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内外乡村聚落生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勇 《农村生态环境》2005,21(3):58-61,66
为深入开展对乡村聚落生态学的研究,对我国传统的聚落生态思想进行了回顾,并对国内外有关乡村聚落生态的研究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乡村聚落”和“乡村聚落生态系统”等基本概念以及乡村聚落生态研究的主要内容 ,包括乡村聚落生态评价和生态区划、对特殊聚落的研究、乡村聚落的选址以及乡村聚落生态与生态村建设 ,以期推动乡村聚落生态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乡村聚落生态研究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认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探讨了“乡村聚落”乡村聚落生态系统“等基本概念以及乡村聚落生态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乡村聚落生态评价和生态区划、对特殊聚落的研究、乡村聚落的选址以及乡村聚落生态与生态村建设,以期推动乡村聚落生态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保护格局的丘陵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角度重构乡村聚落空间,是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实现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以重庆市荣昌区为例,在分析其乡村聚落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保护格局,根据乡村聚落现状布局对研究区生态保护的影响划分乡村聚落调整类型,并提出各类聚落的空间重构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总体上表现出布局散乱、数量多、规模小、沿河傍水等特征。(2)研究区乡村聚落空间布局现状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将已有的乡村聚落划分为优先整治、限制扩张、适度建设、重点发展4种类型,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和区域生态功能定位,提出相应的重构策略。研究结果可为丘陵地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分析山区乡村聚落与水土资源的耦合态势有助于辨析山区乡村的优势与特色,促进区域乡村振兴.以福州山区为例,综合运用GIS手段及空间耦合关联模型分析山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水土资源的耦合态势.结果表明,2015年福州山区共有乡村聚落斑块5232个,数量多、规模小,主要分布在海拔650 m以下区域;乡村聚落整体呈现中心...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技术、计量统计方法和实地调查分析了博乐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并构建生态安全保护格局,探讨聚落优化方向。结果表明:(1)博乐市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模、形态分别呈现"南北疏、中间密""东部大、西部小"和"整体规则、局部复杂"的空间分异特征;(2)乡村聚落分为大规模-形状复杂-集中分布、中规模-形状复杂-集中分布、中规模-形状规则-离散分布和小规模-形状规则-离散分布4种组合类型;(3)构建以林地和水域为源地的生态安全保护格局,将乡村聚落划分为重点整治型、限制开发型、适度建设型和集中发展型4种优化类型。该研究旨在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绿洲乡村聚落的规划发展和脆弱生态环境的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然保护区大多面临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的双重任务。保护区内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则是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开展保护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研究能够查明保护区内聚落空间特征及分异规律,为今后规范和引导保护区乡村建设,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以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综合运用GIS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分析鹞落坪自然保护区乡村聚落规模、形态、分布特征,探索地形、水源、区位以及社会等因素对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鹞落坪保护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呈现出显著的功能区分异特征,核心区、缓冲区聚落规模小、形态复杂、分布稀疏,而实验区聚落规模大、形态规则、分布密集;(2)地形、水系、道路对保护区聚落空间格局有显著影响,区内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坡度15°以下,距河流、道路200 m以内的区域;(3)保护区聚落空间格局还与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保护政策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CiteSpace Ⅴ可视化与计量化方法分析我国乡村生态文明领域20 a发展历程,阐明乡村生态文明领域热点研究方向与存在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这对我国未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乡村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研究可分为起步发展、缓慢增长、快速增长阶段,总体呈...  相似文献   

9.
进行乡村聚落用地演变主控因子识别与分析可推动乡村转型发展与空间重构的理论研究和行动实施。利用景观扩张指数,揭示1980—2015年广东省乡村聚落用地演变的扩张模式,借助地理探测器识别主控因子并进行机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乡村聚落用地呈现以珠三角为主、东西两翼为辅的空间扩张格局;(2) 1980—2015年乡村聚落用地扩张以边缘式为主,并与填充式、飞地式交替变化;(3)人均GDP、人均粮食产量、人均农业总产值等社会经济因子为各时段乡村聚落用地演变的主控因子;(4) 1990—2000年乡村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高度发展期,形成了景观要素复杂化、空间结构分化和地域功能多元化的态势,乡村聚落用地面积增加较为明显,2000—2015年乡村规划集中化和一体化趋稳,乡村聚落用地变幅较小。因此,为推进我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需要深入研究区域社会经济与乡村聚落用地变化之间的关系,多视角剖析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
自然保护区大多面临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的双重任务,协调好乡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问题的关键。以安徽鹞落坪自然保护区为例,从自然条件、生态限制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选取10项指标构建鹞落坪自然保护区聚落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聚落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鹞落坪保护区适宜建设区域面积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1.80%,限制建设区域面积占19.03%,禁止建设区域面积占59.17%;现有聚落面积的75.10%分布在适宜建设区域,8.44%分布在限制建设区域,16.46%分布在禁止建设区域。根据评价结果,对现有聚落斑块分别提出发展、限制和退出3种布局优化策略。该研究有助于实现自然保护区内聚落的合理布局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与聚落生态建设——以西南山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部生态环境退化与广泛分布的农村聚落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在西部大开发中 ,搞好生态环境必须与聚落建设统一规划 ,同步实施。重点应解决好环境恶劣的聚落、地方病聚落、自然保护区聚落、草场聚落、工程移民聚落。根据不同生态状况 ,可采取新建聚落、重建聚落与迁建聚落等聚落建设方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刘黎明  杨琳  李振鹏 《生态环境》2006,15(1):202-206
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重城市轻乡村的发展思想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尖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加入WTO后的国际化冲击,未来的10~20年间,中国将进入一个乡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将使得中国本来紧张的人地关系变得更加严重,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乡村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同时也将是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要契机。本文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通过研究乡村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组合、结构、功能以及变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乡协调、全盘布局和保留自身特色等相应的生态规划治理措施和对策,尽可能使乡村景观格局呈现多样性、异质性,并在功能上表现出稳定性和连续性,最终实现城乡景观和谐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领域温室气体主要减排措施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暖已成不争事实,主要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GHG)排放增加所致,为减缓气候变暖趋势,各领域迫切需要采取减排措施;农业是一个重要的GHG排放源,农业领域采取减排措施对于减少我国GHG排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大量阅读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农业领域主要的减排管理措施,主要从农业活动、农村生活和生物质能源利用三方面进行阐述,并简要分析各措施的减排效果和存在问题。分析发现,农业活动的水肥管理是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热点,但由于地域和管理流程上的差异,对措施的减排效果尚存在争议;农村生活中存在巨大的减排潜力,采取恰当的减排措施不但可以减少GHG排放,还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状况和环境卫生条件;农村生物质能源有很大发展潜力,合理开发利用,可以有效替代化石能源消耗,缓解能源危机,减少GHG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总之,在农业领域采取积极的减排措施,有助于国家效应对气候变化,降低农业源污染和GHG排放,减轻环境压力,转换农业发展模式,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领域温室气体主要减排措施研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气候变暖已成不争事实,主要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GHG)排放增加所致,为减缓气候变暖趋势,各领域迫切需要采取减排措施;农业是一个重要的GHG排放源,农业领域采取减排措施对于减少我国GHG排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大量阅读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农业领域主要的减排管理措施,主要从农业活动、农村生活和生物质能源利用三方面进行阐述,并简要分析各措施的减排效果和存在问题。分析发现,农业活动的水肥管理是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热点,但由于地域和管理流程上的差异,对措施的减排效果尚存在争议;农村生活中存在巨大的减排潜力,采取恰当的减排措施不但可以减少GHG排放,还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状况和环境卫生条件;农村生物质能源有很大发展潜力,合理开发利用,可以有效替代化石能源消耗,缓解能源危机,减少GHG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总之,在农业领域采取积极的减排措施,有助于国家效应对气候变化,降低农业源污染和GHG排放,减轻环境压力,转换农业发展模式,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 ,阐述了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和特点 ,并简要分析了我国开展乡村景观规划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趋势 ,指出了应继续完善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探讨 ,并对一些重点区域进一步开展典型研究和实践应用 ,以此作为今后研究发展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6.
With the rise of environmentalism in China, great efforts have been devoted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Compared with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not been attached enough importance in China due to the dual-track structure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 result, rural China is shouldering disproportionally heavy environmental burdens partly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and bias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een in environmental policies, environmental rights and interes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 of people. To eliminate the ga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balanced urban–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P), government should consider mapping out proper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In this paper we put forward an innovative strategy of BUREP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urban-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irst, we review the current status of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tus and its challenges compared with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Secondly, we analyzed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and reasons deeply, and then we put forward the BUREP strategy base on the unequal statu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 Finally, we proposed the framework of BUREP. This study may serve as a scientific reference regarding decision-making in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n constructing the new countryside of China.  相似文献   

17.
目前工业“三废”对农村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有所减缓,但乡镇工业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比重仍在逐渐增大,污染势头继续增强。从整体上讲,农村环境质量继续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为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的管理,本文着重论述了农村环境质量区划应遵循的4条原则,以层次分析法为原理,从自然生态环境、人类开发强度、环境状况3个方面,提出由28个指标组成的农村环境质量区划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简便适用、易于操作,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具体区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成都市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结合成都市自然资源的优势和特点,依据生态原理的基本思想,从城市河流生态的保护与建设;成都绿化的生态建设与城市生态社区示范建设;城乡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设计;成都郊县市生态农业、生态聚落的建设和生态建设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相关的设计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以农业特征为主,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综合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乡村景观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保护乡村景观的特色和完整性,充分挖掘乡村景观的生态和文化旅游价值,使其形成高效、完整并具有传统特色的多功能的乡村地域,是21世纪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首先界定了乡村景观的概念和内涵,指出了我国乡村景观的主要特征;然后探讨了乡村景观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认为乡村景观规划是未来我国乡村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最后系统地讨论了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