,创造条件开发西部,实现“点轴结合,逐步推进”的工业资源区域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3.
近代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代黄河三角洲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由于盐渍化面积较大,土地垦殖指数较低,土地生态环境条件脆弱,而且土地开发利用受地表淡水资源的年际与季节分配的影响。当前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但开发利用的潜力大,开发的紧迫感加强。开发利用黄河三角洲的主要途径有:①改造低产田,挖掘土地增产潜力;②扩大平原林地,营造林网,改善生态环境;③利用现有林场,逐步建成畜产品生产基地;④利用沿海滩涂和陆地水面发展养殖业与种植业;⑤处理好土地开发与油田建设的关系,发挥土地与油气资源两大优势;⑥运用遥感资料监测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为及时合理地变更土地利用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4.
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输油管道环境风险综合评价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波  薛纪渝 《环境工程》1995,13(3):54-58
本文将模糊数学引入环境风险评价中,探讨了环境风险模糊综合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库尔勒一鄯善输油管道环境风险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研究,为该管道工程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阶地古红土在华南分布很广,是一项重要资源。本文以钱塘江中下游为例,查明:阶地古红土分布决定于局部新构造运动升沉量与构造断块活动;愈到下游,古红土土层愈厚;在每一地段,阶地愈高,红壤化作用愈深,表现在铁的活化度(Feo/Fed)减低,粘粒的 SiO2/Al2O3变小,酸性与粘性增强等。按新构造运动抬升时间与幅度,古红土还可划分为Q2与Q3两类,其上土壤的理化性质、作物的适种性及开发条件都不相同。二者的面积比(Q2/Q3)则与各区域新构造运动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6.
关于黄土高原空间范围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黄土高原的空间范围缺乏明确的定论。争论的焦点反映出不同学者对自然地理现象空间分布过渡性的认识和处理的差异。本文从黄土、黄土分布区、黄土高原及其毗邻的黄土分布区、黄土高原、典型黄土地貌区等几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出发,探讨了划分黄土高原的客观标准,并根据野外考察和航卫片判读确定了黄土高原的空间范围。  相似文献   

17.
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的重要性,探讨了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的几个主要问题:区域环境风险水平的表征方法;区域环境风险的识别方法;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模式方法;以及区域环境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的目的是降低区域环境风险水平,减少人为事故带来的环境灾害与经济损失。给区域环境生态和公众健康一个较安全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我国耕地面积重心及耕地生态背景质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基于中国环境资源数据库及对中国耕地面积10年变化研究的基础,采用重心模型方法,通过计算两个时期的耕地面积重心,得出中国耕地面积重心10年向西北移动了28.3377km,尔后,在耕地生态背景质量模糊评价的基础上,生成耕地生态背景质量指数,利用此指数计算出耕地重心的移动所导致的中国耕地质量下降2.52%的定量化数值。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郝天文 《环境工程》1998,16(4):56-58,62
对目前常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并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垃圾成分的变化以及其他影响因素,提出了适合该地区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江西省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对山地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进行了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水分季节动态的测定(一年连续),并据此对其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初步分析。这种土壤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质地主要为壤质粘土和粘壤土,容重小(0.88—1.29),孔隙度大(51.7—65.4%),透水速度快(17.4—142.8ml/min),最大持水量高(占容积50.6—58.2%)。土壤排水良好,水分充足。水分含量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在30%以上。变动范围:0—15cm土层,26—56%;15—30cm土层,26—45%;30—50cm土层,26—45%。我们用透水速度和最大持水量来分析其水源涵养能力,并与丘陵红壤进行比较。结果是:土壤的透水能力为丘陵红壤的3—5倍;贮水能力为丘陵红壤的138—145%;吸收雨水能力为丘陵红壤的2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