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海洋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的碳、氮、磷、硅和其他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等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化石燃烧、农业活动和气候变化愈发影响了海洋化学、地域性滨岸以及全球海洋水体.人类是最大的影响是无机碳、营养盐和可溶性氧,它们之间互相关联并影响到生物生产力.因工业产物的生产、迁移以及大量持久性有机化合物和痕量金属,特别是汞、铅和铁的释放到环境中,所以海洋水体中化学性质的改变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海水中痕量金属的存在形态决定其生物毒性及可利用性,直接影响其迁移及归宿,因此备受关注。然而海水基体复杂、痕量金属浓度极低、采样和分析过程易引入污染,所以针对海水中痕量金属及其存在形态的研究对采样以及测试分析技术要求较高。在众多的形态分析方法中,溶出伏安法将有效的富集手段和先进的测量技术结合在一起,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目前被广泛使用。国际上,针对痕量金属存在形态分析的溶出伏安法一直在不断更新发展,但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无论在近岸还是大洋,还较为匮乏。本文将介绍目前国际上应用溶出伏安法测定海水中几种痕量金属(Cu,Pb,Zn,Cd)存在形态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以推动我国海洋科学界在该领域的认识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海洋中的痕量元素通常是指质量摩尔浓度在10 μmol ·kg-1以下的元素,是海水的重要化学组分,其中既有铁和锌等海洋生物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对海洋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因而也与碳氮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密切相关,进而影响地球环境演化与全球气候变迁;也有铅等源于人类活动的污染物.痕量元素及其同位素还可作为许多海洋学过程的示踪物和古海洋学研究的指标.然而,海水的高盐基底和痕量元素极低的浓度,加之在样品采集、处理与分析过程中极易受到科考船、采样设备和周围环境的沾污,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限制了科学家获得可靠的海洋痕量元素含量数据.因此,获取无沾污的样品并加以准确定量成为研究海洋痕量元素生物地球化学与环境行为的先决条件.通过回顾国际海洋学界海洋痕量元素采样技术和分析方法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厦门大学在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和平台建设进展,重点比较了不同采样技术和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滨海核(火)电厂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越发引起重视。本研究于2016年至2017年,以连续观测和大面观测的方式分别对海南核电工程取排水口和邻近海域48个站位的海水水质情况进行调查,并以此评价电厂取排水对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海南核电工程运行1年内,取排水口水质较好,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第一类或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未见富营养化;邻近海域海水水质总体状况较好,绝大多数指标符合第一类或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个别站位秋季和冬季发生轻度富营养化,主要与季风造成的工业污染物输运和陆源营养盐的输入有关。本研究发现海南核电工程邻近海域海水水质整体较好,该工程运行期内对水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目前粪便中氮磷和抗生素的常规检测方法和前沿检测技术进行了介绍,讨论了这些方法的技术瓶颈和未来研究方向,并得出以下结论:1)粪便样品的常规检测方法具有准确度高、灵敏度好的特点,但需要在专业实验室进行或需要使用大型仪器,难以满足原位快速检测或在线监测的需要,因此粪便中氮磷、抗生素检测新技术的研究十分必要;2)粪便中的氮磷、抗生素等成分可通过前处理方法提取,再结合简单、便捷的电化学法、荧光法等对其进行检测,以实现快速、原位分析或在线监测;3)粪便中污染物的高效检测技术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和需求较大,将电化学法、荧光法等应用于粪便中氮磷、抗生素的检测需要持续深入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6.
伊乐藻-固定化氮循环菌技术入湖河道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太湖金墅湾水体筛选出包括土著氨化、亚硝化、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氮循环菌,固定于多孔性载体内,对伊乐藻-固定化氮循环菌联用技术在秋冬季太湖金墅湾水源地入湖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效果进行了研究.经室内生态修复模拟与原位围隔实验表明,伊乐藻-固定化氮循环菌联用对水质改善效果要优于单独使用伊乐藻或固定化氮循环菌,该技术对原位入湖河道有效去除率为:总氮5.9%~61.2%,氨氮12.4~70.3%,硝氮6.1%~68.0%,COD 4.2%~78.5%;通过氮循环菌释放可明显提高水体氮循环菌数量,MPN值比对照水体高出3~4个数量级;相关性分析表明,差异性显著(P<0.01).经5个月原位围隔试验表明,伊乐藻-氮循环菌联用技术可有效降低秋冬季入湖河道营养盐负荷,有助于控制湖泊水源地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河流底泥中内源氮磷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研究原位洗脱技术对污染底泥中氮、磷物质和成分的作用效果,以北京市凉水河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比较了现场试验洗脱与对照组0~30 cm分层底泥以及实验室模拟洗脱处理前后0~10 cm底泥中pH、Eh(氧化还原电位)、容重、含水率、OM(有机质)、TN、TP和氮、磷形态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现场洗脱对0~5 cm厚度底泥的处理和模拟洗脱处理均对底泥中pH、Eh、含水率的改变以及其中TN、TP的去除效果表现显著,其中,现场试验洗脱组0~5 cm范围底泥中w(TN)、w(TP)分别较对照组降低了66.4%±17.4%、40.8%±24.4%,模拟洗脱处理对底泥中OM、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70.1%±4.8%、66.8%±2.0%、43.1%±3.1%.②原位洗脱技术对底泥中TN的去除主要通过对PON(颗粒态有机氮)的去除来实现,现场和模拟试验过程中PON对TN去除的贡献率分别达55.0%和73.6%.③原位洗脱对底泥中TP的去除主要通过对Al-P(铝结合态磷)、OP(有机磷)的去除来实现,现场和模拟试验中Al-P、OP对TP去除的贡献率分别达37.0%、66.2%和31.3%、43.7%.研究显示,原位洗脱技术可有效去除城市河流底泥处理层中的氮磷物质,并以有机氮、磷物质的去除为主.   相似文献   

8.
1985~2003年渤海湾水质氮磷生源要素的历史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丙辉  秦延文  孟伟  张雷  万峻 《环境科学》2007,28(3):494-499
通过对渤海湾表层海水生源要素的现场调查以及相应历史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渤海湾生源要素的现状、历史演变趋势以及富营养化状态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表层海水处于较为严重的氮污染状态.北塘口、大沽口是渤海湾无机氮、磷的2大污染源.DIN、DIP的历史演变趋势与人海径流量息息相关,尤其是大沽口近岸海域,DIN、DIP与人海年径流量呈现显著正相关性,显示了渤海湾无机氮、磷污染的陆源输入性.受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无机氮含量持续增长的影响,1985~2003年期间,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氮、磷营养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985年的"氮限制"状态转变为"磷限制"状态,这将对这一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造成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海南新村港红树林区域沉积物和海水质量,本文对该区域沉积物的粒度、重金属、营养盐、有机碳、硫化物、全盐量以及海水中的溶解氧、氮、磷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隶属度模糊综合评价等评价方法对沉积物及海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其他地区相比,新村港红树林区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且分布相对均匀;沉积物中总氮、总磷含量在各断面无显著性差异,但少数调查点的总磷含量比其他调查点略高;相比周边海域,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但硫化物含量则很低;从全盐量结果来看,该区域属于中度或强度盐化土。海水的溶解氧、氨氮、总磷浓度部分断面有显著性差异,总氮、无机氮、硝酸盐则分布均匀。从评价结果来看,沉积物中重金属、营养盐均不具有生态风险效应,且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重金属等指标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但是,调查区海水氮污染特征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随着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海水中金属元素的分布及化学形态分析对于研究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和评价环境质量是极为重要的。由于石墨炉原子吸收灵敏度高.现已成为水环境中痕量金属元素分析最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塑料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粒级在5 mm以下的微塑料,其分布呈全球化趋势,近岸、大洋、深海和极地都有微塑料的存在,对海洋环境带来持久性污染。近海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主要分布在表层海水、海滩与岸滩以及近海沉积物中,其在洋流作用下长距离迁移,最终主要汇集在深海区域。目前海洋微塑料的检测以实验室分析为主,常规的操作流程一般依赖于手动操作,无法达到自动原位在线监测海洋微塑料的目标。本文全面综述了现国内外已采用的仪器分析技术在海洋微塑料采集、预处理与分析中的应用,系统梳理了各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条件,并提出了今后微塑料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以期为海洋微塑料长期自动化监测提供方向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免疫传感器用于环境中痕量有害物质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随着免疫测定技术与传感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发了以固定化的抗体(抗原)为识别元件,基于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原理的免疫传感器.该传感器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实现对农药分子、工业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生物毒素等有害物质的实时、在体、在线测定,在环境污染监测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免疫传感器的原理、制备、分类作了简要介绍,综述了近年来用于痕量有害物质检测的免疫传感器在固定化方法和传感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探讨了免疫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海洋环境监测方案是描述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内容的方案,内容是文字说明性质的。随着相关海洋环境监测软件系统对结构化的工作任务信息需求日益提高,必须考虑海洋环境监测方案任务标准化的实现方法。文中介绍了海洋环境监测方案任务标准化的原则,描述了实现过程,并给出了北海区海水监测方案任务标准化的实现示例,对未来海洋环境监测方案任务标准化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溶解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海洋DOM的化学组成和化学性质是理解海洋碳、氮等重要生源要素环境行为的必要前提。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分析技术为解析DOM分子组成与结构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多数陆地淡水DOM相比,海水DOM不仅具有浓度低、化学成分复杂的特征,而且伴随着很高的无机盐含量。光谱技术如紫外-可见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可对过滤后的海水进行直接测定,但对质谱和核磁技术而言,只有对海水DOM进行分离和富集后才能满足高分辨率分析的要求。本文对常用的海水DOM分离富集方法,包括固相萃取(SPE)、反渗透电渗析(RO/ED)和超滤(UF)进行了综述,讨论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未来海水DOM的分析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海洋环境监测是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基础,也是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德国海洋环境保护技术与科学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同时也是海洋环境保护区域合作的良好典范。本文阐述了德国的海洋环境管理部门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监测体系、监测机构、监测内容和监测特点予以分析,并对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方法综评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许秀艳  朱擎  谭丽  梁宵  张颖  滕恩江 《环境科学》2011,32(12):3606-3612
综述了目前国内环境监测领域监测分析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各种手段和方法,以具体仪器和实验方法为例,对实验室、应急和自动在线监测分析VOCs的方法和仪器进行了概述和评价,便于更好地了解各类仪器在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监测中的优势和特点,使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沿海设施所服役的腐蚀环境分类,主要分为海洋大气、浪花飞溅区及海水浸泡区,并对其暴露于大气和不同海洋环境位置的环境适应性试验评估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海洋大气环境模拟采用干湿交替加速腐蚀法,或建立户外大气暴露试验台开展试验;海水飞溅区试验通过实验室建海水冲刷试验装置进行模拟试验,或在实际环境中建立腐蚀试验中心开展试验;海水浸泡环境模拟通过海洋工程深水试验池开展试验。本研究对于开展海洋环境钢结构设施的防护性能考核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对沿海设施的环境适应评估方法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