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预防冰雪道路环境中驾驶人因视觉感知错误引发交通事故,研究了冰雪道路环境对驾驶人视觉感知特性的影响,选择8名熟练驾驶人作为试验样本,且每2人一组,采用跟车调查的方法采集驾驶人对于自身感知车速和前导车车距的视觉感知信息,并利用非接触车速仪检测2辆跟驰行驶试验车的实际车速与车距,对冰雪条件与非冰雪条件下驾驶人的视觉感知信息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冰雪环境中驾驶人视觉感知车速比非冰雪环境中低5%~14%;但当2辆跟驰车辆前后车间距在50 m内时,驾驶人在冰雪环境与在非冰雪环境中行驶时,其视觉感知的车距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前全世界范围每年约有60多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中,通过对事故的分析和交通安全工程师对人车安全系统的研究,发现驾驶人的生理素质对事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因此,要想安全驾驶一生,就必须了解驾驶员生理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克服驾驶员生理对安全不利因素的方法。影响驾驶安全的生理因素主要有驾驶员的视觉特性、听觉特性、人体感觉特性、驾驶疲劳特性以及酒后驾车等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驾驶机舱内LED灯光色温与人员警觉度的联系,在A320模拟驾驶舱内设置2 500~2 700 K,3 000~3 200 K,6 000~6 500 K 3种不同色温的LED灯光环境,采用卡斯罗林嗜睡量表(KSS)、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仪(CFF)、视觉舒适度评分量表(VCS),对5名被试人员在不同灯光环境的疲劳程度和视觉舒适度进行实时测量。针对测量结果,采用方差分析及描述性统计的数据分析方法,评价被试人员于不同灯光环境下的疲劳程度、视觉舒适度的差异性及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高色温LED灯光环境下,人员的主观嗜睡感受及客观疲劳感受较低,且有着较低的疲劳感受增长率;高色温LED光源下人员的视觉舒适度也较高;增高LED灯光色温可一定程度上提升人员的警觉性。  相似文献   

4.
铁路道口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比分析中外铁路道口安全形势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人、车、道口几何特性、安全防护装置、管理及环境等因素出发,系统地分析了铁路道口安全及其影响因素:1)汽车驾驶员酒后驾驶、超速驾驶、疲劳驾驶等人为违章行为是道口事故的主要致因;2)车辆机械故障、超载是影响道口安全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3)道口坡度、铺面、视距等道口几何特性与道口事故频率有着紧密联系;4)道口交通信号、车速监控器及惩罚对提高驾驶员的安全行为有显著作用;5)完善的应急医疗体系将大大减少道口事故的伤亡.进而从工程、教育和法制3方面提出了我国改善道口安全状况的措施和建议,包括:安装悬臂梁警告装置,施划减速标线,改造道口铺面,加大酒后驾驶惩罚力度,宣传道口安全知识等.  相似文献   

5.
推广使用汽车行驶记录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安装使用汽车行驶记录仪的重要意义汽车行驶记录仪是指对车辆行驶速度、时间、里程以及有关车辆行驶的其他信息进行记录、存储并通过接口实现输出的数字式电子记录装置。汽车行驶记录仪的使用,对遏制疲劳驾驶、车辆超速等交通违章,约束驾驶人员的不良驾驶行为,保障车辆行驶安全以及道路交通事故的分析鉴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欧盟、日本等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以立法的形式,在部分客运车辆及货车上强制安装使用记录仪。澳2003年4月15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发布了《汽车行驶记录仪》国家标准(GB/T19056-2003),并已于2003…  相似文献   

6.
为保障大型地下洞室驾驶安全,提出眼动和脑电双模态驱动的大型地下洞室驾驶疲劳评价方法,探究驾驶员疲劳演化特征。首先,根据实地数据设计大型地下洞室模拟场景,利用驾驶模拟技术开展驾驶试验,实时采集驾驶员的眼动和脑电数据;其次,对数据进行分段处理,基于格拉布斯准则剔除眼动异常数据,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分解出脑电节律,构建脑电疲劳指数模型;最后,开展不同区段下驾驶员平均瞳孔直径、眨眼持续时间、眨眼频率及θ、α、β节律等指标的差异性分析,以平均瞳孔直径和脑电疲劳指标F为参量,提出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驾驶疲劳度量方法。结果表明,驾驶员的视觉疲劳出现明显早于精神疲劳,而精神疲劳可以更精确地体现影响驾驶状态的内在疲劳。相较于地上路段,驾驶员在大型地下洞室中的疲劳累积更快,呈现反复、波动式上升,且其综合疲劳程度在中后段达到峰值,之后受洞口光亮刺激在末段减弱。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信息检测的车辆智能防撞预警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运用多源信息检测技术对驾驶状态进行综合检测,利用架设在车辆外部的摄像机获取本车与前方车辆之间的相对距离、相对速度信息,利用架设在车辆内部的摄像机获取驾驶人状态信息,通过综合判断降低车辆防撞检测的漏警率、误警率以及冗余报警率;构建车辆行驶安全判定规则,对行车实时危险和潜在危险进行检测、分析与判断,获取可靠的防撞警示提醒;使反应时间、相对距离、相对速度3个方面都能得到优化控制,从而避免车辆碰撞事故;同时也为提高车速、增加道路通行能力、实现自动驾驶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各种物理传感器的疲劳驾驶监测预警技术(DFMP),是交通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这类技术主要包括基于驾驶人生理特征、车辆运行状态以及驾驶人行为特征的疲劳监测。分析论述各种疲劳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优缺点以及应用状况,介绍目前世界上常用的疲劳监测系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车道偏离监测、车辆运动参数监测、基于人眼、头部运动以及面部状态的疲劳监测等是目前的热点研究方向;系统软硬件的提升、基于机器视觉的多传感器多参数信息融合等是疲劳监测技术重要的发展趋势;更强的实时性、准确性和鲁棒性是疲劳监测技术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在道路突发危险场景下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不同警告方式对驾驶人应激反应能力的影响,利用自主开发的驾驶人应激反应能力测试软件,以计算机模拟与驾驶模拟器为试验平台,以实际驾驶视频为试验场景,选取操作准确率和反应时间为测试指标,分析不同警告方式下驾驶人的应激反应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视觉警告可有效缩短应激反应时间;视听觉组合警告中,视觉警告占主导作用,听觉警告起辅助作用;在真实场景视频试验环境下,驾驶模拟器模拟试验的操作效果优于计算机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10.
道路交通环境中驾驶疲劳的生成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预防由驾驶疲劳引起的交通事故,有必要研究在道路、交通和环境的综合影响下驾驶疲劳的生成机理。基于生理、心理学中的经典理论,借鉴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采用理论推理的方法对驾驶疲劳生成过程中驾驶员唤醒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驾驶疲劳的生成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工程实际。通过驾驶员唤醒水平的变化,指出驾驶疲劳的生成时刻,及其对驾驶时间的规定和道路、景观设计的影响。该模型以唤醒水平为核心,描述驾驶疲劳生成过程中驾驶员唤醒水平的变化规律,强调道路交通环境对驾驶员唤醒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货车驾驶员交通心理与交通安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笔者从交通心理学的角度,对大货车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的心理状况、因攻击性驾驶行为、强烈的冒险动机的驱使、对道路期望心理的失衡及交通安全感偏差等不良心理因素而导致恶性交通事故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货车驾驶员是一特殊的群体,应重视对该群体的教育、培训与管理,从而提高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性格品质、交通安全感及驾驶技能,以改善道路安全环境和交通安全状况、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驾驶员注意力分配定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驾驶员在不同的路况环境下存在不同的注意力分配模式,为弄清其分配模式特点,利用露天体育场内作为模拟驾驶环境,并利用眼动设备,记录被试者在直道驾驶任务、弯道驾驶任务、复杂路况驾驶任务等3种路况下的眼动数据,采用划分兴趣区域的方式,把视觉信息源划分为原车道兴趣区域FL(Former Lane)和其他兴趣区域OA(Other Areas)两个兴趣区域,对平均百米注视次数、平均百米注视时间、不同兴趣区域注视次数百分比3个眼动指标在两个兴趣区域内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得出不同路况环境下不同的注意力分配模式来揭示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特点。研究结果对于驾驶员驾驶培训侧重点的改进、对于预防交通事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驾驶员感知特性对隧道群交通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高速公路隧道群对驾驶员感知特性的影响,以驾驶员的感知特性与高速公路隧道群行车安全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速度估计测试仪和深度知觉测试仪,在"铜汤高速-安徽段"沿线对高速公路隧道群行车途中的160名驾驶员进行实地测试,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用灰色建模软件V2.1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的速度估计特性与高速公路隧道群驾驶员的年龄、驾龄以及连续行车时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连续驾车时间的影响最大。年龄对驾驶员深度知觉准确性无显著影响;驾龄、连续行车时间对驾驶员的深视力准确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PROBLEM: It is essential that driver licensing authorities have a valid and reliable system for evaluating older drivers' continuing competency; road tests are usually required as part of such a system. This study sought to fi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nature of driving errors made during license review tests, and about relationships between error type and test outcome for older drivers. METHOD: Data from licensing authority files from 533 road tests during a 12-month period were analyzed; medical and other referral information was included. Average driver age was 76 years. Performance scores were generated for intersection negotiation, lane changing, low speed manoeuvres, positioning and speed control, safety margin, and car control. RESULT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est outcome was well predicted by a subset of driving performance scores; adding driver age to the model explained very little variance. Age alone wa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outcom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ferral information and test outcome are also reported. IMPACT: Results highlight several factors relev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valid and reliable road tests for older drivers.  相似文献   

15.
为减少货车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在充分考虑货车行驶理论、交通环境和驾驶员特征的基础上,就载重货车交通对高速公路运营安全的影响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不同车型之间的运行速度差异、超载、驾驶员不良交通行为及纵向间距不足等是造成货车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货车事故与交通状况的关系,从工程技术可行性等角度提出了货车专用道的设计方法,以有效执行客货分行,提高高速公路运营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介绍和分析现代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的3种思想。应用其中非常值得我国借鉴的系统治理思想对现行道路交通安全立法进行分析。现行道路交通安全立法仅围绕驾驶人的行为控制而设计,围绕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能而展开,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在体系上存在缺失,影响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的工作及其成效。基于当前形势分析,我国有必要也有条件借鉴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治理的先进思想,重新构建道路交通安全立法的体系。该体系的重构需从道路安全保障、车辆安全保障、交通秩序管理、运输安全运营、交通事故处理等5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驾驶员侵犯驾驶行为的产生动机进行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构建了能揭示驾驶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得出驾驶员对侵犯驾驶行为的态度、主观标准、知觉行为可控性等心理因素,通过行为意向的中介作用,对驾驶员实施侵犯驾驶行为具有预测作用的结论。同时,提出了从态度改变、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提高驾驶员的自我能力评估等方面入手对驾驶员侵犯驾驶行为进行矫正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青藏铁路行车安全保障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分析了影响青藏铁路行车安全的主要因素 ,基于青藏铁路“快速通过高原 ,减少站点布局 ,减少定员 ,减少劳动强度”的原则 ,提出了建设青藏铁路行车安全保障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 ,并根据青藏铁路站点分布和自然条件情况 ,提出了青藏铁路行车安全保障信息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利用现代化的传感技术、自动检测技术 ,自动采集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及环境因素信息 ,并应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传输技术 ,将各种安全信息传送至调度中心和维修部门 ,实现行车事故的预测与预防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reviews European trends regarding young drivers' accident risk and the effects of countermeasures. Young driver risk differs between countries, and has improved in the last decade, probably as a result of general improvements in road safety levels. Young male drivers' relative risk is rising, indicating that current policies are less effective for males than for females.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this development. In Europe, most countries are moving toward multiphase licensing systems, including elements like accompanied driving, protective measures, and probation periods. European evaluation studies show mixed results regarding these elements, pointing to a need for more research into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