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根据湖北省的地下水相关资料,通过梳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等问题,总结湖北省地下水保护现状,以此进一步探求湖北省地下水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地下水保护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是中国北方城市重要的供水来源,地下水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身体健康。然而近年来地下水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地下水污染,地下水超采等问题十分严重,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人类生命的健康,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总结了地下水环境恶化带来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年龄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阜,同位素和示踪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地下水研究中,其中以对地下水定年的研究尤为突出.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实例,分析得出地下水年龄在评价地下水更新能力,正确认识地下水运动和溶质迁移规律,以及约束地下水模型参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对指出地下永定年不仅受到地下水混合作用、气-水-岩作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人类活...  相似文献   

4.
将环境示踪技术用于地下水定年以确定地下水的相关时间尺度问题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年轻地下水定年方面。目前国内外用到的年轻地下水环境示踪剂有多种,这些示踪剂在地下水定年方面各有利弊。本文的目的是对国内外现有的9种年轻地下水示踪剂(3 H、3 H/3 He、4 He、35S、36 Cl/Cl、85 Kr、222 Rn、CFCs和SF6)的来源、示踪原理、误差来源、优缺点、适用性和应用现状等进行归纳和总结,为研究者、管理者和决策者在应用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丽江城市地下水污染分析和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价。提出丽江城市地下水环境保护的适宜性区划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环境监测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要环节,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对比欧美发达国家地下水监测网建设和运行模式,分析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十四五”国家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国家级化工园区和北京市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的建设情况,归纳出监测网在区域背景值点位布设,在线监测设备研发,以及监管平台建设、数据共享和应用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监测网建设现状,依托新兴技术在水质监测领域的应用,总结其发展趋势集中于在线监测设备换代升级、监测点位物联互通、多样数据解析可视、信息传输安全保真四个方面.最后结合我国监测井建设现状与管理模式提出以下发展建议:(1)整合现有点位,衔接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和“十四五”地下水考核点位,统筹构建国家级、省级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2)加快新一代水质在线监测设备研发,降低故障率,提高监测精度;探索基于地球物理探测、卫星遥感解译、无人机航测和埋设传感器等技术的新型监测方式.(3)国家级地下水环境监测网与地表水监测网、大气污染监测网、土壤监测网等进行多网融合.这为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是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为制定和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本研究从与地下水污染源及含水层相关的本质角度及外在的社会经济角度、政策角度综合考虑,将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地下水价值、地下水源保护区划分利用层次分析法及相应的叠加原则进行耦合,构建了一套地下水污染防控区划体系,并借助GIS技术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及区划结果的可视化表达.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防治区划实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最终的防治区划分级图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研究区域地下水防治的轻重缓急,符合实际情况,对下一步实际预防、监管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可以起到指导作用.此外,由于该体系构成因素的动态性特征,建议开展关于区划更新频率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丽江城市地下水污染分析和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价,提出丽江城市地下水环境保护的适宜性区划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关于建立中国最严格的地下水环境保护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局部地区出现重金属和有机物超标现象,严重威胁饮水安全和人体健康。通过深入分析我国现有地下水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在地下水环境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从地下水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地下水环境统一管理、污染源调查与监测、污染场地的管理与整治、资金筹措和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了7条关于构建我国最严格的地下水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地区地下水环境状况研究表明,该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地下水开采过量导致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日益加重,威胁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地下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表明,工矿企业排污、农业面源污染和垃圾填埋场对地下饮用水源均已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污染     
本期讨论 地下水污染:谁之过? 如果像化工企业这样的排污者向地表某条河流或某个湖泊排放废水的话,人们可以比较轻松地表达他们的抗议,比如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可是,如果这些排污者偷天换日,将废水通过渗井等方式排入地下,恐怕民众就轻易地被蒙在鼓里了. 拿地下水污染这一话题来说,今年上半年就足以赚足眼球.2013年春节期间,一条"山东潍坊许多企业将污水排到1000多米的水层污染地下水"的微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消息的可靠性暂且不论,但是这么一条简短的微博内容却弄得人心惶惶,这足以证明民众对地下水污染的恐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3年2月到3月,环保部门在40天内出动了7万多人对华北地区的2.5万企业的排污情况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有55家企业存在利用渗井、渗坑或无防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进行污水排放.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质安全预警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质安全预警是城镇集中供水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质安全预警功能,提出了包括基于水质长序列监测预警、基于污染动态模拟预警及基于区域污染风险评价预警的技术体系.其中,基于水质长序列监测的预警是通过因子分析筛选水源地特征污染物,分析水质数据变幅以确定水源地水质的预警级别,可实现针对水源井的开关控制作用;基于污染动态模拟的预警是在水源地外围污染源特征基础上,模拟其动态迁移过程,进而确定其影响水源地水质的预警级别,可实现对水源地水质变化趋势的预判;基于区域污染风险评价的预警着重于水源地受区域污染风险控制与水源地保护区的耦合效应,同时结合其他预警影响因子作用以确定预警级别,可实现对水源地所在区域的宏观管控.该技术在哈尔滨市利民水源地进行了综合应用,结果显示,基于水质长序列监测预警中,CODMn及NH4+的最大变幅指数均在1~2之间,预警级别确定为一级;根据污染动态模拟的结果得知,位于水源地开采井流场上游较高ρ(NH4+)的范围在迁移20 a后,污染晕前段尚未到达水源地,确定预警级别为零级;基于区域污染风险评价的预警确定水源地所在区域为零级预警区,综合分析可以确定利民水源地地下水水质存在污染风险,应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生态水位、地下水水质和地下水水源地是地下水环境的关键敏感属性,而现有关于地下水环境保护的研究多侧重于污染风险评价,常忽视地下水生态水位作为环境要素综合风险的重要性.为突破以往地下水风险评价中以污染要素为主的现状,在区域尺度针对地下水污染及地下水水位变化导致地下水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失衡等问题,提出以地下水生态水位、地下水水质和地下水水源地作为风险受体,综合研究地下水系统对地下水风险源的暴露途径及响应关系,采用地下水防污性能指数指征地下水环境的空间差异性,构建了基于“生态水位-水质-水源地”协同作用的GERRM模型(地下水环境相对风险模型,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relative risk model),定量描述地下水污染和地下水水位突变耦合的地下水环境风险,并将建立的方法在下辽河平原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①Ⅳ、Ⅴ级风险区主要位于化工企业、危险废物填埋场周围一定范围区域及沈阳市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和生态水位敏感性较高区,面积为2 107.33 km2,占总面积的8.93%.②Ⅰ、Ⅱ级风险区主要为农田种植区、林地种植区和农业城镇建设区,面积为17 704.51 km2,占总面积的75.01%.研究显示,GERRM模型适用于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下辽河平原区化工企业、危废填埋场周围一定范围区域以及沈阳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相对风险最高,需采取相应的管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电絮凝法处理受到污染的高氟地下水,研究了电极间距、原水pH值、电流密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絮凝法去除地下水中的氟和TOC时,不需改变原水的pH值。在电极间距为1.0cm,电流密度为32.4A/m2,反应10min后,出水中F-浓度<1.0mg/L,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TOC的去除率达到66%左右,优于传统给水处理工艺对TOC的去除效率。电絮凝对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包括电絮凝、电化学氧化和还原以及电气浮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贾卫  王小红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2):180-184,189
随着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规模日益增大,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和水质变差,研究地下水环境问题就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事情,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就是一项重要手段。本文首先总结了地下水评价的概念及评价标准原则等,介绍了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也对国内外地下水质量的现状评价综合指数(或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地下水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提出了最新的研究方向,从而为地下水评价的研究提供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Norovirus Detection in Groundwate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荒漠绿洲实质就是河流廊道及其影响区,其水分主要来源于河流径流补给,河流下泄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河流廊道的安全与否。建立了适合干旱区河流廊道的地下水动力学模型,并提出了生态保护距离和潜水埋深参数的设定方法。研究认为,在生态保护目标确定后,通过分析河道渗漏补给的有效影响范围、植被生存所需的潜水埋深与河岸处潜水埋深的相关关系,确定河岸处潜水埋深,进而为制定河流下泄流量,保护干旱区河流廊道的生态输水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典型区域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对典型区域地下水取样调查以及水化学和氮同位素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域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程度并对污染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的无机氮化合物主要以NO3-形式存在,浅层地下水中NO3- -N含量变化范围在2.94~28 mg/L之间,有4个水样的NO3- -N含量超过了我国《地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