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广度、深度和历史进程。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强,全球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人类开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新论》一书旗帜鲜明地指出:生态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修修补补,而是一种崭新的真正可持续的文明。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人类文明实现全面而彻底的生态转向;需要坚决遏制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经济主义并将这种遏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需要在终极实在的意义上理解大自然。如果每个人心中都能对自然抱有正确的态度,那么我们会更谨慎地对待自然,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如是,生态文明之梦终将实现!  相似文献   

3.
王晓毅 《绿叶》2013,(1):36-42
生态文明与农业文明或工业文明并非是对立的关系,更不是替代的关系。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蕴含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中的。生态文明与传统发展观相对。发展以百姓的幸福为旨归,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文化中,幸福的含义不同,所以要允许发展目标多样性.不应当以单一指标来规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杨丹辉 《绿叶》2013,(1):93-99
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和不均衡的工业化进程,不应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割裂开来.既要深刻反思工业文明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严重破坏.又要客观分析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兼容点,充分吸收利用全球工业文明的物质财富、技术手段和组织制度,全面升级改造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组织方式.从而超越工业文明,跨人生态文明的崭新境界。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工业化来说,一个更为现实的命题是如何依靠转变发展方式,以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为主要抓手,加快产业升级.以此改变实体经济的面貌,进而为中国实业增添”美且和谐”的元素和色彩。  相似文献   

5.
<正>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被生态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美国生态文明领军人物小约翰柯布将"生态文明"归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正是出于对西方现代社会"工业革命"的反思。众所周知,工业文明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推入了灾难性阶段,现代工业革命正在把人类带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不归路。"超越现代工业文明,  相似文献   

6.
卢风 《绿叶》2012,(10):75-81
贪大求快的、用征服性科技征服自然的现代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是唯一能与地球生物圈协同进化的文明。生态文明的经济只能是生态经济,由利用生态技术的小企业支撑的地方性经济是生态经济的基本形态。按"海强模式"发展小企业能促进小企业的良性发展,能充分发挥小企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能让小企业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独特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4,14(2):15-15
什么是文明转型?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什么是新文明?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工业文明,即是新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摘自《环境经济》  相似文献   

8.
文明的步伐     
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大概有几个步伐最为关键:第一步是走出森林;第二步是从茹毛饮血到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发明使用火;第三步是从渔猎文明走向农业文明;第四步是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上述四个步伐对于人类发展都是划时代、里程碑式的进步,对于人类进程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类文明形态正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占领文明形态高地,不仅可以使中国在发展模式转型上迈出一大步,更可以使中国在文明复兴上迈出关键性一步。  相似文献   

10.
发展的悖论与生态文明的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风 《绿叶》2010,(12):87-91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而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也只能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物质财富增长,实现物质经济生态化和非物质经济扩大化,从科技转向和经济转型两个方面来促成生态文明的建设。与此同时,还必须促成价值观的改变,即由物质主义的经济主义走向生态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不是以物质财富增长为根本标志的,而是以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为标志的。  相似文献   

11.
叶文虎 《绿叶》2011,(5):9-12
食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有机体是否健康的反映信号。当前食品安全行业出现大量问题,折射出企业社会责任与政府监管上的缺失。对环保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重点要从城市转向农村,农村环境治理与国家发展模式需要转变思路,我们要补好工业文明的课,走好生态文明的路,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余谋昌 《绿叶》2014,(2):11-1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新文明,它由社会全面转型实现。价值观作为世界观的核心,对社会转型起先导和决定性作用。人类中心主义是工业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从工业文明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变,首先是核心价值观的转型——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用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解、人与人的社会和解,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姜裕富 《环境教育》2010,(11):39-4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生态文明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在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个人、政府组织、市场组织以及其他组织等主体的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合作治理模式是政府治理创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产权区域博弈、生态无界与环境属地管理、生态对区域发展反作用四个方面分析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协调机制:政府间组织机构协调与保障机制、环境主流化部门协调机制与公司式生态补偿机制、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调控和集约发展与科技支撑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的差异化与多维化考核评估机制、教育引导和多元参与的社会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不同层次的破坏。环境问题加剧的具体因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是整个社会缺乏环保意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素质教育水平等的限制以及对环保的宣传不力等因素,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普遍不高,这使公众及某些地方政府的行为有意无意地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因而,要培养环保意识、解决环境问题.最根本就在于摈弃旧工业文明中生产、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建立起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环境文明。  相似文献   

16.
《绿叶》2016,(12)
治理环境,必须找到环境污染的源头。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则生态文明建设可事半功倍。中国人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概念,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用东方智慧来重新反思我们的环保战略和思维,我们会发现现代科技的两面性,甚至会发现现代环境保护的两面性。生态文明不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补充,而将是超越现代工业文明的一种崭新的文明,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是一次文明的革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多元化的知识和技术,需要肯定某些传统知识、地方性知识和民间技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卢风 《绿叶》2013,(6):82-90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提供的生产一生活方式可以概言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考虑到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特质,这一方式必然不可持续。而实现可持续的生产一生活方式,则需纠正颠倒的经济与文化关系,构建以生态哲学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似乎已逐渐成为我国政治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但学术界对何谓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若何等重大问题存在很深刻的分歧,甚至仍有很多学者否认建设生态文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文将先用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越来越重视生存环境的当今社会,生态文明作为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深入探讨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点,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如何建设生态文明问题做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问题在于,思想与行动并不统一,传统中华文明也同样面临着创新发展的问题。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也导致水、空气、土壤污染日趋严重,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联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