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毛涛 《环境保护》2021,49(2):61-65
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创新型的环境管理方式,在企业供应链绿色化水平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美、日、欧发达国家和地区绿色供应链实践日趋成熟的同时,作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的中国,同样认识到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制度建设和试点示范等工作,为全球绿色供应链实践贡献了中国力量。但由于存在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认识不足、开展此项工作的内在动力不够、相关信息公开不充分等问题,当前主动打造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少之又少,通过积极营造氛围、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加强信息公开等工作,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绿色供应链是引导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市场机制,国家高度重视,许多部门着力制定激励政策,一些行业和企业也积极开展绿色供应链市场实践。但是,我国绿色供应链面临着"三大不足",即市场动力不足、政府推力不足、公众引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思想认识不统一、责任体系不明确、信息保障不充分。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三方面对策建议:一是推动相关立法,将绿色供应链纳入法治化轨道;二是明确各方责任,将绿色供应链融入治理体系;三是完善环境信息公开,为绿色供应链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庄菁雄 《环境工程》2016,34(10):153-155
以上汽通用汽车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为背景,研究了上汽通用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特点以及绿色绩效改进的方法学。在总结绿色供应链管理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制造型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给出了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改革方向与理论依据,为我国政府推动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中国主要大型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现状,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分析其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引入总效益作为中间变量,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其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因素作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绿色供应链总效益驱动是钢铁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动因;政府支持与推动则是影响钢铁企业开展供应链绿色化战略直接且重要的外部推动因素;外部相关主体推动、企业内部驱动与企业内部制约是通过影响绿色供应链总效益进而影响钢铁企业供应链绿色化战略,且企业内部驱动效果不显著,而内部制约效果却较为明显。该文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促进中国钢铁企业积极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  相似文献   

5.
实施绿色采购有助于带动上游企业产品的绿色生产,推动企业的绿色转型。目前政府绿色采购虽然设定了清单并提出了环境标准要求,但是仅停留在基本层面,即仅对最终产品制定了采购的环保标准,尚未到达政府绿色采购的绿色供应链层面。本文对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政府实施绿色采购可以推动绿色供应链更好发展,剖析了现有绿色采购制度存在的问题,从法律基础、评价机制、指标体系、奖励和监督机制以及第三方参与等方面提出了通过政府采购促进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毛涛 《环境保护》2022,(Z1):31-34
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可以调动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的积极性,引领工业绿色发展。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打造绿色供应链,并探索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创新做法。在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发生了新的变化:管理内容从“小绿色”转向“大绿色”;管理对象从“部分”扩充至“全体”;管理要求从“浅绿”走向“深绿”。通过不断完善试点工作,加强对试点企业的引导和帮扶,可以推动形成供应链上大、中、小企业协同减碳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毛涛 《环境保护》2022,50(1):30-34
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可以调动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的积极性,引领工业绿色发展。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打造绿色供应链,并探索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创新做法。在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发生了新的变化:管理内容从“小绿色”转向“大绿色”;管理对象从“部分”扩充至“全体”;管理要求从“浅绿”走向“深绿”。通过不断完善试点工作,加强对试点企业的引导和帮扶,可以推动形成供应链上大、中、小企业协同减碳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日益突出,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同步推进是当前工作的重要内容,环境保护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有利于改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欧盟和美国在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成果显著,汲取其先进的政策和实践经验,对中国推进绿色供应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绿色供应链和绿色金融作为行之有效的市场手段,在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环境治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多个地区和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新时代社会发展和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的新阶段,绿色供应链和绿色金融的有机结合,将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达成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总结梳理了当前绿色供应链和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绿色供应链金融可以作为突破环境管理瓶颈手段的原因,创造性地提出多方参与下的绿色供应链金融新模式,为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印刷行业的绿色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刷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其规模已接近全球第二,但印刷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一直制约着其发展。绿色印刷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成为解决印刷行业绿色转型的一个突破口。本文介绍了我国绿色印刷战略的起源、政策支撑、实施及其成果,分析了绿色印刷工作开展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表明,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印刷的政策建议如下:第一,完善绿色印刷标准;第二,加强推进绿色印刷认证工作;第三,提高企业认识、全员参与并将绿色印刷工作落到实处;第四,对获得绿色印刷认证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或财政补贴;第五,针对印刷加工全过程中所需纸张、油墨、胶黏剂、润版液、印版等原辅材料,加强各供应链环节的环境保护标准要求和控制。  相似文献   

11.
福州城市及郊区冬、夏两季大气中多环芳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10年冬、夏两季,利用大流量采样器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D),分析了福州市大气中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水平、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福州城郊冬、夏两季大气(颗粒相+气相)中ΣPAHs浓度范围分别为115.45~187.76ng.m-3和45.55~59.20 ng.m-3,整体而言,气相显著高于颗粒相,冬季高于夏季;冬季城区高于郊区,夏季城区则低于郊区,但城郊区差异不显著;气相中PAHs比例夏季高于冬季.整体而言,气相中PAHs主要以2~4环化合物组成,颗粒相中则以4~6环化合物为主.冬季气相中PAHs主要以3环化合物为主,夏季主要以3环和4环化合物为主;颗粒相中PAHs组成无明显的季节特征.毒性当量因子法分析表明福州市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来源解析表明,福州大气PAHs主要为燃烧源,福州机动车燃料以柴油为主.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冬、夏两季,利用大流量采样器采集了福州市大气样品,并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mECD)分析其中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残留水平、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大气ΣHCHs浓度范围为28.04~413.0 pg/m3,总体而言,城区高于郊区,夏季高于冬季,气相高于颗粒相;气相中HCHs浓度夏季高于冬季,颗粒相中则相反;夏季气相中HCHs浓度显著高于颗粒相,而冬季气相与颗粒相中HCHs浓度基本相当.4种HCHs异构体中,气相与颗粒相中均是δ-HCH相对含量最高.大气ΣDDTs浓度范围为146.5~897.8 pg/m3,总体而言,郊区高于城区,冬季高于夏季,颗粒相高于气相;气相中DDTs浓度夏季高于冬季,颗粒相中则相反;冬季颗粒相中DDTs浓度显著高于气相,而夏季颗粒相与气相中DDTs浓度无显著差异.4种DDTs异构体/同系物中,气相中o,p′-DDT的相对含量最高,颗粒相中o,p′-DDT和p,p′-DDT相对含量较高.来源解析表明,福州城郊大气中HCHs非历史污染,存在林丹的使用或输入;大气中可能存在DDTs输入,并可能有大量三氯杀螨醇的输入.  相似文献   

13.
春季东、黄海溶解甲烷的分布和海气交换通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2011年3月17日~4月6日对东、黄海海域进行了大面调查,采集了45个站位不同深度的海水样品,对溶解甲烷(CH4)浓度进行了测定,并估算了其海-气交换通量.结果表明,东、黄海表层海水中溶解甲烷的浓度变化范围是2.39~29.67nmol.L-1,底层海水中甲烷浓度范围是2.63~30.63 nmol.L-1,底层浓度略高于表层,表明底层水体或沉积物中存在甲烷的源.春季东、黄海海域表、底层溶解甲烷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即从近岸向远海逐渐降低,主要受长江冲淡水输入和黑潮水入侵的影响.春季东、黄海海域表层海水中CH4饱和度为93%~1 038%.利用Liss and Merlivat公式(LM86)、Wanninkhof公式(W92)和现场测定的风速估算出春季东、黄海海域CH4的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2.85±5.11)μmol.(m2.d)-1和(5.18±9.99)μmol.(m2.d)-1,根据本研究结果和文献数据初步估算出东海和黄海年释放甲烷量分别为7.05×10-2~12.0×10-2Tg.a-1和1.17×10-2~2.20×10-2Tg.a-1.春季东、黄海海域表层海水中CH4均呈过饱和状态,是大气中CH4的净源.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研究我国近海异戊二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气候效应,于2013年11月6—23日(秋季)在黄海、渤海海域设25个采样点采集海水样品,其中在A断面4个采样点采集不同深度海水样品,运用吹扫捕集-气质联用法对海水中c(异戊二烯)进行分析,研究其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并对异戊二烯的海-气通量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①表层海水中c(异戊二烯)的范围为10.76~48.67 pmol/L,平均值为(22.85±10.52)pmol/L,其水平分布呈北高南低的特征;②c(异戊二烯)与ρ(Chla)(Chla为叶绿素a)呈正相关(R=0.643 4,n=25,P<0.000 4),说明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研究海域内c(异戊二烯)水平分布与变化规律的重要因素;③调查期间c(异戊二烯)在A断面上的垂直分布较为均匀且没有出现明显分层现象;④表层海水中异戊二烯处于过饱和状态,其海-气释放通量范围为6.26~449.81 nmol/(m2·d),平均值为(91.62±109.75)nmol/(m2·d). 研究显示,我国陆架海区可能是全球海洋、大气异戊二烯重要的源,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亟需展开.   相似文献   

15.
对山东省小清河流域的地表水、地下水、底泥、土壤、农作物等进行了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分析,检出有机化合物13类93种。对其毒性效应以及在环境中的扩散、迁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晋阳湖水体中营养化指标的污染状况、来源及变化趋势 ,并对晋阳湖水质富营养化程度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0年夏季(6、7、8月)和秋季(9、10、11月)6个航次对胶州湾微表层和次表层海水中营养盐的调查结果,研究了微表层和次表层中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以及微表层对氮、磷、硅营养盐的富集情况,并利用潜在富营养化评价模式评价了水质的营养状况.结果表明,不论是微表层还是次表层,营养盐的分布都是从湾内向湾口递减.胶州湾夏季微表层溶解无机氮(DIN)、磷酸盐(PO34--P)和硅酸盐(SiO23--Si)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296、0.026和0.618mg.L-1;秋季平均浓度分别为0.369、0.028和0.592mg.L-1.夏季次表层DIN、PO43--P和SiO23--Si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240、0.025和0.506mg.L-1;秋季平均浓度分别为0.292、0.028和0.580mg.L-1.胶州湾微表层海水对营养盐N、Si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作用,平均富集因子为1.48~1.96;对P无富集现象,富集因子的不同可能与海况和站位的不同有关.在所有调查航次中,7月份胶州湾海水中的营养盐含量最低,与叶绿素a(Chl-a)处于高峰期有关.胶州湾东北部处于富营养和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化状态,其它区域营养级为中度营养和贫营养,微表层潜在性富营养化程度大于次表层.  相似文献   

18.
Selenium occurs naturally in the soil environment in amounts which may cause nutritional toxicity or deficiency to livestock in areas throughout the world. Normal soils contain between 0.1 and 2.0 μg g?1 selenium compared with 30–324 μg g?1 (dry weight) or above from a seleniferous area. Plant selenium concentrations can generally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the soil selenium status. Selenium accumulator plants may contain thousands of μg g?1 selenium and grow healthily on highly seleniferous soils. Most plants contain small amounts of selenium; less than 1 μg g?1 when growing on normal soils. A third group of plants, containing large amounts of sulphur, contain higher amounts of selenium when growing on normal soils.Animals consuming plants containing unusually small or large amounts of selenium over a prolonged period may develop nutritional selenium disorders. Development of sensitive analytical techniques has permitted detection of the very low amounts of selenium present in livestock suffering from selenium deficiency and associated problems. Required amounts of selenium necessary for animal nutrition range from 0.04 to 0.10 μg g?1 depending on the animal species and the level of vitamin E in the diet. Amounts of selenium causing nutritional toxicity are usually an order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ose producing deficiency.Factors affecting selenium absorption in animals include the form of selenium in the diet and the type of animal. Ruminants moderate their dietary intake by reducing selenium to insoluble forms, which they excrete. Monogastric animals, by contrast, may absorb up to 80% or more of their dietary selenium intake, depending on its biological availability.Although there are areas where livestock poisoning occurs, much evidence has been accumulated to indicate that agricultural livestock is deficient, or bordering on selenium deficiency, in many areas of the world. Overt selenium deficiency in man has been reported in China, indicating the possibility of widespread non-overt sub-clinical selenium deficiency in humans. No definite evidence for human selenium toxicity has been reported.Although anthropogenic selenium contributes to the total selenium in the soil environment, most of it is biologically unavailable. Organisms such as bacteria and fungi reduce biologically available selenium to elemental insoluble forms, whilst others produce volatile organic forms of selenium which are lost to the atmosphere. Some bacteria are able to oxidise colloidal selenium so that it becomes biologically available. Whether the overall amount of biologically available selenium is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in the soil environment is of vital consequence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t is recommended that work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quantify amounts of available selenium that are lost from soil systems, and to identify the forms and amounts of selenium that enter the soil environment from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sources. Tests to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non-overt selenium deficiency in animals, such as blood selenium measurements, are recommended for areas under suspicion from soil and crop analyses.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于水生生态系统中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各项进展,从汞对水生动植物的毒性、汞的迁移转化、甲基汞的形成以及甲基汞对食物链及人体健康的影响等几方面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20.
西方资源型城镇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以国际地理学界公认的权威英文学术期刊为主要资料来源 ,同时参阅了相关书籍 ,借此对西方有关资源型城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理论进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对研究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评述 ,并对我国资源型城镇的研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