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金凤  李新荣  王悦  田壮 《环境工程》2018,36(3):185-189
生物通风(bioventing,BV)是将土壤气相抽提(soil vapor extraction,SVE)和生物降解结合起来的强迫氧化降解土壤中石油的原位修复技术,因其高效、处理费用和尾气处理成本较SVE更低,对地下储油罐泄漏引起的土壤污染治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砂箱实验模拟了生物通风技术对柴油污染砂土的修复,主要结论如下:在顶部抽提井真空抽提(负压)作用下,砂箱内原有的平衡状态和砂土对柴油的吸附状态被打破,土壤中的挥发性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在横向和纵向上发生了迁移和扩散,其中纵向迁移和扩散较为明显;间歇通风使得砂箱中TPH高值区的位置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2.
某重要岩溶地下水源地因附近农药厂排放含四氯化碳污水而受到严重污染,实验采用土柱通风试验模拟土壤气相抽提(SVE),研究环境温度为20℃,通风速率为40mL/min,土壤含水率10%,而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为3.02%和0.13%条件下的两种供试土壤中四氯化碳污染物的去除过程.结果表明,土柱通风能有效去除土壤中的四氯化碳污...  相似文献   

3.
土壤气相抽提技术(SVE)可有效去除非饱和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土壤透气率及气相抽提的影响半径是进行SVE系统设计的重要参数,可通过多种方法取得。文章通过在北京市某焦化厂进行SVE现场试验,监测系统运行的土壤气相压力变化,求取土壤透气率及抽气影响半径。监测结果表明:SVE系统运行后,土壤中气相压力降最初不断增大,可...  相似文献   

4.
北京某地铁污染土壤修复工程采用异位土壤气相抽提修复施工方案。根据场地污染物的特性及修复场地实际情况,设计了异位土壤气相抽提修复系统,并通过中试研究获得了系统运行参数,验证了系统的修复效果,最终工程实施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异位SVE技术对主要污染物1,2-二氯乙烷、氯乙烯、氯仿和总石油烃(C_6-C_9)在土壤中的去除率达92.02%~99.07%。异位SVE在本修复工程中的成功应用,为今后类似污染场地土壤异位修复问题提供工程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土壤质地和湿度对SVE技术修复苯污染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蒸汽抽提技术(soil vapor extraction,SVE)是一种安全、经济、高效的土壤治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包气带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本研究选取有机污染物苯为对象,通过一维土柱通风模拟,分析了土壤质地(壤砂土、粉壤土和黏土)和湿度(0%、10%和20%)对SVE技术修复苯污染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受到粉壤土有机质和黏土的通透性影响,这两组实验的SVE修复效率(68.3%和43.4%)小于壤砂土实验组(98.5%);此外,20%和10%湿度条件下的壤砂土土柱模拟实验会出现拖尾现象,而且湿度越大,SVE的修复效率越低.  相似文献   

6.
杜川  陈素云  牛耕 《环境工程》2017,35(12):189-193
土壤气相抽提(SVE)技术在污染土壤修复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结合不同区域的地层条件,通过不同梯度的抽提真空度试验,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关系,并确定了相关参数来进行SVE系统设计。试验结果表明:抽气流量随抽提真空度提升而增大,但超过40 k Pa后,增大趋势缓慢;在地层均质情况下,试验井真空度与径向距离呈正相关,但非均质时,有可能出现距离远真空度反而高的情况;当抽提真空度为35 k Pa时,试验井真空度整体效果达到最优;利用公式法和直线图解法分别确定试验区土壤空气渗透率及影响半径,计算结果在经验值范围内,且符合试验区地质条件。对土壤气相抽提技术在实际应用层面进行了说明,为以后类似地层条件下污染场地的原位修复工程提供了技术及工艺参数参考。  相似文献   

7.
机械通风法是一种操作简单、效果好、成本低廉的土壤修复技术,特别适合大型挥发性污染场地的土壤修复。为了解该技术对不同挥发性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文章选取了国内一大型氯碱化工遗留场地,采用机械通风技术进行了现场修复中试。结果表明,该修复技术对于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经修复后土壤中各种污染物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基本能达到该场地土壤污染物的修复目标值要求。土壤中污染物的挥发过程满足幂函数y=A×e(-x/B)+y0的形式,修复效果明显。结果还表明,污染物浓度对其挥发有较大的影响,浓度越高,挥发速率越快,且污染物的挥发速率与蒸汽压成正比。该研究成果将对我国开展大型挥发性污染场地的土壤修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王澎  王峰  陈素云 《环境工程》2010,28(6):108-112
SVE是一种针对挥发性和某些半挥发性污染物的土壤原位修复技术。介绍了通过现场试验,来确定用SVE法修复污染场地所需的工艺参数,包括最佳真空度、抽气井有效影响半径、土壤气流量等,为类似的场地修复问题提供工程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气相抽提法(SVE)去除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殷甫祥  张胜田  赵欣  封克  林玉锁 《环境科学》2011,32(5):1454-1461
研究了土柱直径、土壤粒径和不同污染物等对模拟SVE通风效率的影响.以苯、甲苯、乙苯、正丙苯为污染物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柱底面积/装土高度(S/H)越大,去除率越高.不同粒径受甲苯、乙苯、正丙苯污染的土壤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当土壤粒径由10目变为20~40目后,SVE通风效率降低,污染物去除难度增大.受苯、甲苯、乙苯污染...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水位波动对土壤气相抽提(Soil Vapor Extraction,SVE)修复的影响,以西北某傍河石化场地为研究对象,利用TMVOC模拟苯系物的自然衰减过程及不同水位状态下SVE修复过程,从修复效果、相间转化、饱和度演变等方面比较不同条件下苯系物的衰减率.结果显示,该场地较佳的抽提井的压强为9.1×104Pa,影响半径为8m;苯系物在自然衰减、水位稳定状态下SVE修复及水位波动状态下SVE修复12个月后的质量损失分别为17%、85%、96%;水位稳定和水位波动状态下SVE修复12个月后,非水相液体(Non-Aqueous Phase Liquids,NAPL)的饱和度最大可达到0.066和0.044;水位稳定状态下,苯系物在"气-液-NAPL"相去除率逐渐降低,水位波动状态下,在水位下降的阶段,更多的NAPL相苯系物转化为气相,并被抽提气流携带去除.  相似文献   

11.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普遍存在于工业污染场地,因其易迁移和难降解的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修复VOCs污染场地时通常存在拖尾、反弹和二次污染物释放的现象,限制了对VOCs的修复效率,这些现象均与修复过程中VOCs在相间的非平衡态迁移有关,但目前仍缺乏定量化的研究.基于此,选择四氯化碳为典型的VOCs,采用沙箱试验,探究了VOCs的相间非平衡态迁移在表面通风、土壤挖掘以及热脱附和气相抽提联用技术应用过程中对土壤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表面通风和土壤挖掘过程中能产生较为显著的二次污染物释放现象;在热脱附和气相抽提联用技术的修复过程中能产生拖尾现象,而在修复结束后则会产生反弹现象,这些现象均为相间非平衡态迁移的表现形式.其中,在表面通风、土壤挖掘以及热脱附和气相抽提联用技术修复过程中,四氯化碳释放通量的最大反弹幅度分别为0.69、2.80和64.00倍,表明相间非平衡态迁移对热脱附和气相抽提联用技术产生的影响最大.研究显示,相间非平衡态迁移在不同的土壤修复工艺中均有体现,严重限制了土壤修复的效率,需要引起土壤修复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污染场地土壤气被动采样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杰 《环境科学研究》2020,33(2):494-502
在VOCs(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场地调查中,土壤气采样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常规的土壤气采样主要依赖吸附管和采样罐等主动采样方法,但主动采样有很多缺点.作为一种新兴的采样技术,被动采样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更能代表长时间人体暴露、可用于低渗透性地层等优点,已经成为污染场地调查领域的研究热点.对被动采样的理论基础、采样器类型、吸附剂类型、采样误差的来源进行了介绍,对土壤气被动采样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以及前沿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并对该技术在我国场地调查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建议.结果表明:在被动采样中准确控制采样器的采样速率(uptake rate)是保证其定量能力的关键,当控制采样速率低于土壤气中VOCs的补给速率时,可以实现良好的定量效果.影响采样速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待测VOCs的性质、吸附剂种类、采样器结构以及各类环境因素,挥发性强的VOCs较难被捕集且容易发生逃逸.不同被动采样器用于不同种类VOCs采样时的采样速率可以相差6个数量级,从最低的0.005 5 mL/min到最高的125 mL/min.因此,建议在实际采样中应选用结构合理的采样器,控制采样速率不宜过大,以降低饥饿效应的产生;应选用与待测物匹配的吸附剂,对待测物兼具良好的保留能力和脱附能力;应加强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土壤性质)对采样速率影响机制及场地校准方法的研究;应该结合研究和实践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壤气被动采样技术指南.   相似文献   

13.
为应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土壤修复开挖过程中的异味污染问题,建立异味风险预测模型,评估其潜在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构建异味暴露概念模型,综合考虑土壤气扩散、土壤VOCs挥发、地下水溶质挥发等过程以估算污染源强释放速率,并结合高斯扩散模型模拟污染源向周边区域扩散过程,再以臭气强度作为异味表征手段,预测得到周边环境中的VOCs大气浓度及其对人体的嗅觉感官效应. 某修复地块土壤开挖面积为2 800 m2,深度3 m,涉及苯、甲苯、乙苯等9种异味物质,对其开挖过程中的异味扩散风险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在开挖速率为150 m3/h的情况下,VOCs快速释放并扩散至周边20 m处某居民点形成的混合气体中以氯苯、苯、乙苯、甲苯这4个组分为主,浓度分别为6.86、2.35、1.56、0.85 mg/m3. 进一步采用异味活度值(OAV)及ln(OAV)对VOCs的异味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得到乙苯为混合体系中的关键致嗅物质,故以该组分来表征VOCs的气味特性. 由此得到,居民点呼吸区VOCs对应的臭气强度为3.09,开挖过程中周边居民将明显感到臭味. 基于模型敏感性分析识别了影响异味风险的关键参数,主要为敏感目标距离(xair)、土壤污染浓度(Cs)、土壤开挖速率(Q)、土壤空气体积比(θair)及大气风速(Uair)等. 从降低公众受异味影响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包括优化土壤修复工艺、控制区域土壤状况以及关注气象影响等控制对策,以期有效控制土壤中异味扩散引起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油田采出水及原油淋滤液挥发性组分的特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试了油田采出水及脱水原油淋滤液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并通过土柱试验考察了原油可溶组分通过不同土壤厚度后的浓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油田采出水中测得92种可溶性VOCs,在脱水原油淋滤液中测得29种可溶性VOCs,经过10 cm厚度的土壤后溶解组分大部分被吸附。苯系物和萘是原油的主要溶解组分,可以作为油田地下水污染的主要研究对象,土壤对原油淋滤液中VOCs组分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5.
The conventional “ pump-and-treat“ technology for subsurface remediation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ed with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 such as 1,1, l-trichloroethane(TCA), a common chlorinated organic solvent, has hmitation of prohibitively long treatment time due to extremely low water solubility of the VOCs. Surfactant-based soil remediation has emerged as the effective technology that substantially reduces the treatment time. In order to make the whole process economical, the surfactant used in soil washing has to be recovered and reused.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covery of anionic surfactant,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from soil remediation fluids containing TCA, using a bench-scale membrane pervaporation unit. The effects of high TCA concentration, surfactant dosage, and flow rate on permeationflux and selectivity( a value) of the process were evaluated. In general, higher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 yielded lower TCA flux and constantwater flux, resulting in declining a values; higher flow rate of TCA feed stream results in higher VOC flux and selectivity, an indication of the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higher TCA feed concentration produces higher TCA permeation across the membrane, however, the seletlvity was virtually unchanged unless the total TCA concentratinn exceeded 2000 ppm.  相似文献   

16.
借助TOUGH3/TMVOC软件对华北地区某典型污染场地进行模型概化,模拟再现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层状低渗透性介质中的运移和分布特征;同时,设置了不同情景的多相抽提方案,分析了渗透率对多相抽提技术(MPE)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VOCs在该介质中主要以非水相液体(NAPL)相形式存在,且NAPL相饱和度...  相似文献   

17.
焦化厂因其工艺特殊,SO2、NOx、颗粒物及VOCs的排放问题较为突出。故对焦化厂厂界环境空气VOCs排放特征进行分析,并依据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法和等效丙烯浓度(PEC)法对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进行评估,依据气溶胶生成系数(FAC)法对VOCs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厂界上、下风向5个点位共分析出包括芳香烃、卤代烃、烯烃、硫化物、酮类在内的17种VOCs; 2)不同区域厂界检出的VOCs差异显著,总质量浓度为28.2~167.9μg/m3,其中芳香烃在各点位TVOCs中占比最大,达到51.01%~84.63%;3)脱硫提盐冷鼓区域边界OFP最大,理论值为335.51μg/m3,办公生活区边界OFP最小,理论值为47.06μg/m3,芳香烃对OFP贡献率为27.21%~62.37%,烯烃为39.17%~61.84%,卤代烃为2.08%~14.56%;通过PEC法估算OFP,结果变化趋势与MIR法结果相一致,等效丙烯浓度为3.11~31.89μg/m3;且1—5点位芳香烃的等效丙烯浓度贡献率分别为37.10%、51.46%、66.79%、58.80%和22.74%;4)1—5点位SOAFP分别为0.452,0.938,2.517,4.055,0.495μg/m3;芳香烃对SOAFP贡献最大。丙烯、甲苯、二甲苯、氯乙烯等质量浓度和反应活性均较大的物质,是需要优先控制的VOCs组分,可作为焦化厂环境空气VOCs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土壤蒸气抽排(SVE)是一种经济、高效、安全并已被广泛应用的污染场址现场修复技术.它能经济高效地去除非饱和带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在此以油污染土壤为例。进行了土壤二维抽排模拟实验.研究了土壤质量分数m(H2O):m(土壤)对VOCs去污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降低m(H2O):m(土壤)的情况下,抽排气中挥发性较强的有机物质正戊烷(C5H12)质量浓度下降的很快,较早地进入SVE的拖尾阶段,最终保持在较低的质量浓度水平。挥发性一般的正辛烷(C8H18)和挥发性较弱的正癸烷(C10H22)经过长时间的抽排后,污染物的质量浓度也得到了降低,进入拖尾的时间相对较长,最终保持在一定的质量浓度水平。这表明降低m(H2O):m(土壤)可以提高污染物去除速率,从而缩短净化时间,提高了去污效果。同时对一维抽排模拟实验和二维抽排模拟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涂料制造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VOCs(挥发性有机物)已成为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污染物,涂料的生产和使用是VOCs排放的重要固定源.美国、欧盟于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涂料制造工业的VOCs排放标准,而中国自2010年起才开始管控VOCs的排放.通过对美国、欧盟和中国现行的涂料制造工业VOCs排放标准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中国涂料制造工业VOCs排放标准体系完整且严厉,由源头替代、工艺过程控制、排放限值、监控与管理等构成,但存在表征方法不明确、分析方法不准确、总量控制指标缺乏等问题.因此,基于优化VOCs全过程防控标准体系,提出以下4点建议:①强化源头VOCs排放控制,制定高固分涂料、水性涂料(油墨)各类涂料产品的VOCs含量限值,并配以相关分析方法;②加强VOCs工艺过程控制,在强调密闭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吸风罩捕集效率的统一判断标准;③选用TOC(有机碳)代替NMHC(非甲烷总烃)作为VOCs的表征指标,借鉴欧盟的逸散率制定排放绩效值,构建总量控制指标;④实施溶剂管理计划和PRTR(污染物释放和转移登记记录),以实现VOCs减排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