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温度(29℃、31℃、33℃、35℃和37℃)对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幼鲎蜕壳同步性、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等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当温度高于33℃时幼鲎的成活率显著降低(P<0.05),蜕壳增重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蜕壳率则随着温度升高呈先显著升高(P<0.05)后显著降低(P<0.05)的趋势,33℃试验组蜕壳率最高;(2)温度较高试验组幼鲎开始蜕壳的时间较早,33℃试验组的幼鲎最先蜕壳;一、二龄幼鲎能值随温度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3)37℃高温组一、二幼鲎的ACP活力均显著降低(P<0.05),而AKP活力变化没有明显规律;(4)一龄幼鲎CAT活性随温度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37℃试验组二龄幼鲎的TAOC和CAT活性均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低于33℃时,适当升高温度有利于中国鲎幼鲎的蜕壳与生长;当温度超过33℃时,幼鲎的免疫力、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成活率下降。本文的结果可以为中国鲎人工育苗和放流活动开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平潭中国鲎保护区规划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潭中国鲎自然保护区(省级)于1998年列入《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8—2010)》。过去四年间,平潭的滩涂环境、鲎资源分布及社会经济结构都起了较大变化。因此,有必要结合现有条件,重新考虑保护区选址、形式、规模等一系列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现有平潭中国鲎自然保护区预留区内,跨海澳、甲狮澳至钱便澳海区和坛南湾观音澳以南海区仍具备适宜中国鲎保护的自然、资源及社会环境.建议在相关区域设立两个核心区,分别为被保护对象提供产卵、发育场地和越冬、摄食场所,并在两区之间留出季节性保护的洄游通道.本文还就保护区的形式和任务提出叁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建立平潭中国鲎保护区刻不容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勤  游华 《福建环境》2002,19(6):14-16
中国鲎是一种极具学术和医药价值的古生物。福建平潭曾经是我国享誉世界的中国鲎产区。由于长期缺乏保护,平潭中国鲎资源量持续急剧下降。根据平潭海岸经济发展特点,只有建立自然保护区,才有可能避免该物种在我国最著名的产区遭遇局域性绝种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中国鲎是珍贵的海洋活化石,有着极高的医学价值和科研价值。厦门海域曾分布大量的中国鲎,而近年来,由于危及鲎生长繁殖的围海造地、滩涂养殖以及狂捕滥杀现象层出不穷,再加上海水水质和沉积物环境的恶化,使得厦门海域中国鲎资源急剧下降,甚至已经难觅其踪。文章从中国鲎的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以及过度捕杀三个角度,分析人类活动对中国鲎种群的威胁,并提出划定厦门中国鲎自然保护区,加强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等保护厦门海域中国鲎资源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5.
盐城自然保护区人工湿地生态效益研究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海涂演变规律、滩涂湿地现状与保护的需要,在核心区边缘地带试验建立220ha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人工湿地水鸟的分布动态调查表明已产生初步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平潭中国鲎种群衰减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潭中国鲎资源量急剧下降的问题已经持续了至少半个多世纪,危及鲎生成的滩涂开发以及对鲎群无休止的狂捕滥杀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人工造土造地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煤基固废大规模处置利用的新型技术路线,用于煤炭矿山绿化和生态修复具有较大的潜力。通过从室内到室外逐步放大的试验研究有利于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并减少其不确定性和风险。本次先导试验研究为在贵州盘南煤炭公司所属的响水煤矿庙田矸石山开展的煤基固废人工造土造地绿化现场示范项目的第一阶段,介绍了前期勘察、检测化验以及室内人工造土作物种植试验等可行性研究工作,并重点介绍了现场先导试验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结果表明:箭舌碗豆在响水煤矿煤矸石人工造土中可快速生长,可作为室内人工造土作物种植试验的检验作物;先导试验完成人工造土先导试验区面积约764 m2的种植工作和天然土壤对比区面积约349.2 m2的种植工作,种植植物黑麦草出苗快、长势好,绿化率接近100%,先导试验区优于对比区,证明了人工造土造地技术路线在矿山绿化和生态修复应用上的可行性。该研究可为煤矸石山人工造土造地的其他更多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余秋良 《环境》2011,(Z2):60-64
本文以某污染河涌为研究对象进行原位复育的治理试验,采用增氧-酸化-激活生物-定置养护等4个单元组合的治理方法,对水体水质进行治理和一定程度上的生态修复,为河涌治理研究提供一个实例依据。试验期平均水温15°C,治理河段长度1200m,原水流速控制在0.03m/s以下,水质COD、色度、NH3-N浓度范围分别为167~263mg/L、143~227PCU、28.3~35.6mg/L。综合出水水质:pH 6-9、COD 56mg/L、色度29.7PCU、NH3-N 10.6mg/L。  相似文献   

9.
采用盐雾和紫外-冷凝室内人工加速老化循环试验的方法,对聚氨酯和丙烯酸两种典型的船壳涂料进行人工加速老化试验。采用傅利叶红外漫反射光谱(FD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原子力显微扫描电镜(AFM)等现代测试分析手段,对各试验周期的结果进行检测和表征。结合其它表面分析技术测试涂层表面失光、色差等变化,对聚氨酯、丙烯酸这两种常用典型船壳涂层的老化性能进行研究,探索室内加速试验的方法和条件,为实验室加速试验替代自然环境试验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用一种新型螺旋波式潜流人工湿地模型处理生活污水,使污水经过多次反复接触湿地基质,达到对污水中铵态氯、硝态氯、总氯的去除效果:试验通过时湿地土壤、水样中氯含量的测定分析,研究了螺旋波式潜流人工湿地模型主要组成部分截留氯的优势所在.为优化人工湿地模型内部构造及分析除氮机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15年7月底,在平潭岛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保护区沙质潮间带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表明,在山岐澳和坛南湾沙质潮间带未发现鲎的幼体和成体,证实中国鲎在山岐澳和坛南湾已经面临濒危的境况。山岐澳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度指数(d)均高于坛南湾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度指数,而山岐澳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低于坛南湾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两个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与肋虫昌螺(Umbonium costatum)分布有关,坛南湾潮间带栖息着高密度的肋虫昌螺,而在山岐澳潮间带肋虫昌螺很少。AZTI's海洋生物指数(AMBI)和多变量海洋底栖生物指数(M-AMBI)值证实山歧澳和坛南湾沙质潮间带生态环境均属于受轻度扰动状态。山岐澳主要受海水养殖的影响,吊养的生物和浮筒减缓了水动力,导致山岐澳潮间带低洼区表层为泥质沉积物。坛南湾是旅游区,潮间带受人为踩踏较多。  相似文献   

12.
生物组合技术在河蟹人工育苗水质净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河蟹人工育苗中的水质净化和减少换水量的方法,通过基础试验和河蟹人工育苗生产性试验,对一种生物组合技术进行了研究考察,结果表明,依据生态养殖原理设计,在养殖池内投放和接触氧化水循环处理装置内接种挂膜光合细菌、消化细菌和放线菌等环境有益微生物,并与微藻、光合细菌等活饵料应用技术相结合的成套技术可使育苗池水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周边水环境的污染。试验苗池DO高于7.5mg/L,NH3-N基本低于0.5mg/L,水质明显优于对照苗池,符合河蟹育苗要求。试验苗池触苗总成活率19.4%,产量175.8g/m^3,触菌成活率、产量和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苗池,藕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苏浙皖珍稀濒危植物保护规划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进行全面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研究了三省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规划。根据人为保护现状和植物的分布及多度等,将该地区65种国家保护植物分为几组,并提出几种类型的保护规划。在就地保护方面,提出增建6个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公园和40多个自然保护点;在迁地保存方面,提出建立一个由地区迁地保存中心、三个省级保存繁殖基地和若干小型引种园圃组成的多层次迁地保存网。本文还提出“就地-迁地”保存规划,这是一种结合了就地和迁地保存优点的规划方法。此外,本文还特别强调了“归化自然”的规划,“归化自然”要求将人工繁育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群归化到它们原先的生境中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新时期我国海洋资源养护与生态环境整治修复的理论缺失问题,在分析人工生态系统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海洋人工生态系统概念,剖析了海洋人工生态系统组成结构与理论内涵,建立了包括海洋人工生态系统方案规划、海洋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工程建设和海洋人工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在内的海洋人工生态系统构筑范式,并分析了这种海洋人工生态系统理论范式在海洋环境生态修复、海洋牧场建设和人工海岛生态系统营造方面的应用价值,以期为新时期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引导模式。  相似文献   

15.
To meet the rapidly growing global demand for aquaculture products, large amounts of antibiotics were used in aquaculture, which might accelerate the evolution of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ARB) and the propagation of antibiotic genes(ARGs). In our research, we revealed the ARGs profiles, their co-occurrence with mobile genetic elements(MGEs), and potential hosts in sediments of a crab pond waste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metagenomic analysis. The residual antibiotic seems to increase ...  相似文献   

16.
关于内蒙古草原动、植物自然保护濒危物种的保护做了一些详细的调查,并就博物馆作为自然遗存和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使用机构,它具有保护藏品、教研以及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17.
Many animals use body coloration as a strategy to communicate with conspecifics, prey, and predators. Color is a trade-off for some species, since they should be visible to conspecifics but cryptic to predators and prey. Some flower-dwelling predators, such as crab spiders, are capable of choosing the color of flowers where they ambush flower visitors and pollinators. In order to avoid being captured, visitors evaluate flowers visually before landing. The crab spider Mecaphesa dubia is a polymorphic species (white/purple color morphs), which inhabits the flower heads of a dune plant, Palafoxia lindenii. Using full-spectrum photography of spiders and flowers, we evaluated how honeybees perceived the spiders at different distances. Using visual modeling, we obtained the chromatic and achromatic contrasts of the spiders on flower heads as perceived by honeybees. Purple morphs were found mainly on the receptacle area and white morphs were equally likely to be found in the flowers and receptacle. According to theoretical modeling, white morphs were visible to honeybees from a distance of 10 cm in receptacle area but appeared to be cryptic in the flower area. Purple morphs were cryptic on the receptacle and less so when they were on the flowers. Spiders on flower heads are predicted to be more easily detected by honeybees using chromatic contrast. Our study shows that the conspicuousness of flower dwelling spiders to honeybees depends on the color morph, the distance of observation, and the position of spider on the flower hea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