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进入21世纪,全球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并正在成为许多国家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和关键。环保产业是防治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朝阳产业,是环境保护事业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三门峡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加强环保产业的优化发展也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三门峡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发展低碳产业,符合经济发展的价值理念和趋势。通过低碳经济背景下大连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分析、针对大连市低碳产业的发展现实,构建了大连低碳经济产业体系的结构模型;随着大连市循环低碳的新型绿色产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分别从制度、技术与文化3个层面提出大连产业结构调整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给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天津作为北方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因此受国际产业结构变动影响较大。深入了解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并分析"再工业化"背景下国内外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对于天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选择、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提升产业的国际竞  相似文献   

4.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金融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以铜陵市2000-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选取金融相关比率、金融效率和金融储蓄结构来衡量金融发展,同时又以产业结构优化率和产业结构升级率来衡量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运用了多元回归分析法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虽然金融发展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效应还不显著。因此,要使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水平发生质的飞跃,就必须进一步扩大金融规模,加快金融服务创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创造融资机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产业与金融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引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20年北京市产业取水与节水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蕾  陈远生  李璐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6):1040-1051
论文在对1988至2008年期间北京市三次产业取水结构及其用水效率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由技术进步导致的三次产业取水节水量和由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取水节水量;建立了北京市地区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人均GDP负幂指数经验模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取水节水量的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并提高其用水效率可有效促进产业节水,应进一步提高对需求侧节水管理的重视,充分挖掘第三产业的节水潜力。  相似文献   

6.
顾润南 《环保科技》2001,7(2):34-36
针对国内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以环保市场为依托,遏制生态恶化,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产业前景。阐述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进军环保市场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08年江川县和通海县的主要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和产业构成情况进行比较,得出二县经济总量差别不明显,但主要产业结构有显著差别。位于二县县域内的星云湖、杞麓湖的污染特征明显不同,经分析后认为,目前星云湖、杞麓湖的污染状况,很大程度上也是二县产业结构布局影响的结果。建议对产业结构布局和调整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8.
重庆环保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悦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12):203-205
重庆直辖后,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发展环保产业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并已打下了一定基础。目前,重庆环保产业正处于蓄势待发的时期,尽快制定和完善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并加紧实施是当务之急。本文通过系统的研究分析和论证,提出了我市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泥石流灾害,灾损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是灾区产业重建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北川县都坝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灾损土地禀赋、灾害特征、土地需求,采取多因素耦合和关键因子限制分析法,探讨灾害胁迫条件下的经济活动与生态修复之间的互馈作用,结果表明:(1)流域新增土地供给源主要为泥石流灾损土地,土地资源化利用受灾害、聚落和产业结构控制;(2)灾损土地根据成因划分为沟口堆积型、沟道冲淤型以及岸坡侵蚀型,三者的肥力、安全性及交通条件等特征具有显著差异;(3)基于“因灾分区、耕地优先、产业共建、美居造景”的原则,建立了灾损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生态修复模式,并选取杨家沟进行验证,沟域灾损土地利用方式为生态林地、产业林地及优质耕地,分别占比28.5%、56.3%、15.2%,生态修复措施主要为提高土地安全度、提升植被覆盖率和增强水保功能。该研究建立的震区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模式可有力协调人地矛盾、发展绿色经济和提升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0.
基于区间数多目标规划的河北省水资源与产业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日益尖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论文在河北省宏观经济水资源和水环境投入产出表基础上,建立了产业结构的区间数多目标优化模型,确立了3个目标函数以及相应的约束条件,并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进行了模型计算,结合相关政策分析设计了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即适当扩大农林牧渔业、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业、非金属制品业、服务业、建筑业以及商业饮食业所占比重;对于开采洗选业、金属加工业、纺织服装业、造纸印刷业以及能源供应业等行业可适当减少产值规模,其他行业基本不变。执行调整方案后,预计产业增加值最高可达55 181.708亿元,最低为51 191.163亿元,平均值为53 186.436亿元;用水总量可控制在151.67×108~176.02×108 t范围内,COD排放量则可控制在117.31×104~136.80×104 t之间。调整后的产业机构更能适应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安徽测震台网的系统构成、子台分布、地震设备情况、传输信道、台网的技术系统功能进行了介绍。安徽测震台网部的建成,使得地震监控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在安徽省地震应急中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网络组织视角的粮食产业化模式与优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粮食安全状况严峻以及中国人多地少的形势下,探讨粮食的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网络组织视角出发,梳理了中国粮食产业化模式并提出优化路径。研究表明:粮食产业化发展是一个网络化的成长过程。基于网络主体控制与参与网络的能力、融资形式以及立足或服务的空间尺度,可以将粮食产业化模式划分为“国家调控跨国公司组织模式”“地方主导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模式”和“市场主导私营企业推动模式”这四类主要模式,分别对应介于市场组织与等级制组织之间的全球—区域—本地网络组织,并以跨国公司、本地龙头企业、产业化联合体、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等产业化组织形式呈现。进一步建议从提升网络主体开始,通过优化网络结构、强化网络载体、完善网络治理来指导粮食产业化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喆  何政伟  伍文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4):179-183,205
":5.12"汶川地震诱发了都江堰市许多新的地质灾害,恢复重建工作不断遭遇一系列复杂的地质环境问题。文章根据重灾区都江堰市震后地质地理环境特征,优选出坡度、震后地质灾害密度、工程岩组、线性构造密度、土地利用现状、河网密度等6个评价指标,建立分级标准;利用GIS技术对空间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功能,结合数理统计的方法原理,对都江堰市进行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危险性定量评价。经过精度验证,结果显示震后都江堰市地质灾害高危险区和较高危险区占土地总面积的15.8%,主要位于"5.12"特大地震发震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前山推覆构造带上;地质灾害中等危险区分布较广,占总面积的15.8%;地质灾害低危险区和较低危险区分布最广,占总面积的68.4%,主要分布在坡度平缓、植被发育、坚硬或半坚硬的岩组地区,将评价结果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用地布局、农村集中居住区点位叠加,科学准确地揭示出研究区震后建设用地区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从空间上对建设用地的安全布局进行了预警,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布局规划方案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洛阳地震台数字地震资料分析的现状,研究了影响洛阳地震台数字地震分析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地震地质构造背景,数字、模拟地震记录的差异性和数字地震记录的信息复杂性,干扰背景,震级误差等。洛阳为弱震区,这种特殊的构造背景不易改变;可以研究数字地震记录的规律,提高震相的识别能力;设计了MATLAB滤波(数字信号处理)程序,在震相分析前首先过滤干扰信号;总结测量误差规律和震级校正系数,从而提高数字地震分析质量。  相似文献   

15.
对地震舆情信息的深入感知和有效管理,能够保障社会和谐发展。提出一个基于大数据技术和深度学习的地震舆情感知平台,基于Hadoop和MongoDB大数据技术实现对海量实时地震舆情数据的处理和存储。基于Word2vec和LSTM的融合模型能够有效实现震后网民的情感识别,为舆情预警提供支持。以台湾5.8级地震舆情数据为例,对该平台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平台能够有效对海量地震舆情信息进行监测和分析,对地震舆情情感识别精确率达到93.76%;在准确率和收敛速度性能上均高于传统CNN神经网络,能够为后续谣言的准确识别提供有力的支持。本研究可为相关灾害类舆情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新旧常态中国产业全碳足迹复杂网络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国民经济是由多个性质迥异且相互依赖产业构成的复杂系统,科学识别产业碳排放关联传导结构对于实现中国碳减排目标具有的重要理论及现实意义。为此,首先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综合定义全碳足迹,基于能源消耗及生产服务修正直接消耗系数,创立函数改进容许性,及时更新投入产出表,夯实数据来源基础。再设计平衡性投入产出产业全碳足迹生命周期模型测算产业全碳足迹,基于WT指数法构建新旧常态中国产业全碳足迹复杂网络,继而从网络整体、节点地位、社团结构等角度分析新旧常态中国产业全碳足迹网络特征。经比较发现,构造的新旧常态中国产业全碳足迹复杂网络整体结构合理;较旧常态而言,新常态产业全碳足迹联系更为紧密,核心关键产业控制影响力更强,社团结构则总体保持稳定。在此基础上,提出综合衡量产业全碳足迹、全面顾及个体及整体特征、重点关注核心关键节点和充分考虑产业社团特征的对策建议,以求更有效提升新常态中国产业协同减排效率。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及邻近区域未来强震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8.0级地震发生以后,未来地震趋势如何,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以青海省及邻近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区域地质构造、历史地震分布、震源机制解及青海及邻近区域的地震目录等,进行周期划分,能量释放分析等方面研究。综合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重点监视区域等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汶川地震震害和发震原因,根据汶川地震及其他地震灾害的经验,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存在的一些工程地震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工程抗震设防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以加强和重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提高工程结构防震抗震能力,为灾后重建提供有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曹妃甸配套产业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面临着地震灾害的威胁,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潜在地震灾害损失呈现放大效应。本文通过曹妃甸配套产业区转型前后灾害承灾体、灾害损失的对比分析,提出在进行产业转型前,除需要论证经济可行性外,还必须对该区域进行潜在灾害调查,对灾害潜患区进行防灾规划。  相似文献   

20.
九江-瑞昌地震虽然震级较小,但震源深度浅,加之本地为历史少震地区,设防水准低,量大面广的非标准砖混和砖木房屋破坏较严重,造成13人死亡和多达20亿的直接经济损失。这充分暴露出我国少震地区城市防御力不足的弊端,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注意地震灾害风险的规避。本文介绍了本次地震现场应急工作情况,例举了地震区内不同结构类型房屋在这次地震中的表现和震害特点,并根据本次地震现场房屋安全性鉴定工作的实践和多次地震现场应急工作的经验,对本次地震现场应急工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