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历来重视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通过倡导并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核心环境与生物多样性走廊计划"(CEP-BCI)项目的开发实施,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合作,不断推进与次区域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中国积极推动该项目与合作机制化建设,并将云南省西双版纳和香格里拉德钦地区、广西靖西列为项目执行的重点区域。随着CEP-BCI项目一期的开展与顺利完成,目前二期项目(2014-2016)正在实施中。本文拟在初步总结我国参与GMS环保合作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果基础上,提出我国进一步开展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保护合作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湄公河委员会是湄公河流域唯一的从事水资源开发管理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但其机构的制度有效性一直备受质疑。尤其是2003年订立的《通知、事前磋商和达成协定规程》在老挝沙耶武里水电站、栋沙宏水电站和北本水电站上相继应用后,不仅未能调和成员国在水资源开发问题上的利益分歧与矛盾,且规程本身也引起较大争议。随着湄公河干流水电开发的加速推进,中国参与次区域水资源开发治理的客观环境发生变化,迫切需要加强相关理论基础与实践研究,促进流域开发合作和可持续发展。为此,论文主要梳理了湄委会事前磋商机制的制度框架、管理机构及操作流程,在总结三次实践进展基础上,客观分析了该机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补充注释说明文件、制定受益补偿条款、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完善事前磋商流程等四个方面改进建议。同时探讨了事前磋商机制对中国参与全流域合作的影响及有效应对策略,可为澜湄合作新机制下中国水资源开发合作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公平合理分配模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国际河流水资源公平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 ,水资源竞争利用之矛盾解决的基本方法以及水资源的三种基本分配模式 ,通过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趋势与流域国间的用水矛盾以及现有的流域国间的合作程度、流域的管理机制条件的分析 ,认为现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 ,进行全流域水资源全局分配是较为合理和切合实际的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中方愿与湄公河国家共同设立澜湄环境合作中心,加强技术合作、人才和信息交流,促进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倡议。作为落实倡议的具体举措,2017年11月15日,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圆桌对话系列会议在京举办。环境保护部国际合作司代表、澜湄国家环境部门代表等出席会议,并在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圆桌对话上致辞并发言。澜湄国家驻华大使馆代表、环保部相关直属单位、研究机构、地方环保部门、国际组织、企业、媒体等百余人参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湄公河下游五国的水质状况及原因,通过汇总湄公河五国的水质管理法律法规及水质标准和介绍各国的水质管理措施,阐述了湄公河国家在水质管理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水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湄公河国家在流域水质区域合作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后,我国周边国家对跨界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跨国界流域内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成为周边国家与我国开展环境合作的重要诉求和多个区域合作机制下试图预防经济活动造成重大不利跨界影响的重要手段.近期,缅甸密松水电站事件、美国捐资湄公河委员会开展水电站跨界生态影响等动向再次凸显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球有145个国家存在跨界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跨国界流域内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在现存263个跨国界流域中,约有1/3的流域由两个以上国家共享,世界40%的人口生活在跨国界流域内.  相似文献   

7.
湄公河观察     
张杰 《世界环境》2009,(2):93-93
湄公河观察是1993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非政府组织(NG0),该组织的宗旨是使湄公河流域内进行的开发和经济合作不至于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成立之初,由8个NGO网络组织组成,2003年则以NPO(非营利性组织)形式法人化。湄公河观察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让居住于湄公河流域的各国人民免受经济开发带来的各种弊端,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本地自然资源及其衍生生活方式的原始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8.
近十几年来,我国水电行业发展迅速。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后,流域水电开发的规划环评工作得到大力推动,对我国水电行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水电开发规模、布局、时序和统筹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归纳总结了当前水电开发的发展趋势,对未来我国水电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严守"开发底线",编制流域生态保护规划;推进"生态优先",加强水电开发规划环评;强化"统筹考虑",完善现有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跨国界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在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从早期的处理边界、航运及渔业问题,到近期更多地关注跨界水资源的水量分配、污染控制、洪水控制等,相关国际条约也不断在其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上取得完善和发展.我国涉及的跨界水资源利用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流域.目前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开展跨界水合作已成为重点议题.本文主要从国际条法、国际经验、中俄跨界水保护合作三方面分析了跨国界流域内上下游国家的权利和义务.主要研究结论和建议如下:第一,上游国家主要强调国家主权,下游国家则强调国际义务;第二,已有国际条约规定的跨国界流域内各国的权利和义务较多,但具体落实这些义务并不容易;第三,国际实践表明,跨国界流域上下游国家之间的具体合作模式要根据国家实力对比及利益博弈关系确定,并以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第四,我国没有签署有关跨界河流的多边条约,故不受其约束,但这些条约对于跨界水双边合作协定的制定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点介绍了全球大气污染状况最新评估结果以及应对大气污染的全球行动,分析了我国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在国际合作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我国在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国际合作方面要积极与美国、欧盟等具有丰富环境治理经验的国家开展合作,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利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多边平台积极宣介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我国开展南南环保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推动我国的大气质量标准和治理技术"走出去"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改善环境质量是环境保护的核心。当前,我国跨省界流域上下游治污协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权责落实与激励政策尚不完善,流域跨省界断面水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善。文章提出建立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导向的跨省财政激励机制,根据上下游出境断面水污染治理成本、水生态价值和发展机会成本以及延伸投入等,强化流域水质目标考核行政和经济"双重"约束机制,建立水质超标"罚款赔偿"和水质达标"奖励补偿"机制,是解决流域跨界污染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并建议"十三五"全面推动建立跨省断面水质财政激励机制,实现流域治理的成本共担、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12.
流域生态服务市场的研究进展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在对流域生态服务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方法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流域生态服务补偿市场开发的典型案例和研究进展,对中国的流域生态服务补偿实践进行了诊断。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诊断,认为流域生态服务市场的形成应具备的条件是:流域上下游生态服务供需矛盾尖锐、公众对流域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的认可、流域生态服务形成机制清晰、可操作性的规则、清晰的产权、良好的成本效益。  相似文献   

13.
澜湄水资源合作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资源合作是澜湄合作的五大优先方向,是各国重点打造的旗舰领域。本文分析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现有水资源合作机制的现状,梳理了澜湄水资源合作机制的框架和合作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澜湄水资源合作机制合作层次高、领域广、全流域参与等优势。结合澜湄水资源合作机制现阶段合作情况,提出加强水资源工作组与其他工作组沟通协调,设立专项水资源行动计划专项基金和加强澜湄水资源合作智库建设,完善和加强澜湄合作机制,发挥新型平台作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国际研讨会"是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起和打造的高端大型技术、政策和学术国际交流平台。自2016年以来连续举办三届会议。(1)第一届流域综合管理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国际研讨会:会议于2016年10月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外国专家,围绕流域水土环境风险量化评估方法体系构建、区域流域环境政策评价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讨论,开拓了与国外研究机构的联系渠道,使双方对相互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能力有了更加深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流域综合管理与入的了解,为该领域的国际合作平台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趋势分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乐  周波  郑军 《环境保护》2020,48(11):55-57
本文分析了"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发展趋势、重点工作方向,指出我国将面临发展中国家地位受到挑战、国际环境公约履约难度增加等方面的压力,也将在拓展合作领域更好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国际环境治理体系变革、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等方面迎来重大机遇。在压力与机遇并存的时期,我国应该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地位,履行环境国际公约责任与义务;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构建人类绿色命运共同体;深化国际合作广度和深度,服务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四大"人才队伍体系,加强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构建跨界水道开发和利用争端解决机制存在的难点,得出跨界水道的法律界定和事实认定存在差异,其开发和利用涉及的利益具有多元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在实践中跨界水道开发和利用争端解决存在诉讼拖延导致效率低下,忽视流域生态系统自然特征,诉讼请求之外的利益得不到保护难以达到国际合作治理等问题。继而分析构建跨界水道开发和利用争端解决机制的要点同时也对未来进行展望,建议应当以"保护优先"为首要原则,以"可预测性"为重要评价指标,以"效率"为关键评价标准,推行流域管理以预防发生争端,形成国际习惯法规则,构建及时、灵活的争端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形势进行了研判,分析了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做好新时期的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江河两岸都是人类栖息、生存和发展的聚集地。江河两岸的开发利用不仅对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大规模的沿江开发在江苏各地蓬勃展开,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发展动力源,但在开发过程中如何遵循流域发展的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正确把握人与流域的和谐性,把握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性,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和资源利用,避免无序开发、过度开发,亟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这对于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推动江苏  相似文献   

19.
良治是现代社会治道变革的产物,它强调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协调,强调对公共事务进行多种手段并用的综合性管理.我国长期以来流域水资源的管理主要采取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控制模式,政府是唯一的政策制订者和决策实施者.将良治观念引入水资源管理,要求扩大公民对流域事务的参与,要求水公共机构实现职能的转变.国际社会的实践证明,流域良治已成为流域管理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分析我国流域管理的现状入手,对流域良治框架的建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首届"东北亚中亚区域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围绕着"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亚和中亚区域可持续发展"主题展开充分讨论,并形成重要研究结论。来自中国、俄罗斯、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和以色列等国20多个研究机构的7位科学院院士、9位研究所所长和200多位专家学者讨论认为,面对积极应对全球变化的国际态势,加强东北亚中亚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研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并向东北亚和中亚地区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发出共同倡议。此次国际论坛对加强东北亚和中亚地区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学问题与规律的国际合作研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