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昆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技术性能、经济成本、环境影响(温室效应和富营养化效应)指标,对采用氧化沟、ICEAS、3AMBR和A2O4种不同工艺的昆明市7座污水处理厂运行进行综合评价。各污水处理厂对BOD、SS和NH+4-N都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在91%以上;COD去除率在86%以上;TP去除率在86%~96%之间;TN去除率在59%~76%之间。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经济成本同工艺类型和进出水水质密切相关,经济成本主要来源于电耗;采用3AMBR工艺的污水处理厂经济成本远高于其他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电耗和出水一氧化二氮释放,其中3AMBR工艺具有最大的温室气体释放量。出水污染物中对富营养化效应贡献最大的为硝酸盐,不同类型工艺出水造成的富营养化效应差别不大。结合污染物去除性能和综合成本进行分析,ICEAS工艺具有最好的综合性能,而3AMBR工艺综合性能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开展了大规模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主要采用了以氧化沟、A/O工艺和SBR及改良工艺等具有脱氮除磷功能、技术成熟的工艺,建设规模多在0.5万m3/d以下,单位平均建设投资4 069.75元/m3,单位综合能耗平均0.35 k Wh/m3,单位平均药耗0.41 g/m3,单位运行成本多在0.60元/m3以上,污水平均处理率82.01%,平均处理负荷率73.19%,处理出水基本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减排效果,但部分污水处理厂存在工艺技术的匹配性等问题,建议"十二五"期间加强已建污水处理厂工艺技术和设施的改造升级。  相似文献   

3.
全区108座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工艺、投资和运行成本统计表明,广西城镇污水处理厂以小型污水处理厂为主,处理工艺多采用氧化沟、A2/O、SBR及其变种工艺;5~10万m3/d规模污水处理单位建设投资以氧化沟、A2/O、SBR及其变种工艺较省,2~5万m3/d规模以氧化沟、MSBR工艺较省,2 m3/d以下规模以硅藻土、人工湿地和人工快渗工艺较为经济;2~10万m3/d规模污水处理厂各工艺运行成本多介于0.3~0.4元/m3,2万m3/d以下规模人工快渗和人工湿地工艺的运行费用介于0.2~0.3元/m3。不同规模、不同工艺、不同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运行成本和出水水质各异,因此,污水处理厂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工艺技术、规模及排放标准,有效提高设施运行负荷率和污染物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效集成生物反应器(HCR)处理生活污水,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污泥回流比和射流量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90 min,污泥回流比为120%和射流量为2.1 m3/h的最佳运行条件下,HCR对COD、BOD5、NH3-N和SS的去除率分别为82.3%、93.5%、86.3%和93.1%,出水COD、BOD5、NH3-N和SS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5.
采用摇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在中国北方冬春季5~10℃的低温条件下,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处理出水为水源进行了工作体积4.8 m3的反应器深度处理的中试研究。中试过程以COD、NH4+-N和浊度的去除率为考察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器对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的合适的工艺参数为进水温度10℃,停留时间(HRT)4.8 h,气水比4∶1,曝气量4 m3/h,水流量1.0 m3/h,采用每间隔4 h曝气4 h的间歇式曝气方式;在低温条件下,对污水的COD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30%和50%,而对浊度的去除率较低。中试表明,摇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可应用于中国北方冬春季低温条件下对水中COD和NH4+-N的去除。  相似文献   

6.
随着大量污水处理厂的建成投运,中国污水处理事业的重心必然会从以建设为主转向建设与运行并重,运行管理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中以南京市某城镇污水处理厂为例,分析该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COD、NH^3-N排放超标问题,并提出对策(健全配套污水收集管网,提升工艺参数DO、NO^3-、NO^2-的控制水平,规范运行台账管理等),以期为其他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山东省徒骇河—马颊河流域内某具有代表性的县级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进水特征、运行效果和处理费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该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远低于设计指标。(2)该污水处理厂2012年单位水处理平均耗电量为0.267kW·h/m3,略低于国内单位水处理平均耗电量水平,略高于发达国家单位水处理平均耗电量水平,仍具有节能潜力。该污水处理厂单位水处理耗电量与单位水处理COD削减量呈线性相关,可通过COD进出水浓度及耗电量—污染物削减量线性关系式近似估算污水处理的耗电量。(3)该污水处理厂单位水处理总费用约0.58元/m3,其中电费和设备折旧费分别占单位水处理总费用的53.99%和33.67%,为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的主要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在对环太湖流域4座采用氧化沟工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能耗调研的基础上,以吨水位能耗(E)、生化段装机容量(η)、有机物去除量(ΔCOD)、氨氮去除量(ΔNH3-N)、总磷去除量(ΔTP)作为评价氧化沟法城市污水厂能耗的指标,结合隶属度函数,应用单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所调研的污水处理厂进行能耗水平定量评价。得出A污水处理厂的能耗级别为二级,B和C污水处理厂的能耗级别为三级,D污水处理厂能耗级别为五级。级别越高能耗越大。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三峡库区(重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工艺特性,对库区现有4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了调研。发现库区以5万m3/d以下规模的污水处理厂为主,占总数的89%。A/A/O系列工艺、氧化沟系列工艺和SBR及其变型工艺为主流主体工艺,其中占总数64%的污水处理厂选用了氧化沟系列工艺。水质参数的设置与工艺密切相关。污水中无机物含量较高,59%的污水处理厂的MLSS在4~6 g/L之间,71%的污水处理厂的MLVSS/MLSS在0.7以下。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波动大,碳源较充足,可生化性较好。另外,总结了污水处理厂运行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0.
采用连锁控制的A2/O-MBR工艺处理石化社区低浓度的生活污水并回用,处理规模520 m3/h。工程运行监测结果表明,该工艺对低浓度生活污水处理效果良好,出水水质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标准要求。通过连锁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具有较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实现了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1.
养殖污水生物处理的新型流态化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OD、NH4+-N、SS值高以及臭味大的水质特征的养殖污水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一般处理模式中的生物反应器存在污泥相停留时间短、耐负荷冲击能力低、除碳与脱氮不能协调以及投资运行费用大等问题,自行研制了具有强化传质与混合功能的射流循环厌氧与气升循环好氧流态化反应器,实现了A/O2的组合生物强化工艺,再辅以预处理与后处理工艺,实践了规模为216 m3/d的工程设计与运行,通过连续6个月的运行数据来评价所提出工艺的工程效果。在A、O1与O2的运行负荷(kg COD/(m3.d))分别为6、6及0.5的近似条件下,当进水COD、BOD5、NH 4+-N和SS浓度分别为11 000~13 000、5 500~6 500、560~640和7 000~9 000 mg/L时,处理后出水浓度分别可降低至56.8~59.2、4.7~4.9、8.6~9.5和37.0~39.4 mg/L,各项指标均达到《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2时段的一级排放标准限值要求,取得了明显的工程实效,表明所开发的技术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原位臭氧氧化污泥减量工艺的运行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SBR/SBR原位臭氧污泥减量工艺,重点研究了原位臭氧氧化对SBR段污泥产率和出水水质的影响。两个相同的ASBR/SBR组合工艺同时运行,每隔3个周期向臭氧投加组SBR的曝气阶段原位间歇投加臭氧,臭氧投加量为0.027 g O3/g MLSS,连续运行40 d;对照组不投加臭氧作为对比。结果表明,原位臭氧氧化实现污泥减量约43.9%,臭氧投加组SBR段平均污泥产率系数为0.1447 g SS/g SCOD,而对照组为0.2580 g SS/g SCOD,投加组没有惰性污泥的累积,并且污泥沉淀性能得到改善。原位臭氧氧化对出水水质影响不大,投加组与对照组相比,臭氧投加3周期后的出水COD、NH4+-N、TN和TP平均值分别为47.8、0.76、14.1和6.4 mg/L,去除率分别下降了4%、2%、3%和7.7%,其中COD、NH4+-N和TN均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13.
在SBR中试系统中,采用较高声能密度较短时间的超声波处理剩余污泥后回流至系统连续运行20 d的方式进行污泥减量,通过分析测定系统MLSS、累计排泥量以及系统出水水质指标,考察了系统污泥减量效果及污泥回流对系统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SBR系统2/3的剩余污泥用声能密度为1 W/mL的超声波预处理6 min后回流至SBR系统。SBR系统最终需处置的污泥量减少了45.64%,获得了理想的污泥减量效果。污泥回流后SBR系统对SS、COD、TN以及NH4+-N的去除效果均无明显变化,仅出水TP含量略高于对照的SBR,出水水质仍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14.
将厌氧序批式间歇反应器(ASBR)和序批式间歇反应器(SBR)串联组成污泥减量新工艺,着重探讨了对SBR段进行原位臭氧投加时,臭氧氧化作用对系统硝化和反硝化能力的影响,并以不投加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将臭氧原位投加到ASBR—SBR组合工艺的SBR段,臭氧投加量为0.027g(以每克MLSS计),每隔3个周期再次投加、连续运行40d,试验组SBR段臭氧投加当期出水COD去除率为86%,比对照组下降了9百分点,但臭氧氧化细胞内大量有机物进入混合液中,为反硝化作用提供了外加碳源,对污泥反硝化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试验组部分硝化细菌由于臭氧的强氧化作用而失去活性,但是随着剩余污泥量的减少,系统的污泥龄延长,有利于硝化细菌的生长,使得系统的硝化能力基本未受影响;试验组臭氧投加当期SBR段出水NO2--N平均浓度比对照组的高18.9%,但经过3个周期的运行后,其SBR段出水NO2--N平均质量浓度降低至7.57mg/L,基本与对照组持平;试验组臭氧投加当期SBR段出水NO3--N的平均浓度高于对照组,但经过3个周期的运行后,试验组出水NO3--N平均浓度低于对照组;试验组臭氧投加当期SBR段出水TN和对照组的出水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5%和75%,但试验组再经过3个周期的运行后,出水TN平均去除率可以达到72%。可见,原位投加臭氧并未对SBR段的硝化和反硝化能力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污泥转移SBR工艺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泥转移SBR工艺是一种通过内部污泥回流实现污泥在不同SBR隔室间转移,从而增加污泥利用效率,提高系统除污效能的新工艺。以设计规模为240 m3/d、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的工艺系统为对象,研究了新工艺在不同泥转移量(污泥回流比)下的除污性能,并与系统以传统SBR方式运行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新工艺可以有效提高SBR反应器的容积利用率;采用30%的污泥回流比进行污泥转移,新工艺的处理能力比传统SBR工艺提高近1/2,除磷效率从46%提升至85%。出水各项水质指标均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大坦沙污水厂承接粪便污水的脱氮除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州市大坦沙污水处理厂采用A2/O工艺,合并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和粪便污水,由于粪便污水的污染物含量高和水量不稳定等特点,对水厂的运行有不利的影响。实践表明:通过控制好氧池溶解氧、延长好氧段的水力停留时间、增大回流比和提高MLSS与污泥龄等措施,该厂取得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实现出水COD、总氮、氨氮和总磷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7.
厌氧-好氧工艺处理造纸废水工程实例及清洁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万隆造纸厂废水处理工程改建实例,分析了厌氧-好氧工艺相比原好氧工艺的优势及其运行状况与处理成本。工程改造并实行清洁生产后,污染物质排放总量明显减少,水质可达到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满足一般回用水的质量要求,同时与原有的好氧生物处理工艺相比可节省动力约55%。工程采取节水措施后,产品耗水量仅为7~9 m3/t,有效控制了水资源消耗。通过运行状况可知活性污泥法作为厌氧后处理工艺操作控制方便,并可在较低溶解氧(0.9~1.2 mg/L)条件下运行,有效减少了能耗,是实际工程中较为理想的厌氧后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8.
污泥自热式高温好氧消化(ATAD)具有反应速率快,停留时间短,病原微生物灭活效果好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小规模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在北美和欧洲已有较多的应用实例.系统总结了ATAD系统各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AT-AD系统中微生物的种类与特性,ATAD污泥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细胞、有机碳以及氮磷的转化规律,ATAD反应器运行控制参数,以及改善ATAD处理后污泥脱水性能的方法,并介绍了基于ATAD技术的新型污水及污泥处理工艺研究开发现状.  相似文献   

19.
针对混合型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波动大、C/N低、总氮稳定达标困难等共性问题,开发出适宜于低C/N、贫营养等苛刻环境条件的高效脱氮菌剂.现场中试结果表明:经过脱氮菌强化后,生化系统脱氮效率提升8.5百分点,出水平均总氮较强化前下降3 mg/L,出水水质稳定性明显提升,生物强化效果显著.在不补加碳源条件下,深度处理出水总氮完...  相似文献   

20.
The purification capacity of the contact stabilisation system at Birzeit University campus has been studied for two years. The oxidation capacity of organic matter, ammonium oxid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potential were determined. The reduction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was 85%, and the effluent COD concentration was less than 110 mg/l (the average value was 88 mg/l). Suspended solids were removed with equal efficiency. The aerobic stabilization of organic solids was efficient, and no excess biosolids (sludge) had to be removed. High nitrification (70% of the influent nitrogen were nitrified) could be maintained at 15°C, and 42% of the oxidised nitrogen was denitrified. The specific oxygenation capacity of the treatment system is relatively high and reached about 5 kwh/kg COD. The specific wastewater treatment cost is about 0.52 US$/m3 or about 58 US$ per population equivalent per year. Based on the results obtained, batch operation and intermittent aeration of the biological process are suggested to achieve high effluent quality and to reduce power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