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绿色视野》2008,(4):30-33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将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继国务院颁发《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后,政府部门发布的第一部有关信息公开的规范性文件,也是第一部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综合  相似文献   

2.
国家环保总局2007年4月11日发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继国务院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后,政府部门发布的第一部有关信息公开的规范性文件,也是第一部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综合性部门规章。该《办法》将强制环保部门和污染企业向全社会公开重要环境信息,为公众参与污染减排工作提供平台。现将全文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3.
《绿叶》2007,(4)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4月25日宣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将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国务院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后,政府部门发布的第一部有关信息公开的规范性文件,也是第一部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综合性部门规章。  相似文献   

4.
马军 《环境教育》2008,(5):31-32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中国第一部关于信息公开的部门规章,《办法》对于满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将为推动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提供重要的先决条件,对加强环保部门的依法行政也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相似文献   

5.
<正>(环境保护部令第31号)第一条为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的权利,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如实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推动公众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环境保护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工作。第三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强制公开和自愿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如实地公开其环境信息。第四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指导、监督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制度。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开展指导、  相似文献   

6.
《绿叶》2007,(5)
4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这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发布后的第一部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综合性部门规章,也是国家环保总局继2006年3月出台《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之后,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又一重要举措。“办法”一经推出,便吸引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五一”黄金周期间,众多专家学者、环保NGO以及广大环保志愿者在互联网上针对“办法”展开了持续而热烈的大讨论,为黄金周期间的网络世界,增添了一道绿色的风景。本刊特此摘发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王晶晶 《绿叶》2010,(10):36-40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用)》实施两周年,企业信息公开的情况却不容乐观,紫金矿业的污染问题敲响了企业信息公开的警钟。《办法》要求企业按照自愿公开与强制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公开环境信息。然而由于企业自身环保意识和守法意识淡薄,地方执法部门的不作为.企业信息公开收效甚微,《办法》有成为纸面法规的风险。加强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程度.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严格执法、企业依法主动公开环境数据、公众积极关注参与.多方合力共同推进《办法》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王小萍 《绿叶》2012,(9):64-68
审视《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关于环境信息公开的规定,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环境信息公开内容和方式得到了拓展,但没有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作出明确规定。未来,应在《环境保护法》修改时就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作出明确规定,并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单独立法。  相似文献   

9.
金玲 《环境教育》2010,(6):43-45
<正>从一般意义上讲,所谓环境信息公开,是指政府或者企业根据法律的规定、当事人的申请或者其他原因,向申请人或者社会公众公开有关环境信息的活动。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环境信息公开一般包括政府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12月7日,中国环境信息公开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成功举办。论坛由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主办,《中国环境管理》期刊承办,中环联合认证中心协办,主题为"环境信息公开与企业环境责任"。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王华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党委书记程春明、生态环境部办公厅政务公开与信息管理处副调研员许福成出席会议并  相似文献   

11.
王立德 《绿叶》2010,(10):29-35
我们在环境信息公开方面存在弊端,很多企业并没有重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信息监管已经成为了美国一项非常重要的监管模式.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例如美国的《有毒化学物质排放清单》制度)、环境影响评估、政务公开的法律法规、许可证制度和产品标识是其五种主要的信息披露工具。我们应当学习美国在大力推动环境信息公开方面的经验,建立健全信息监管措施和必要的争议解决机制,鼓励广大公众的参与、支持与配合。  相似文献   

12.
对环境信息的定义进行了表述。环境信息具有空间性、时间性、整体性、科学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可用系统法、用途法和公开法进行分类。环境信息公开中的环境信息经过收集、评估、整理、分析、公开(传播)、使用六个环节形成环境信息循环。  相似文献   

13.
环境知情权已然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和民众关注的热点,而环境知情权实现的前提是环境信息公开。关于环境信息公开,我国现有的法律规范主要侧重于政府和企业,但对于同样存在排污行为的事业单位没有系统规定。企业与事业单位的环境信息公开内容和标准通常是模糊的,且有关规定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需要考虑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在立法上扩大事业单位公开主体的范围,明确责任内容,健全监管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14.
胡元琼 《绿叶》2010,(9):55-62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用)》实施两周年.政府履职能力逐年提高,而企业信息公开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提高公众的信息公开参与意识,更需要环保部门、民间组织和社会媒体三者通力合作。信息公开与维持稳定并不冲突,更有效的、更良好的信息公开只会促进社会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5.
尹建国  梅旭成 《绿叶》2012,(12):68-75
环境信息公开与保守国家秘密问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和紧张关系,为调和这种矛盾冲突,有必要在借鉴域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准确适用我国既有环境信息相关立法并对相关制度予以构建与完善:一是严格限制国家秘密的范围,防止国家秘密的恣意扩张解释;二是扩大环境信息申请主体范围,缩减有关申请理由的限制性规定;三是畅通环境信息公开的救济途径,尤其强化司法救济的功能效力;四是加快环境信息公开的相关统一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丁家珍 《四川环境》2022,(2):192-196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不可少的制度,也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措施。然而,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存在很多不足:公开义务主体范围狭窄、公开内容少、公开方式不明确、监督机制缺失、惩罚力度轻等。以国内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现状为视角,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结合立法实践,深入分析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目前的问题,并阐述相关建议,逐步完善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17.
浅析环境信息公开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信息公开能提高环境保护参与者的环境意识,改变他们的环境行为和行动,解决"市场失灵"、"政治失灵"的问题,教育环境保护各利益相关者,推进决策过程中的民主进程。要提高环境信息的作用,应公开公众所面临的环境风险,公开的环境信息必须可靠,有关的环境信息必须对公众有用且方便获得,政府机构应关注公众对环境信息的反馈。  相似文献   

18.
《环境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使公众行使监督权有了依据和规范。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和企业"莲花味精"从"对头"到"盟友"的戏剧性转变,凸显了《环境信息公开条例》出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方面,公众和企业的目标、任务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实现和谐也是我们必须共同完成的一项历史使命2007年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信息公开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它不仅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也是推进我国环境管理工作全方位提升的重要手段。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工作近年来进展迅速,但仍存在关键性环境信息严重缺失等现象,不仅无法满足社会及政府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有时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稳定。本文从政府、企业、社会的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法律法规、组织监管和沟通协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包括:1加强组织领导,任命副部级官员主管环境信息公开工作;2推动国务院出台《环境信息公开条例》,推动各类环境政策法规纳入信息公开条款;3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互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4建立主要污染源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刺激企业改进环境表现;5加强对地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的督查、考核、评价及表现公开;6加强各级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能力建设;7实现环保部及环保系统内部数据信息统一管理、协调共享;8全面改善环境数据质量;9细化环境信息公开政策,包括环境风险及健康信息公开政策;10加强与其他部委关于环境信息公开工作的合作与协调。  相似文献   

20.
环境信息公开作为信息化时代环境治理的新型武器,对我国这样一个具有特殊财政体制和政治激励模式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效果有待深入探究。本文基于城市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PITI),以2008—2016年120个城市数据为样本,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环境信息公开的污染减排效应,并重点分析了不同城市区位和城市规模下存在的异质性效应。结果表明:环境信息公开有助于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还能有效缓解财政分权引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信息公开对污染排放的抑制作用呈现“马太效应”,对东、中、西部地区和大、中、小城市的影响均依次递减。对东、中部地区和大、中型城市,其治污效应较显著,而在西部地区和小城市尚不见效。积极推动全面环境信息公开,构建环境多元共治的长效机制,是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